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韶 | 济宁同寝共被故事(三则)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张九韶 | 济宁同寝共被故事(三则)

来源:本站    作者:张九韶    时间:2024-05-07      分享到:


朋友,看了题目可能大惊小怪,以为一位老者写房中之事、床笫(zǐ)之欢了。我立即回复,非也非也!我写济宁历史上三处非同寻常的被窝,孵化的都是清纯圣洁健康真诚的情愫。


一、梁祝同学“昼则同窗,夜则同寝”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镇有一座宝贵的梁山伯祝英台合葬墓碑,系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树立,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碑文写道,祝英台女扮男装,到峄山学堂读书,与梁山伯同学“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梁祝二人,正当青春,三年共眠,山伯竟没有发现英台女儿身,可称天下奇闻!碑文写,英台“类木兰将军者”,但英台要掩饰自已,比木兰在军营困难得多。为了掩护,只好“三年衣不解”。碑文又说,是因为笃信好学。难道二人穿着彻夜读书吗?是说不通的。同眠三载,英台爱上了这个愚钝的傻小子,乃至到了暗自许身的程度。这三年是幸福的,又坚持着节操,三年同床只好身上紧紧穿着衣服艰难地防护着。

那么山伯也要“三年衣不解”吗?没道理。三伯再傻,也懂得冷热,酷热难奈的日子里,他会合乎逻辑地赤条条一丝不挂的。英台会怎样应对呢?至于洗澡如厕,英台又会怎样掩饰呢?

梁祝同眠三载,应该有太多的矛盾和有趣的情节,但很多戏曲都没有拓展开来。原因在于,这是人间简直不可能发生的,将奇特的情节说圆,很难。

但有济宁人说马坡版的《梁祝》是真人真事。这三年同眠的情节已经有力地击破了这种论调。

如果你再固执己见,请看梁祝墓碑的开头:“外记二氏出处费详,迩来访诸故老,传闻:在昔济宁九曲村……”明确写着,这是传闻了。

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传说》《梁祝》都是民间传说的,济宁马坡版《梁祝》亦不例外。


二、李杜诗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唐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李白被赐金放还,在洛阳遇到了屡考落第的杜甫,二人惺惺相惜,一见倾心,结为知己,两位伟大的诗人开始结下了友谊。

闻一多先生评论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也许只有老子和孔子的相遇能与之媲美,仿佛太阳与月亮的相碰。”

同年秋天,二人如约漫游梁宋(今商丘),在这里又遇到了怀才不遇的高适。三位诗人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第二年(745年),李杜又在东鲁相逢,特别在兖州一带活动十分惬意,裘马清狂,饮酒唱和,寻亲访友,更加深化了兄弟般的情谊。

秋日的一天,二人骑马去城北寻访隐居的范十,二人都留下诗篇。李白《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写去的路上马迷荒坡,落入苍耳丛中,弄得浑身沾满了刺果。一进范十家中,主客相顾,哈哈笑起来。范十忙为他摘苍耳,特置酒蔬招待,相聚甚欢。

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杜和梁祝不同,喝醉了是和衣同眠还是赤身共被都无伤大雅。这在兖州历史上描绘的画面,标志着李杜双曜的友情达到了顶峰!

此年秋冬相交之季,二人在兖州依依不舍相别。二人再也沒有谋面,其他地方再也没有日月同辉的幸运和荣耀。分离后双方写的怀念诗章,不仅感动对方,更感动千古的人们。


三、姜家兄弟大被同眠

姜肱,字伯淮,今微山县夏镇人。他和任城的白衣尚书郑均皆出生于后汉时期,都是历史名人,二人都有《后汉书》传记。

《后汉书.姜肱传》写道,姜肱出身名族,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各地学者纷纷投奔门下,高达三千余人。他淡泊名利,皇帝屡次征召委以大任,坚不应任,或装病,或逃匿,甚至逃至海滨,以占卜为生。

姜肱和仲海季江三兄弟,不仅孝行著名,而且三兄弟十分友爱,年幼时大被同眠,待三兄弟娶妻后仍然相恋,不肯离开,仍然大被同眠。所谓“圣人训,首孝悌”,姜家兄弟的确把孝悌放在第一位,可称践行圣人教诲的典范。经过《后汉书》一宣扬,这个故事竟成了历史典故和佳话,“姜被”“姜家大被”等词汇可见于古代诗歌和今日的《辞海》等。

以今日眼光看来,这个历史佳话有点欠佳。提倡兄弟相亲是对的,但不可挤占和压制夫妻相爱之情。光和兄弟共眠,不和妻子唾觉也有大问题。所以《姜肱传记》补了一句,“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意思是说,为了嗣续后代,有时也会回自己屋。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与老婆睡觉,关乎孝之最大。

真正令我感动的是另一个故事。有一天,姜肱和三弟季江去彭城郡,夜晚半路遇到一伙强盗,强盗抢掠一空,还要杀人。姜肱和季江兄弟俩都争着赴死,请求保命对方。这件事感动了贼子,把兄弟俩全释放了,只拿衣物罢了。

姜肱年七十七,在家乡去世。他的学生追慕先生高尚品德,共同刻石颂之,树立今夏镇戚城街,可惜这座珍贵的汉代名人古碑,在文革初期砸毁。我们期待着重新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