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共鸣」闫茂坦 ‖ 热爱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佳作共鸣 >
济宁文学

「佳作共鸣」闫茂坦 ‖ 热爱让一个人走得更远

来源:本站    作者:闫茂坦    时间:2024-08-26      分享到:


题记:拨云见雾,抽丝剥茧,追寻昨天的脚步,回首走过的岁月,我才发现,热爱让一个人走得更远。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一直在心里给文学留一方田地。
曾几何时,和多数同龄人一样,我也迷茫过,失落过,因为心中的热爱,那些微弱的文学之光,不间断的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再一次的回望来路,灯火通明里,月光如洗,指引我前行的方向。

打开秋天的窗棂,八月的风正扑面而来。我深切的知道,秋天来了。这注定是收获的季节。

首先,请允许我自我介绍一下,我叫闫茂坦,济宁经开区人,以前属于嘉祥,现在身不由己的归大济宁了。我最早当兵,后来做个小生意,生活不好不坏,压力不大不小。

感谢济宁文化馆热情邀约,感谢鲁地文艺,感谢太白湖读书会,感谢济蜂园文学社,感谢鲁南文学为本次活动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文朋诗友在百忙之中过来捧场,感谢我的亲朋好友前来助阵,感谢邓姐推掉应酬,过来主持,谢谢大家!

下面,咱们就开始今天的课题,请看大屏幕。

一、机缘巧合,邂逅文学。

咱们话不多说,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今天我就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会聊聊一个文学少年的前世今生。

时间的指针划到了2020年,我发表在《齐鲁文学》上的一个稿件《岁月无声,人间有爱---一个文学爱好者的文学梦》,写的比较质朴,也比较全面,系统的回顾了我的梦想,只是大梦初醒,还晕晕乎乎的,当然也有飘的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有夸大其词之嫌,不知道是如今成熟稳重了,还是往事随风,过往已经不堪回首了。

总之,我的文学梦,是从中学时代开始的。

那个年月,没有那么高调的词,说什么“热爱”,通俗易懂的说就是“喜欢”,没有为什么。就如同我们喜欢一个人,其实不需要理由。爱就爱了,与生俱来,不可理喻。

1990年,学校里面的“百花文学社”给我很大的帮助,我的老师张鑫军,岳志勇,朱与贞等人的身影,始终在我成长的路上挥之不去。

那个年代,好像各个学校都有文学社,相互之间都有那种文学热情,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文学青年”也是可以理解的,用“热爱”来形容,我觉得都有一点贬低的成分,应该说叫“狂热”也是可以的,那种热爱,能热爱到什么程度,有时候就是白天看书看的有感觉,晚上关了灯以后,还会跑到卫生间门口去蹭灯光来看一会书,有时候半夜醒来灵感到了,就会写下一段文字,虽然现在想起来有一点可笑,但是在学生时代确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有同学上洗手间的时候看到我一个人在洗手间门口写写画画,有会感到莫名其妙,知道的以为在学习,不知道还以为我在梦游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边学习,一边热爱着文学,享受着文学所带给我的乐趣儿,心中有目标,前方有希望,做起事情来就特别的有干劲,梦想的有一天,能够成为万人瞩目的作家,甚至是大作家,那该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啊。当然用光宗耀祖来形容,有一点过分,但是能够满足心中的膨胀感,那是千真万确的事情。

如今还想来,还有一些不应该的事情发生在那里,因为热爱文学,写作投稿以及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以至于对我的学习主业冷落了,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在最好的成绩才考了全班前八九名的样子,而差的成绩能够考到二十几名,当然也有十几名的时候,这个成绩在我们班里说不上好,说不上差,但是和我心中的成绩,但是确实有差距的,我想这是因为文学而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现在想来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不然的话,我有可能凭借我的学习成绩堂而皇之的走进大学的校门,而不至于后来曲曲折折的又去当兵,又去就业什么的,有可能像许多人一样走着一段平常的道路,上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然后走着自己的道路,如今想来这些都是枉然,没有任何事情能够从头再来,就像我们的青春,我们的生命,以及我们逝去的年华。

后来,我在学校举行的“百花奖”征文活动中获得了二等奖,那也是我第一次在征文比赛中获奖,那种喜悦是发自肺腑的,如今想来还是满满的激动在里面,因为毕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文学奖项中获奖,而且是个二等奖,对于我这样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以至于虽然过了那么多年,现在每每想起来还是能够记忆犹新。

再后来,我们代表学校参加了嘉祥县的“麒麟杯”文学大奖赛,而且还获得了名次,虽然奖项不是多高,但是那总是一种被人承认的感觉,而且后来凭借获奖,以及作品又在国家级的刊物上的发表,所以被荣幸的推荐到刚刚成立的嘉祥县作家协会,听我的指导老师说我当时是嘉祥县最年轻的作家,一想起来这件事情,就感觉到心里美美的,有一种成长的感觉,而且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直鼓舞着我努力向前。

