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张振建 | 古南池

来源:本站    作者:张振建    时间:2024-03-06      分享到:


在中国文化谱系中,古典园林占有重要地位。可惜的是,很多优秀的园林或毁于战乱,或在不同的时期遭到强制拆迁,留存于今的可谓凤毛麟角。济宁市区的古南池就是幸免于难的“凤毛麟角”。今天,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制高点上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惊叹历届济宁市委、市政府对保护这一名胜古迹所做出的正确决策,才得以使今天的人们一睹它的“风华”。畅游期间,园中的树木、山石、河池及古建筑等等,都会引起人们发怀古之幽思,感吾辈之有幸。

古南池,也叫王母阁湖,系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公元713年---756年)的南池遗址,位于济宁市区西南,距离市中心南门口约3华里,因在古城小南门外,故曰“南池”,盛唐即为游览胜地。“南池静荷”,成为“济宁八景”之一。

现在的南池景区建于2010年6月,景区面积514亩,其中水域面积178亩,绿化面积335亩,大型乔木近200中,2万余珠,灌木160余钟,水生植物60余种。2015年12月被评为国家级4A级景区。园内建有王母阁、瑶池、少陵祠、古南池牌楼、晚凉亭、南池静荷、九龙叠水、乔羽纪念馆、古南池桥等十二处景点。融古典园林文化、运河文化、瑶池文化、少陵文化及红色文化为一体。时令二月,对面不寒的杨柳风掠过瑶池的水面,水面荡起了涟漪;吹过树林、岗阜,草木泛起了绿意。游人沐浴着这二月的春风,春风里带来了诗情画意。

一座重檐殿顶的仿古的门楼耸立于园囿的最北端,这是它的正门。以其宽敞、高大、豁达的热情迎接着八方客人。正上方悬挂的是书法泰斗欧阳中石所题写的“南池公园”的匾额,两边的门柱上分别是本土书法大家段玉鹏和乌峰两位先生所书的对联。段先生以隶书作联,其联曰:仙阁巍崇距东海蓬莱不远,天光荡漾与源头活水相亲;乌峰先生以其行书作联曰:故苑新姿四季清粉盈广袖,风柔雨润一园秀色醉心怀。还未登堂,济宁人的热情儒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就已经使你春风摇荡了。

进得大门,步行百余步,迎面就是高耸入云的主体景观----王母阁。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王母阁在南关外,周围皆水,一阜屹然中立......,取西望瑶池,东降王母之意,遂以命阁。”由此我们是否可这样断文,当年有一高阜屹立其中,其形如阁,西望瑶池,盼王母下凡,驻跸任城,福佑大地。应该是这样的,这也充分体现了济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原有的楼阁已经毁于战火,眼前的楼阁为2010年6月在恢复修建古南池时所建。阁高36.9米,总面积3000多平米,为七级重檐攒顶式塔楼建筑,是否象征着七级浮屠!琉璃瓦覆檐盖顶,金碧辉煌,高阁倒影水中,白云漂浮天空。天上地上水中浑然一体,如梦似幻,使游人遐想连篇,“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度几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旧时代人们的愿望,在今天终于得以实现,精神得到慰藉,我们怎么不感谢新时代呢!

阁的下面就是王母瑶池了,百余亩的水面算不上一望无际,却也要极目远眺了。阳春三月的水面,微风徐动,波光粼粼,其周岸以太湖石护坡,坡岸遍植垂柳,水石相亲,木石相依,其势迂回曲折,“道法自然”的造园理念尽在其中矣。此时此刻,你是否能想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句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这空明澄碧的意境,是否就是眼前的秀美景色!

在水一方,那是九龙叠水的九龙桥,它横跨在秋水河上。九个龙头一字排开,同时喷水,那壮观的景象是龙腾虎跃的气象,不用过多的描述也是能想象到的。这秋水河却了不起,虽然只有1.6公里,它却是连接南池与运河、越河的一条历史的河。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诗圣杜甫在这秋水河中,荡着一叶扁舟划进了古南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诗人被南池深秋的景色感染了,如此美景哪能没有诗呢?何况兖州府任城县的许主簙多想以名人的诗文来点缀其衙署呢。

盛情盛景难却,于是,船头上的诗人借景生情,以诗附景,抑扬顿挫地吟哦道:秋水通沟洫,城隅进小船。晚凉看洗马,森木乱鸣蝉。菱熟经时雨,蒲荒八月天。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杜甫的这首诗给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唐代的古任城(济宁市的前身)南门外还是一片洪荒,城里城外纵横着众多水网乃至大片的水域,城在水中漂浮着,这一水乡的地理地貌延续至元明清。特别是元朝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济宁(古任城)这座古老的城市因河立市,飘来了济宁的繁荣。为此,济宁又有“江北小苏州”的美誉。有诗为证:济宁人号小苏州,城外青山州枕流。宣阜门前争眺望,云帆无数傍归舟。城中圜圚杂尘嚣,城外人家接水滨。红日一杆晨早起,通衢多是卖鱼人。

