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 | 阅读与写作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作协新闻 > 县区动态 >

王海青 | 阅读与写作

2024-01-02    分享到:


今天我要谈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阅读与写作。说起阅读与写作,我脑子里想到这样的问题:阅读与写作是个什么关系?一个人喜欢写作,是怎么开始的?我的答案是,一般情况下,喜欢写作的人都是从喜欢阅读开始的,或者说,在阅读过程中,他(她)被所读的文章感动、触动,继而产生了创作的欲望。好的文章落在心灵的土里,就可能孕育出写作的种子,然后长出写作的树来。文学艺术就有这样神奇的感召力。它不但能滋润、抚慰人心,鼓舞、激励人心,而且能引发一个人创作的欲念。我最初就是读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一些词,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当时我就想,要是自己能写出这样潇洒、从容的作品,就好了。这是阅读生发出写作(成为一个写作者,我们就从一个精神产品的接受者,变成一个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反过来说,写作离不开阅读,甚至阅读就是写作者日常的基本功课。没有相当数量、质量的读书,就不会写出高质量的作品。脱离了阅读,一个人的写作是走不远的。一个写作者想变得优秀,终其一生,都需要阅读。

刚才我说了阅读与写作的一些关系。下面我分别说说自己对阅读与写作的理解与认识。

一、先说阅读

(一)阅读的益处

1.阅读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很多人都说应该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至于为什么要读书,并不清楚。只是模糊地认为,读书有好处。因为对读书认识的不充分,在鼓励他人读书时,就不够坚定。就是以为读书好的人,在读书的时候,也不够积极、主动。 我们常说读书能开阔人的眼界。说得很有道理。只是有点笼统。至于如何开阔的,还是很有必要向他人说明。说得具体,才更有说服力,才能引起他人的重视。读书之所以能开阔眼界,在于每一篇文章都有写作者的发现、洞察、见识、观点、看法、感情。不出门,就见大千世界,宇宙万物,经验教训。就能知道别人对历史、人生、社会的认知。择其善者,内化到自己身上,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让自己的生命之树长得高大。由此可见,读书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很多成人由于小时候、年轻时没有养成阅读习惯,到了成年时,就基本不再看书了,从而失去一个重要的成长手段。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谁拥有了阅读习惯,谁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2.阅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武器

广泛地读书,可以提高人们认识历史、社会、人生的深度。让人们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管从事何种行业,都需要读书。读书不仅有利于判断本行业的问题,还有利于评判其他行业的问题。评价的不一定多么具体、准确 ,但是大体上不会出现偏差。读书也是攀登事业巅峰的重要因素。不读书、少读书,是很难取得大成就的。如果我们考察那些古今中外、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就会发现他们无一例外都是阅读的爱好者。正是因为阅读,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才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深度与高度。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应该好好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

(二)阅读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什么事,兴趣小或没兴趣,都难做好事情。阅读同样需要兴趣。书摆在那里,不看,再好的书也不能滋养我们的生命,也不能对我们产生影响。有的人为什么文化素养高?是因为他阅读的兴趣大,吸纳精神营养的能力强大。因而,激发阅读的兴趣,十分重要。要想办法培育自己阅读的兴趣,使之加深。有了兴趣的动力,我们就能走得快,行得远。

(三)阅读的方向

多读经典,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又是一个必须明确的问题。之所以多读经典,是因为经典具有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因而我们要多读经典,少读一些一般的文章。

(四)阅读书目

题前话:读什么书,最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在很长时间以来,我也很疑惑。我常抱着困惑,希望能得到别人具体明确的指导。实际上,没有人能给你明确的答案。条条大路通罗马。最好的办法,是你主动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从有缘之书、缘深之书开始,耐心去读,好好领会,一步步摸索、前行,终究会到达新的境界,新的水平。当然,修养、长进,往往需要长久的积累,而不是朝夕之功。

1.尽量通读自己喜欢作家的全部作品

自己喜欢的作家,尽量通读他所有的作品,孙犁、余秋雨、铁凝都说过大致相同的话。只有自己喜欢的,吸收、融化的效果才最好。才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成长的最快。当然,在此基础上,要适当拓展阅读的口味。你喜欢这个作家的作品,可以把他的作品全部找来。

