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作协新闻 > >作协新闻 >

寻迹千年文脉与时代新韵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运河之脊”主题文学采风活动走进济宁

2025-04-18    分享到:

寻迹千年文脉与时代新韵

——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运河之脊”主题文学采风活动走进济宁

四月的运河之都济宁,阳光明媚,草木葱茏。在这升腾希望的春光里, 4月12—14日,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运河之脊”主题文学采风团在会长逄春阶的带领下一行6人深入济宁运河文化核心区及现代产业一线,通过走访历史遗迹、对话古今交汇、探访港航经济、深入南旺运河枢纽、解码发展新篇,全景式、沉浸式地挖掘运河之都的文化根脉与时代活力。

微信图片_20250417175355.jpg

 12日下午,采风团一行到达位于济宁市第一粮库旧址之上的麷街,在麷街市场管理运营中心受到了在此迎候的济宁市作协主席张建鲁,济宁市公安局副局长兼特警支队长、省作协会员鹿见林,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济宁市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杨义堂,济宁市作协副主席范金泉、秘书长周中祥,济宁市广播电视台编委、太白湖区作协副主席徐进,济宁市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马继东、秘书长万艾东,太白湖区作协副主席常志国等有关人员的热情接待。

随后,采风团一行与济宁来的作家们一起在运营中心门厅前举行了简短的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结束后,采风团一行在运营中心有关人员陪同下大家一起乘观光电车游览了整个麷街特色街区。在麷街的青石板路上,作家们聆听着讲解员讲述运河商贸繁盛时期的市井故事。期间,采风团的成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观看了麷街主街脚下的京杭运河文化地刻,了解了大运河是专门为粮食漕运而修建的,和粮食有着深厚的渊源。在大运河之上,有很多闸坝,运粮的漕船要停留一段时间,慢慢形成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名城,从南向北,有杭州、苏州、济宁、天津和北京等。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渊源、特色建筑、美食和民俗文化,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粮河,也是一条城市的旅游观光带,是一条文化的长河。

漫步在麷街,采风团的成员们一边观看着古旧的建筑风格承载着历史记忆,一边感受着民国风街边店铺呈现出的蓬勃商业活力。这里浓厚的粮食文化底蕴,通过特色景观与创意展示生动呈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匠心独运的文化设置,让作家们深深沉醉,纷纷感慨麷街是运河千年文脉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它既唤醒大运河千年记忆,又展示着时代的新韵。

(一)

 13日上午,采风团一行首先来到玉堂酱园博物馆,其无疑是济宁运河文化的突出代表。它自1714年创立,历经数百年风雨,见证着运河的兴衰变迁。

步入玉堂酱园博物馆,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中华老字号”以酱香承载运河饮食文化,其“南菜北酿”的工艺融合令采风团成员感慨:“一缸酱料里藏着南北交融的运河密码。”

微信图片_20250417175335.jpg

在玉堂酱园采风团的成员们通过参观和听取讲解员的讲解,了解到早在1714年,苏州人戴阿堂沿大运河北上,行至济宁时,被这座城市的繁荣富庶所吸引,便在南门口的运河码头沿岸购置土地,盖起三间小酱菜铺,取名“姑苏戴玉堂”。起初,戴氏从苏州著名的潘万成酱园贩进酱菜,后结合济宁当地原料与北方人口味,对制作技术进行改造,生产出咸甜适度、脆香可口的酱菜,深受当地百姓和南来北往商贾的喜爱。

到了1816年,济宁大绅商冷长连和两江总督孙玉庭各出资500两白银,买下“姑苏戴玉堂”,去掉“戴”字,更名为“姑苏玉堂”。此后,玉堂酱园开启了快速发展的新篇章。在首任总经理梁圣铭的苦心经营下,酱园占地扩至四十多亩,房屋数百间,工人达二百多名,产品增加到五十余种,年收入十万多吊,资本金增长20倍,成为济宁当时最大的商户。梁圣铭还推出多项开创性制度,改进生产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发行“钱票”,为玉堂酱园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清代时,其酱菜便以独特风味获慈禧太后称赞,享有“京省驰名,味压江南”之美誉;1915年,更是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斩获六块金牌新中国成立后,玉堂酱园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恢复生产,1954年实行公私合营,之后又经历多次合并,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济宁地区重要的食品生产企业。进入新时代,面对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玉堂酱园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新时代浪潮下,玉堂酱园坚守传统工艺,积极创新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拓展市场,让百年酱香飘得更远,持续为百姓餐桌增添美味,续写着运河畔的商业传奇。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玉堂酱园将部分老厂房打造成博物馆。这座以“千年运河,百年玉堂”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图文展板、文物陈列、场景复原、微景观、电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玉堂酱园的发展历史、现代风貌和未来愿景。博物馆试运营一年多来,已接待参观团、社会各界人士及海内外游客3万余人次,成为济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打卡地和传统非遗文化的体验探寻地。

馆内陈列着众多珍贵的文物和老物件,从古老的酱缸、制作工具到不同时期的产品包装,每一件都承载着玉堂酱园的历史记忆。在场景复原区,生动再现了当年酱园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和工人们忙碌制作酱菜的场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商业氛围。作家们流连忘返,感叹着玉堂酱园的运河传奇。