说到这里,我要感谢我的文学社的伙伴们江力,韩潮,钱源,高平,赵勇,杨志典,张善伟,曹中秋等等,是她们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的都给了我许多帮助,让我终生难忘。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还想一起做同学,做校友。

至于在学校期间发表的一些作品,包括《六月》《文友》杂志等等,好像《诗歌月刊》也有发表,这么多年了,已经物是人非,许多原件也不知所踪,以至于我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想找作品原件的时候,都不知道丢哪里去了,所以也是憾事一桩。

二、在部队期间,为文学梦推波助澜。

当兵到部队以后,除了正常的训练和工作之外,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和写作。编辑老师退稿,我再投,不厌其烦,不耻下问。

相对于地方的工作来说,部队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各司其职,如果做的时间长了以后就能够做的得心应手,因此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业余爱好,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我和我们部队的图书室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一天晚上,图书管理员三番五次的告诉我,已经到下班时间了,要关闭图书室,否则的话,领导检查起来就会受到相关的处分。我一边口头答应的行行行,没有问题,一边继续看我手中的书,直到负责检查的领导过来了,看到我一直在静静的在那里看着书,也没有说什么,不仅没有批评我,而且在第二天的早会上表扬了我,号召大家向我学习,但是唯独没有提我在晚上违背纪律,私自开灯的事情,如今想来也是有很多的人性方面在里面的。

在北京当兵的那几年里,我不仅圆满的完成了部队交给我的各项工作任务,而且学习了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婚姻法,宪法等法律方面的课程,学习了新闻,文学,速记等几个方面的课程,包括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的学习等等,而且还在大大小小的征文比赛中获了奖,虽然现在想起来有一种过眼烟云的感觉,但是当时还是挺激动,毕竟那个时候年轻,许多时候需要一些虚荣来鼓励一下自己。如今想来非常可笑,虽然是一些虚荣,但是毕竟是一些荣誉在里面,人有时确实需要一些虚荣来鼓励自己前行。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无论任何情况下,我也都未能免俗,想起来总有一声叹息在里面。特殊情况下,我们总是想着能够超越自我,但是我们往往又会被自我所约束着,就是这样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或许这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吧。

在部队期间的投稿,包括《黄河文学》《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中外军事影视》《驾驶员》等都有投稿,只不过,投稿多,发表少,但是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文学梦一旦启航,就没有停下来的理由。

直到多年以后,那时在《北京晚报》发表文章的情形,我现在依然能够记忆犹新。那是阳光明媚的一天,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我们就开始了紧张而充实的一天。毫无征兆的,公务员就在喊我,:“闫班长,你的电话。”我以为又是工作电话,就一溜小跑,到了公务班接电话“喂,您好!”“您好,闫班长,这里是收发室,有您的一张汇款单,时间方便的时候,过来拿吧。”

汇款单?我一愣。我不记得谁给我汇款,况且我也没有什么别的汇款的渠道,是不是弄错了呢?怀着这种疑问,我一路小跑,来到了收发室,果不其然。那张邮政局收到的汇款账上,赫然的写着我的大名,再看看落款,原来是《北京晚报》的稿费,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前一段时间我给晚报投了一个稿,至于确切的是哪一个稿件,已经不记得了,不像现在似的有智能手机,有电脑可以记录下来,那时候唯一可以记得就是笔记本,等我回去仔细的查看我的投稿记录,才发现是投的是一首散文诗,这首散文诗的名字叫《今生有约》。训练之余,我跑到邮局里,把我的那个汇款取了出来,其实那也是我为数不多,刚刚接触文学以来,收到汇款单之一,所以非常激动,当时买的什么东西已经不记得了,反正是好好的庆贺了一番,而且写信告诉家里人,让家里人高兴一下。我觉得《北京晚报》他们做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记一份样报给我,幸亏我们部队定了《北京晚报》这份报纸,我让我们单位的公务员找了一下,找到了当天的报纸,看到了我的名字的那一瞬间,真是一种功成名就的感觉,用喜出望外来形容,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有了这一次发表的经历,又增加了我的投稿和写作的热情,我就不停的读书,不停的写稿,不停的向各个出版社,向各个报社投稿,后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文津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新世纪文艺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的图书中,多多少少收录了我的作品,发表的文章以及发表诗的喜悦,成了我很大的精神动力,一直鼓舞着我励志前行。