这样你就可以系统地了解这个作家,就可以得到他的气质,他的整个的风格,甚至一开始有点模仿也不要害怕。

2.名家大家推荐的书目

济宁散文家李木生老师是我们熟知的文学前辈,他读的书比较多,曾经开过一些书单,我认为可以作为我们读书的参考。2016年,他曾为悦读济宁读书群推荐过中国现当代散文篇目,囊括了一大批中国现当代作家和他们代表性的作品。通过这个书目,虽然多是单篇,却能引发我们去接近、亲近这些作家,对进一步扩大阅读兴趣,深入阅读,很有益处。2018年,他为济宁散文学会推荐过第一批阅读书目,共十二本,是一月读一本计的。我读孙犁,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书目中有《曲终集》。先买了《曲终集》,后来买了《老荒集》、《无为集》,现在集齐了孙犁先生耕堂劫后十种。2019年,他为朋友的儿子推荐了数篇文章,还说了推荐理由。大家都可以上网去看看,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3.顺藤摸瓜寻书读

一篇文章就像一棵瓜秧,说不定那根藤上有个瓜。我所谓的瓜,指的是文章中涉及到的书或其它文章。我们不经意的一瞥,可能会有重大的收获。这也是开拓阅读的一个途径。

4.爱屋及乌法寻书读

喜欢哪个作家,可以买他喜欢的书。孙犁先生就在文章中说过,他喜欢鲁迅的文章,就根据鲁迅日记购书去读。这也是一条寻书的方法。一个人喜欢另外一个人的文章,说明两人在精神构成或兴趣、性情等方面有一些内在关联。因而爱屋及乌找书读,可以参考。

5.与书友交流阅读书目

我有时也与朋友交流读什么书。我的朋友张春清就对传统的一些经典兴趣浓厚,当然也引发我对先秦诸子作品的更多关注。而朋友张玉岗就喜欢看陕西作家刘汉荣的作品,还专门送我一本《刘汉荣散文选》,我看了一些,但影响不大。看来,看书也是白菜萝卜各有所爱。不过瞧瞧总比不瞧强。

6.古今中外,都要涉猎

说到这个话题,我想到李木生老师的一篇文章《小路的哲学》,文章不长,却涉及古今中外元素。以下是我2020年读《小路的哲学》写的一段读后感。古(陶渊明)、今、中(海子)、外(叶赛宁、哈耶克)元素交织成一条绚丽多彩的小路,经的艺术性与纬的思想性疏密成一条丰富耐品的小路。这是一条从古到今的小路,这是一条从外到中的小路。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浑然一体。艺术性源于诗性、语言、象征,思想性源于赋与小路人的独立、温情、自由、宽容等。一条在常人眼中日常、干巴、不起眼的小路,有了这篇文字,小路活泼生动有味起来。小路如果没故事,那是因为走在小路上的人们没有故事。有了象征手法,小路人格化后,小路就有了人味、人情、人性。小路有着普通人的平凡、高贵的品性、遭际与命运。

(五)阅读需要思考

1.读书不能呆板,尽信书不如无书。人的成长,需要书,但不能为书所役,书云亦云。针对书上的言论,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一律拿来。人的成长,也需要现实。只有从书中得来的认识,没有对现实的认识,就会偏颇,认识就不全面,不准确。什么时候,都要明白,现实是人的源与根。

林林总总的书,就是一片思想的森林。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思想。读书是好的,让我们见识到不同水平,不同境界的人。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认知。但一定不要让书中的思想淹没我们的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对书不要盲目地崇拜,认为神圣,不可质疑。读书时,要有所吸收,有所舍弃。要有批判的眼光。

读书不要紧,但要保持自我,一个独立的,有思考能力的我。我什么时侯都思索,不为表象迷惑。在读书时思索,在现实中思索。用思索完善自我,用思索指导人生。高尔泰在《美是自由的象征》说,人的本质是自由,人受到外界或自我的束缚。因而,人要追求一种独立,要用自己生活的常识,对世界与生活中的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不为任何东西束缚。我们老是说思想独立,要真正明白,并不容易,需要觉醒、领悟。

2.读书不能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要对别人的思想,进行有选择地拿来,汲取并进行内化。让新吸收的思想与自己原有的思想融为一体。

3.一说读书,我就想到自己的一段经历,是关于读书与做人的。前些年,我遇到一个读书较多的书友,在微信群里,把别人的写作贬的一无是处,极尽尖酸刻薄,却没从见到他的作品。让我想到,读书多了,有时会让人有一种傲气,一种居高临下。其实大可不必。我倒建议他,读读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知道尊重人,是最根本的。我们首先要做个基本的人,然后再去说读书的事情。

