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李兴甲 ‖ 高家岭上
2023年11月15日一大早,邹城市税务局干部吕明德驾车来到了城前镇政府大院,他此行的任务是到高家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镇里的见面会很简短,明确了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建立了微信工作群,而后就到所派驻的村报到了。不管来自哪个单位、原来从事什么工作,大家从严肃简短的见面会里感觉到:第一书记工作“不轻松”!
虽然出身农村,但长期在机关工作,没有农村工作经验,自己能胜任第一书记职责吗?吕明德心里不禁犯起嘀咕。
临行前,局领导的嘱托言犹在耳: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你去了之后,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紧紧依靠当地干部群众,为群众办点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单位就是你的“娘家”,全力以赴支持你!
领导暖心的话语让他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也增添了干好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县城到镇上,从镇上去村里,一路上都是柏油路,城市渐行渐远,乡村的形象愈发鲜明起来。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很多农作物都已颗粒归仓,只有一些玉米秸秆像列队的哨兵守护着原野,一阵风吹过,枯黄的玉米叶子发出沙沙沙的声音,仿佛在向路人招手致意。沿途的乡村景色依旧很美,远处凤凰山的曲线依稀可辨,在牛毛山脚下,有一个村庄位于高高的山岭,这就是高家岭了。进了村庄,一排排整齐的平房,纵横排列,街巷全部硬化,没有一点想象中的衰败的样子,吕明德不由地感叹:乡村变化太大了!
当吕明德来到村委会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村委会办公室是三间石头瓦房,水泥地板,室内陈设极其简陋,没有空调,没有暖气,仿佛时空穿越,来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没错,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房子。如此简陋的办公条件,让身处机关优越办公环境中的吕明德始料不及,也在他心里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村里穷,到底有多穷?这个村级班子到底有没有战斗力?
正当他怅然若失的时候,村主任高令军早已在村委会院子里等候,迎接吕明德等人的到来。
高令军,不到40岁,皮肤黝黑,留着短发,戴着眼镜,人很精神。陪同的镇干部介绍,这个村没有支部书记,村主任高令军主持村里工作。果然还是一个班子不健全的村。
高令军看着眼前的第一书记吕明德,大高个,国字脸,留着短发,透过一副眼镜片后面是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
高令军连忙迎上前去,紧紧握住吕明德的手,说:“欢迎!热烈欢迎!只是我们这里条件差些,委屈你了!”
吕明德连忙说:“我也是出身农村,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况且我是来干事的,不是来享福的。”一边说,一边展开被褥,铺好床铺,支起锅灶。群众看在眼里,有的村民说:“这个第一书记动真格的,看来真的住下了。”部分村民开始找第一书记啦知心呱了。
安顿好后,吕明德开始扑下身子,走访、座谈了解村里情况。
这一了解不要紧,村里的经济状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账户上仅有1000元钱,欠外债200多万元。高令军说,我们现在是没钱、没地,难啊!高令军愁得眉头紧锁。
吕明德与高令军两人彻夜畅谈,通过座谈,吕明德心里有底了,村主要负责人高令军有干劲,想干事。两人逐渐统一了思想,拔穷根,必须发展集体经济!穷,不发展会继续穷下去;只有抢抓机遇,发展项目,才能拔掉穷根。
发展什么项目呢?两人都在苦苦思索着。
一、30亩黄桃与5个闲置的大棚
上任班子流转了30亩土地,一直没有合适的项目,撂荒着。吕明德感觉怪可惜的。于是,与高令军商议,看看能发展什么项目。在吕明德的提议下,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学习,拜访了本村以及附近村的养殖、种植大户、从本村走出去的人才,请农业专家论证,经过考察,这里的黄土适宜种植黄桃,决定种植黄桃。为了解决销路和树苗子,他们又马不停蹄地奔赴临沂市平邑县水泉镇罐头加工厂考察,与加工厂达成协议,解决了销路问题。同时到平邑县武台镇购买了2000多棵黄桃树苗。
为了节省成本,高令军借来了朋友的拖拉机,亲自耕地。当时正值寒冬腊月,西北风呼啸,河里结了冰,吕明德带领村干部破冰取水,由于天气太冷,取上来的水,不一会儿就在水桶里结了冰,用手破冰泡树苗。大家分工明确,有的挖树坑、有的用三轮车拉水,没有一个叫苦的。数九寒天,人人满头大汗,干得热火朝天。吕明德的手冻得通红,不一会儿便没了知觉,但为村里省下了不少工钱。大家都觉得再苦再累也值!
