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散文 >
济宁文学

「人物」牧鑫 ‖ 曾国藩的衡阳情缘

来源:本站    作者: 牧鑫    时间:2025-09-17      分享到:


在湖南衡阳县渣江镇盐田村,北宋乾德年间迎来了一位特殊的移民——曾氏第45代孙曾霸。他带领家族在此落地生根,开枝散叶,使衡阳成为湖湘曾氏的发源地。历经七百余年的繁衍生息,曾氏第67代孙曾竟希于1808年离开衡山白果老家,带领全家迁往湘乡荷塘。三年后的1811年,他的曾孙曾国藩降生于湘乡荷叶镇的白杨坪。

尽管出生在湘乡,但衡阳的血脉在他身上流淌,家族迁徙的轨迹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自称“衡阳庙山人”,道出了他对祖籍地的深切认同。

一、衡水育才:少年求学的文化滋养

当曾国藩六岁开蒙时,祖父曾星冈和父亲曾麟书为他选择了衡阳塾师陈雁门作为启蒙老师。在陈先生的悉心教导下,曾国藩初识文字,打下了坚实的学问基础。更幸运的是,他后来遇到了生命中另一位重要导师——衡阳名士欧阳凝祉。欧阳先生慧眼识才,将这位聪颖的少年收为入室弟子,不仅倾囊相授学问之道,更在日后将爱女许配给他。

1826年,十五岁的曾国藩进入金溪庙双桂书院,师从汪觉庵先生,开始了四年的系统学习。在这所位于衡阳县的书院里,他沉浸在经史子集的海洋中,书院古朴的环境与严谨的学风为他的思想成长提供了丰沃土壤。1833年,曾国藩赴长沙应试,以第七名的成绩考中秀才,同年十二月,他与欧阳凝祉之女完婚,双喜临门。衡阳的求学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知识体系,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养活一团春意思”的精神品格——既有种子的柔和包容,又有破土而出的坚韧持久。

二、姻缘与传承:衡阳家族的支撑

欧阳家族对曾国藩的成长影响深远。

在曾国藩考取进士后,他利用自己在湖南官场的关系,帮助岳父欧阳凝祉获得衡阳莲湖书院山长的职位,并在湘江东岸为岳父购置宅邸。这座宅邸后来成为曾国藩重要的精神栖息地。

咸丰年间,当他在衡阳操练湘军时,经常在此休憩读书,与岳父谈经论道。欧阳凝祉不仅是他的亲人,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引路人。这种翁婿之间的思想交流,为曾国藩在日后面对复杂军政事务时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1869年欧阳凝祉去世后,曾国藩上奏清廷,为岳父获赐建威将军、诰封光禄大夫等荣誉。2007年,衡阳市人民政府在湘江东路修建“欧阳故居”,不仅彰显了曾氏家族的历史贡献,也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见证。欧阳家族的文化基因通过婚姻融入曾氏血脉,使曾国藩的“耕读传家”理念更加丰满深厚。他在家书中强调:“持家应以孝悌、勤俭、倡和、戒骄奢为主”,这一理念既来自曾氏祖训,也融汇了欧阳家族的文化精髓。

三、临危受命:衡阳练兵的艰难岁月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湖南,曾国藩在母亲去世守孝期间接到谕旨,命其兴办团练。这一召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然而,长沙的练兵之路充满荆棘。他设立的“审案局”奉行“乱世用重典”原则,数月间处决百余名犯人,赢得“曾剃头”之名,却招致湖南官场的不满。更严重的是,当他越界整顿绿营军务,导致绿营兵勇冲击其办公室的“长沙受辱事件”发生后,巡抚骆秉章的冷处理让曾国藩深感屈辱与孤立。这场屈辱成为他人生转折点——他毅然决定离开长沙,选择衡阳作为新的练兵基地。

衡阳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位于湘江中游,连接湖南南北,靠近广东广西,便于兵员调动和物资补给。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情感纽带——这里是他的祖籍地,少年求学之地,岳家所在,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正如他在书信中所写,来到衡阳,“如同回到湘乡,有种鱼归大海,虎归深山之感”!

练兵之路布满荆棘:

资源困境:没有办公地点,缺乏名正言顺的职权,更无带兵经验。

军饷难题:朝廷不给分文,只能劝大户捐输,甚至强行勒派,招致地方怨恨。

政治风险:因处理湖北巡抚孙子杨江的捐款事件不当,被咸丰皇帝降级留用,从二品降至三品。

更大的压力来自咸丰皇帝的一再催战。面对“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羽翼不丰,不可以高飞”的现实考量,曾国藩多次抗旨拒不出兵。这种坚持付出了惨痛代价——挚友江中源和恩师吴文镕因驰援不力而兵败自杀,庐州与武昌相继沦陷。他在给皇帝的上疏中悲愤陈词:“我一个文臣练兵,不能在家守孝,已经受到士林讥讽...想到这些,我晚上都是一个人偷偷的躲在被窝里哭”。然而,正是这份坚韧与担当,为湘军赢得了宝贵的训练时间。

四、从衡阳到金陵:湘军的崛起之路

在衡阳的一年多时间里,曾国藩锻造了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他招募士兵有独特标准:拒收流氓地痞,不招富家子弟,专选“乡下纯朴厚道之人”。这支军队不仅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更被灌输儒家忠义思想,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创作的《爱民歌》传唱军营,后来成为毛泽东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蓝本。

当1854年湘军从衡阳誓师出征时,这支军队已初具规模。

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高举文化保卫战旗帜,痛斥太平天国摧毁儒家传统的行径,号召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领黑脚杆的朴实农夫”投入战斗。这篇檄文不仅是一篇战斗宣言,更是衡阳文化滋养的思想结晶。

湘军从衡阳出发,最终完成了攻陷天京、平定太平天国的历史使命。当弟弟曾国荃和其他将领劝他趁势反清时,他恪守臣节,主动裁撤湘军两万多人以表忠心。

这一选择展现了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价值观,也反映了衡阳求学时期形成的“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的操守。

五、千秋功过:历史坐标中的曾国藩

对曾国藩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

现代化先驱:他推动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组织第一批赴美留学生,翻译西方书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儒家精神典范:他实现了儒家“三不朽”理想——平定太平天国(立功),修身克己成为道德楷模(立德),家书著作影响深远(立言),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矛盾人物:他镇压农民起义手段残酷;在洋务运动中又展现出前瞻性,其“师夷长技”思想为封闭的晚清打开了一扇窗。

梁启超评价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青年时期坦言:“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而章太炎则指斥:“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

衡阳在曾国藩生命中的意义超越了地域概念。

从少年求学的金溪书院,到岳父家的湘江东岸宅邸;从招兵买马的演武场,到最终挥师北上的起点,衡阳承载了他成长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正如他晚年在《家书》中所传递的“耕读传家”理念,这种精神既源自衡阳的土地滋养,也融入了他对家族血脉的文化自觉。

白玉堂前的油菜花年复一年盛开,富厚堂的半月塘静默见证岁月流转。曾国藩与衡阳的缘分,如同湘江流水,源远流长——从血脉相连的祖籍地,到文化启蒙的求学处;从婚姻纽带的联结,再到事业起飞的练兵场。这条情感纽带贯穿了他的一生,也塑造了近代中国的重要篇章。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与一座城的故事,更是一种文化精神如何在时代变革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