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甲 | 淬火成钢
1934年的4月,在邹县香城镇李家桃园村一户李姓贫农家里,在饥寒交迫中,一个小男孩呱呱坠地,父亲给他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李振清,希望他能给这个贫苦的家庭带来好运。然而,小男孩的到来,并没有给这户人家带来惊喜,相反,对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来说,只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而已。
童少年时期的李振清,过着缺衣少食的日子,一年到头,见不到粮食,终日吃糠咽菜。夏天衣不蔽体,到了冬天就借人家的裤子穿。
新中国成立后,李振清家分到了土地,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一、立志参军
1953年2月,为保家卫国,捍卫胜利果实,19岁的青年团员李振清,在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参军当天,李振清到邹县人武部领了军装,然后又到了滕县、章丘,在章丘过了半个月后,部队开始更换服装,领了棉鞋、狗皮帽子等过冬的装备。此时,李振清心里明白这是要去东北,去抗美援朝,去保家卫国。
果然,第二天部队就开拔到黑龙江,在黑龙江学习训练了半个月,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军事知识和进行军事训练。1953年4月,李振清随所在部队67军乘坐三辆闷罐火车跨过鸭绿江来到了朝鲜。
1953年5月,为实现稳定可靠的停战,再给韩军以打击,志愿军发动金城战役。
二、初上战场
6月12日,李振清跟随部队参加了金城战役。上了战场,眼前的情景让他不禁吸了一口凉气,只见前面是敌人布下的地雷阵,地雷阵前面是电网,电网前面是交通壕,山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碉堡,碉堡里面是大炮和重机枪。这时,恰遇前面的67军一部刚攻打完十字架山走下战场。
“十字架山”,又名首洞南山,位于北汉江西岸,守备部队是韩军第8师所属第21团。十字架山的阵地工事异常坚固,每个支撑点都有2~3条坑道,地面有2~3道环状堑壕和与坑道相连接的发射点、掩蔽部、地堡等,在山腰山顶之间构成了3~4层明暗火力点,形成了环形防御,韩军称之为“模范阵地”、“京畿保垒”、“首都高地”。敌人夸下海口:共军不可能打下来。
李振清随部队上来时,从十字架山下来的部队中剩下的老兵不多了,大量新兵被补充到前线,初次上战场的他也被补充到前线部队。
李振清多次向班长表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决不怕死!班长尽管下命令,我坚决执行!”
李振清的班长是一个老兵,战斗经验丰富,多次交待李振清这些新兵们:敌人的炮弹在上面转着响,不用趴下,在附近响时,要立即趴下。子弹的声音发出“叭叭叭”时,没有危险,不用躲,当发出“噗噗噗”的声音时,说明就在你脚下或眼前,要立即趴下。
四天后,李振清跟随部队开始打穿插战。东线、西线的志愿军部队都攻上去了,惟有中线凸起部的敌人阵地还没有打下来。
三、战火淬炼
参战三天后,李振清就能分辨出炮弹的声音有无危险,是远还是近。后来累得连趴下的力气都没有了,索性不管有无危险了,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宁死阵前,不死阵后,就是爬也要向前!”在他身边弹雨如飞,身旁的不少战友牺牲了,有的甚至来不及喊出声就倒下了。
“打了8天8夜,下了7天7夜的雨。我们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交通壕里面挖了猫耳洞,既避雨又躲避敌人的炮弹。敌人的炮弹有时在半空中爆炸,杀伤威力极大。有一次,部队正在冲锋,敌人的炮弹打过来,我所在的地方恰巧有一个拐弯处,我立即趴在里面没有被炸死,附近的十几个战友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暴露在外面都被炸死了。”说到这里,李振清老人眼里噙满了泪水。
“在战役快结束的几天里,我们带的口粮吃完了,送饭的过不了敌人的封锁线,粮弹补充不上来,我们有时一整天都吃不上饭,缴获的压缩饼干太少,舍不得吃,饿急了,就咬上一小口,没办法只有多喝水,喝那种带着泥浆的水。”70多年过去了,现年88岁的李振清老人仍清楚地记得。
这次战役,54军军史上有如下记载:“各部队在极其仓促的情况下投入战斗,又值雨季,河水暴涨,交通中断,补给困难,条件极端艰苦,广大指战员表现了高度的作战积极性和顽强的战斗作风。”这一点也印证了李振清老人的回忆。
“到了夜里,敌人的照明弹如同白昼,枪声不时地‘噗噗噗’地擦着我的耳边呼啸而去,有几十次,我都与死神擦肩而过。坚守阵地时,子弹不多了,就全靠手榴弹。那时我19岁,正值壮年,力气大,投掷手榴弹能投出40多米远,炸得敌人魂飞魄散。敌人的尸体像堆的‘谷个子’一样,他们比我们死的人要多,我们优待俘虏,不然敌人死的会更多。拼刺刀、投掷手榴弹的时候,敌人的飞机、大炮就用不上了。齐威军长就喜欢咱山东人,因为山东的兵勇敢,不怕死。”说到这里,老人露出自豪的神情。
