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鹰 | 范正红:春秋“无尽藏” 天地“有一得” ——读山东财经大学收藏本《范正红书画篆刻》
岁在癸卯,兔年冬廿九,有朋曰“非相”(王建平)、“东方欲晓”(陆亚东)、汤峰、苏振超者,会集于泉城济南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山印草堂”主人——范正红先生工作室。笔者有幸同往,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书声墨语,足可以畅叙幽情!
高朋无多,满座是客,有泉城煮墨之友,有南国新贵之宾,加之来自老家古任城的旧交故知,颇有“五湖结四海之喜”,陡生“他乡遇故知之幸”……范正红先生难抑心中之喜,之快,之乐,捉笔展墨,为众友分别赠个人书卷二部:
一部为《范正红艺术展作品选》(山东财经大学建校七十周年暨合校十周年纪念卷本)。
一部为《范正红书画篆刻》(山东财经大学接受范正红先生捐赠书画篆刻作品合集收藏本)。
笔者有幸惠得范正红先生赠卷两部,于归途之中,开卷乍读,不觉心旷神怡;回古任城家中,伏案精读,更觉气神归一……不惟有“相见恨晚之憾”,又暗生“烛光明夜之喜”,正所谓“高山流水飞禅思,字字珠玑遇知音”,便不由心生想写几言的冲动……
这部由中共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邵军先生作序、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先生再序的《范正红书画篆刻》收藏部集,集录了范正红先生捐赠给山东财经大学的“书画篆刻作品”共计100件(部),此次“捐赠一校而至于学界”的意义,王邵军书记在《序》中有这样的表述:
本次捐赠,精选了他不同时期的精品力作,包括书法、国画、篆刻、手绘瓷瓶等,蕴含着丰富的创作思想,承载着个人辛勤的汗水。
正红同志将如此规模的作品捐赠给山东财大,展现出他的胸襟和风范,这是他以自身的方式为学校做出的重要贡献,所捐赠的作品将由学校妥善收藏、展示,嘉惠后学,这册作品集即是他捐赠作品的全面记录……
此次“捐赠时学而至于后学”的意义,赵忠秀校长在《序》文的结尾处是这样写的:
范教授将自己心力之作奉献学校,作为助力教化莘莘学子之功,用心可嘉。在范教授所捐赠的作品中,有一方篆刻,内容为“化之所陶”,出自《宋书·礼志》:
“化之所陶者广,而德之所被者大。”
教育之道一如甄陶者,塑造之功,化德而成。范教授捐赠之举,即是助力学校德化之功的表现。
一个简单的“捐”字,却道出了一个民族深厚的“义利观”,也是一个民族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一个人,从“小我到大我”,再从“大我到忘我直至无我”,都伴随着一个“捐”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唤醒的就是一个“捐”字:“钱”可捐,“物”可捐,“家”亦可捐;“血”可捐,“躯”可捐,“头”亦可捐……“捐”,不惟是流淌在华夏民族奔腾血脉中的闪耀灵魂;“捐”,更是炎黄子孙用“义”砖砌就的“精神长城”!
范正红先生百件(部)心血之作的捐赠,正是造就中华民族“精神长城”的一块“义”砖,而淬炼这样的一块“义”砖,他却整整用去了大半生的风华……展读《范正红书画篆刻》捐赠收藏本的第三页,有一幅仅六个字的草书对联:
无尽藏 有一得
如果不看“款识”,很多人也许以为这不过是普通的六个中国汉字,及至细读“款识”,那“无尽藏,有一得”的外化之功与内求之美,方跃然眼前。其款识曰:
隋慧远《大乘义章》曰:“德广难穷,名为无尽;无尽之德,包念曰藏。”
苏子瞻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晏子春秋》有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句皆慧思也,旧时丙申,约略应展之邀,作书法数纸,迁想偶得;“无尽藏,有一得”集为三字联句书以二过;此其一也,不期转瞬悠忽已数年矣。今检视旧作,见此对下有余白,故朱墨以记之。岁在己亥新正,于泉城山印草堂。范正红
本是“丙申”旧作,“不期转瞬悠忽已数年矣”的“已亥”之年,而起墨“和”之,这在中国的书画创作史上,虽非孤例,也留有诸多甘之如饴的传说,但今人今时,范正红先生能以“单刀之险”,而再闯“虽非孤例”之险阵,无疑为“虽非孤例”的中华卷卷文化长廊,再添“今人今时”的一大景观!
由此,也可通过这一“今人今时的孤例”,约略可以窥知,一位当代书画名家对书山墨海的眷恋忘返……然则,“眷恋”与“忘返”,对于范正红先生而言,显然是微不足道的,而真正可以“足道”的,却是他总可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中发现“大美”与“至善”!
于是乎,“隋慧远的<大乘义章>”、“苏子瞻的经世名言”、“<晏子春秋>中的卓越观点”……无一不成为他隔朝隔代的历史知音。在与这些古代大贤的时空对话中,他似乎闻到了一个民族深沉德厚的历史呼吸,际会了一个民族文以载道的历史密码,无论是浩瀚的书卷、沧桑的甲骨与竹简,还是破碎的瓷片与锈迹斑驳的青铜古鼎,其斑驳的沧桑下,总力透着一个民族最热烈最坚强的灵魂,那灵魂就是——“德”!
于是乎,才有了范正红先生“无尽藏”“有一得”之感,之慨,之悟,也就是说,无论是一个人,一个王朝,乃至于中华文明,惟有“无尽藏”,“藏”其“勤”,“藏”其“拙”,“藏”其“德”;方可“有一得”,“得”其“魂”,“得”其“强”,“得”其“立”……如此,万代千秋,生生不绝矣!
凡好读好学者,多有“收藏之癖”,或“藏书”,或“藏字”,或“藏画”,或“藏古玩”等等,不一而足……范正红先生或许也概莫能外,而他吸纳古今之后,又有了创造供他人收藏品鉴书画篆刻艺术的成就,这成就,一如养大成才的儿女,留于身边,只可鼎小家之舍,惟有放之四海,方可成“国之大器”!
家是最小的国,而国才是最大的家。在“小家”与“大家”之间,范正红先生作出了一名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取舍”:
所“取”者,是他皓首穷经遍览古今经典的“无尽藏”,而这“无尽藏”,又经了无数春夏秋冬日月光华的照耀与滋养,终而完成了“量变”之“无尽藏”,向“质变”之“有一得”的飞跃!
所“舍”者,是他终于可以将个人所感所悟所禅到的“有一得”,放胆地还给那个赋与他无限才华与无限豪情的时代,恰如“一朵浪花”,或许无法孤独地存在,惟有回归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大河,方可感受温暖,方可走进家园!
艺术家简介:
简介:范正红,1964年生于山东济宁。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委委员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山东印社社长。山东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二级教授、研究生导师。被山东省评为"齐鲁文化名家”称号。
(本文作者王长鹰,(左一)1966年生于山东济宁。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职业作家、评论家,职业媒体人。)
2024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