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漫卷鲁西南 火种播撒岱汶畔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党旗漫卷鲁西南 火种播撒岱汶畔

来源:本站    作者:甘益哲    时间:2024-02-01      分享到:

 

兖州(旧滋阳)是山东省较早建立中共组织的县市之一。在大革命的高潮中,兖州府火车站铁路工人中开始有了中共的组织和活动。1930年,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在滋阳成立。“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怒潮,滋阳四乡师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得到进一步发展,1932年秋中共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遂正式成立,隶属中共山东省委。在此后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四乡师党组织与曲阜红二师党组织并肩战斗,在鲁南、鲁西南广袤的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逐步唤起了民众,为党的发展壮大培养造就了大批干部,积蓄了革命力量。兖州也以它独特的历史功绩在中共山东地方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满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这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所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爆发,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给中国传来了马列主义。1919年北京爆发了伟大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从而也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列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在这些新思想新文化新潮流的酝酿孕育的沃土里,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在与工农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需要建立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1920年2月,李大钊和陈独秀共商建党事宜,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进行。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组建了共产主义小组,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着力从事工人运动,有力的推动了山东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津浦、胶济铁路沿线的铁路工人及地方产业工人中,也涌现了一些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分子。1921年7月,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便应时而建,应运而生,在上海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给黑暗沉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中国革命从此走向新的征程,开始了崭新的历史篇章。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各阶级反帝反军阀联合战线的正式建立。1925年5月,奉系军阀张宗昌任山东军务督办,其主力就集结在兖州这片历来兵家之争的土地上,兖州人称他叫“三没数”,即张宗昌的兵、钱、女人没有数。时津浦铁路已通车十余年,铁路工人及家属日蕃,而宿舍严重不足。民国初年兖州金融界元老张玉华先生便在北顺城街路西至惠民街一带(今中山医院附近)购地建房,均为“四合院”样式,租赁给铁路职工,附近还有浴池、戏院、诊所,张氏公馆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铁路员工住所。然由于军警横行,常用各种借口私闯民宅、索取财物,民不聊生,铁路员工上夜班的白天得不到安宁,便在路业工会和工人代表的支持下与兖州镇守使交涉,终获在大门旁竖起了一大字木匾:“铁路员工驻地,外人不得擅自入内”。军警活动在这一带有所收敛。1926年4月,红枪会蜂起,反对张宗昌横征暴敛,大量印发纸币“军用票”,滋阳县知事被红枪会农民杀死。兖州中山大街(即老东门大街)、车站附近电杆上、墙壁处、城墙上不时有地下党张贴的“铲除军阀!”、“日本帝国主义从山东滚出去!”、“实行耕者有其田!”、“神圣劳工万岁!”等标语。《山东劳动周刊》、《共产党宣言》、《向导》等进步书刊在工人及进步知识界中流传。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兖州政局动荡,社会混乱,地方军阀和豪绅趁火打劫,匪盗猖獗,旱涝灾害频发,广大群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兖州人民前赴后继,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中共山东区执行委员会的直接关心和领导下的兖州直属支部建立了,这是一个完全以兖州铁路产业工人为主的基层党组织,也使兖州成为山东党组织发展较早而且成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从此兖州的革命斗争有组织有系统地纳入了党的正式领导,进入了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进行大屠杀。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了所谓分共会议,公开背叛了孙中山的革命道路,蒋、汪合流,中共活动遂转入地下。1929年5月,冯玉祥部韩复渠、马鸿逵、石友三在蒋介石的巨金和高官的拉拢下,叛冯拥蒋,马鸿逵第十五军及六十四师一万余人进驻兖州。1930年7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阎、冯两军炮轰兖州城,7日未克,败北而退。1930年10月,蒋特派韩复渠为山东省政府主席。11月,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批准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在滋阳成立,校址在城内府胡同路西(今兖州酒厂址)。通过“教联”介绍,一批北平大学、北师大毕业生共产党员谷静默、孙铁夫及赵贯一、段雪笙到校任教,有的还成了职业革命者,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向学生宣传马列主义和共产党纲领,启发学生走革命道路,领导学生运动,秘密开展党的工作,积极发展党的组织。1931年8月,经谷静默、孙铁夫介绍,学生渠毓柏、程念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滋阳城内第一批中共学生党员。1932年2月,四乡师一级二班学生乔海秋(泗水县小乔家村人)由中共济宁特别支部派来的同班同学王福鸿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不长的时间内,乔海秋等人又发展李又邨(原名丁景宇,汶上县人)、单绍曾(单县冯庄人)等10余名学生加入了党组织。1932年秋,学生开学返校,乔海秋、单绍曾等人即着手筹建党支部。经选举乔海秋任支部书记,单绍曾任组织干事,李又邨任宣传干事,支部下设两个党小组。中共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委员会遂正式成立,隶属中共山东省委。这是鲁西南及周边地区建立较早的党支部之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全国人民抗日怒潮不断高涨。北平、天津的学生南下请愿督促蒋介石抗日。12月16日,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四乡师、曲阜二师、泰安省立三中等7校学生共2000多人在兖州府火车站聚集,组成南下抗日爱国请愿团,启程南下,索车遭到南京政府断然拒绝后,学生们只得决定卧轨截车,迫使津浦铁路交通中断4天,19日,自南京北返的平津、济青请愿学生抵兖,与7校学生会师,双方代表召开了联合会议并指出:蒋介石已对请愿学生下了毒手,和平请愿已无济于事,同学们应暂回校休整,采用其它方式进行斗争。这场卧轨截车斗争震动全国,震慑和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当局,揭露了其投降卖国的反动本质和罪恶目的。激发了广大师生和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为山东学生运动及7校党组织活动的历史均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1933年2月,段雪笙受党的分派由北平来四乡师任国文教员,以教书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下半年,段雪笙培养和发展了为数极少的女学生中的张月衡(兖州城内韦园街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兖州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后两人结为伉俪,她的家也成了地下党活动的秘密联络站。1933年8月,乔海秋、张开文又介绍了乡师学生秦和珍(原名秦令璞,金乡县秦庄村人)、高鸣宇(原名高思月,梁山县人)、杜平周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乡师学生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已有党员20多人。1934年下半年,乔因忙于毕业会考,由秦和珍接任滋阳乡师党支部书记。1935年,濮县早期共产党员徐光俭来滋阳乡师,将从濮县来学习的孔繁阁、王亚朴发展为中共党员。7月,秦和珍毕业回金乡,他带着在学校学到的新思想新知识和党的信托,回到家乡,把革命的火种播撒在金、嘉、鱼大地。乡师党支部的工作遂由孔繁阁负责,是为第三届四乡师支部委员会书记。

