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佳作共鸣 >
济宁文学

马晓璇 | 文学,人类最后的救赎 ——写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后

来源:本站    作者:马晓璇    时间:2024-01-12      分享到:


文学是什么?它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到底起着怎样的作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人们愈来愈追逐短平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在文学越来越被边缘化,逐渐被当作附属品的当下,思索文学的作用与现实意义似乎是一个多余的话题。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揭晓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的隆重召开,再次把文学拉回大众视野,特别是五位作者的获奖感言,字字发自肺腑,句句振聋发聩,让人们真正认识了文学的魅力与作用,了解了文学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长篇小说创作最高奖项,有着极高的含金量。它不仅是对作者呕心创作的肯定,更是对文学的最高礼赞。五位作者的创作都上升到了对人类心灵的深层思考之中。关注人类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类与世间万物的关系,这是一个亘古不灭的话题,也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能否长久生存下来必须思考的问题。人类不断发展,不断寻求进步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毁灭?还是永生?无外乎这两种。终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一直是这两种观念的不断碰撞与矛盾统一。摧毁别的国家,别的种群,以换取自己国家,自己种群的长久生存与发展。不是在不断的争战中让自己及世间万物最终走向毁灭;就是在对大自然与未知世界的探索中找到和谐共生的方法,寻求自我和种群的永生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已经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的原生宗教——道教的先哲们很早就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理论。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以及生生不息的发展规律。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只有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姿意妄为,要顺其自然,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先哲们告诉我们最好的治就是不治,最好的状态就是顺其自然,保持初心,这一点与文学的特性高度一致。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在发展中进步,也在进步中不断迷失。特别是最近的一百多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日新月异,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新知识,新思想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人类的贪欲不断挑战着大自然的底线,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大自然被一步步逼到极限,各种问题在繁荣与发展的表象背后不断涌现。人性中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面在欲望的持续膨胀中不断被放大和扩散。人类的精神世界日渐荒芜,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至暗时刻,逐渐迷失。

文学是做梦的艺术,也是人类心灵最后的芳草地。它可以让我们暂时抛开当下的不堪,引领着我们回到人类初萌时至真至纯的时刻,在这里洗涤身心,积蓄力量,再次出发。它能唤醒人类记忆中所有的美与真,帮我们重拾人世美好的信心,战胜精神世界的荒芜与贫瘠。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因为有了文学的陪伴,才能抛开生活中的种种不堪,心怀美好,负重前行。文学的魅力不是揭露,也不是唱赞歌,它意在帮我们在深渊中找到光明,照亮前行的方向;意在帮我们找回初心,带我们回到人类初萌时的童真时光,让内心永远保持着纯与真。

不管这个世界多么繁杂,多么世故,多么黑暗。只要文学还在,精神就不会死,这个世界就有希望。欧洲的文艺复兴,引领着欧洲各国人民走出了中世纪长达一千多年的黑暗时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先秦时代各国人民的诗歌创作,为我们的民族注入了诗性基因;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加美什史诗》、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日本的《源氏物语》......。这些世界各民族人们跨越千年时光流传下来的最古老最优秀的文学作品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帮助本民族的人们战胜精神世界的荒芜,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学是人类最后的救赎,他给予人类一颗孩童的天真之眼,让人类的世俗之眼在被世间的世故与繁杂湮灭迷失之时,仍能再用这颗孩童之眼看到世间的纯真与美好,扫清心中的阴霾,放空自己,找回初心,重回人类初萌时的状态,再次轻装前行。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关照,也是文学对世界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