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李兴甲 | 一位耄耋老人的人生传奇

来源:本站    作者:李兴甲    时间:2024-03-25      分享到:


四月的大地一片绿意盎然,嫩草如茵,繁花似锦。在滕州市卷烟厂家属院,我有幸采访了抗美援朝老战士李昭海老人。

这是一个老旧小区,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李昭海老人居住在一楼带院的房子,房子不大,有60多个平方,屋内光线稍暗,我给老人照相时需打开电灯。

满头银发的李昭海老人坐在椅子上,脸上的皱纹刻画出岁月的痕迹,但双目却炯炯有神。他的笑容仿佛春日里的暖阳,慈祥而温和,让人感到无比的舒心和安详。

这位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老人,却有着传奇人生的经历:在解放战争中,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曾出生入死,光荣负伤;在朝鲜战场上,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过世界和平,四次立功;和平岁月,他居功不傲,解甲归田;风烛之年,当老人再次忆起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澎湃的心绪又如铁马冰河入梦来。

91岁高龄的李昭海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因战争年代腿受伤,行动不便,但思路清晰,记忆犹新,在断断续续的忆述中,一段珍贵的历史、一个个传奇故事清晰地展现我眼前。

1930年9月6日,在邹县香城镇一个叫小莫亭的村庄,李昭海来到这个世界上。与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孩子一样,童少年时期的李昭海,缺衣少食,经常吃不上饭。

1947年3月17日,不到十七岁的李昭海步行几十里路,来到邹县城南关参加了解放军,先后在苏鲁一支队、邹县县大队、尼山军分区参加革命。因年龄小,背不动枪,跟随支队长彭士清当通讯员。

首战兖州城 光荣负伤

1948年6月,初夏的鲁西南平原,在夜幕的笼罩下显得十分静谧,田野里成熟的小麦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麦香。

6月上旬,李昭海所在部队接到命令,配合主力部队攻打兖州守敌保三旅部队。国民党保安三旅的两个团守备兖州东关及津浦铁路以东至泗河间的外围阵地。

兖州地处交通要道,素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不仅是保障济南国民党军队陆路补给的要地,而且扼鲁中与鲁西间的交通,是国民党鲁中、鲁西南的物资集散地。兖州城内的守敌在原有高大坚固的城墙上,又构筑了以城墙为依托,以地堡群为骨干的防御体系。敌人自恃工事坚固,防守严密,曾夸口称:“兖州城是铁打的!”并在城西北角的石砌碉堡上,镌刻了五个大字——“天下第一堡”。

此时,李昭海所在部队已围困国民党保三旅二十多天,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他所在的一个连的战友都牺牲了。在进攻到兖州火车站东南角一个石灰窑附近时,他腿部中弹负伤。

7月12日17时,华野山东兵团各部向兖州发起总攻。解放军以12门榴弹炮、7门野炮、3门山炮组成火力队,一齐向老西门、新西门以南及其纵深射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炮火攻击,老西门、新西门均被打开缺口。在炮火的掩护下,山东兵团攻城部队在老西门一线500米的正面并肩突击。在通过外壕时,架桥不成,七纵六十团一连架桥班不顾敌人的火力扫射,全班下水,站在深及嘴边的泥水中,以身体为桥桩,用肩膀扛起了木桥,让突击队顺利通过,首先登上城垣。

7月13日16时,城内国民党守军见大势已去,开始由新东门和老东门分路向东南突围。解放军除以重炮火力轰击外,七纵十九师和二十师各一部又协同十三纵三十七师、三十八师作战,猛追穷寇,将国民党军队全歼于兖州城东郊。此役共歼国民党军2.8万余人,守城将级军官除中将司令李玉堂化妆潜逃外,整十二军中将军长霍守义、副军长熊仁荣等8名将官均向我军投诚。

攻克兖州,拔除了国民党军队在津浦路中段的战略要点,控制了徐(州)济(南)铁路700里,为攻取济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再战济南府 围困白马山