离开玉堂酱园博物馆采风团一行驱车来到地处市区浣笔泉路南段的浣笔泉。作家们了解到,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开元年间爱居济宁时,曾在此泉浣笔,故而得名。浣笔泉始建于明朝嘉靖五年,即1526年,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1791年时建了“二贤祠”,里面供奉着李白、贺知章像。祠堂西南有石栏相护的一泓池水,周长约八丈有余,泉水潺湲。池旁有明万历六年立的碑石,上有楷书“浣笔泉”三字。泉池东南是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墨华亭,这个墨华泉是济宁古八景之一,号称“墨华泉碧”。 

在浣笔泉,作家们领略了“墨华泉碧”古景的清幽雅致,观赏了明朝太湖石的奇绝灵秀,仿佛看到了诗仙李白挥毫泼墨的身影。

微信图片_20250417175315.jpg

告别浣笔泉,采风团一行登上位于市区老运河畔的济宁太白楼。通过导游讲解,作家们了解到,济宁太白楼的前身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原址位于古任城东门里。唐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李白携家人为了投奔亲戚而移居任城,常在此饮酒赋诗。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为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明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将太白楼迁至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更名为“太白楼”。而作家们面前的太白楼是坐落在明代城墙上,延续了明洪武年间的建筑风格,同时也不失唐代楼阁的风韵。

楼内现存唐、金、元、明、清历代名人题咏260多篇,题咏作者达200余人,馆藏历代原始刻石50余块。其中,李白手书的“观”字碑、乾隆皇帝的御笔刻石、罗振玉的石刻楹联等,都是享有极高文物价值的珍品,特别是李白手书的“壮观”斗字方碑,是太白楼的镇馆之宝。

作家们登上太白楼,李白爱居济宁23年的生活经历与传世诗篇被一一揭开,留存的“壮观”之“观”字,笔力雄健,尽显诗仙豪情。这些遗迹不仅是济宁这座文化名城对李白文化的深厚承载,更是济宁作为“文化之都”的有力见证,济宁籍的当代词作家乔羽先生深受李白诗歌影响,童年时在太白楼下长期吟咏着李白的诗歌。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诗酒英豪说李白,古南池畔起高台。我来已是千年后,犹见青莲次第开。”作家们在碑刻诗词间感受运河滋养的文脉气象,千年前的诗仙的滔滔诗意至今仍在这片土地流淌,滋养着后人的精神世界。

走下太白楼,采风团一行又来到济宁市博物馆对过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这里更是济宁运河文化的核心象征,历史上,众多名人在此担任河道治理长官,林则徐等先辈的功绩,为运河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出济宁在运河水利史上的关键地位。

由于济宁的“运河之脊”地位,元代就在济宁设立“都水监”主管河道疏浚与漕运。明永乐九年遣尚书主持治河,成化七年设河道总督,驻扎山东济宁,首任总河为工部侍郎王恕。清雍正七年,管河总督分设三处,济宁设有“河东河道总督署”。河道总督是军政一身的高官,主要负责运河及相关河道的开凿、疏浚、管理及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还领有军队,清代河督有直属河兵5600人,以保障运河畅行无阻。当今济宁博物馆院子里的铁炮群就是当时清朝军队所属。

如今,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为展示馆、文化广场和遗址保护展示区三部分,全面展现了元明清三代国家河道管理最高机构的历史,是了解运河文化、感受历史变迁的重要窗口。采风团作家们认真聆听、细致记录运河水利管理的历史智慧与文化遗存,会长逄春阶表示:“济宁作为‘运河之都’,每一块砖瓦都在讲述国家命脉的治理史诗。”

告别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 ,作家们又移步到济宁博物馆后面的院子里,开启了对运河历史的深度探寻,运河文化专家杨义堂详细讲解了铁塔寺、声远楼的来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而陈列于地上的清朝铁炮群和历代碑刻群静静诉说着往昔岁月,僧格林沁停灵济宁的典故也为这段历史添上厚重一笔。

临近中午时,大家聚集在古色古香的吕家宅院的海棠树下,作家们感叹道,真不愧为文化济宁,不出几步,就是满眼的文化!

(二)

13日下午,“运河之脊”主题文学采风活动继续。

作为中国500强企业,济宁能源集团为千年运河带来全新的生机。其旗下内河航道新能源造船公司同样成绩斐然,制造的新能源船舶不仅销售到国内各地,还远销海外。

大约驱车40多分钟,采风团一行便来到了位于白马河畔的济宁能源集团权属企业—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门前。

微信图片_20250417175218.jpg

通过技术人员的讲解,作家们初步了解了该公司的发展情况,该公司于2022年10月开工建设,2024年8月建成投产,为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项目。“新能船业”人积极对接欧洲、非洲、东南亚等十余个海外市场,已与紫金矿业、法国达飞海运集团签署协议,国际市场对新能船业新能源船舶技术实力给予充分肯定。