有一次,我看了《中外军事影视》一篇文章,有一些些不同的观点,因此转过头来以后奋笔疾书就写了一篇读后感,紧接着以快件的形式寄到了杂志社,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这个杂志社的主编老师就给我回了信,告诉我要在下一期杂志上刊登我的这篇稿件,而且鼓励我要经常给他们投稿。不其然,没过多长时间,我就收到了杂志社寄给我的样刊,想来那是一个国家级的杂志,能够采用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作者的稿件,一方面是杂志社慧眼识珠,另一个方面也和我读了很多书,用心写作,应该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也是我成长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更加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让我看到前方的希望,当然,后来通过出版社采用的稿件比较多,他们基本上都是以文集的形式出版的,多多少少都收录了我的稿件。当然,这里面北京的出版社最多,包括后来武汉的出版社以及长江文艺出版社,这些比较出名的出版社都有收录我的作品,也算是对我这个文学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吧。

如果现在找找那些文集的话,估计找个十本八本的还是能找到的,虽然这些年经历了好几次的搬家,经历了好几次的颠簸背离,但是这些对于我来说有象征意义的宝贵的文集,我一直视若珍宝的保存的。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是精神上的富有。对此,我是深有感触的。

三、复员回来,面临生活压力,文学梦暂时搁浅。

1997年初的时候,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在我结束了四年的军旅生活的以后,我回到了我的老家山东嘉祥。说一句和文学无关的话,当时其实有两种选择,第一是复原回老家,第二个选择是留在部队继续深造上军校,继续我的军旅生涯。虽然在部队里,我的军事和文化课各方面做的都不错,工作也能够得心应手。但是在对于部队里单调而紧张的生活,其实已经不能适应过我的情感的需要,我觉得在这里和混天聊日来说是差不多的,太单调乏味了,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毅然决然的选择离开部队,回到了我的家乡。

到了家乡以后,一切的开始并不像我想象的这么简单,当时我想象的可以去考一个人民教师,或者说是当一名警察,或者说是去做一个新闻报道员,做一个文学工作者之类的,当时还是理想比较丰满,但是现实来说还是比较残酷的,这几项工作我都没有去进行,而是和家里人一起做起来生意,当然这里面要感谢我的妻子,是她作为我创业路上的领头人,也是我的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的支持着,支撑着我的家庭和我的事业。在这里,我要对我的妻子说一声:媳妇,谢谢你!

在最初回到家乡以后,我还是保持了部队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晨练,比如说早起早睡,比如说喜欢干净,做好卫生,把做什么事情善始善终,这些特别优良的传统都带到了生活中间,但是对于读书写作却越来越少,因为各种条件,买的书越来越少,而也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阅读和学习,更没有精力来投稿。

有时候回想起以前的一些投稿以及发表的经历,我会淡然一笑,其实在生存压力面前,我们奢谈生活,其实是有奢望的,而且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和一个家庭面临着生存的压力,那别的根本都无从谈起,包括的我的文学梦。

后来的时候,我还陆陆续续收到一些杂志社以及报社的约稿信或者获奖通知,我会随手放到一边,我知道,这时候文学梦已经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梦境还在,但是好多事情已经物是人非,世界还是当初的世界,而我却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我了。

在无人的夜晚,我会想这些年来我一直苦苦追寻的文学梦在哪呢?难道最初的梦想就会被生活的压力所击溃吗?多数情况,我也是不能释然,有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我知道我绝对不会认输,我只是广积而薄发,一直在默默的等待机会。

屈指算来,从1997年到2019年,这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为了生活而奔波,文学的事情早就丢到九霄云外去了。

生活,生存,活着,是主要的调色板。

只是热爱的火苗,一直没有熄灭,仅此而已。

此处省略一万零一字。

四、济宁经开区作协筹备成立,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苗,原来热爱一直都在。

时间一直向前走,就像岁月一去回头,就这样晃来晃去,晃到了2019年,在一个学校家长微信群里,我偶然知道了济宁经开区要成立作家协会这个消息,欣喜若狂,仿佛找到失散多年的兄弟和组织,怀揣着对文学梦渴望,我赶紧报了名,根据微信群的提示,我还领了几本济宁作家协会发给我们的杂志。

我希望再圆文学梦想,万一实现了呢?这个,谁也说不准。

后来的事情,就比较顺理成章了,我最早是在济宁散文学会主办的《济宁散文》上发了一个稿,后来又被他们推荐到了旗下的另外一个公众号《齐鲁文坛》上发稿,陈红老师,苏红老师,相峰老师的给予了鼓励和指导。后来我又试着向《济宁文学》和《济宁当代文学》投稿,大部分稿件都得到了发表,这队我于我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这种情况下,我一发不可收拾,文学之梦也开始渐渐的复苏。