  公木(1910-1998年),原名张永年,现代诗人、词作家、教授、吉林大学副校长,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曲歌词《英雄赞歌》等名歌均出自他的手笔。1928年入北平师范大学学习,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与段雪笙等在北平发起成立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并邀请鲁迅先生来北师大演讲。1933年春,为躲避特务追捕,通过教联(即华北左翼教师联盟支部,系有段雪笙、公木、孙铁生、钟鸣宇、熊渭滨、胡一若等人发起建立的进步组织)关系,来滋阳(兖州)四乡师任国文教员。他经常依据上级党的文件精神,起草宣传报告及活动计划,向学生宣传苏区红军反“围剿”的胜利消息,秘密举办政治形势报告,是地下党活动的组织积极分子。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城区人。十三岁即考入四乡师学校,接受学校党组织的宣传和教育,在革命思想的熏陶下,进步很快,为他一生从事革命事业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1937年“7·7事变”发生,日军大举侵占华北,。8月,山东学生抗日联合会在滋阳乡师成立。11月,乡师学生郑思化、张爱吾、路忠简等8人由地下党组织派遣,秘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学生张健飞(山东宁阳东庄乡人),1937年在四乡师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指示,他带领山东学联骨干去省委所在地泰安培训学习。12月31日,日军侵占泰安城,回到家乡发动抗日武装斗争的张健飞,带领志同道合的一批进步青壮年参加了1938年1月1日省委直接领导的徂徕山起义,也是山东全境影响最大的一次抗日武装起义。

 1938年1月4日(农历腊月初三),日军侵占兖州。四乡师一部分学生回故乡发动当地群众参加抗日斗争。留校的师生则由校长赵德柔带领经金乡、豫东南下流亡。贺敬之随南下师生赴四川参加救亡活动,开始发表诗文。1940年到延安,次年入党。1945年,他和丁毅共同执笔创作了大型歌剧《白毛女》,获得斯大林文艺奖,而且一发不可收,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诗篇,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自1930年11月创办至1937年12月南下流亡,历时7年,招生9届,培训学生1560多名。先后发展中共党员近60人。这些党员毕业后回到家乡,播撒革命的火种,成为当地党组织发展的奠基人。1935年7月,秦和珍四乡师毕业回到金乡,应聘在第二高小任教员,与翟子超建立了中共金乡县第一高小支部,并当选为负责人。文化大革命后,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兼任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乔海秋四乡师毕业后回到家乡泗水县立第一高小任教,秘密培养党的发展对象,与曲阜省立二师毕业的周蓝田一起,在泗南成立多处基层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受鲁南区党委派遣回泗水组建泗水中心县委,并发展了抗日武装——泗水县大队。1943年4月登程,经绥德赴延安抗大学习。1946年1月,乔海秋被分配到东北战场,作战中负伤,被混入医生队伍中的国民党特务分子暗害,年仅35岁。

  从山东鄄城又迁居濮县考入滋阳四乡师的孔繁阁,在校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乡师党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为中共濮县县委第一任书记。高鸣宇又名高思月,山东梁山县人,1933年8月在学校入党,1935年毕业后回乡在北刘庄小学教学,1936年9月,在赵健民(曾先后任山东省、云南省省长职务)、董临仪的支持下,建立了梁山一带第一个党支部(戴庙支部),直属省委领导,任党支部书记。四乡师是鲁西南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播撒革命火种的沃土,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在此为革命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他们在国难当头、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与敌寇民贼相搏。在灾难沉重的齐鲁大地上,播撒革命的火种,点燃抗日救国的烽火,寄民族复兴与昌盛之大义,带领军民与日寇作殊死之战,历经八年,终将敌寇驱逐。继而又三年解放战争,结束了蒋家王朝的军阀统治,迎来了建国大业,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中国共产党遂由地下转向完全公开,成为执政党。则此一部开国血史,足以传世载史而不朽。继而又带领全国军民,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设成初步繁荣昌盛的大国。中共兖州地方党组织也由上世纪三十年初的一个党支部,党员从十几个人发展至建国时的9个分区委,471名党员。至上个世纪末,全县已有基层党委35个,党组17个,总支149个,支部1224个党员总数约24500人。至2011年建党90周年之际,全国党员为8260.2万人。

  让我们向历史学习,走历史必由之路。

——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2期,原文作者:甘益哲
刊登时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