二、再说写作

(一)写作从何开始

写作都有个初始阶段,在初始阶段,只要有想写的冲动,就尽量写,可长可短。不要在乎是完整,还是片段。不要在乎是精细,还是粗糙。如果没有草作,就不会有佳作。如果没有浅淡之作,就不会有厚重之作。写作就是一步步锻炼,一步步成长。前几天,一个我不认识,喜欢文学的微友,发信息问我:想学习写作,从哪里入手?我说,从写入手,不畏美丑,写出一条路来。一般来说,我们可以边写边读书,一步步提高。不要怕自己写得不好,自卑有时是写作的障碍,不要期望一下笔,就写出很好的文章,期望值过高,有时也是写作的障碍。要想写出好文章,没有很好的办法,就是一篇接着一篇地写。

写作要想激发热情,需要一个氛围。营造好这个氛围,就能激发大家的写作。我们通过线上文章的编发与分享,线下的活动与课堂的交流、切磋、沟通,就能起到激发大家的文学热情,促进大家的写作这个作用。

(二)写作到了一定阶段

1.作家的创作论

写了一些时间后,有了一些文学创作的实践,就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时候,就需要特别注意思想修养与艺术修养。思想与艺术的修养,我们可以从作家们的相关创作论中,体会、参照、借鉴、,择取自以为有效、有用的,付之实践。20214月至7月,我曾经在济宁老年大学写作班与文友们一起交流过十几次作家的创作论。我认为这些创作论,具有理论性、经验性,对我们认识、理解文学大有裨益。读这些创作论,可以快速地让我们理解文学的一些精髓要义。我有个设想,把这些文章集结在一起,印成一本小册子。早晚翻看,对创作一定会产生很好的影响。

2.作家的作品

在写作的一定阶段,读作家的作品,要放出审视的眼光。不能光停留在享受的、混沌的层次,要有思考的自觉。要能触摸到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要注意表达方式,以及如何精妙。哪怕不能明晰其中的思想与艺术,也要领会其中的奥妙。要是能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就好了。

3.通过金句,提高思想的高度与境界的深邃。

我们在读文章中,常见到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包含着作者高的见识与洞见。我们读了,如果喜欢,有深度的认同,对这些语句烂熟于心,就能化为精神的一部分。对于一点点提高我们的思想高度与境界的深邃,是很有好处的。我们的思想与境界有了提升,我们也就能说出、写出一些高超的语句或文章了。举一些对思想修养有益的例子。什么叫成功?我们一般人第一时间大概会想到:钱、权、身份、地位。认为有钱有权有身份有地位,就是成功。而作家林清玄的解读,却让我耳目一新,心灵震动。他说:“成功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更智慧,更懂爱与宽容。”林清玄这样定义成功,里面有丰富的内涵。一个是他让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什么最重要:慈悲、智慧、爱与宽容;一个是他把成功缩小了,降低了,他把成长看成了成功(这样的成长还是贴近我们自身,容易实现的成功。我就想,这样的成长日积月累,时间既久,定会汇聚成大的成功);还有一个,林清玄对成功的这个解读,不是在向外索求(对钱、权、身份、地位的追求),而是向内探求,有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品性与德性的意向。这就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怎么才能成功?这是个路径。向内探求,珍视每一点成长,把它看成成功,聚小成功为大成功。一点点培育自己的慈悲、智慧、爱与宽容。这些恰是我们文学者重要的思想。当一个人向内探求,提高自己之后,有了内在成功,也就具有了外在成功的可能。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在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淬炼自己。再说一个例子,十六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多恩有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非常有名。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我很喜欢。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这首诗里面有一种博大的情怀。在这首诗里,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血脉相连。读这样的诗,对培育我们的辽阔的心胸与博大的情怀,是很有好处的。我们就是达不到诗人的这种思想高度,也要知道人的思想中有这种高度。而攀爬到这样的思想山峰,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思想与境界,何愁写不好呢?我就因为浸润过这种思想,写过一首诗与此思想有关联的诗。客观地说,这首诗算不上多好。但因为有了人与人关联的思想,我觉得不妨读给大家一听。这首诗的题目是《我》,内容如下:

那个一日踏尽长安花的

是我

那个听寒山寺夜半钟声的

是我

那个洞房花烛夜的

是我

那个一生孑然一身的

是我

那个他乡遇故知的

是我

那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

是我

那个诵大江东去浪淘尽的

是我

那个隔江唱后庭花的

是我

那个心忧炭贱愿天寒的

是我

那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

是我

……

梦耶醒耶

虚耶实耶

都是我的血肉

都是我的心跳

在我之前

有无数个我

在我之后

有无数个我

在我之外

有无数个我

时间的河流上

每一叶小舟

都有我的悲欢

都有我的离合

如草的枯荣

如月的圆缺

 

