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报告文学」丁德慧 ‖ 通向胜利的桥 ——记微山湖革命先驱、淮海战役支前干部孙景德

来源:本站    作者:丁德慧    时间:2025-01-13      分享到:


烽烟之下,数十万勇者生死奔赴;

支前路上,数百万民工艰难跋涉。

大河横前,桥梁断绝。

献上祖德浸润的拱木,

搭建一座桥,通向千万人期盼的黎明。

齐家报国,祖训在耳,有什么舍得舍不得!

——题记

大运河上,铁路桥雄姿依旧,气势恢宏,似飞龙横卧在运河之上。当年桅杆林立,银帆点点,数不清的货船在它身下驶过。而今,它安卧碧波之上,静静地述说着自己的沧桑过往。

在铁路桥西400米处的运河北岸,矗立着一座橘红色花岗岩石碑,为“韩庄运河大桥红色地标”。孙晋彦老师站在碑前,向我们讲述他父亲孙景德主持抢修运河桥的往事。

孙景德(1915--2009),原峄县四区胡庄村人(今属峄城区阴平镇),抗日战争前即参加我党地下工作,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以锔匠职业身份作掩护,从事我党秘密工作数年。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在斗争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始终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多次历险,九死一生,为了我党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939年3月至1941年1月,历任中共峄县四区阴平党支部书记、秘密交通站站长,锄奸队队长,阴平党总支书记等职。

1941年2月至1949年9月,历任中共峄县县委阴平(秘密)区委组织委员,峄县抗日民主政府阴平区区长,中共峄县九区(阴平)、韩庄区委书记,兼任武工队队长和政治指导员等职。

1949年12月至1984年12月,历任中共湖区工委微湖区委书记,中共微山县委书记处书记、县委副书记、纪监察委书记等职。

中共微山县委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县委委员、常委,中共微山县委第五届县委顾问,1985年1月离休,享厅局级待遇,2009年3月因病去世,享年95岁。

修枪造炮,胆气大振

孙景德出身贫苦,聪明好学,爱钻研,少年时代就学会了锔匠手艺,且技艺载誉四乡。锔艺,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手艺。匠人们通过找碴对缝、定位点记、打孔锔钉等环节,让一件件破损的瓷器、陶器、铁器恢复原貌。这绝对是个技术活。参加革命后,孙景德以锔匠职业为掩护,走村串户,从事我党地下工作数年,其间多次历险,九死一生。1938年春,他到运南执行任务时恰遇国民党兵二人,一个当兵的叫住他:“扒盆咕噜锅的,把老子的枪咕噜咕噜。”他无奈只得帮当兵的修理配枪,另一个管理员身份的小头目见他修枪技艺娴熟,便起了疑心,拔枪顶住孙景德脑门,威逼孙景德说出怎么学会修枪的,不说就一枪崩了。这时前来接头的我地下党交通员正巧赶到,便以当地颇具声望老者的身份巧打圆场,好话开脱,又塞了钱,这才救下了孙景德。

抗战爆发,孙景德即弃锔业从事抗日。当时,台儿庄战役之后,很多枪支散落民间。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成立之初,花钱购买的这些枪支大多都有毛病,修复枪支的重任就交给了孙景德。孙景德凭借自己的技艺和钻研精神,把枪支全部修好,支支打得响。他能造子弹,“我造的子弹,不好看,但绝对管用!”他给战士们吃了定心丸。以后有战斗任务,所有的枪弹必须经过孙景德验过,方可行动。孙景德除了擀枪造火,还能仿造机枪、快枪、迫击炮。这都是当时的重武器,也是我抗日武装所奇缺的。有了这些武器,我抗日武装胆气大振。

妻女被捕,方寸不乱

孙景德不仅是武器专家,还是锄奸英雄。他因苦大仇深、意志坚定,被选入鲁南锄奸队,凭借过人的胆识、灵活的头脑和敏捷的身手,铲除了一个又一个罪大恶极者、变节投敌者,极大震慑了敌人,有力地保护了我地下革命组织。孙景德在锄奸行动中表现出的机智果敢及出色的组织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党组织先后任命他为峄县九区区长、区委书记。履任伊始即组织曹埠、邵楼、胡园等战斗,歼日寇百余人,瓦解伪军数百。1946年11月的一次战斗中,他与十几名武工队员被伪军围堵在文峰山奶奶洞中两天一夜,已作了牺牲的准备。后来乘敌不备,在夜幕掩护下强力突围,方得脱险。

