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始终拥有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尼山世界文学论坛探讨“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9月26日,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一场和世界文明有关的对话拉开帷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这里举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文化传统在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点相遇,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从夜空中无人机展开的《论语》长卷开始,进而延伸到更广阔、更深邃的领域。
这是一次向历史先贤致敬、赓续中华文脉的对话,更是一次聚焦时代议题、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对话。作为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尼山世界文学论坛同时举行。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山东省社科联主席唐洲雁出席并致辞。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程守田、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赵艺丁、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济宁市政协副主席展鑫等参加活动。徐剑、李彦、优素福·胡什克、吕红、黄发有、姜丹丹、陈晓明、杨扬等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先后作主旨发言。本次论坛由中国作协指导,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作协外联部、山东省作协、济宁市人民政府主办,济宁市委宣传部、济宁市文联(作协)承办。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李敬泽在致辞时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一理念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了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新方案,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文学始终拥有把我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新时代的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和胸怀拥抱人类文明,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结合中国实际,创作更多展现中华民族特色,体现中国精神、中国气派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以文学高质量发展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敬泽指出,以文学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坚持开放包容。古往今来,文学总是具有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的作用。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道路上,文学要成为先行者,通过国外民众看得懂、听得进的好故事好作品来充分展现中国的繁荣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在把外国文化“引进来”的道路上,文学要当好领路者,加深人们对世界其他文化文明的感受和思考。要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火热的生活实践中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用文学的方式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要坚持守正创新,在人民生活中发现和开辟辽阔的艺术天地,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激活文学强大生命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抒写新时代中华民族新史诗。
中国文学是一种关乎文明的大叙事
“百年来的中国文学叙事是一种关乎文明的大叙事。”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在视频发言中简要回顾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认为在现实主义主导的语境和史传传统的影响下,其叙事内容终将指向民族国家的大事要事。他认为,以陈忠实、贾平凹、莫言、张炜等一批作家为代表的历史叙事,彰显了中国文学与中华文明的关系。“这些作家回到真实的故乡,在故乡的边界上眺望我们文明的源头和迄今为止的命运,以各自的特色与高度,说明了百年中国文学具有起源性的历史、历程与成就。”
在这种大叙事中,“民胞物与,协和万邦”的理念历经数千年而根深叶茂。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从自己赴三江源的采访经历谈起,认为中华民族自古便有滋生“天下一家”理念的厚土。他认为,作家应从文学、文化、文明的整体视角思考人类命运的走向,自觉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回应时代呼唤,用温暖而有力量的文字给予读者精神慰藉,展现昂扬奋进的新时代风貌。
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生态文学实践》的发言中,提倡在新的文化语境中,生态文学作家应具有整体性的生态视野,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科学理解生态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辩证关系,明确生态保护实践应当与现代化进程相互协调,同时以扎根本土文化的国际性视野进行创作。
摈弃偏见,才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才能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尼山世界文学论坛上,专家学者们为“求解”而展开对话。
合羹之美,在于合异。上海市作协副主席杨扬提出,不同文明和文化传统之间的文学交流是平等的,承认文学审美的独特性、差异性,是建构当今国与国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基础,也是认识和理解作家创作个性的出发点。文学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方式,它的独特性将会让人们意识到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在保持个性的同时,那种相互交流和互学互鉴是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重要构成。
“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文明互鉴,人类必须摈弃偏见、面对事物本质,才能携手步入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李彦讲述了自己创作《兰台遗卷》,全力打捞中外交流史上诸多被忽略史料的故事。李彦从一位位国际友人在中国的经历和自己的创作体验里,看到了东西方不同文明所蕴含的共同价值追求。这也与巴基斯坦文学院院长优素福·胡什克的观点不谋而合,他在发言中阐述了文化多样性和正义平等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当下这些价值观正面临挑战,各国唯有勠力同心,弘扬人类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克服全球性挑战,为子孙后代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和平、健康、和谐的世界。
回望历史,法国国际哲学学院通信院士姜丹丹分析了法国学者朱利安与中国思想家庄子之间深刻的“文化间对话”,认为朱利安从《庄子》思想中,创造性地吸收了诞生与呼吸的哲学,进一步为突破固有哲学思维寻找到新的可能性,从而引向一种真正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的生机盎然。立足当代,美国华文文艺界协会会长吕红分享了自己主办《红杉林》杂志,在美国传播华人文学作品的实践。这份主要发华文原创作品的刊物,站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处为海内外华文作家、学者的创作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她说,对刊物和自己而言,最大的理想是让分散在各地的华文作家凝聚在一起,在这里寻找到共同的精神归宿和栖息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