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方言俗语,传承乡土文化——济蜂园方言研究会成立侧记
初春的济宁,百禾萌动,万物复苏!济蜂园文学社方言研究会成立仪式于3月9日上午在任城区济蜂园文学社活动基地圆满举行。来自济宁城区及附近县区的作家、文学爱好者近30人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活动。
仪式开始,《济宁晚报》副总编宋延坤主任首先致辞。宋主任的讲话言语间充满了对此次活动的支持与未来乡土文化传承发展的期许。随后,任城区蜂业协会会长、济蜂园文学社社长、方言研究会名誉主任王继法作了题为“学蜜蜂勤劳酿蜜、传雷锋无私奉献”的主题发言,并祝贺济蜂园文学社方言研究会正式成立!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济宁方言文化的研究与传承踏上了新的征程,相信在众多乡土文化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方言这一承载着家乡记忆与民俗风情的文化瑰宝,定能在新时代乡土文化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异彩。
方言研究会主任白中乾以“守护方言俗语、传承民俗文化”为题,作了民间方言俗语保护传承的倡议发言。他讲到:方言俗语,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每一种方言都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和人们的情感世界。这些方言俗语犹如繁星点点,点缀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天空。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网络电子读物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方言俗语的生存和传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成立方言研究会,就是要担当起保护和研究方言的重任。这不仅仅是为了保留一种语言形式,更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的民俗文化。
方言研究会成立之初,应该做些什么呢,我认为,首先是方言俗语的记录与整理。许多方言由于缺乏系统的记录,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在平时的社会交往中,我们要注意身边的亲朋好友,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方言俗语,注意收集整理,仔细地记录下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词汇、每一种语法结构。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注意甄别,摒弃一些内容粗俗、有群体鄙视倾向的方言。
其次,是方言文化的研究。方言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民俗习惯到民间艺术,从家族传承到地域认同,都与方言息息相关。我们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内涵,探究方言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某些方言中的特殊词汇可能与当地古老的农耕文化有关(比如,农村种地使用的工具,195柴油机、地排车、耩子、耧撅子、大撅及筐子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某些独特的发音可能反映了历史上的人口迁徙轨迹。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我们的民俗文化。
再者,是方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我们不能让方言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还要让它走进百姓大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通过我们的文学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方言的魅力。让方言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乡土文艺作品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最后,白中乾现场与大家分享讲解了他近期搜集整理的百余条济宁民间方言俗语。这些带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方言,瞬间唤起了大家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得到了大家的品味共鸣,也让活动现场的氛围愈发高涨。到会的作家、文化学者聂辛民、别新中、李昌杰、杨恒坡,杨福稳,诗人张曙光、马东畅等分别进行了交流发言。大家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就方言俗语在乡土文化传承中的保护和运用谈了各自的看法与见解,并一致表示,在今后的文学创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方言俗语,以增强作品的乡土气息,提升作品的亲和力温馨感,为乡土文化传承中方言俗语的保护运用出力献策。思想、语言的火花在热烈的讨论中不断碰撞,现场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气氛温馨热烈,暖意融融。
仪式结束后,王继法会长又带领大家参观了济蜂园乡土文化博物馆,琳琅满目的藏品、精彩纷呈的乡土文化收藏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