李振清老人口中的齐威,是邹城市峄山镇两下店村人。抗战时期,曾参加“百团大战”、冀中韩村铺截击战和收复张家口等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沧县战斗、清风店战役、广灵战斗、徐水战斗和平津战役中的合围张家口及解放太原战役等。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历任67军201师副师长、师长,率部参加朝鲜金城南粉碎美军“秋季攻势”阻击战、金城反击战等战役战斗。后任67军199师师长,67军副军长、军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等职。
李振清老人第一次参战,就打了八昼夜,这也是志愿军一次战役的极限(每个志愿军战士最多只能携带一周的粮弹),被美军将领李奇微称之为“礼拜攻势”。老人手中的冲锋枪,一梭子子弹是四十多发,打起仗来,不知道更换了多少个弹夹,也不知道打死了多少敌人,打得敌人鬼哭狼嚎。后来,66军上来了,苏联支援的喀秋莎火箭炮也上来了,志愿军增加了兵力、火力,美国人要求停战。
金城战役,志愿军在东线、西线、中线同时发起,李振清老人所在的67军在中线战役中,拔除了敌人楔入三八线以北的钉子,使三八线变成现在的一条直线。用李振清老人的话说,“中间鼓起的肚子被我们捣回去了”。
在朝鲜战场上,67军打出了威名,共歼敌87847人,是抗美援朝各军中歼敌最多的部队。30多年后,这支英雄的部队在越南同样打出了威名。一次,李振清老人住院时,遇到了同病室的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67军战友,同是从这支英雄的部队走出来的两个人激动地合影留念。
李振清老人在朝鲜战场呆了一年多,自己没想到能活着回来,奇迹般的没有负伤,只是打仗的时候,需要匍匐、卧倒等,胳膊、腿都被磨出血来。我为老人的幸运而高兴。
停战后,在朝鲜,李振清老人获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平鸽纪念章各一枚。70年后,当地政府给他颁发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一枚。
四、归国建设
1954年9月,回国后,李振清老人随部队直接去了青岛,坐船到山里打山洞,上岸后构筑沿海工事。
复员时,李振清老人授衔副排级,上士班长。1959年,他担任李桃园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31年,直到1991年退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一心扑到工作上,到临沂聘请老师教村民编白条筐出口赚外汇。“小麦怕胎里旱,人怕老了穷”,为抗旱保苗,他带领村民打50多米深的大口井,解决了浇地难题。他忙着给村集体浇地,一连14天没回家,家属生孩子时,身边只有8岁的女儿伺候,妻子因此得了脑萎缩。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组织剧团演出……
因工作成绩突出,李振清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模范党支部书记。1985年,获得了山东省奖励,颁发了奖状,当时整个济宁地区就两个村,邹县仅李桃园村获得该项奖励。
硝烟散去,更显得和平的珍贵。李振清老人参加的那场在朝鲜战场上持续了八昼夜的战斗,也是众多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个缩影;那些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像众多的李振清老人一样,进行了举世无双的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即使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依然值得我为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们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铭记: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支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
作者李兴甲简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作协会员、邹城作协理事、齐鲁晚报青未了签约作家。出版散文集《村里春外》《远去的村庄》、新闻集《夯歌》。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山东文学》《时代文学》《中国乡村》《中国社区》《大众日报》《济宁日报》《西北文艺》《鲁艺》《今日邹城》《邹城文艺》《曲阜文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曾获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第三届吴伯箫散文奖、第九届“观音山杯•美丽中国”海内外游记征文佳作奖等。
- 上一篇:上一篇:李兴甲 | 一位耄耋老人的人生传奇
- 下一篇:下一篇:陈宗贵 | 《嘉山祥水》(嘉山篇)之崱山、秃尾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