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报告文学」李绪庭 ‖ 南龙河国家级交通安全示范村

来源:本站    作者:李绪庭    时间:2025-01-14      分享到:


在孟子故里——邹城市104国道的西侧,有一条古老的河,名叫“南龙河”。旁河有一所村庄,先人因河命名,故而叫南龙河村。正如“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龙河村也因获得“国家级交通安全示范村”闻名遐迩。

在“公路沿线两侧五公里之内的村庄要创建交通安全村、交通安全示范村”的那段时间里,邹城交警大队,看准了这个村的“灵性”,在创建交通安全村工作中,龙行云雨,经过一番耕耘,最终把“国家级交通安全示范村”的匾牌,高高地挂在了村委的墙壁上。

果真名不虚传:南龙河安全村不仅机构建全,制度完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村委高书记的带领下,在那些交通安全宣传人的引导下,村里的老少爷们儿掀起了一股自觉学习交通安全知识的热潮——下自幼儿园五六岁的娃娃,上至七八十岁的老者,人人会背诵交通安全“三字经”,人人会背诵“交通安全公约”,人人熟知道路“交通标志标线”。

村不在大,名闻天下:一时间,南龙河村,人人懂“安全”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得省内外八大媒体记者“带着疑问”纷至沓来。

那几天,南龙河村真正成了新闻采风基地:摄像机对准了村委大院里的高书记;照相机聚焦在田间地头上的大叔大妈;录音笔放在了幼儿园小朋友的书桌上:采访本一页一页记满了一家一户“学安全”的那些事儿。最后,这些记者们无不带着惊讶,挎着赞叹,竖起大母哥,走出了南龙河。

记得有一家新闻媒体想作“深度报道”,时隔不久,又去了邹城交警大队宣传科——挖掘创建交通安全村背后的故事。大队宣传科的同志告诉他:宣传科的冯新军科长去了煤矿,为安全村群众联系烧煤去了。

那记者紧追不舍,要了冯科长的手机号,一路奔向煤矿所在地。冯科长告诉他,在向群众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中,他发现,冬天到了,很多村民取暖用煤较困难,便主动为村民每家每户联系到了低价的生活用煤,并解决运输问题,将煤送到村民手里。那位记者受了感动,为此写了一篇感人的报道:《安全村里警民情——南龙河村民围着火炉学交规》。

……

在那些日子,作为业务上级的指导机关——济宁交警支队宣传科,更是忙得不亦乐乎。我和分管此项工作的副科长胡树真,三天两头开车进村——送宣传品,传达上级有关文

件精神,指导检查村民交通安全常识知晓率。

那天是周一,刚上班,胡科长叫上我——带着我

新创作的《交通安全宣传十拍歌》、《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四字诀》,又向南龙河村进发了。

 

不过,这次并没有直达南龙河,而是向着市区的一家日用品批发市场绕了个大弯。胡科长说:“上次高书记在村大喇叭上喊出去了,说要给会背诵《交通安全公约》的村民奖励锅、碗、瓢、勺。”我说:“那不过是高书记用的‘招’——想让村民加强学习罢了。再说,他也没让咱——”胡科长说:“他虽然是句玩笑的话,可是村民都会当真的,再说鼓励鼓励村民也不为过。”

在批发市场,胡科长破费购买了两大箱锅碗瓢勺。这时,我想到了村幼儿园里的那些天真可爱的小朋友,每当我们到园时,个个仰着稚嫩的小脸,一起喊着“叔——叔——好——”我也不吝买了些铅笔、橡皮,还有一大包“喔喔”、“大白兔”糖块。

说到上次,那是前几天,我和胡科长去村里送宣传资料,并传达上级精神“安全村居民交通安全常识熟知率达80%以上”。道明来意,村委高书记把我俩领进村广播室,打开扩音器就喊:“喂喂,村民同志们都注意了,下面下个通知:现在都到大队院里来领交通安全宣传知识(资料),回到家好好学习,学会了有奖。”并不厌其详,一连喊了多边。

不一会,村委院内陆陆续续来了不少村民。有的问:“高书记,你上次发给俺的安全常识,俺记得滚瓜烂熟,也不说有奖,这会奖什么?”

