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子君|何谓“见路不走”
何谓“见路不走”——读《天幕红尘》
侯子君
知道豆豆这位作家是因为一部电视剧《天道》,这差不多是我最近几年唯一从头到尾看了两遍的电视剧,感觉还是不过瘾,又找了小说原著《遥远的救世主》读了一下,爱屋及乌,紧接着又读了豆豆的另一部作品《天幕红尘》,感慨就更加多了。
《天幕红尘》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在某大国发展的石油大亨罗家明,因该国发生政治风波而破产自杀,留下一大堆债务。罗妻林红雪面对丈夫留下的巨额债务,万般无奈,死马当作活马医,寄希望于一个与其夫有过一些瓜葛的人,其人当时似乎还是生活在底层——叶子农,没想到这个叶子农还真的是一个高人,三下五除二把问题给解决了,捎带着还把其中一个债权人老九一直不温不火的面馆整得轰轰烈烈。不过,叶子龙思维缜密、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一暴露,各种花花绿绿的势力就开始聚焦在的他的身上,导致他最后死于非命。叶子龙是被海外右翼势力枪杀的。
故事有些老套,作者的文笔也没有我预期的那么好。但是作者把故事放在了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下,忽而巴黎纽约,忽而莫斯科匈牙利,国内的场景也不少,就让人感觉新鲜了;除了国际话语元素加入之外,里面还有宗教和哲学的沉思、生离死别的爱情,读起来相当刺激;小说中的人物更是精彩纷呈,有光彩照人的演艺明星,有艰难打拼的海外学子,还有商人政要等等,基本能满足人们对十分向往但很难企及的那种生活的窥视欲。
和《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丁元英类似,作者极力塑造一个超能力的高人——叶子农。
以我的阅读经验,文学作品中的“高人”往往是可疑的,人为拔高的成分比较大,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对照。比如《水浒》中的入云龙公孙胜、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等等。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些作品的热爱。
豆豆笔下的高人,就基本上可信了,无论是丁元英还是叶子农。因为作者依据的正是逻辑和理性。其实,真正的高人,就是懂得尊重逻辑和理性的常人。
叶子农的法宝就是“见路不走”。
林雪红、老九摆脱困局是叶子农按照“见路不走”的路子,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罗家明是因为没有悟透“见路不走”的深意才万劫不复。至于那些把叶子农逼入绝路和结果叶子农性命的人,根本就不了解“见路不走”是什么东西,离“见路不走”距离何止是十万八千里。这种理念甚至可以拓展到《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中,丁元英做到了“见路不走”,芮晓丹在丁元英的启发下基本上做到了“见路不走”,其他人就都差点儿意思了。林海峰、刘冰的做法和“见路不走”是背离的,那就只能死于非命了。
“见路不走”真的那么神奇吗?
是的,就那么神奇,毫无疑问!
一开始,我被“见路不走”跟整蒙圈了,什么意思嘛!见路不走,莫非你是想庄稼地里干、下水、上天?
显然,这是不对的,是杠精的思维。
得慢慢往下读,让子弹飞一会儿,就能理解个大概了。
小说中用主人公叶子农的话解释:“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你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就行了。”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做事情要因循事情本来的规律去做,不被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经验误导,也不要被眼花缭乱的现实和别人的指指点点带了节奏。
叶说的“见路不走”的那个“路”显然不是指“两点一线”即使闭着眼睛也摸个差不多的那个从单位到家的那个路,而是类似李白诗歌《行路难》的那个“路”,“多歧路,今安在?”所以要“见路不走”,不是不走,应该是不要慌着走,得想想自己目标到底去哪儿,看看加的汽油够不够。
