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一朵奇葩——在《鲁地文艺》作品交流会上的发言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作协新闻 > 作协新闻 >

刘利民:一朵奇葩——在《鲁地文艺》作品交流会上的发言

2023-10-27    分享到:

编者按:202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由任城区文化和旅游局、济宁散文学会、任城区图书馆 、亚龙书城主办,由鲁地文艺承办的鲁地文艺创作交流活动在亚龙书城万达店成功举办。特邀嘉宾刘利民先生在创作交流会上做了重要发言,现将整理的发言编发出来,以飨读者。

 

一朵奇葩

——在《鲁地文艺》作品交流会上的发言

/刘利民

640 (2).jpg

 

各位新老文友:

上午好!

本是前来观摩学习的,始料不及,被主持人点名,要我发言。这于我,当然是一份“褒奖”,但“馅饼”突降,难免有些“被动”。30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也当过语文教师,但经历极短暂,青涩而苍白,尤其面对演讲,总感笨嘴拙舌,难过语言关。倘若出言泛泛,还请诸位海涵。

好在,今天这个现场,是在亚龙书城,我与亚龙崔总相识多年,是老朋友了,来亚龙书城已非首次,这似乎有点儿“主场”之感,便让我心意稍平。只是,参加《鲁地文艺》的活动,却还是第一次。我这次前来,是奉了“旨”的——李木生先生,我在报社副刊编辑部时的老领导,也是我的写作“导师”, 他的“指令”,非特殊情况,我不敢违的,怕他“嚷”人。文学与文化活动,因其高洁的品格,与高雅的况味,我当然也乐意前来,更何况,《鲁地文艺》一直为我关注、祝福、称道和喜爱。

刚才,听了几位的发言——崔总的欢迎词,海青、玉岗、春清的分享,还有继泉会长的讲话,很有触动、感动、启示与教益——亚龙的致词,真诚,精彩。真诚是做人做事为文之根本,亚龙书城事业日兴,声誉愈隆,影响益大,这是深层次的原因。有了这个“因”,果才会是美的、善的。有了这种真诚,一切美好便纷然而至。

海青,我应该较早就知道他了,是亲手编发过他的作品?还是听木生先生向我提到他?记不确了。他与《鲁地文艺》,就这样破土而出了,长成济宁文坛的奇葩——生动,活泼,纯真,朴实,新鲜,亮丽!我愿意将这些美好的词语,献给成长中的海青们,以及成长中的《鲁地文艺》。在时下的语境中,“奇葩”好像被误读了,这似乎不太好。所谓“奇葩”,就是奇异而美丽的花朵!一个美好的语汇,被世俗调侃了。《文学思想的追寻》,海青回顾了他的写作经历与感悟,这也是《鲁地文艺》的历史渊源,没有惊心动魄,看似波澜不惊,却能给人以力量——梦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追寻的力量、坚持的力量。

玉岗的《始于缘分,奔赴理想》和春清的《一名律师眼里的法律和文学》,再次说明,文学就是一场修行,可以优秀一个人的生命。

继泉会长的讲话,惜“言”如金,让人意犹未尽。一如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至情至性,有大地的馥郁,具思想的芳香。

海青和他的同志们,做的这个“鲁地文艺”, 名号呢,听起来很是亲切。20年前,我在跟着木生先生,在济宁日报做文学编辑时, 副刊上有一个栏目,就叫“鲁地文艺”, 推出了一些有分量的佳作,在当年也颇负盛名,是一个“品牌专栏”。

今天,看到“鲁地文艺”,便如梦如幻,感觉它新生了,再生了,由传统媒体的一个栏目,摇身一变,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新媒体的公众号,作为当年的一位老编辑,我当然特别为之高兴。这也许是一种偶然,是“海青们”的无意为之,但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冥冥中的必然。文化的河流,这是这样,汩汩滔滔,绵长而坚韧。文学是一颗种子,总会在热爱文化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散发出醉人的芬芳。

这就是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一个平台的成长,既有其偶然性,更有其必然性。有天生的成分——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有后天的勤奋与专注。就像“海青们”这样。不停地追寻。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既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天道酬勤,也“酬”热爱,也“酬”专注。教育的本质之一,就是培养专注的人,文学也是这样,专注是一个人成长的可贵品质,对于从事写作的人,当然不能例外。

成长是天伦与天性,天然与天道。但是,绝非一帆风顺。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海青们与《鲁地文艺》的成长,也一定是这样。《鲁地文艺》的名生水起,让人看得心生喜悦,但其中的艰辛,当事人自知。“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加持。

所以,今天,我看到来了这么多人,文镇局长,雅雯馆长,孔刚先生,张庆余先生、诗人李传生,散文作家吕延梅、鹿晓兰、王继法,诗人李同宁等,都前来为这项活动助力,这便让我的心中充满喜悦,并体会到了文学绵长、坚韧甚或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于各个方面,既有政府部门有关领导、我市的文学大伽,也有至今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当然更多的是新面孔、新朋友、文学新人,这才是文学血缘永续的根本原因。茅盾文学奖得主、我省作协原主席张炜先生说过这样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那种业余的文学,那种看不见的文学状态,才是最深刻的文学自在。”我以为,这是作家与作品之幸,也是读书与写作之幸,文学与文化之幸。

上面,我谈到了成长。我参加工作40年,基本上是,10年教育,30年新闻。从事新闻工作,我所在的部门,也很是简单,主要是副刊编辑部,以及后来的文教部。服务的部门,主要是济宁文化口和教育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学生的终生成长、终生幸福奠基。在座的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延梅、赵玮、李昌杰、周生民、包括海青等,都是老师甚至是名师,对陶行知先生一定非常熟悉。我相信,在座的文友们大多也会知道这个令教育界乃至现代中国感动至今的名字。习近平同志多次引用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教育箴言,他的教育理论、教育理念对当下教育改革、教育强国建设有重要现实意义。他有很多金句,有一句,相信在座的老师们都会知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万世师表”是谁的标签啊?——对,孔老夫子!被宋庆龄用到他的身上,可见其多么令人尊敬。我们常讲,文学是人学。文学多种功能,但所有的功能,都指向精神层面,包括审美等,这于教育相类似 。

海青、玉岗、春清,在文学的起步期,大约不会想到今天——《鲁地文艺》,结集出书、作品研讨会之类,但今天,就如此真实而精彩地再现了,这就是文学与梦想效应,它会助推整个生命的成长。我相信,有了这个平台,这样的好戏,会上演下去,成为“连续剧”。更多的“王海青”们,也会在这个平台呈现,成长,壮大。我相信,会的,一定会的!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同样,我读故我在,我写故事在。愿我们都读起来 ,也写起来。书籍与阅读不负人,文学与写作也不负人。当年在报社,木生老师是我们的头儿,他常逼着部室里的编辑记者们读与写,在编辑部倡导“全民阅读”,有编辑同志说:“主任是名家,写得这么好,不好意思出手呀?”他便用契诃夫的话勉励大家:“大狗小狗都要叫。”希望大家都动起笔来。

在这里,“狗”并不是骂人,而是一种比喻。孔子就很得意,自己是一条狗。孔子在郑国时,与弟子相失,立于城东门口,面有疲色。郑人发现告诉子贡,说他老师(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汇报老师,孔子笑着说:“……说我像惶惶然如‘丧家之狗’,说得真好啊,说得真好啊!”圣人尚且不怕以“狗”自称,我等平凡众生又有何惧?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的这句诗,恰适宜于我此时的状态。啰哩啰嗦,说了这以多,赶紧打住。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