高书记笑了笑,顺口答曰:“奖——锅碗瓢勺。”

有个外号叫“狗黑子”的中年男子,手拿一张宣传单,作了个鬼脸,问:“高老头,你说真的奖给锅碗瓢勺吧。那天喝多了,一定坐到锅里......我正缺个锅用呢。”

高书记瞪起眼来:“奖你两个‘喝粥’(耳光),上次你开着拖拉机,拉了一车人去北村喝喜酒,我还没找你算账呢。今天你不给我好好学:这不,交警同志就在这,非把你的车开走不可。”高书记把宣传材料发放到每家每户,并强调每人都得记在脑子里。

回来的路上,胡科长问我,“听说你原来在乡镇里搞过文艺宣传,经常写点唱词、快书什么的?”“这到不假,上高中时,我是学文的。上课时期间不务正业——经常给乡文化站、县文化馆、地方报纸投个稿。还给计划生育宣传队写过‘段子’。曾记得我创作的小品《送子观音》,演出后,惹得全场观众捧腹大笑,甚受乡领导大加赞扬哩。荒废了学业,高考时,因点分之差,名落孙山。毕业后,乡领导直接把我留到文化站,当了通讯员。”“你有创作基础,还得拿起笔来。我看那交通安全公约、三字经,背过来背过去,就那么几句,内容单调,能不能创作点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我答应胡科长:“没问题,保证一周内拿出来。”

每天晚上,我笔耕床头,子时不辍。一周之内,终于写出了《交通安全宣传十拍歌》、《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四字诀》。这“四字诀”不仅有“农村版”,还有“城市版”。

这次我和胡科长回南龙河村,一是检查村民安全常识知晓率;二是发放“拍手歌”和“四字诀”;三是安排布置迎检工作。胡科长在来之前,特向高书记了解村民学习的情况。高书记说:狗躖鸭子——呱呱叫。

和我俩不约而来的,还有邹城交警大队宣传科的冯新军科长。冯科长给村里送来了宣传带。并带我们先到村头的幼儿园。

进来幼儿园的铁栅门,哇!——昔日小朋友们那片活动的场地上,新“修”了两条“马路”,而且“交通标志标线”齐全;十字路口的中央画有安全岛;路口上有过街斑马线、停车线,路中央有分道线;停车线外还设有“红绿灯”。冯科长告诉我们,这是昨天交警大队宣传科副科长蒋德军同志带人来画的线,今天特地来看看地上的漆干没干,准备明天让民警给小朋友们来演示怎样过马路。    

走进教室,那个名叫小梅的幼儿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制作交通标志。——墙角边,堆放着鞋盒子、纸箱子、泡沫板;还有不同颜色的粉笔、直尺、圆规、剪刀及一本《交通安全知识读本》。小梅老师手指那些画好的“模板”说:圆形的是禁令标志,三角形的是警告标志,四方形的是指示标志。我问她,用水彩笔画图样多鲜艳?她说,纸板子用完了不好找:有的圆形标志也是指示标志,水彩笔颜色涂上了擦不掉,粉笔可擦了再画,重复使用。

我随手拿起几张整理好的交通标志图板,问小朋友:“这个是什么标志?”“禁止鸣喇叭——”“这个呢?”“行人过马路要走斑马线——”一连问了多个标志图样,小朋友们无一不知。我拿出了糖块和学习用品“慰劳”他们。将《交通安全宣传十拍歌》送给小梅老师。并请小梅老师当场带领小朋友学习了一遍:

你拍一我拍一,交通安全数第一。

你拍二我拍二,开车扎好安全带。

你拍三我拍三,客车超员害无边。

你拍四我拍四,货车超载易出事。

你拍五我拍五,各行其路道不堵。

你拍六我拍六,超车行驶勿从右。

你拍七我拍七,雾天行驶车速低。

你拍八我拍八,隔离护栏莫攀爬。

你拍九我拍九,开车千万别喝酒。

你拍十我拍十,安全教育要落实。

 

听罢小梅老师那精辟的“标志”论,我有些相形见绌;望着她满头的粉笔沫尘,和她亲手制作好的一摞“交通标志”,我从内心里发出一番赞叹。

进来村委,高书记正等着。他发现皮卡车上的锅碗瓢勺,惊喜道:“哈哈,胡科长,来指导工作怎么还带着吃饭的家什?”