“现在黄桃树长势很好,预计明年就可以结果,后年就可以大丰收了。”刚刚被组织任命为党支部书记的高令军乐呵呵地掰着手指头说:“一棵桃树预计50元的纯收入,2000多棵桃树每年可增收10万元,可持续15年,就是150多万元的收入。”
种完黄桃,吕明德又开始琢磨新的发展项目了。
一天,吕明德照例在村庄周围转转看看,这时,他眼前忽然一亮,发现在村北有5个大棚闲置,荒草遍地,挺可惜的,能否借助这5个大棚发展项目?吕明德把自己的想法给高令军一说,高令军恍然大悟,对呀,现成的资源浪费着,自己竟然没有想起来。
说干就干,这5个大棚属于村民个人的,这个村民因家中有事没有精力继续经营。高令军出面找这个村民谈,村集体出资返租过来。这个村民同意了,但维修大棚、租金、买种子等都需要钱,怎么办?经过商议,决定村干部自愿认筹,每人1万元,还差5万元,高令军又想方设法从自己的朋友那里筹集了5万元。
2023年12月,天寒地冻。高家岭大棚内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为了节省成本,吕明德、高令军带领村干部、公益岗人员正紧张的忙碌着。
维修好大棚,他们开始琢磨种什么好。吕明德主动与市农业局专家对接,专家经过考察认为,此处多为丘陵山地,黄土层厚而质地松,富含矿物质,适合种植地瓜,种出的地瓜口感好。地瓜是中华传统美食,吃法纯朴而简单,却也五花八门。可以蒸煮,是天然的干粮或点心。可以就地切片,顺手晾晒于地垄。那遍野的雪白,是金秋独有的美。晒干的瓜片被叫做地瓜干,利于储存。若拿来泡发了煮粥或蒸食,就是一道美味。若磨成粉用来摊煎饼,则又是一种独特的美食。经过商议,由专家提供地瓜快繁技术,投资小、见效快,一棵芽苗一毛钱,一株能出20棵芽苗。为降低风险,他们决定拿出两个大棚种快繁技术的芽苗,一个大棚传统育苗。另外两个大棚种植土豆。4个月后,5个大棚纯收入5万元,实现了经营性收入零的突破。
谈到这里,高令军高兴地说:“在吕书记的帮扶下,下步,我们打算与济宁市农科院对接,种植丹参、紫苑等中草药,预计明年的收益还要好。”
这时,吕明德接过话茬说:“2024年4月,高令军同志被镇党委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班子也健全了。回想起当初建大棚时,要钱没钱,要人没人。为节省人力成本,高书记带领村两委干部、公益岗人员亲自干,他亲自爬到大棚顶上撤塑料布,天气很冷,但他却满头大汗,他还开着自家的手扶拖拉机无偿为村集体耕地。”
高书记说:“吕书记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思想,拓宽了我们的工作思路,而且亲力亲为,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是啊!今年5月份,天气很热,土壤温度达到50摄氏度以上,有点烫脚。吕书记和我们一起种植地瓜,为节省资金,全靠人工,耕地、起垄、挖坑、拉水、浇水、插秧、填埋,一周的时间35亩地瓜苗全部栽种完毕。开始时,我们从饭店买饭,吕书记嫌成本高,有点心疼,于是他亲自做饭,给我们送来,然后再参加劳动。”村干部段玉附和道。
为了表示对吕明德的感谢,高令军为吕明德提供了自己的电动车,方便他入户走访。
真诚换真心,人心是一杆秤。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会对你有多近。驻村不到半年,吕明德和村干部一起,盘活了5个闲置大棚,在流转的30亩土地上栽种了2000多棵黄桃,拉开了高家岭经济发展的序幕。
二、山村的雪景真美丽
2023年1月,一场大雪不期而至,市区内的公交车停运了,通往城前镇的101公交车也停运了。正当大家以为吕明德书记今天不会来了的时候,没想到,他竟然坐着出租车来了,高令军书记正带领着村干部扫雪,看到他很惊讶,不由地问道:“吕书记,你怎么来了?”
