主页 > >济宁文学 > >小说 >
济宁文学

「小说」鲁叟 ‖ 兖州民间故事

来源:本站    作者:鲁叟    时间:2025-04-18      分享到:


一 张 三 拐 姑 

每年的阴历三月三,是兖州的“蚂蚱庙会”古时候,人们为了避免蝗灾,各地都建有“蚂蚱庙” 阴历三月三,据说是蚂蚱娘娘的生日,这天人们纷纷到蚂蚱庙烧香磕头,祈求蚂蚱娘娘保佑风调雨顺,避免令人毛骨悚然的“蝗灾”。当当地的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繁殖条件,蝗虫就会大量繁殖,数以亿计的蝗虫,铺天盖地,布满天空,遮天蔽日,以每天一百公里的速度向前飞行,所过之处,赤地千里,所有树叶、庄稼的叶子被蝗虫一扫而光。全都变成光秃秃的枝干。庄稼就会颗粒无收。久而久之,在蚂蚱庙前就形成了庙会。兖州的蚂蚱庙会是兖州的大型庙会,比一般的大型农村集市要大得多。占地好几大亩。,日用百货,、农具、布疋、杂活,小吃、马戏团、戏台、木器行等各有固定范围。城里的居民、周围四村八乡的农民,也都纷纷去赶会。买些日常用品,插、耙、扫帚、扬场锨、镰刀,捆麦个子的稻草绳等麦收的器具。孩子们早就盼着赶会了,他们只能在赶会时才能买的玩具和在庙会上吃上好吃的。

有一年,住在庙会附近的一家,有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哭着闹着要去赶蚂蚱庙会,她的父母亲因为那天有事,只能让家里养的,从外地买来的,只有十三四岁,名叫“张三”的童养媳,领着小女孩去赶庙会。他们千嘱咐万叮咛,要看好小姑子,千万不能走丢了。童养媳急忙答应。保证孩子的安全。二人到了庙会上,被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景象所吸引,在庙会上游逛。到了中午,两人肚子饿了,就在卖煎包的摊位前坐下吃煎包,童养媳光顾自己吃了,没注意小孩,她抬头一看,小女孩不见了,她急忙站起扯着嗓子,到处喊小姑子的乳名,满会场找着,可到了傍晚,赶会的人们渐渐散去,也没找着,她面色蜡黄,不敢回家,彻底绝望了,越想越怕,如果回家,自己非被打死不可,她只能绝望地跳尽=进一口井里自尽了。小女孩家里,左等右等,不见两人回家,他们感到大事不好,可能出事了。他们急忙到亲友家地打听,娘俩是否在亲戚家。问遍所以亲友,皆无消息。一连找了十几天,毫无结果。他们错误地认为可能是童养媳把小姑子拐跑了。于是报了官,官府也找了一段时间,也没找着。只能不了了之。从此以后,兖州出现了一群小鸟,小鸟不停的发出;“咕-咕-鼓-咕---;咕-咕-鼓-咕---”。这是童养媳的冤魂化作布谷鸟飞回兖州大地,在凄惨而冤枉的叫作“张三拐姑,张三拐姑······”。其实不是“张三拐姑”祥和只是兖州人根据布谷鸟的叫声,编的一个故事---“张三拐姑”

在每年的春季,布谷鸟就会飞回大江南北,发出“布谷,布谷”的叫声。各地有不同版本的故事,在南方,流传的是“割麦,插禾,割麦,插禾,”。

 二 曲兖二府知县争县界 

古时候,兖州、曲阜东边的县界一直没有确定,两县一直都在为县界争论不休。经常发生纠纷,这件事惊动了朝廷,于是皇上下了一道圣旨,由兖州曲阜两位知县,某月某日分别从县衙大堂起身,一个往东走一个往西走,只能步行,不许坐轿骑马。二人相遇的地方就是曲阜兖州的县界。并且规定:两位知县在午夜子时同时出发。要背着界碑,徒步行走,并且两县各派一名衙役到对方县衙监督。兖州知府是一位健康的官员,曲阜知县是一位腿脚不方便的瘸子。兖州知府没有把曲阜知府放在心上,他认为,我明天一大早出发,肯定能走到曲阜城下。曲阜知县不敢马虎,他帯着衙役,扛上界桩,拖着残腿,艰难地半夜就从曲阜县大堂拼命往兖州赶路,热汗湿透了官衣,累的气喘吁吁,一步也不敢停留,当拂晓时他已经来到兖州县衙门口,敲响升堂鼓,这时兖州知县刚刚梳洗完毕,不慌不忙地正要出门,心想,这是谁一大早就来击鼓喊冤。突然衙役慌慌张张地进门来报:“启禀大老爷,曲阜知县大人正在大堂等候”兖州知县一听,顿时傻了眼,连忙把曲阜知县让进客厅,热情招待。曲阜知县令人把界桩钉在兖州县大堂上。兖州知县陪着笑脸说“年兄,这事容我们再商量”曲阜知县不依不饶,一定要依照圣旨办事。谁也不让谁。闹得不可开交。于是又上报朝廷,请圣上定夺。朝廷再次下旨,以兖州城东的泗河为界,泗河以东属于曲阜管辖,泗河以西属于兖州管辖。曲阜兖州的县界就此划定了。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