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明新|走进济宁一中校史陈列馆
距离开学时间不远了,为给孩子们的暑期生活增加快乐和收获,我们全家人于8月15日(星期二)早餐之后,迎着清晨的朝阳,伴随着天空的朵朵白云,走进济宁一中校史陈列馆参观。一起来参观学习的还有我儿子的两个同学全家。他们也是按照事先约定,带着正在上初中的孩子来参观。在这所令多少家长和中考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地方,感受更多的学习魅力,共同开启我们的游学之旅。
来到之后,在院子里巧遇一队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举着上面写有“青春梦想,扬帆起航”的旗子,正在听取导游讲解。我们便赶紧随着学生队伍进入济宁一中校史陈列馆,边听讲解边参观。
济宁一中校史展馆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位于济宁北湖新校区,建筑层数为地上三层,2013年10月落成。2016年开始筹备展览。2017年3月31日完成装修布展开馆展览,并正式命名为“济宁一中校史陈列馆”。
校史陈列馆梳理并记录了济宁一中120年勇毅前行的办学历程,展厅以文字叙述、实物陈列为主,辅之音频资料,保存和展出大量珍贵文物,它既是济宁一中办学历史的展览,也浓缩了山东省乃至中国近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轨迹。
大楼门厅上方“校史陈列馆”五个大字非常醒目。我们对其拍照后,便跟随着导游开始参观。
济宁一中可谓身世不凡!它的前身是济宁直隶州中学堂,始建于1902年,系清末山东省兴办最早的“新学”之一。1931年起为“山东省立第七中学”;1942年至济宁市解放前夕,为“山东省立济宁中学”;1951年定名为济宁第一中学。
济宁一中是一所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是山东省首批办好的十九个重点中学之一,省级规范化学校,中共特别支部诞生的地方。
参观济宁一中校史陈列馆,楼上楼下的这一趟走下来,感觉对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两点,一是开眼界。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记录济宁一中教育历史的照片,倍感亲切。儿媳妇看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当年在济宁一中当教务长的照片,儿子和他的两个同学则是看到了当年在济宁一中的毕业照片,感叹转眼间毕业已经20多年了。二是有特色。以前也去过其他中学甚至大学,但是能像济宁一中那样,专门建设一座楼作为校史陈列馆,我们是第一次碰到。应该承认,校史陈列馆作为一个学校文化沉淀、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其影响力还是很强大的,参观之后它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参观济宁一中校史展馆,大家都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便是曾在济宁一中读书,后来成为艺术家的乔羽。作为济宁人,人们对他并不陌生。乔羽,原名乔庆宝,诗人,词作家,曾任中国歌剧院院长。1927年11月生于济宁。1944年于中西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济宁中学高中部学习。1946年与同学刘丰等人一起奔赴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以后创作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成为著名的人民艺术家。
下面我用“基本原始”的文字介绍济宁一中校史陈列馆所展示的主要内容,以便于日后学习借鉴和从中可以看出济宁一中的历史变迁史。我觉得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如果有空,还是建议大家自己去参观学习。
第一部分为“初创”。介绍1902年至1914年济宁学堂的创办。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推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据《第记载记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自清庭下诏兴学,山东各府州书院逐相继改建学堂……。光绪卅年就兖州府兖沂曹州道府设立兖州府官立中学堂。就兖州运河道署设立济宁州官立中学堂。”
第二部分为“起步”。介绍1914年至1937年学校的初步发展的情况。山东省立七中以教育为重,严格治校,成绩斐然,青年学子胸怀“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谋富强”的抱负,奋发向上,成就学业,志在将来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学校校长彭畏三、燕壬培等人,思想开放,为人正派,治校谨严,制定了《学生守则》《教师责守》,奠定了校风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包括清史专家萧一山,国学巨匠屈万里,教育专家董谓川,中华书局的董事长兼总编辑金灿然等。值得一提的是,省立七中是培养进步人才的中心。济宁地区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中共济宁特别支部”即诞生于此。
第三部分为“生存”。介绍学校1934年至1945年期间,学校在困境中如何生存的情况。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危急!1938年1月,济宁沦陷。抗日战争期间,山东省立济宁中学的师生们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传承民族文化,以各种形式抗击日本侵略,谱写了一曲教育救亡的悲歌。
第四部分为“延续”。介绍1945年至1951年学校如何在战火中延续的。1945年8月抗战胜利,济宁中学由国民政府派员接收。此后,抗战期间在外的学校陆续迁至济宁。不久,随着内战爆发,学校又陷入动荡之中。1948年7月,大局初定,人民政府派员筹建联合中学,学校在战乱之后重新走向稳定之路,学校文脉得以延续。
第五部分为“发展”。展示1951年至1976年济宁一中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1951年9月2日,根据山东省文教厅指示:济宁中学分设为两个学校,原济宁中学改为济宁一中,原济宁中学师范部改为济宁二中。两个学校建立后,依照党和政府的指示,继续对旧式教育进行改造,迅速建立起了新式的人民教育。这期间(从1951年至1976年),学校虽然也曾受到“左倾”错误的冲击,但在总体上还是继承和发扬了光荣的历史传统,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六部分为“跨越”。展示1976至2000年新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情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校长负责制,制定新的规章、制度,落实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学校工作重心转移到教书育人上来,恢复教研组在教学研究上的主导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以教学成绩评定工作成绩,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学校教学成绩连年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随着大规模校舍改造工程的进行,学校的办学条件获得了较大程度的改善,办学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逐渐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第七部分为“辉煌”。展示2000年至今的历史辉煌。进入新世纪,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济宁一中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学校注重“立德树人”,从新生入学第一课到学生在校成长的每一步,再到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建立了完善的德育培育系统。在教学方面,学校把加强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强化规范办学,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注意挖掘学科建设的内涵,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了一支具有前瞻性的教学队伍,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13年,北湖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近年来,学校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校园文化内容不断丰富,师生精神面貌蓬勃向上,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济宁一中正在谱写新时期的光辉篇章。
百廿年一中,源远流长。学校办学成绩斐然,育人成效显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济宁一中正以豪迈的步伐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洪流中。
最后说一句,济宁一中北湖校区太漂亮了,不信你就去看看。
作者简介:井明新,笔名老井,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 上一篇:上一篇:齐雅萱 | 展品千年未变,时代却已万象更新……
- 下一篇:下一篇:马加强 | 教学助学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