到这里,我想这里面最大的转折点,不得不提一提金乡的吕凌飞老师主办的《济宁当代文学》,我记得当时写了一个稿件,叫做《范进回家》,吕老师在回复我的微信告诉我,虽然说稿件比较好,质量也比较高,贴近社会,但是文笔太过犀利,切中现代社会的利弊,所以可能会审核通过不了,或者说即使审核通过,也可能会引起一部分群体的不适,所以不宜发表,但是我并没有气馁,我告诉吕老师可以修改其中一些激烈的词语,或者说换另外一种格局和方式来发表,但是主题思想是不能够改变的,也是下了真功夫,我当时用微信写字,还是限于用拼音写,比较慢,自己家里并没有电脑,最后为了修改这个稿件,我跑到打字社让人家给打印出来纸质的文稿,然后我逐字逐句的去修改,修改完了以后再在手机上修改,之后把电子版的发给吕凌飞老师,也许吕老师被我这种执着的精神打动了,或者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我这种为了发一个稿而那下那么大功夫的一个文友,所以他最终同意了我的要求,推发这篇文章,后来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益。无论如何,对我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从而我和吕老师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我知道吕老师潜心研究王杰精神的事迹,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我祝福他,祝福我的兄长和老师。

当然,早期发表我稿件的济宁文学的郭焰主编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据我观察,根据他们的发稿流程,一般的情况下,投稿的话要三到天天,或者是一个礼拜的情况下,才会得以发表推送,而我最初投稿的时候是上午投稿,下午的时候《济宁文学》就以最快的速度把我的那个稿件给推送了,我当时其实心里很激动的,没想到他们的效率是那么高,后来从文友的聊天中我才知道,原来《济宁文学》为了挖掘新人,如果遇到刚刚投稿的新作者和优秀的稿件,会在第一时间推送,这样也能够锁定作者,也能够获得最初的良好的稿源,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一个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鲁地文学社正式成立,王海青,张玉岗和张春清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伙伴,平时大家各忙各的,有关发展和文学社的事情,我们会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共同推动公众号和文学社的发展。

王海青老师中规中矩,做事严谨,博学多才;张玉岗兄弟才华横溢,一般不出手,一出手就是惊艳江湖;张春清兄弟是一位著名的律师,学贯东西,严谨治学,宽厚待人;邓凤霞老师是我们的大姐,才气过人,和蔼可亲,是被生活耽误的大作家;牛雪林老师是金乡的老乡,作为能源公司的家属,常年奔波在外,还保存着对文学的虔诚,非常值得敬佩。另外,我们公众号编辑部的史舒蕊老师 ,吴芳菲老师  , 邓华乔老师 ,刘巨成老师,都是在线上有交流,我们彼此都没有见过面,不过,尽管如此,我知道大家各有各自的优点和强项,为鲁地文艺的发展献言献策,共同推动公众号和文学社的进步,我也借此机会,说一声:谢谢各位老师!

在以后发表稿件的过程中,《山东诗歌2020精选》《中国诗歌.齐鲁文学2020年选》《北漂诗篇》都有收入作品,《济宁晚报》《济宁文学》《齐鲁文学》《绝对文学》《山东诗歌》《山东散文》《济宁日报》《牡丹晚报》《今日作家》《当代诗歌地理》《诗星光》《鲁艺》《微山湖文学》《今日嘉祥》《今日微山》《南风诗刊》《中国汉诗》《中国诗影响》《南北作家》大大小小的公众号和杂志,报纸等等发稿几百篇(首),当然有CN刊号的,也有国际刊号的,也有公众号推送的,有被图书馆收藏的。至于获奖的作品也有几个,包括《济宁日报》的获得奖,然后还有济宁经开区的奖,还有孔子文学建国70周年获得奖,还有济宁散文学会办的征文等等。

陆续加入了济宁经开区作协,任城区作协,济宁作家协会,济宁散文学会,鲁地文艺,诗星光文学社,鲁南文学等等。

三千繁华散尽,我还是依然如初。

2022年4月,我的第一本作品集《春梦了无痕》顺利出版,期间的酸甜苦辣,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体会的。就像一个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大家看到的是母子平安的笑脸,没有多少人会体会到这三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生死与共。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尊重每一问母亲,她们是伟大的。出版一本作品集,就如同做了一次母亲,事无巨细,衣食住行,必须亲力亲为,偶有犯错,无条件的改正。

五、写在最后。

一路走来,始终不后悔。

有梦就去追逐;有爱,就去感受,希望一直都是在路上,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文学,我们一路同行,逐梦当下。

请主持人邓老师看看时间,到规定的时间了吗,就此打住,来日方长,有时间再续前缘。

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亲临现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