白马山海拔高度89米,坐落在济南市中区白马山办事处境内,山的东面是王官庄,西面是山凹庄,北面是袁柳庄,南面是龙窝庄,与青龙山比邻。

相传白马山是由一匹头南尾北欲借龙窝(龙窝庄)之灵气,欲与青龙(青龙山)相媲美的,昂首腾飞的白马化作而来。

1948年9月16 日,农历的八月十五中秋夜,济南战役打响。李昭海所处部队负责围困白马山,采取围而不打的方针,以此逼迫吴化文起义。

战役从东西两线发起,西线为主攻,夺占飞机场。部队由十纵指挥员宋时轮指挥。国民党也以此作为重点防守阵地。解放军突然从东线出其不意发起进攻,茂岭山、砚池山相继失守。济南的东大门一夜之间洞开,王耀武虽调整兵力补充东线,然而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下,东线全线溃败。国民党守军的外围据点被逐一扫清,锋芒所向直指吴化文的96军西线防卫区。但此时吴化文却按兵不动,也不撤出防区,他仍在观望。9月18日满载国民党援兵的运输机降落在西郊机场,从飞机上下来了7个连。总指挥粟裕得知情况后,命令宋时轮部队炮轰机场,切断空援,机场立刻被炮火包围,使后来的飞机无法降落,只好返航。

为促使吴化文下决心行动,9月18日23点,攻城西集团炮击北起飞机场、南至白马山一线吴化文阵地。打簸箕山时,20分钟就歼灭了他一个营。在解放军强大的炮火面前,吴化文感到形势紧迫,只有率部起义才是唯一出路。第二天,吴化文宣布起义,将他的2万多人撤出防区。至此,济南西部门户洞开,解放军迅速占领了白马山,越过机场,直扑王耀武的第三道防线商埠。9月24日,与其他攻城部队,一举解放了济南城。

济南战役后,李昭海被编入炮十三团,驻扎薛城。

1949年,李昭海被组织安排到尼山军分区参加功勋队学习。学习两年后,回到曲阜。1950年在山东曲阜经贾光胜介绍入团。1951年所在部队升级为66军166师588团。

抗美援朝  四次立功

1950年10月,李昭海随所在部队66军166师588团3营9连入朝作战。

在朝鲜战场,李昭海老人经历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四次立功。

初到朝鲜战场,李昭海因腿部受伤,领导照顾他,安排他在后勤留守处担任通信兵,负责长短波报话机以及命令的下达。部队驻地在朝鲜的一所学校,离前线20多里地。前线部队住猫耳洞,条件相当艰苦。

在志愿军最辉煌的第二次战役中,在新义州,消灭土耳其一个旅的时候,李昭海老人因胜利完成送达任务的命令,战后,被评为三等功。命令内容很简单,以至于老人现在仍清楚的记得:“二连撤,三连上。” 二连撤下来到时候,一个几百多人的连队仅剩10来个人。

在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李昭海被调到担架连,在207高地,用绑带往下拉伤员,抢救了不少志愿军伤员。战后,被评为三等功。

其他两次立功的时间和原因,因年代久远,老人已不记得了。我提出看看老人的一些老证件,老人遗憾地说,包括退伍证,在朝鲜发的入朝参战纪念章、那枚“和平鸽”勋章,还有大小军功章,早些年都给弄丢了。我不免感到遗憾。

采访结束时,看着老人佝偻的身影,浑浊的眼神,欲说还休的表情,我的心禁不住一阵酸楚。我问老人有什么要求,还有什么困难时,老人说道:每月1800元的复员军人补助,够花的了。能活着回来,娶上媳妇成了家,国家还给咱发津贴,相比那些死在战场上的战友,自己算是赚了,谁还想着日后跟国家邀功请赏呢?这时,他忽然想起同村的战友李昭恩在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中牺牲了,伤心的留下了眼泪。

几句淳朴的话语充盈着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也夹杂着对生死兄弟的怀念和惋惜,从心底流出的那份知足和感恩之情,令多少晚辈后生汗颜。从他参军的那一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党、交给了国家和人民。为了救国救民,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不仅是一位普通的中国军人,更是一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生生不息和英勇顽强,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历次危急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与伟大担当。
此时,我仿佛看到,老人的背影像一颗苍老的大树,弯曲而坚韧,经历过无数次风雨,却依然屹立不倒,无声地诉说着那段不朽的传奇……

作者李兴甲简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作协会员、邹城作协理事、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村里春外》《远去的村庄》、新闻集《夯歌》。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中国乡村》《中国社区》《大众日报》《济宁日报》《西北文艺》《鲁艺》《今日邹城》《邹城文艺》《曲阜文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曾获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第三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九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佳作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