人们思考问题、做事情往往受制于个人情绪、经验或者因袭他人,所见之路往往会偏离真正的目标,其结果往往不是南辕北辙、就是买椟还珠。如果举例说明的话,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都是固执己见、见路就走非常形象的例子。还有一个寓言故事,能说明见路就走带来的结果有多么贻笑大方。说的是从前有一对父子牵着一条毛驴远行,走了一段路后,就听到有行人笑话他们,说你们这对父子是不是傻啊?有毛驴不骑。于是父亲心疼儿子就让儿子骑上了。没走多远又听见有人说,这个做儿子的太混蛋了,让老人父亲走路自己骑驴,简直大逆不道!于是儿子又下来换给父亲骑,没走多远又有人人嘲笑他们,说父亲大不象话了,怎么能忍心让自己的儿子走路而自己骑驴?于是父亲干脆把儿子弄上来两个人一起骑驴,觉得这回总没人说三道四了吧。驴子气喘吁吁驮着这对父子走出一段路,行人捧腹大笑都说你看这对傻子怎么不爱惜牲口,父子听到后觉得有道理,干脆找一条竹杆,父子俩抬着驴子行走在路上。
显而易见,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傻瓜,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很多时候都在担当着这种类似角色。
“见路不走”看似很简单,其实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除非叶子农或者丁元英之类的高人,一般人是很难企及的。你得有一套格物致知的功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外在环境内部肌理理清楚,类似庄子笔下的游刃有余解牛的庖丁,才能找到一条真正能实现自己既定目标的路子。
小说中最能解释清楚“见路不走”含义是叶子农对老九的指点。
老九发现叶子农是个高人,于是就摽上了叶,求叶给他指点迷津。老九家的手擀面是祖传的,他认为做手擀面这条路适合自己,立志做成一个的百年老店,但是生意一直不温不火。
叶子农跟他说,你的这种做法就是见路就走,这样是做不大的,也赚不了几个钱,还有可能倒闭,只有用机器做出来的面才能卖到全世界。
老九不认帐,说手擀面更好吃,机器面一定不如手擀面。
叶子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老九思想的误区,说他纠结在两者的区别上,却没有看到问题的共通点,就是好吃。只要面好吃,顾客喜欢吃,人家才不在乎是不是机器做出来的。你看肯德基、麦当劳的东西,你见过谁去投诉机器做得不好吃吗?
最后老九开悟了,打破了思想束缚,接受了机器面,生意才越来越红火,还开了连锁店。
书中的叶子农与丁元英的高学历、高颜值不同,他是中学学历,且形象一般、有些邋遢,但却收获了两个女人的真爱,一个是国际影视巨星、一个是年轻貌美背景深厚的留学生。巨星戴梦岩对叶子农的爱真挚热烈,而留学生方迪奉献叶子农的则是现代的、超凡脱俗的、有点儿柏拉图式的爱。叶子农凭的不是金钱和权势,而是他的卓尔不群,特立独行。他是一个真正有才能、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在不停地学习,目的是获取知识,而不是装点门面。他懂多门外语,且先后读过两个大学,一个是国内顶尖政法大学。另一个是佛学院,都没有拿到文凭,因为他都中途退学了。他认为拿文凭不重要,只要把想弄清楚的弄懂就完事了。他只身一人去了德国,也是为了他研究的“西马”。他的生活很窘迫,依他的才能,过富足的生活是很简单的一件事,但是他不会那样做。
就像书中另一个人物奥布莱恩说的那样:“这个人的心思不在钱上。这个人只在需要用钱的时候才去挣钱,挣到够了他就停了。这是一个矛盾,如果他的心思在钱上,他也就不太可能有思想了,有的只是知识,是生存技能。”个人觉得叶子农说的“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不住一法还好理解,和“实事求是”比,“见路不走”就差点意思了,实事求是已经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然和坊间许多人不会真正理解“见路不走”一样,对“实事求是”的理解也很难做到准确,很多人也就是能做到把实事求是和尊重事实混为一谈这个层次。
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即使和丁元英的“文化属性”相比层次也有些距离,毕竟“文化属性”还有些本体论的意思,是道,所以《遥远的救世主》改编成电视剧取名为《天道》。而“见路不走”,是术,充其量不过是方法论的范畴。把整本书看完,我还是能明白作者的意思,但是总觉得用“见路不走”用得不是很妥帖,我也找不出更准确的词儿,这可能就是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吧!也反映了语言其实很多时候是苍白无力的。
侯子君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杂文选刊》《当代小说》《中国文学》《山东青年作家》等文学期刊;多年来,专注于小说、散文创作,曾获山东省新锐青年文学作品奖一等奖、首届山东地税文学奖一等奖、首届兖州区双曜文学奖等;著有散文集《空谷幽兰》(中国戏剧出版社)。
- 上一篇:上一篇:刘东丽 | 《长了翅膀的人》:自由与束缚的哲学反思
- 下一篇:下一篇:张安然 | 家乡的年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