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柏梁 |《西厢》《牡丹》话《长生》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谢柏梁 |《西厢》《牡丹》话《长生》

来源:本站    作者:谢柏梁    时间:2024-05-15      分享到:


讲授时间:2018年11月07日13:30

讲授地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楼6515

主持人:诸位,今天下午我们荣幸地请到了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主任谢柏梁教授。我不知道怎么介绍谢教授,一开始读谢教授的书时,读他的《当代戏曲文学史》,我认为他是一个史学家;结果后来他还有美学,还有理论,还有批评……因此我说他是一个理论家;后来我又发现他还能创作,一直有戏搬上舞台,因此我说他是一个剧作家;后来我看到他写了好多诗歌,我又说他是一个诗人。我现在不敢用标题来介绍他,不知道他藏着多少傍身的武艺。一会儿我们一起来听听。谢老师今天讲的题目是《西厢牡丹话长生》,这个涉及到几部经典名剧。我们已经听过了郭派、薛派,或者别的学派的讲座,今天下午咱们洗耳恭听谢派开讲。

谢柏梁:各位北京市文化系统的艺术同仁,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感谢刚才郑所长的介绍。这个夸奖型的介绍让我心潮澎湃,赐给我那么多的本事和才能,实际上我愧不敢当。

第一,戏曲研究家门。

各位,刚才郑所介绍的一个方面,我觉得可以略微补充一下。他所谓“郭派”是指北师大的郭英德教授。当年的郭博士在论文答辩的时候,答辩委员会的主任是王季思先生,王季思先生便是我的博士生导师。后来我招博士生的时候,其中有的博士兼考南方和北方的学校,所以跟北师大的学者包括郭英德老师有一些接触。

王季思先生的导师叫做吴梅,吴梅先生1917年开始,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山大学等好多学校教词曲,是一位曲学大师。

民国时,戏曲学界有两位大师,一个是以王国维先生为代表的戏曲史学派,当然他在文史哲好多方面的研究都非常好;第二位是吴梅先生,是无意中被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发现和聘请过来的。我来北京之前的职务,是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主任。我们上海交大出了很多人物,其中一个人物就是北京大学最有名的校长蔡元培,蔡校长以前在上海交大做特班主任与教务长。后来蔡元培先生到北大做校长名气最大。另外还有为北大执掌校长帅印时间最长的蒋梦麟,也都是从上海交大过来的前贤。这就是关于学缘与文脉的一段佳话。

话说,蔡元培先生最大的能耐就是发现人才,不拘一格。他有一次偶然在旧书店看到了一部谈昆曲的《顾曲塵谈》,翻阅之后眼睛一亮,就把吴梅先生从江南一个中等学堂礼聘到北京大学,担任任词曲教授。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北大成立了与美育实践息息相关的音乐研究会,一共开设了昆曲、琵琶、古琴、丝竹、小提琴和钢琴等六科,昆曲组导师便由词曲教授吴梅兼任。蔡校长和吴教授这两位先生还带着北大的学生去看昆曲,其乐融融。

高等院校当中,宋词与戏曲,一向未曾开设。以前我们的大学认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和唐诗才是正宗,文章才是正宗,诗者文之余,词者诗之余,戏剧散曲又是词之余,在“三余说”的影响下,词曲特别不受重视。1917年起,北大才开始教词曲,从此全中国高校的词曲课,就逐渐蓬勃兴旺起来。

从这个层面来讲,大概天下治词曲者,民国以来多出于吴梅先生。吴先生作为中国戏曲进校园最早的一位学者,有着开拓传授之功。后来的学者中,不管是研究南戏的,研究宋词的,还是研究元曲的,几乎都出自于吴梅先生的门下。