“下大雪了,乡亲们出行怎么样?我不放心。”边说边拿起扫帚和村干部一起打扫起雪来。经过村干部的努力,村内的大街小巷全部打扫干净了,村民出行方便了,对村干部刮目相看,大家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吕明德这时才有空欣赏乡村雪景。远处的凤凰山和牛毛山被雪浸染着,笼罩在皑皑白雪之中,山谷里、田野里和屋顶的瓦片上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雪花。行走在村庄内,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潮,没有穿行的车流,没有混凝土的屏障,没有噪音的叨扰,一片洁白,一片酣畅,宁静而悠远。最美的雪景,只在乡村。
“每逢恶劣天气,吕书记要么租车来,要么拼车来,这种敬业精神很让我们钦佩。”高令军书记如是说。
三、懒汉咋变勤快了
自从来了第一书记,村民都主动到吕明德办公室坐坐,找他聊聊天。有一天中午,下着雨,吕明德正在做饭,锅里炖着白菜、豆腐、五花肉。这时,有个50多岁的妇女走了进来,吕明德连忙让她坐下,盛好饭一块吃,她也不客气,吃完后,说:“我家的男人还没吃饭呢。”吕明德说:“那赶紧给他盛碗送去。”于是,又盛了一碗,让她拿走了。
今年谷雨时节,天气大旱。有村民向吕明德反映:该栽地瓜了,但没有水,村民都用三轮车拉水,很不方便。吕明德立即找来高令军书记商议,决定由村里购买压力泵,村民合上电闸,水就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地头,解决了村民的大问题,村集体仅电费一项就花费了4000元。
驻村以来,吕明德对全村180多户村民全部走访了一遍。在他的日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户的基本情况,对于残疾人、精神病人、脱贫户等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2023年春节前夕和今年端午节,他协调单位购买了米、面、油等物资,对老人开展送爱心活动,对脱贫户走访慰问,对现役和退役军人开展送福活动,一次次送温暖活动,拉近了与村民的距离。
有个村民,40多岁,正值壮年,但却好逸恶劳,是村里出了名的懒汉。大儿子在外打工,小女儿正上初三,媳妇精神残疾。在吕明德驻村之前,村里为其办理了公益岗,但他却喜欢喝酒,工作不积极。吕明德了解情况后,主动与他对接,经过多次谈心谈话,化解了他的思想症结。现在他很少喝酒了,脸色也正常了,工作也积极了,女儿也考上高中了,妻子也很少犯病了,村民都说,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问起原因,他说,吕书记虽然来我们村时间不长,但为我们村办了不少实事、好事,他的话,我听!
四、“刺头”主动伐了树
在吕明德的建议下,高家岭村党支部研究决定,从2024年6月份开始,给每一名党员过“政治生日”,重温入党誓词。
正是这个举措,在村里引起不小的反响,倡树了正气,树立了新风。高令军书记说,以前,开党员会,要吆喝三遍才来齐人,现在,只需通知一遍,在家的党员都来了。党风的变化也带来了民风的变化。
有个老党员,思想觉悟不高,是个“刺头”。在退耕还林工作中,绝大多数村民都积极配合村里的工作,自行伐了树,他却拒不伐树,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他就是不配合。通过开展优秀党员评选、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他突然开“窍”了,主动伐了树。
五、50块雪糕的故事
2024年6月的一天下午,阳光炙烤着大地,夏日的热浪像一波波火龙卷,扑面而来,几乎让人窒息。天空中,湛蓝的色彩被热气蒸腾得几乎看不见,只有滚烫的阳光肆意挥洒。邹城市孟子乡音文化惠民演出正在高家岭村举行。在家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有50多人坐在广场里,静等演出开始。这时,看着乡亲们在炙热的阳光下等待,吕明德自掏腰包到商店买了50多块雪糕送给大家。老人、孩子吃着雪糕,看着大戏,凉在嘴里,甜在心里。从那以后,每逢演出活动,来观看的人都比较多,大家心里舒畅了,打心眼里感激第一书记。
六、一张“全村福”
2023年春节前夕,外出打工的高家岭村人都回来了,和大多数村子一样,大伙儿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短暂团圆。
吕明德提议,全体村民聚在一起照张“全村福”,一来加深村民之间的感情,二来留住乡愁。这个提议得到村干部的一致赞同。大家分头行动,吕明德负责请摄影师,村干部们负责通知村民。
听说要拍摄“全村福”,所有的人都很激动、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平生第一次拍“全村福”。
万物复苏,大地回春。时值立春,这天上午,在邹城市城前镇高家岭村,空气中弥漫着温馨的暖意。
“摄影师到了,赶紧照全村福去咯!”
村民们换上新衣,带着老人和孩子赶往集合地点,有的甚至搬去了家中的板凳,让老人孩子拍照时有所依靠。
不到十分钟,在家的400多人都来了。村民们迅速在村里错落有致的坡道上站好,拿起福字,举起小红旗,摆好了姿势。
“大家靠紧些,下巴低一点,拿好手中的福字看镜头,高家岭美不美呀?”从城里来的摄影师招呼着。
“美!”随着快门声响起,村民的笑容被定格在一瞬间,一张400多人的“全村福”诞生了。
吕明德注意到,每次拍照,有一个小女孩总是摆出“v”的姿势,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小女孩说,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拍“全村福”,心里特别高兴,作为高家岭村人,感到幸福与自豪!一位在外工作的村民说,“全村福”是乡音、乡愁、乡情永恒的记忆,是家文化的缩影,发出了和谐幸福的声音,给村民们一种凝聚力。在外漂泊久了,想家的时候,就拿出“全村福”看看。
一阵阵鞭炮声、锣鼓声震耳欲聋,预示着新年的到来,高家岭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气氛里,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定格在相片里,也定格在吕明德等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斗的足迹里……
- 上一篇:上一篇:「纪实」李兴甲 ‖ 村里来了最亲的人
- 下一篇:下一篇:「报告文学」丁德慧 ‖ 通向胜利的桥 ——记微山湖革命先驱、淮海战役支前干部孙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