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报告文学 >
济宁文学

「鱼台抗战故事」张成群 ‖ 缅怀抗日先烈——马霄鹏

来源:本站    作者:张成群    时间:2025-08-28      分享到:



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我们幸福地生活在21世纪,举国欢庆伟大的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铭记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筑起坚不可摧的民族防线,用不屈的抗争,以牺牲3500万同胞为代价,铸就了光耀千古的抗战丰碑,举国上下,以北京天安门广场“9.3大阅兵”,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之际,欣闻鱼台县老年大学、鱼台县作协联合举办“铭记历史,赓续抗战精神”征文,笔者作为生活在当代的14亿中国人中的一员,又怎能忘记那些为党的早期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烈们呢?作为鱼台人,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指导创建我县党组织的抗日先烈——马霄鹏。 

为写好本次征文,笔者在历时一周的时间里,查阅“县志”“党史”“英烈传”,亲赴单县“湖西烈士陵园”拜谒革命先烈,听取马霄鹏之孙的讲述,几次被他的事迹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马霄鹏,1903年10月出生在鱼台县唐马乡陈丙村一个农民家庭。1919年考入山东济宁甲种工业学校,在校期间,他积极探索革命真理,学习马列主义学说,初步接受了一些进步思想。

1923年进入东南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心理系学习。他一方面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一方面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籍。《新青年》《语丝》是他必读的刊物,鲁迅、李大钊是他最崇拜的导师,他逐渐接受了马列主义学说,树立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并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1927年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充满了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的年代,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在血腥的大屠杀中,敌人还针对共产党发出了“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疯狂叫嚣,妄图彻底消灭中国共产党,但,中国自古就有不怕死的硬汉,就有甘愿为革命洒热血的英雄人物,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正是汇集了这些优秀人物,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得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锦绣大厦。今天看来,马霄鹏无疑就是我们党的精英人才之一,就在1927年大革命陷入最低潮之时,许多人脱党、退党之际,马霄鹏冒着随时被杀头的危险,坚定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底,年轻的马霄鹏被党派往上海同一位德国侨民合办书店,以小书商的身份作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在上海期间,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根本没时间照顾家人,古时大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风范,他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却做到了,当久别的母亲千里迢迢来看望他时,也不能抽出半天时间来陪她逛逛大上海。

1931年,顾顺章叛变,党的中央机关遭到敌人严重破坏,党便派遣他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因他在讲台上公开宣讲《资本论》等进步言论,而引起当局不满,被迫转到平原乡师。在平原他仍然利用讲课的机会向学生灌输马列主义思想,1934年,他指导王禄清等进步学生办起了《画声报》,用来宣传马列主义学说,鼓动抗日救亡运动。并在学生中成立了“读书会”,组织学生阅读《辩证唯物论》等革命书籍。同年底,在平原建立了党支部,积极吸收优秀学生入党,他当时在党内的职务是:中共鲁西北特委委员,代号“二〇七”。1935年,他派地下党员高峻岳、赵毅联合平原乡师毕业的学生成立了“醒民剧社”,深入农村集镇向群众宣传进步思想,撒播革命火种。

1937年暑假调到惠民乡师,与惠民四中党组织取得联系后,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队),从中发展了很多党员。“七·七事变”爆发后,他召集全体党员开会,及时传达了中央和地方局的指示,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做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1937年11月,他遵照党的指示,将90余名进步青年分三批送往山西临汾八路军一一五师随军学校。这些学生的路费也都是他及另外一些进步教师捐助的。这些学生解放后大都成了省、部级干部,其中包括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赵振清、兰州军区炮兵司令员高峻岳。

1937年12月,对马霄鹏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岔路口,他和妻子同时接到去延安学习的通知,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凭他的学识、他的资历、他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素养,到延安后,肯定会得到更大的发展。但他当时考虑的不是自己,不是和妻儿朝夕相伴,共享天伦之乐。而是革命事业的需要。当鲁西南工委负责同志表示因干部缺乏,想留下他协助工委工作时,他二话没说,毅然答应下来。没有以两地分居等理由向组织讲求任何条件。但,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一留却是和妻子走向了两个不同的世界。解放后,妻子在中央高级干部疗养院当了院长,而他却被暗害分子残忍地杀害于江苏丰县的一所破庙里。

1938年1月,马霄鹏任中共金乡县工委书记,不久便升任金乡县委书记。于2月15日组织了金乡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当年7月下旬,苏鲁豫特委成立,他出任民运部长。之后,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建立了中共鱼台县第一个党支部,第一届县委,不久又建立了建立湖西地区第一个县级民主政权,从而开辟了湖边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马霄鹏任苏鲁豫边区宣传部长,他先后在丰县欢口、吴庄、沙庄等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抗日训练班,为湖西各县培养了大批干部,还创办了苏、鲁、豫边区党委机关报《团结日报》(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就是当时《团结日报》的记者)。马霄鹏不仅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而且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又善于演讲,所以苏鲁豫边区的工作人员和湖西地区军民都亲切地称他为“马老师”。当时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郭影秋(时任苏鲁豫边区委员兼抗日义勇队二总队政委)、李毅(湖边地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分别担任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原子能委员会主任。凭马霄鹏的才干,新中国成立后出任党和国家高级职务也是有可能的,但命运之神却没有眷顾他……

1939年8月,混进党内的暗害分子王须仁(湖边地委组织部部长)勾结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兼苏支四大政委王凤鸣以清理内奸为名,开始操纵“湖西肃托”。为达到他们各自不可告人的目的,便以中央“肃托”精神为名,大肆逮捕优秀干部,进行拷打,逼他们说出谁是“托匪”然后再行逮捕,像滚雪球一般将事态加以扩大,其所用手段之凶狠、涉及人员之广,令人震惊,让人心寒。他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湖西各级组织、给革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幸亏八路军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亲自前来制止,才阻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并挽救了大批干部,朝鲜战争中被毛主席称为万岁军的38军军长梁兴初,就是这次被解救出的干部之一。马霄鹏用自己的生命展示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风采——面对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托匪”,也不指认别人是“托匪”。暗害分子王须仁没有丝毫仁慈之心,面对我党如此忠诚,如此优秀的干部更助长了他必杀之而后快的决心,便借王宏鸣、白之明的手于1939年9月19日在江苏丰县于王庄,残忍的将他杀害了,时年36岁。

“湖西肃托”引起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视。1940年夏,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专门给山东分局发了电报:对在“肃托事件”中被诬陷牺牲的同志深表哀悼、向遇难烈士的家属致以慰问;指出由于暗害分子王须仁的借刀杀人及边区负责人王凤鸣(王宏鸣)、白子明的姑息纵容、遂使暗害分子假借“锄奸”为名,刑讯逼供,酿成冤狱,使中共若干优秀党员及革命干部横遭惨杀,为此次事件之主要原因……1941年2月20日,党中央作出《关于湖西边区除奸错误的决定》,对主要责任人做出了严肃处理。

1941年11月,山东分局根据中央决定,在单县辛羊庙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大会宣布马霄鹏等为革命烈士。后来,又在单县建起了湖西革命烈士陵园,他的英名镌刻在墓碑上,供后来人缅怀,祭奠。

马霄鹏的牺牲留给了我们太多的遗憾。假如他1937年去了延安,假如他不被暗害,假如他能再活60年,那他的生命将更加精彩。尽管如此,他仍然是我们鱼台人的骄傲,中国共产党的自豪。

伟大导师列宁指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缅怀党的早期干部马霄鹏的同时,怎能不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今天,我们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要勿忘峥嵘岁月,赓续红色基因,不负韶华,为建设文明富强的伟大祖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