胡科长说:“这是奖品。你老兄上次在大喇叭上喊出去了,不是要奖励学习好的村民啊?”

“嗨!你还真奖?我那是说着——鼓励鼓励村民,多学点安全知识。胡老弟啊胡老弟,不怨你叫胡树真,可真够认真的啊。哈哈哈。”  

“高书记,这次又给你带来了新的内容了,是我们小李同志自己创作的《农村交通安全四字诀》,很符合农村实际,还得让咱村民牢牢记住啊。”

“没问题。先从村委班子成员学起。”高书记爽快地答道。

大喇叭响起后,村委院内集满了群众。

高书记左手持锅,右手拿勺,“咣咣”敲了两声:“大家听好,看清了吗,这就是奖品。三字经、安全公约,谁先背?”

六十多岁的张大妈,把手举起老高,说:“我先来,我先来。”

人群里,不知谁插上一句:“你老人家瞎字不识,能会背吗?还是我先来吧。”

张大妈反击道:“你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我叫上学的孙子,教俺念了三个晚上,挤着眼都会念,不信你试试。”   

七十多岁的李大爷一旁开话了:“高书记,为了学好你发给俺的三字经,我专门买了个老花镜,白天下地放羊的时候,把羊拴在树上,蹲在树下就学;晚上放下碗筷,拉着灯就学,这个月的电费超了好几度哩。”

身旁的一个小伙子又开话了:“你那还叫认真啊,王二嫂学迷了,把蒸干粮的锅底烧没了,干粮都变成‘黑老包’了。”

“哈、哈、哈——”

村委院内热气腾腾,阵阵笑声,让院子里的那高高的杨树叶“呱呱”地拍起了巴掌。

“咣、咣”——高书记又敲响了手中的锅。他一眼看见站在一边,正在抽烟的“狗黑子”。用勺头一指,大声说道:“你先来,不会背今天就扣下你的拖拉机。”

“狗黑子”扔去烟头,有点不服气:“背就背,哪有怕姑子的和尚。……”没想到,真的没想到,他一口气竟背了下来?没想到,其笨如牛、平时吊儿郎当的“狗黑子”今天要出彩!?这一回,就连高书记都对他刮目相看了,有点惊讶:“好,背的好,一字不落。谁说‘狗黑子’笨?我们都得向‘狗黑子’学习。这个锅奖给你了。”

“哈哈哈——”在场的群众又掀起了一阵大笑。

…… 

两大箱子锅碗瓢勺发放一空。第二项内容:胡科长安排我带领大家学习《农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四字诀》。院子里静了下来。我看到村民们个个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我边读边讲:

路通村庄,生活小康,交通安全,铭记心上。

农民致富,开车上路,遵法行驶,防止事故。

村民外出,严格要求,横过公路,莫抢车头。

村里农闲,进城挣钱,骑车走路,注意安全。

农用三轮,不准载人,刹车不牢,行驶不稳。

省道车多,国道车快,穿村而过,车速放慢。

乡村公路,两旁多树,一叶障目,易出事故。

庄稼茂盛,风吹掩径,车驶路口,防人突动。

荷锄暮归,道路渐黑,事故多发,行靠右侧。

夏收秋忙,路不晒粮,焚烧杂物,烟迷方向。

牛脾难改,驴性难调,赶撵牲畜,成人牵牢。

农村儿郎,走向学堂,跨越公路,遇车避让。

老师家长,勤说多讲,教育学生,莫攀车辆。

发生车祸,休慌手脚,电话报警,一二二拔。

车辆逃逸,处变勿惊,先记车号,再记特征。

保护现场,疏导交通,急救电话,打一二零。

平安大道,保民平安,公路巡警,一马当先。

妻儿老小,幸福多少,遭遇车祸,一切都了。

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农民朋友,谨记此诀。

高书记在作总结:“大家听听,多好的角(诀)。我们整天念阿弥陀佛,不就是求个平安吗,这就是平安经。今天奖励不是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多懂一点交通安全。大伙都知道吧?前几年北村的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三轮车拉了一车民工去城里干建筑,路上和一辆拉煤的大车撞上了,当场死了一人,受伤好几个,什么原因?就是他们不学交通安全。从今天起,三字经、四字诀、还有交通安全公约,每个村民都得会背。会背了还有——”

这“有”字还没完全出口,站在一旁的胡科长扯了下他的手,背过脸,悄声笑道:“高书记,你不会说会背了奖励电视机吧?”