走出车间,采风团的作家们又来到停靠在白马河岸边已下水的船舶旁,千吨级纯电动货船的研发成果令采风团的作家深感震撼,作家们还与企业负责人深入探讨“以绿电重启黄金水道”的产业愿景;并就一些疑惑的问题同陪同调研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充分交流,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告别新能船业公司,采风团一行又前往济宁能源集团所属的龙拱港。

微信图片_20250417175302.jpg

在龙拱港堆场内作家们看见,16辆无人集卡,凭借北斗导航、5G通信、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能够自主完成车辆任务分配、路径规划,无人集卡全场高精定位2厘米以内,停车对位时间5秒钟以内,比传统的人工集卡对位效率提升30%以上。无人集卡与自动化岸桥的精准协作,展现了“江北内河第一港”的科技硬实力。且龙拱港还设有海关监管场所,这是山东省内河第一个水路运输类海关监管作业场所。2023年12月开通集装箱货物进出口通关转关业务,实现了济宁港外贸集装箱业务一体化通关。2024年4月开通山东省首条外贸出口航线,主要发往越南胡志明、马来西亚巴生、泰国林查班、阿联酋迪拜等城市,持续为外贸企业提供“全栈式”的物流运输服务。同时,龙拱港打通了新兖铁路和京杭运河的节点,成为济宁新的一个“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构建集约高效的集疏运体系。作家们纷纷表示:“从‘漕船帆影’到‘零碳航程’,这条运河始终奔涌着创新的浪潮。”

随后,采风团一行又移步到龙拱港调度指挥中心大厅,作家们了解到,位于大运河之上的龙拱港是济宁全面对标山东港口集团、引进青岛港先进理念,全力打造的现代化、智慧化、标准化、绿色化的内河集装箱示范港口。2021年6月,龙拱港智慧化集装箱多式联运项目开工。龙拱港牵头实施的内河智慧型集装箱港口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成果,被中国港口协会认定在内河港口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内河智慧港口建设成果获得工信部第六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并通过观看专题片了解到,龙拱港是全国第一家常态化运行“5G+AI+IDS”无人智能水平运输的内河港口。这个港口创新同步集成“智能感知自动驾驶、智能充电、V2X车路协同、5G远程驾驶、高精地图”等十多个子系统,创造性应用了“车、路、网、云、图”全栈式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北斗导航、5G通信、UWB、多传感器融合智能感知,全场高精定位达到了厘米级,IDS智能水平运输调度系统实现车辆任务分配、路径自动规划,切实突破了海港磁钉定位导航的限制。

华灯初上,夜幕下的龙拱港与一河之隔的济宁主城区夜景融合为一体,充满迷人的魅力。此时,采风团的作家们有幸目睹了新时代背景下古老运河焕发出的独特魅力和风采。

挥别龙拱港,采风团一行赴汶上县继续此次采风活动。

(三)

14日上午,采风团一行由中都宾馆乘车前往此次“运河之脊”采风活动的主要地点——汶上南旺运河枢纽站。这里作为“运河之脊”,是京杭大运河的最高点,也是保障运河畅通的关键水利枢纽。

微信图片_20250417180826.jpg

走进南旺水利枢纽展厅,采风团的作家们在汶上县文旅局刘建康主任的引导和讲解下,从一楼大厅逐个版块进行参观,通过刘主任的专业讲解和实地调研作家对“运河之脊”有了大体的初步的了解。明朝时期,工部尚书宋礼与民间水利专家白英,凭借卓越智慧与超凡勇气,创造性地实施“引汶济运”工程。他们巧妙利用南旺独特地势,修筑堤坝、开挖渠道、建造斗门,精准控制水流,成功解决了运河水源不足与水位高差难题,使千里运河得以全线贯通。自此,南旺枢纽成为维系南北水运大动脉的核心枢纽,源源不断的漕船满载着物资与文化,穿梭于运河之上,为国家繁荣、民族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刘建康表示,从这一角度而言,北方运河若无南旺枢纽,便如同巨龙失去脊梁,难以昂首腾飞,更无法成就其作为中国古代交通与经济命脉的辉煌。“脊”者,脊梁也。济宁运河南旺枢纽作为“运河之脊”,不仅是地理与水利意义上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济宁,这片孕育了儒家思想、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土地,恰似中华民族的脊梁,坚韧不拔、担当有为。

南旺枢纽的建造,体现出古人在面对复杂自然条件时,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源泉。它见证了不同地域文化在运河沿线的交流融合,促进了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成为民族团结与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彰显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

在南旺分水枢纽遗址——这座被誉为“运河心脏”的明代水利奇迹前,采风团的作家们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与文献记载,重思“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治水韬略。在新时代背景下,“运河之脊”所蕴含的“走在前、挑大梁”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开拓进取,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强大精神动力。

此次“运河之脊”主题文学采风活动,让作家们全方位感受到济宁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历史遗迹到现代化港口,从传统文化到创新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脊梁”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走在前、挑大梁”。行走在运河之脊的文化济宁,当代济宁人所承载的担当精神,展示了当代济宁人承担社会责任,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这种“走在前、挑大梁”的担当,正是对“运河之脊”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从这个意义来看,讲好“运河之脊”的故事,就是讲好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担当史。      文/鲁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