日伪军对孙景德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敌人绑架了其妻女以诱捕孙景德。妻子李桂荣是中共地下党员,深明民族大义且惜老怜贫,公正无私,善于调解邻里争端,因而在群众中威信很高。当时我地下党在二郎庙设有交通站,李桂荣经常以回娘家(在老汪崖村)之名替孙景德传递情报。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个人的机智勇敢,每次都能完成任务。不幸被捕后,她和长女(当时还不满周岁)均遭受毒打,她还受了电刑。李桂荣同志坚贞不屈,强忍巨痛保守了党的机密。

得到妻女被捕的消息,孙景德心如刀绞,他知道这些禽兽是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的。“给他们拼了,也要把嫂子娘俩救回来!”战士们纷纷请战。孙景德摆了一下手,攥紧拳头锤在桌子上,说:“要杀要剐随便他们,我相信桂荣能挺得住。”组织上紧急商议出营救办法,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之计,抓捕了敌伪头目李允阁的小老婆,通过敌首亲属传话,晓以利害,劝其少做恶、留后路。几经周折,终将李桂荣娘俩救回。

战前侦查,摸清敌情

1946年9月,国民党军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为了适应斗争形势,西部的韩庄区和东部的马兰区合并到阴平区。孙景德先任武工队长,后任区委书记兼队长,带领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

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于9月25日复电,同意华东野战军举行淮海战役的建议。随后,解放军和地方政府都积极地做战前准备工作。

1948年9、10月间,孙景德到驻在马山套的师部,接受了配合解放军前去侦察敌情的任务,师部要求搞清运河两岸西至韩庄、东到台儿庄万年闸这段区域敌人的军力分布、工事构筑、火力布置等情况。于是,孙景德带着师部的同志一起来到了阴平,稍作休息,简单地制定了一个侦察方案后,即刻开始了侦察行动。他们夜里冒着生命危险到敌占区探查,白天伪装成“还乡团”、小商贩等,秘密地进行。在孙景德周密安排和武工队员的配合下,经过五个昼夜的摸排,侦察结束,并将详细情况记录下来,标注地址,绘成了图纸,由师部的同志带回去。

没过几天,孙景德又接到师部命令,陪同参谋长再次深入敌占区几个重点区域查看和确认。形势越发严峻,白天他们只能在东金庄孙茂干家的夹皮墙里隐蔽,夜里去侦察,又查看了三个整夜。结束后,师部还要求抓一个“舌头”,必须是营以上的军官。于是,孙景德组织武工队员兵分两路,等了两天两夜,终于在涧头集万年闸附近,捉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敌军官,交给了师部。

引领部队,快速到达

11月初的一天拂晓,淮海战役即将打响,华东野战军参战部队(山东军团王建安部),已经到达了峄县西南部山区一带集结待发。孙景德带着三名武工队员匆匆赶往师部接受重要任务。途中,在阴平石头楼山套黄崖山口处,突然发现枣庄西齐村的伪顽保长带着十余名武装匪徒慌慌张张地由北向南跑过来,躲已来不及了。孙景德便灵机一动,冒充还乡团当官的,大声喝斥这些家伙跟自己回北边,否则现在就枪毙他们。不明就里的“还匪”乖乖地跟着孙景德走。来到师部附近,看看满山到处都是解放军,他们这才明白过来上当了。孙景德没开一枪顺手擒获了十多个武装“还匪”,交给了师部。

这次师部交给孙景德的任务是为参战部队当向导,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路线及时到达淮海战场。

孙景德立即回到了阴平,把所有能胜任这次任务的民兵、青年骨干、革命群众和积极分动员起来,有100多人,加上武工队员近200人,等待师部命令。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按照计划打响,孙景德带领的近200名人员,由师部统一安排,全部分配到了各参战部队。他们一部分人员给部队做向导,按照计划方案,确定渡运河的位置和行军路线,引领部队,快速到达目的地。另一部分人沿途协调地方解决部队所需。在行军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特别是在渡运河的时候,队员们都能想尽办法解决。在孙景德率领的向导人员的准确引导下,我参战部队按照指定时间、地点顺利地到达了各自的目的地。