吴梅先生的学生很多,包括研究词学的唐圭璋,研究曲学的任二北、王季思等多人,研究红学与昆曲的俞平伯等人,都出于吴门。

王先生在世的时候,他是教育部特别看重的高校戏曲专家,也是中国戏曲学院会会长。我是王季思先生最后所带的一批博士生之一,黄天骥老师也同样是我的导师。就这样,我很荣幸地成为吴梅先生的第二代学生。戏曲研究院的王馗所长,同样也是中山大学的师弟。

我的另外一位祖师爷,是我们北京著名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在山东青岛大学教书的时候,有一位得意门生叫徐中玉,徐先生是上海作协前主席,中国文艺学的领军人物之一,现在他105岁了,还健康顽强地活着。徐先生是我的硕士生导师。由此出发,我也是老舍先生的第二代门徒。我有时候想设若学界中有时候能够支持我们,唯一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老师很强,王季思先生很强,徐中玉先生很强,祖师爷吴梅先生与老舍先生更强。我们这些人,都是前辈学者学术大树下的一叶小草,做得好是师门的荣耀,做得不好完全是是个人不努力。

吴梅也是剧作家,写了一些格律特别讲究的昆曲本子,有的戏还在他生日纪念的时候搬上过舞台。

老舍先生是北京土生土长的著名艺术家,他生长在北京大杂院里,居然能到英国、美国去教书,同时继续他的京味文学的创作。另外老舍先生从曲艺、小说、京剧到话剧,无一不能写,无一写不好。

正是在两代大师的激励下,所以我们这些后辈学生除了做一点史论研究,也做一点创作。实际上我写过十五六部戏,大约八部戏都搬上过舞台,越剧版和动漫版的《孔雀西南飞》与京剧《杨七姐》,都在央视播过多次。今年在北京演出的戏目中,便有在北大百年讲堂和国戏上演的《红珠记》,现在总的演出场次约150场了。另外,我的黄梅戏《槐花谣》演出了50多场,刚刚还有一个北京曲剧《翦氏夫人》,才演了两三场,马上在大运河艺术节上要继续演出。

在湖南湘剧院,我还有一个大戏《玉龙飞驰》,是写高铁题材的一部戏。今年扬州扬剧团还要排练我的《鉴真传佛》。

中文系出身的人,也可以称之为百搭,或者就叫万金油,什么都可以写一点。咱们剧本也写一点,诗歌也一直在写,小说散文过去也写过。尤其在戏曲学院做戏文系的主任,更要写作剧本。我们的学生是以创作为主,学生说你光说不练不成,我们还是勤于创作剧本,教学相长,一起前进。

我小时候在戏班子里面待过五六年,从小为剧团打本子,还客串一点演员、乐队的工作。实际上这些年写剧本,是在一个层面上又回到小时候的本业上去。沿着郑所长对我们的夸奖,我们就把它当主业来做。

一个从小在剧团里面写节目、做本子的人,写来写去觉得自己没有太多的长进,于是就去考大学。考大学当然很困难,我没有读过高中,做了三年农民、三年码头工人,最后去考大学,本硕博十年寒窗,一直读到1989年。在各位还很年幼的时候或者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就博士毕业了,然后就到上海戏剧学院去工作,在那里教了13年的书,同时在南京师大教了5年书,后来又在上海交通大学担任中文系主任,在美国加拿大教过两年书,带过十几个博士生,大概就是这样情况。所以我们是学术名门之内的幸运者,感恩老师是终身的情怀。

第二,中国文学史源流中的三部爱情经典名剧

今天要跟各位汇报的题目,就是“西厢牡丹话长生”。之所以想把《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这三部剧跟各位做一个大致的汇报,是基于如下几点:

第一,这三部爱情经典在中国戏曲史当中的位置无可动摇,堪称是中国人爱情的圣经与教科书。

导师王季思教授,最早的一部成名作就是《西厢五剧注》,他最初是从西厢开始的戏曲研究。我们的姜师娘,当年跟老师恋爱,要乘船离开的时候,王先生又舍不得,猛地一跳,跳上刚刚离开岸边的船头,就像《秋江》中的情侣一样。所以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张生跳墙,王生跳船”,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王先生是现代以来研究《西厢记》比较早也比较用功的人物,有人说他的成果可以与金圣叹的《西厢记》前后辉映,影响较大。《牡丹亭》研究的最有影响的学者,是浙江大学的徐朔方先生。徐朔方也是王先生的弟子之一,当时就读于外语系的徐同学,经常跟着他读中文系的女朋友,过来蹭王先生的课,所以也受到老先生的影响。除了汤显祖研究之外,洪升的《长生殿》之人民文学出版社版,也是徐朔方先生校注的。所以从戏曲经典研究与传播的范畴来看,吴梅家门与其徒子徒孙的渊源,可以梳理的较为清楚。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都是经典的爱情题材剧。

为什么要有爱情?爱情产生的指向是什么?整个世界的繁衍离不开传宗接代的行为,无论动物还是植物。花朵开的最艳的时候是为了招蜂引蝶,招蜂引蝶的最大好处是借此传播不同的雌雄花粉。传花粉是很艰难的过程,植物之间没有约会的可能,无非是被动地靠风吹雨打,靠蝴蝶的传播、蜜蜂的撷取,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花语交流,授粉后结果流传。——这是植物界。

动物界更是有他们的爱情,尽管不同动物的发情期跟求偶期不一样,但是它也适时呈现出了最美好的状态。但是跟人类不同的一点是,人类社会当中,一般意义来讲我们认为女性最漂亮,搞绘画雕塑的人往往都把女性作为描摹对象。男性也存在着阳刚之美,雄风凛然,但是相对而言女性更美一些,这是高级动物人类的情况。

可是一般动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请各位观察一下,动物世界当中凡是雄性的就好看,狮子雄性的威武,孔雀是雄性在开屏,母孔雀和母狮子从观赏的程度来看灰头土脸,比较一般。

人类特别的地方非但是以女性的美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主要的标志,还在于关于爱情的追求与讴歌。世界发展、生命延续都有一个传宗接代的过程,当中有一个生命如花、璀璨如星的阶段。人类在璀璨青春的阶段,男女之间产生的美好的感情通常叫爱情。

人们对爱情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说古希腊柏拉图他们认为爱情有几个特点,爱情之花开到极致的时候是一种迷狂,一种沉醉,是一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极端生命体验。第二,爱情有非传递性,就是爱情对当事者而言有其唯一性。第三,柏拉图认为为了爱情而死的那一批军队可能是最强的军队。柏拉图可能是最早的先哲中对爱情研究比较透彻的人。他认为情人当中产生的视线,究竟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这种极微的分子的流值得研究。我们中国对应的一句话,就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民间说就是谁看谁,看对眼了,当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总的来讲最理想的爱情是通向婚姻,但是在人世间也好,在戏曲作品中也罢,爱情常常不能够跟婚姻得到最好的一种耦合、延续和推进。未必所有的爱情都通向婚姻,未必婚姻都源自于爱情,未必爱情能够磨得过婚姻的现实和骨感。当爱情与婚姻不相关的时候,当爱情与婚姻受到某一种力量阻碍的时候,可能就会产生出戏剧属性的不同走向,有悲剧和苦戏,有喜剧与闹剧,有正剧和历史剧,有着千变万化的不同体现。

中国式的爱情,在国际上有着不同的认定。我因为在北美待过几年,知道好多西方人,都认为中国人是没有爱情的,他们都误解成中国人基本上先结婚,后恋爱。因为中国人过去几千年来,大部分情况下往往是等到掀起你的红盖头来的时候,掀起嫁衣的时候,才知道你是美是丑,是黑是白,过去男人的兴奋点就在这一点,掀起盖头来的这种刺激感或者失望感并生。但是西方爱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之间的情感的交流,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喜欢与爱情才走向婚姻,所以他们说是中国人没有爱情,缺乏爱情,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说,中国人的爱情肯定是双向的,是坚定的,是长久的,西方人就表示表示莫大的怀疑,他们说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存在作为爱情基础的自主性,连相互之间接触的机会都太少。