高书记一笑:“你老弟放心,我自有奖法。”

高书记转回脸,接着讲:“刚才交警领导对我说了,会背四字诀的,奖化肥,奖麦种。”

高书记的这一句,像捅开了马蜂窝。村民们立马围上了我,争着索要“四字诀”。

一阵“骚动”过后,叮叮当当的锅碗瓢勺,伴着嘻嘻哈哈的笑声,潮水般涌出了村委的院门——

“老高哥啊老高哥,我到哪里去弄化肥、麦种啊!?”胡科长半真不假地叹道。高书记不急不燥,还唱了一句“山人自有妙计”。他把我们引到西南角村委仓库旁,让村保管员打开屋门。好家伙,原来里面早就放有一堆麦种,一堆化肥呢。

高书记讲:“我村里各项工作都很好,前不久上级奖给我们一千斤麦种,二千斤化肥。这化肥麦种怎么分给村民?一个字,奖——先分给会背安全(知识)的。”

胡科长松了一口气,竖起大母指:“高书记啊高书记,不愧你姓高,实在是高。”

高书记有些认真地说:“这成绩哪来的?都是胡科长,冯科长,还有李老弟你们的功劳。”

冯科长回答道:“您老兄过讲了,抓好交通安全,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高书记抢过话头:“不过讲,一点都不过讲。上个月乡里组织人员来俺村综合治理大检查。乡长一进我们村就说有‘氛围’。看看,这墙上,黑板上,到处写满了宣传标语口号,什么‘红灯停、绿灯行,开车不要充英雄’;什么‘学安全、用安全,安全才能家团圆’。我还组织村里的群众给检查组的人背起了村民交通安全公约,喜得检查组的人们,合不上嘴。有一次,乡长在全乡大会上表扬我们村,说我们南龙河人有精气神,风气正。如果没有你们的关心,村民不知要发生多少交通事故,我们村还能得到上级表扬吗?上级能奖给我们村化肥麦种吗?”

说到此,高书记手拿冯科长送来的“警钟长鸣”宣传带:“这都感谢我们邹城交警大队的冯科长啊,是他派人来,写了一个多星期标语口号。我记得,那个写字的民警叫蒋德军。字写的特别好。那民警可敬业了,每天自己带着方便面来,大热的天,村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有的给他送水,有的给他送饭,那个蒋同志一一不要。我叫你嫂子(高书记的妻子)给他炒了二个鸡蛋送去,嗨,怎么送去的又怎么揣回来。”

高书记声情并茂,越说越起劲,并对下一步的工作还有新的打算:“冯科长送来了录像带,可是我们村委只有一个‘小黑白’电视机。村委再商量一下,买台大点的彩色电视,一个星期让群众来看看‘车祸’——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还有我们村通往104国道的那段路,不好走,下雨天进不来,出不去。等收了秋,种上麦,农闲时组织群众修修路。安全村的路不好走,说不过去啊。”

……

金秋时节,一辆警用“皮卡”车,载着“三块板”,沿着济-邹公路,一路向东,——胡科长和我又要进村了。此行的目的是“制度上墙”(确切地说是去更新原来的规章制度)。

右转驶入104国道,行不多久,便至通往南龙河村里的“T”型路口了。不远望去,昔日的那段高低不平的土路上,几辆“翻斗车”卸下一堆一堆的煤矸石。一名身着白色制服的交警正指挥着一辆铲车,将矸石堆推平,轧实。他就是高书记提到的那个会写字的蒋德军。另有几个年轻的小伙正清除着路边的玉米桔、柴禾垛。不难看出,路旁的树杈“衣架”上,风中摇曳着他们的警帽、制服,那警徽在阳光下熠熠闪光。