抢修铁桥,引导过河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县委积极响应鲁南支前司令部“全力支援淮海战役”的号召,根据原峄县韩庄重要的地理位置,又将“三区”分开,专门成立了韩庄区委和区政府,特命孙景德担任韩庄区委书记,全面负责淮海战役的支前工作,确保支前物资及时运达淮海战场。

韩庄是山东的南大门,淮海战场的北大门,距徐州中心约30公里,京杭大运河由西向东穿过,津浦铁路大桥横跨南北,是苏北重要水旱码头和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地,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均在此地进行过鏖战。

毛主席在《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一开始就指出:“本战役的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占领新安镇……峄县、枣庄、临城、韩庄……等地。歼灭临城、韩庄地区李弥兵团一个旅,并力求占领临韩。”可见韩庄战略位置之重要。

大战前夕,国民党77师、78师和大汉奸张来余部一千余名“还乡团”驻守在韩庄。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后,我军进展很快,华野10纵司令员宋时轮率部沿津浦路急速南下,向徐州以北的临城、韩庄冯治安部第三绥靖区发起猛烈攻击。当日晚上,宋时轮等人乘吉普车在韩庄附近误入国民党军第77军34师111团3营防地,警卫员下车探情况时被抓。营长王世江是中共地下党员,立即把警卫员释放。根据宋时轮的指示,他随即组织了起义,成为淮海战役中第一支起义的部队。驻守韩庄的敌人除了王世江的3营起义外,其余残部都仓皇逃跑。临跑之前,将运河上的津浦路大铁桥炸毁了一个角,并埋设下地雷。同时将平行于铁路大桥西侧约400米处的公路大桥(木桥),浇上了汽油全部烧毁,致使韩庄的交通完全瘫痪,严重迟滞了我军和支前人员前进的步伐。

桥梁在战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防御时,摧毁桥梁可以有效减缓敌方的推进速度,为己方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进攻时,保留桥梁可以畅通交通线,有利于后勤物资和后备部队的运输。

是时,孙景德率领丁华山、张福干、张希彬、黄敦启、曹继山等八名武工队干部进入韩庄。随后县里又派区长刘更生前来协助。

孙景德和有关人员立即赶往现场进行勘察。随后,决定先抢修铁路大桥,作为临时应急通道。

韩庄津浦铁路大桥(也称洋桥)在韩庄运河东侧,主桥并没有被完全炸断,只是大桥一个角和桥面损坏严重。孙景德迅速组织人员、材料,集中精力尽快抢修。他发动当地群众从家里搬来木棒、木板、秫秸、芦苇、苇席、草垫子等,有的群众还卸掉自家的门板送来。利用铁桥上的骨架进行铺设,垫上渣土,先把桥面修好。随后,又安排民工用人力车拉来渣土,将原公路引到铁路桥上。经过13个小时的奋战,终将这一临时通道抢修完成。我参战部队得以迅速通过大桥,直奔徐州以东战场。随后,我支前人员、挑子、人力车、蓄力车等也顺利地通过大桥。

一天夜晚10时许,我军三十多辆榴弹炮车队,浩浩荡荡地由北向南沿津浦线公路驶来,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公路桥被敌人破坏,行驶速度依然很快,眼看就要驶进河里了。孙景德见此险状急忙高喊:“前边没有桥了,桥被敌人破坏了,不能往前开了!”押车的解放军一位首长问:“这里不通了,还有其它能过的桥吗?”孙景德回答道:“有,但得绕一段路,我是这里的区委书记,我给你们带路。”于是,孙景德上了前头的第一辆汽车带路。他们沿运河北岸绕道向东行驶,一边行驶,孙景德一边介绍着大桥的情况,要求到了桥头停下,先检查一下大桥情况,确定能符合过汽车的要求再通过。说着说着就到了铁路桥北侧桥头,经过查看,他们说:“没问题,可以谨慎通过。”于是,孙景德就步行在车前给他们带路,等到整个车队都安全地通过大桥,他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孙景德再上车继续给车队带路,绕道至原公路桥南头入了公路后,说:“到这里就安全了,你们赶快向前行驶吧!我得下车了。”车上的一位首长诚恳地说:“非常感谢你。当时如果不是你及时地制止,就开到河里去了;没有你今天的引路,我们不会这么顺利地通过大桥。”这些炮车轰轰隆隆地向淮海战场驶去,这也是修好铁桥后第一个通过的我军车队。