诗圣来了,诗仙哪能缺席呢?少陵祠前,瑶池岸边李杜二人正在谈诗言志呢!李白是广袖博带,美髯飘飘,似金星下凡,仙气萦绕;杜甫是一介布衣,傲骨淸矍。两位诗坛巨星如“双子星座”,在唐天宝四载(公元745年)升起于古任城的上空,那耀眼的光辉穿越千年,依然灿烂增辉于古老而年轻的济宁大地。

诗仙李白其风格是浪漫主义的,生逢大唐盛世,自少年就立下了“济苍生,安社稷”的宏愿,那是“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起沧溟水”的气魄。为实现宏愿,他开始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及“干谒”。为了学剑,李白于公元735年来到了任城;为了消愁,李白于公元744年来到了任城,此时李白已是44岁。在这一年,他开始回顾总结大半生的游历和宫廷三年的“待诏翰林”的政治生涯。“气傲皆因经历少”,经历了才知道仕途的艰难,酸甜苦辣都是歌,诗人以满腔的悲愤,借助浪漫主义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喷涌的激情熔铸到《蜀道难》中。“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赐金还山”了,诗人又想起了前辈贺知章了。他要去越地拜访他老人家,一来表示对老前辈关怀的感谢,一来也是解闷消愁,于是在任城的家中做了个梦,梦游了“天姥山”,于是就有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千古诗篇。行文中,诗人再次发出了壮志未酬的呐喊: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这要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亦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当年任城县令贺知止是贺知章的族弟。为此,李白写了《兖州府任城县厅壁记》,诗人着实对任城和县令夸赞了一番,也为后人了解任城的历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诗圣杜甫在任城迁延盘桓达8年之久,一来省亲(其父在兖州任司马),一来拜会李白。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又相知。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概括杜甫的志向是恰当的。可以说,杜甫的一生非常跌托、非常穷困,失意的时候多,得意的时候少。但是“忧黎元”的志向却是矢志不移的。他为世人留下了著名的“三离三别”诗篇。诗人立足现实主义,却写出了乐观主义的精神。即使是茅屋为秋风所破,心里想的还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位知己的交谈可谓“掏心掏肺”,最后,两位巨星击掌而鸣“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走,喝酒去”。此时,太白酒楼上月下对饮,已是月上中天了。

是机缘的巧合吗?往事越千年,在少陵纪念馆的东边就是乔羽先生的纪念馆,三位诗坛巨星在这里相会了。乔羽先生生于斯,长于斯,他的家就在太白楼下,曾经就读的小学、中学就在太白楼下,按乔羽先生说的,青少年时期,每天要爬到太白楼上好多次。估计那时乔羽先生就已经与诗仙神交了,要不咋得先生的歌写那么好呢!

我们是诗的国度,是歌的国度。诗歌发展了五千年,在一定意义上说,乔羽先生早已超越了诗仙诗圣了。因为,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时代。李杜二人的志向再大,却受到那个时代的局限,他们是为帝王服务的,而新时代的乔羽先生是为人民讴歌的。先生一生写下了上千首歌曲,几乎每一曲都是经典。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明快的曲调衬托了新中国儿童幸福的生活;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美丽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春光。

先生才思敏捷,《难忘今宵》几乎是即兴而作,却成了难以逾越的经典;先生的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让人奋进,先生的家国情怀,却让人潸然泪下了。《思念》就是写家事的,亦是写国事的。先生的二哥在解放前夕,刚与二嫂结婚三天就被国民党军队裹挟到台湾,一走就无音信,使得先生的二嫂活守寡了一生,直到上世纪80年代,其二哥到大陆探亲见,两位老人才相见,时光一晃就是几十年,但有情人却没成眷属。

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好像一只蝴蝶飞在我的窗口,不知能作几日停留,我们分别的太久太久......难道你又要匆匆离去,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

先生的这首歌却孕育了整整26年,26年的期盼,26年的家国之情,在千膓百肚的迂回曲折中如决堤之江河,倾诉而下,听者无不动容。

三星闪耀,俊才星驰。华夏人文钟情于南池,钟情于济宁,这大概就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吧!

济宁的风华太广大了,新时代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青山在,人未老”让我们乘着时代的春风,努力奋发,为新时代的发展再谱写新的华章......

2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