我以为,如果我们的思想到了一定的高度,张嘴下笔,就可能吐出珠玉之声。

 

4.鲁地文艺交流会的精神

李木生老师八千多字的发言,包含了丰富的文学信息,需要反复品味。他提到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及它们的精义,是我学生时代就接触到的,总觉得那是异域的东西,久远的事情。那是少不更事,还没有听过意大利著名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克罗齐1917年提出的那个著名的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认知是文学的一个大问题,文学讲究视野。要有一个明晰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人类文明与世界文学都走了哪些路子与步伐,我们中国人在文明与文学的路途上又走过怎样的历程,中国在世界这个版图上又处于一个什么位置,而后再明确自己的坐标。这就会有一个清醒而广阔的视野。只有视野打开了,心胸开阔了,才能放妥自我,才能拓展境界,写出走在人类进步前沿的好作品。

这里,我还要谈谈思想的独立。不要让别的什么思想,把自己的思想囿于一域。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印象特别深刻,它叫《在山的那一边》。我们的思想,类似于生活在这边小村子的人,关键是山的那一片是什么?胆小的人,安居于山的这一边,勇敢的人,才会没有顾忌,去更远的地方探索。外面的世界,让人充满无限的憧憬与期待。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应该是一个思想探索的勇士。前两年,五月的第二个周的周日,很多文友在微信朋友圈转发写母亲的诗文,有一个文友说,那是国外的一个节日,言外之意,大家不该在那天转发写母亲的诗文。质疑这个节日的,当然还有社会上的很多人士。我最初也很疑惑,人们该不该过这个节日?后来,我想明白了,过这个节日,是基于人性(就是大家都想通过一个节日仪式,去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敬)。而反对者则是基于一种国别,一种所谓所谓的“爱国”。在人性与国别的排序上,一般人肯定倾向人性。我认为与其劝止人们,不如竖起我们自己的人性大旗,设立母亲节,建设自己的文化。这恰如国外的馒头,卖到我们的地界,大家饿的正慌,趋之若鹜。你说,不能买,买了,就是不爱国。你可别忘了,不买,那是要饿死人的呀。人们正常的心理与精神需求,需要满足。最智慧的做法,不是阻止人们买馒头,而是生产我们自己的馒头,还得做的有味道,打出好的品牌。

5.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包括很多方面,如语言,如何结尾,如何开头,题目······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注意。最好的方法,是从作品中去体会与学习。看看人家在这些方面,如何做的。关于语言,大家可以看看汪曾祺的相关论述。我一般不大注意文章如何开头,我以为写作的激情已经在沸腾,即兴找个源头,就可以。我特别注意的是结尾,如何收束,收束的自然,有些意味。

(三)代表作阶段

要想写出重要作品或代表作,需要做功课。就是平时注意积累某些材料,然后收集,进行融汇。这样才可能写出大体积,具有丰富思想含量与丰厚感情的作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李木生老师的《初识延安》,大家可以看一看。由李木生老师的《初识延安》,我还想到历史情怀这个词。对曾经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人,你是否抱着兴趣与好奇,这种情感的厚薄,就影响着一个人的历史情怀,当然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写作。写作是个贯通与关联的工作,能否写得深厚,很大一部分在于一个人贯通与关联的能力。如果写作时,在空间上,把历史与现当代联系起来,写的可能更立体,更有内涵。

最后向各位文友,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个网络交流平台鲁地文艺。20202月,我与张春清、张玉岗、闫茂坦等几个文友,办了一个鲁地文艺,目的是让广大的文友们有一个可以交流、切磋、沟通的平台,促进大家共同的成长。我们一方面致力于作家作品的推介,另一方面致力于文学爱好者的发现、发掘及助力。到目前,我们在鲁地文艺上编发了100多位文友的1400多篇作品;今年9月,我们出版了第一本纸质的刊物《2023鲁地文艺作品选》;今年1015日,我们在亚龙书城举办了首次鲁地文艺交流会。2024年,我们还会一步一步扎实去做,让梦想走得更远。有一首歌的歌词说得好:三天三夜,三更半夜,一点也不觉得累。这就是热爱的力量,热爱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对文学的爱不熄不灭,只要我们一起砥砺前行,文学的火还会燃烧得更旺。

以上所讲多肤浅之言,谬误在所难免,望大家多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