献出林木,抢修木桥

11月22日,华东野战军在徐州以东碾庄圩,全歼了国民党第七兵团,兵团司令黄百韬被围自杀,第一阶段战役结束。11月23日,中野主力在浍河南岸的南坪集顽强阻击黄维兵团十八军,一步步将黄维兵团引入刘伯承布下的口袋阵。同日,毛主席下达了全歼黄维兵团12万精兵的命令,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已经开始。11月25日,从徐州地区出发的北路国民党军队开始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遭到我解放军的坚决阻击,此时,黄维兵团已被我中野军团团团围住了。

战场形势瞬息多变,投入兵力不断增加,作战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武器、弹药、食物消耗得比较快,后方的支前物资需要补充,支前人员需要增加,支前任务随之加重。再加上很多地方,敌人撤退时将铁路、公路、桥梁等炸毁,支前运输线遭到了严重破坏,影响了支前物资及时运送,前线作战的官兵们吃不饱肚子,后方的补给物资却堆积如山送不上去。这些都是需要后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鲁南支前司令部和县委要求,结合韩庄实际情况,孙景德召集区委商定,在韩庄北性义火车站安了兵站,由区委委员王福运同志任站长,并组织了200余名装卸人员(民工),负责各路运来支前物资的接收与储备工作,实行昼夜值班24小时轮班制度,确保物资运来能及时地入站,运走能及时地出站。

韩庄兵站建立后,各路运来的支前物资蜂拥而至,不但堆满了兵站,也堆满了兵站附近的村庄。前方需要的物资不能及时送出,后方的物资又源源不断,更兼其它地区支前的运输队都要途经韩庄,仅靠铁路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孙景德急战事所急,虑前线所需,以区委的名义报请县委批准——抢修韩庄运河木桥。县委很快批准了抢修公路桥的请示,表示全力支持,要求尽快实施。

韩庄运河木桥,长65米,桥面宽5米,共13孔。水面以上全部被国民党军放火烧掉,只剩下了水下部分,修复只能在原来桥的基础上进行。修桥不但需要大量的木材,还需要很多的修桥人员,特别是技术人员。

在战事紧急时刻,迅速集取这么多木材极为困难,大家分头跑遍了整个韩庄地区,也没寻找到修桥木材,都急得团团转。这时,孙景德突然想起了坐落在周营区牛山村孙氏祖林上的林树,于是,主动提出:“我们孙家祖林上长着很多三、四百年的古柏树,杀了运来修桥!”

县委决定由周营区委书记姚兴华负责伐树,由孙景德在韩庄负责修桥,运送木材由两个区共同承担。

传统风俗认为,坟地里的树可以保护祖脉风水,使后代福泽久远,轻易不能砍,否则破坏了祖脉,打扰了祖先安宁,不吉利。

伐林树修桥此举,果然不被众多的族人所理解。伐树刚开始,族人们就召集了二三十人,到伐树现场进行阻挠,姚兴华说明了伐树因由,族人们也不同意。随后又组织了七八十人,到韩庄见到孙景德,一齐跪在地上磕头,恳求道:“咱们老林上的树可不能杀呀!杀了对不起祖宗啊!对后代不好啊!”孙景德平心静气地说:“是因为这个事啊!伐咱祖林的树是为了修韩庄的运河桥支援淮海战役,这次淮海战役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生死存亡的大决战。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劳苦大众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么多年来,我们给日本人打,与国民党战,无数的先烈把生命都献出来了,咱孙氏家族为之牺牲的人也很多啊!难道咱们连这林树都不能贡献吗?你们是为了咱老祖来的,就是老祖知道能为这么大的事做贡献,也是乐意的。眼下确实需要这些木材修桥,这正是咱孙家阖族为全国的解放做贡献的大好时机,把蒋介石打败了,人民得了解放,到那时,谁不知道是用咱孙家老祖林树木架的桥,在淮海战役中起的大作用?你们仔细地想一想,咱们这个奉献值不值,意义大不大啊?”族人们听了孙景德这一席话,觉得在理,二话不说,都起身回去了。