 

提及蒋德军这个名字,在南龙河村,那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村里高高低低的墙壁上,留有他的“墨宝”;村委“多功能”活动室里,时时传出他的说教;村外的打谷场上,撒下村民对他的“盼望”。 ——放影队,下乡来,村民群众乐开怀。

蒋德军的放影队,开始是每月定准来村里放一次电影,用“声光”向村民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一天,村里正有一家给儿子结婚办喜事。赶巧这天晚上,蒋德军又来村放电影。待新郎新娘入了洞房后,吃罢喜酒的亲朋好友,优哉游哉,都去了打谷场上,看看电影(认为这是主家特请来的放映队,为喜事助兴呢。)这一下,大大提高了婚礼的“档次”。

从那之后,不管哪家村民,只要家里有喜事,主家都去“托”村书记让电影队来“捧场”。蒋德军心想,办喜事人们难免酒后开车,这不正是一个“喝酒不开车”宣传的机会吗?于是他准备了一些“喜剧片”和“酒后肇事加影片”——当人们看得热火朝天当,冷不丁,中间插播一些“事故案例”,使那些酒后开车的人“望酒止杯”。

放映结束了,“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蒋德军收起他的放映机,和几个同事拖着疲惫的身子,归去兮。

村委“多功能”活动室里,一台“大屁股”彩色电视机发出“吱吱啦啦”的响声。冯科长猫着腰,在调试电视信号。他将一盒录像带插入放像机内,随着一声刺耳的刹车声,四个黑体大字“警钟长鸣”——交通安全警示片,闪现在电视屏上。

胡科长说:“咱们安全村又添新家业啦。”

“哈哈,冯科长操办的,又为村里修路,又买来这电视机。”高书记用抹布擦拭着电视机的“大屁股”。

“下个月国家级交通安全示范村就要达标验收了,原来的那些上墙制度,内容要更新。”胡科长边说,边和我一起从皮卡车上,卸下“三块牌”。

高书记找来两条长凳子、钢钉、铁锤,向放置电视机的后墙上安装牌子。中间的一块是“安全村机构设置”及“各种规章制度”,右边的一块是近年的“工作掠影”,左边的便是“安全常识”。

 验收的那一天,来了不少人。有省市相关部门的领导,有列队前来的幼儿园的小朋友,更多的还是“待检”的村民。不过高书记特别安排,未能让“狗黑子”出场——怕他说出“哪有怕姑子的和尚”那句不伦不类的话来。

村委大院的气氛既紧张,又热闹。验收采取一听、二看、三问的方式。考核组听取了高书记那热情洋溢的“创村”演说后,查阅了“三簿”(机动车登记簿、驾驶员安全教育记录簿、村民学习记录簿)制度等。没的说,档案资料,应有具有,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现场问卷,村民们更是“蒸笼里抓馒头——十拿九稳”;特别是幼儿园的小朋友,现场表演了小梅老师“深加工”后的伴有舞蹈动作的“十拍手”,童声合唱,博得了全场人们的喝彩。省交警总队宣传处的一位领导,高兴得抱起一位小朋友,合影留念呢!

当“全国交通安全示范村”的铜牌捧回来,南龙河人似乎很有灵性,不约而同地走进了村委大院,争相一睹她的“芳容”。“国家级,国家级奖牌啊!”“全省就咱村这一家,听说全国也不多哩”。“这两年咱村里从没发生车祸,村民开车走路可守规矩了”。“俺那口子看了电影后,再也不敢喝酒开车了。”“是啊,孩子们出门去上学,大人可放心了”。“这也得感谢人家交警,三天两头、风里雨里往村里来讲安全”。人们边走边议论着。

高书记表现的犹为庄重:他五指岔开,“梳理”几下头发后,高高地站在村委办公室的正堂下——把墙壁上,昔日的那些“荣誉”向两侧分移;清去灰尘,然后,小心翼翼地将铜牌挂起——    

站在铜牌下的人们,都在仰目注视着——南龙河村的这份荣耀。此时此刻,他们也许畅享着同一个的话题:但得安全进万家,无悔无怨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