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柏梁|讲评中外戏剧 促进国际交流
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繁荣戏剧艺术,促进艺术交流,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2023-2024),致力于为各高校年轻的戏剧评论人才搭建高端学术平台。48位来自于国内外的著名学者翩然而至,知识的传播与智慧的启迪彼此辉映,文献的梳理与诗意的追求并行不悖,问题的正视与解题的方法趣味盎然。为国家艺术基金班的学员们搭建高端学术舞台,让学员们赓续李叔同、洪深、顾毓琇、卢燕等学长的戏剧影视传统,用多语种讲评中国戏剧,共话中外戏剧发展。
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中,在戏剧艺术贴近心灵、感动人类的跨文化交流背景下,来自全国各高校的近30位学员,在交大开展线下一个月、线上近一年的强化学习与成果展示。
来自文旅部的专家型领导有艺术司周汉萍、国际交流局郑浩两位一级巡视员,中国文艺评论基地的徐粤春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分党组书记与副主席陈涌泉,上海市委宣传部的老部长陈东,复旦大学的资深教授陈思和、中年教授杨俊蕾,南京大学的李兴阳、高子文、何成洲等教授群体,上海戏剧学院的宫保荣、陈军等教授,中国戏剧界的三大 C刊负责人如约而至。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艺术》,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其掌门人夏波、吴新苗和李伟悉数莅临。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扇精彩的学术之门。
一组才华横溢、卓有建树的年轻教授例如中美富布莱特项目联合培养的清华学者都岚岚博士、在法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姜丹丹博士,1978年出生的尚必武教授、1984年生人高子文教授,都和中青年学子面对面地交流,他们的精彩授课或者讲演,也特别受到学员的喜爱和追捧。
该班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是举办国际化戏剧论坛(Forum for International DramaCriticism Program)。北美中国口传暨表演文学研究会(President of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CHINOPERL),联合国际教科文组织麾下的国际剧评协会中国分会(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atre Critic,IATC),日本中国现代学会和日本IATC的资深负责人都在现场,对同学们基于世界背景之下的东方戏剧观予以了高度赞誉。
此外,中国美学学会副会长暨复旦大学陆扬教授、上海美学学会会长暨交通大学祁志祥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胡俊研究员联袂到来。他们所代表的上海市美学学会也作为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参与了学术会议的全过程。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人文艺术研究院从党委书记齐红、院长王宁、副院长韩振江等一众专家型领导与资深教授全力以赴,保驾护航。外国语学院的尚必武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的主编彭青龙等,还有来自国内外诸多知名院校的名儒大家们鱼贯而来,为国际化戏剧研究与传播作育新秀,为中国跨语种传播的“黄埔一期”人才吹响不断前行的号角。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焦阳副教授以阐明随着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董迎春教授,其《新时代杂技的“中国形象”塑造与“中国话语”构建》,指出新时代以来产生了以《战上海》《化·蝶》为代表的杂技剧象参与了“可敬、可爱、可信”的中国形象建构。高级记者刘妍,从粤剧走向世界的历史渊源和广泛接受作为个案,论及中国戏剧全球化、民族戏剧国际化的诸般通道。
长沙理工大学周宏亮博士用西班牙语对西班牙喜剧经典的当代演出与受众反应,予以了鲜明生动、饶有风味的解读。他能在西班牙语、日语等语种之间自由切换。
南京大学的博士生郑钲,其演讲关乎于当代剧场理论与实践。上海大学的博士生王鹏,对于《申报》当中的表演场所、舞台艺术类型及其文化消费予以了认真梳理。
曾获得法兰西共和国学术棕榈骑士勋章证书的交通大学姜丹丹副教授,用法语做了演讲。刚从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演出归来的英国华威大学博士生陈双婷,向大会介绍了戏剧节的盛况。
中南大学的舞蹈学专家龚倩教授,博士后师从于平教授,回顾了上世纪1979到1989年之间中国民族舞剧的发展。
上海戏剧学院的博士生吴羽婧,演说《从首届中国当代舞蹈双年展看舞蹈剧场的当代转型》。武大博士生黄彦茜,阐述了《机遇与挑战——数智时代下的舞台艺术变革》。
厦门大学的许昳婷老师的主题,考察各类文化艺术基金和创作孵化平台的扶持机制。
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张仲阳,其文章,凸显出中国戏剧的生死哲学和审美特色。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王纪澎博士,比较了各国的戏剧政策。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魏丽的认为契诃夫多幕剧《伊凡诺夫》塑造了一个“死火”式的人物形象。
江西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林宇认为目连戏是把佛教与孝道文化相结合的跨文化戏剧。
浙江传媒学院的张汝杰《 舞台剧<骆驼祥子>的时代创新性探析》,多方面总结新版舞台剧的创新性。
西南大学的徐欢颜副教授,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柳逢霖博士生,都分别对北京、香港的两个戏剧团队予以了个案分析和发展轨迹之阐述。例如《空间与身体:香港进念《天宫》中的文化交融与自我定位》。
中央戏剧学院尹瑞麟的论题是:《论21世纪以来<茶馆>的审美现代性变迁》。河南大学的梁小斐,论及《南国红豆正飘香——曾小敏粤剧旦行表演艺术的海内外影响》。
清华大学博士生赵鹏,《白蛇传·情》,比较了电影、同名新编粤剧和田汉版京剧三个文本。山东艺术学院的朱玉宁老师论《传统戏曲的创新性表达—— 以柳子戏<老青天>为例》。
内蒙古师范大学博士生楚惬,认为曲剧《鲁镇》值得品评。
北京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何晗就钱稻孙所著《但丁梦杂剧》予以了探讨。王卫卫论题是:《昆曲闺门旦与西方音乐剧女高音审美特征研究》。
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博士生祁梦蕊,聚焦在音乐教育领域内的文化交流。
慕尼黑大学博士生林彦,其论题是《表演空间的转移与边界的跨越:初探德国城市戏剧项目》。
上海戏剧学院博士生程姣姣,《从<上海戏剧>看新世纪以来戏剧批评的新转向》。品评海派戏剧的审美意趣。
《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班》的中外名家上课,三分之二以上是用英法日等多语种上课。学员都对外语听课习惯成自然,从陌生到熟悉,从听课到演讲,实现了语言能力质的飞跃,戏剧观念的整体拓展,这才能够在国际化高端论坛上,娴熟地与师长们用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西班牙语和汉语7种语言进行学术交流,真正体现出国际化戏剧人才养成的初心和成果。
除了听讲座和国际论坛之外,学员们的成果还通过公号推送和多语种论文汇编等方式呈现出来。
作为国家文化战略行为,文化与旅游部所属国家艺术基金办公室,对国际化戏剧评论人才的培养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以此作为起点,上海交大还将继续就戏曲曲艺等国际化评论人才的培训,做出更多的努力。
作者简介:谢柏梁,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香港珠海学院、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教授、系主任、院长与学科带头人35年,在北美高校访学两年。先后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主编丛书150多种。
- 上一篇:上一篇:王传钧 | 水上工会驿站,温暖劳动者的“避风港”
- 下一篇:下一篇:龙鸣 | 挂职微山湖(节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