当时,孙景德妻子李桂荣闻讯也赶到了牛山村,做了族人的工作。然后,一部分族人还积极地参加了砍伐和运送工作。

关于此事节,后来在韩庄负责运河支前的三专署专员栗培元同志给韩庄区委传达指示时说:“蒋介石为了消灭共产党,扬言不惜倾家荡产,那我们针锋相对,给他来个砸锅卖铁!孙氏家族的老祖林树都贡献上了,值得表扬。”

牛山孙家族林距韩庄20多里,运送木材的牛车首尾相连,前头已到了韩庄修桥现场,后尾尚未离开孙家祖茔。车上一截截合抱柏木流淌着鲜红的汁水,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车辚辚,人吆喝,哈气弥漫,鞭声脆响,好一幅热火朝天的支前景象。运木车队来来往往,川流不息,持续运了好几天。林树全部伐完了还不够用,又伐了韩庄葛店一座庙里的一棵百年古树添上才够。据牛山孙氏族谱记载,老祖林上一共长着764棵古柏树。

修桥的木材有了,人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本地的木匠不会架桥,孙景德通过多方关系,从贾汪等地请来了专门修桥的朱凯叶、李丙文、孟凡荣等技师和40余名木匠、铁匠。又召集了当地100余名民兵和民工配合,找来了100余盏马灯、汽灯,借来了木工使用的大型工具(盘锯)等,随手用的工具都是木工自带的,找了几家铁炉搬到了修桥现场,随时加工铁件,又调集了十余只木船做配合。后来,当地的木匠得知后,自发地来了几十人,这样加起来一共有200余人,参加了这次抢修运河桥的行动。

11月29日,中野和华野的主力加上部分地方部队共20万人投入了围歼黄维兵团12万人的战斗。此日,杜聿明集团定好了全部撤离徐州的方案。为阻击敌人南窜,华野各路大军即将开启铁脚板与汽车轮子赛跑模式。

抢修韩庄木桥也是从11月29日正式开始的。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歇人不歇工具,地面上解料的解料,水面上架桥的架桥,分班轮换进行。入夜,岸边炉火照天地,河上灯火照眼明,木桩夯击声、工匠吆喝声响成一片。修桥期间雨夹雪下了好几天,刮着寒风,气温特别的低,在这样的环境中,又在水面上作业,施工难度可想而知。孙景德始终坚守在修桥工地指挥施工,工人们深受鼓舞,冒着雨雪,趟着泥水,困了就在工地上一歪打个盹,没有一句怨言,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正干着一件值得夸耀于子孙的大事。200多人上下一条心,昼夜连续奋战,11天的时候,木桥已基本建成,可以过人和人力车,不到半个月的时间,终于将长65米,宽5米,共13孔的韩庄运河木桥抢修完成。滞留在运河北岸的大批人员、支前物资通过新木桥及时地运往淮海战场,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

孙晋彦老师讲到这里,指着西面的雄伟的公路桥,感慨道:“我父亲当年修木桥,我则参与了这座新公路桥的建设,真是巧合。”

是巧合,也是传承,是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的传承,是”齐家报国”的家风族训的传承。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牛山孙氏家族为参与其中倍感荣耀。2018年,迟浩田得知牛山孙氏有铭记此支前壮举的心愿,欣然提笔,为当年奉献淮海战役的红色遗址——牛山孙氏族林题词: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

2022年6月22日,淮海战役纪念馆收藏了孙晋彦捐赠的父亲孙景德缴获的日军黄毛毯,该宗精品革命文物,曾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示。

展品说明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淮海战役发起后,国民党军炸毁了韩庄运河桥。为尽快修复桥梁,保证人民解放军参战部队及粮弹补给物资迅速向淮海战场集结,山东峄县七区区委书记孙景德,带领族人砍伐孙氏族林达400余年的柏树764株,有力支援了淮海战役。

当年孙景德带领工匠抢修的木桥虽已看不到了,但闭上眼,脑海中依旧浮现出雨雪中你抬我扛、你扶我夯的繁忙景象,仍能听到“叮叮棒棒”的敲击声和“哎嗨吆喝”的号子声。

孙景德和族人、工匠们怀着极大的热忱,全力支前,舍家支前,建起一座通向胜利的桥。桥上涌过的是支前大军,也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磅礴伟力。

(据孙晋彦整理其父亲孙景德回忆录《为了淮海战役》手稿和生前讲述,采访孙晋彦记录,《风采微山湖系列丛书·人文卷》等史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