可是我们今天讲的三大爱情剧,《西厢记》《牡丹亭》到《长生殿》,恰恰从艺术与戏剧方面来反证中国人有自己的爱情,中华民族有自己的爱情,中华文化中有自己的爱情史诗。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觉得中国有着震惊世界的三部伟大的爱情史诗剧,一个是《西厢记》,第二部是《牡丹亭》,第三部是《长生殿》。

在《西厢记》之前,所有中国的文艺作品没有以如此大的规模和篇幅来描写爱情的,刚才我讲的“王西厢”是五本,叫《西厢五剧注》。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有点像今天我们剧场的引子或者尾声,四折戏当中,哪个地方加一点戏,插在当中甚至是后面,叫四折一楔子。杂剧当中只有两个戏特别奇怪,一个是《西厢记》,一个是《西游记》,我们叫“二西”,从体制上完全打破了四折一楔子的格局。《西厢记》就是五本21折,它以漫长的篇幅史诗性地第一次把中国人的爱情过程都呈现了出来。什么时候通向婚姻的殿堂不重要,关键是充分体现爱情的甜酸苦辣,这就是我们觉得了不起的地方。西方人对中国人有很多研究,但就是对中国史诗一般的爱情经典,没有进行很好的阅读、观看和分析。

我们简要地回顾一下,中国爱情的篇章最早可以从哪里找到。翻开《诗经》,我们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十五国风中来看从华北到华中一带所产生的民歌民谣,从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年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由民间集体无意识创作。风、雅、颂中的“风”,即民歌民谣中有好多爱情的诗篇。各位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很多版本,一是社科院文学所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译》,第二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程俊英先生的《诗经译注》。余冠英先生翻译得很好,但只是选译;华东师范大学的程俊英教授是把诗经做了一个完整的解释与注解。我在三十年前也做过《诗经·尔雅》的全注全译,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感兴趣的各位可以找来翻一翻。中国古代爱情的歌谣发端是在《诗经》,但诗经都是短章。

后来到了楚辞的阶段,谈爱情的诗篇明显增长,特别是屈原、宋玉这一批人有一些爱情的篇章,它更多的具备诗情画意:它的浪漫,它的扑朔迷离,它的非结果预期,就是我们讲有因必有果,人家有因未必有果。屈原诗歌中出现过好多次爱情的场面,甚至两个人都要结婚了,结果又是一个破碎的梦。

当然屈原那么多爱情诗篇,包括《离骚》在内,究竟是对爱情的追求,还是通过对香草美人对爱情的追求来写君王之间的关系,这还可以继续讨论。政治家说屈原的追求都是君王和臣子之间的关系,我想这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楚辞当中对爱情具有更诗意的、更虚幻飘渺的人跟神、人跟兽的关系,人和草木之间、人跟动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九歌》中的《湘夫人》谈到九疑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那些山那些神,都给他做结婚时的傧相。他更加浪漫,更加有楚人、南方人充沛的想象。

汉代的长篇爱情诗值得我们关注,尤其是《孔雀东南飞》,学名叫《焦仲卿妻》,它写的是安徽安庆一带焦仲卿和刘兰芝之间的爱情悲剧故事。我记得北京京剧院曾演过京剧《孔雀东南飞》,我在长安戏院看过,很动人。安徽人演《孔雀东南飞》演得更多,越剧也演得不少。

前几天在安徽参加戏剧节时有人说,他们有《孔雀东南飞》,我说这个戏东南、西北都有了,我还写过一个越剧《孔雀西南飞》,真是东南西北都全了。作为一个爱情悲剧题材,被不同剧种反复演绎的就是《孔雀东南飞》。这里面有几个不可忽略的基本情境:

第一,这对夫妻非常相好,即焦仲卿跟刘兰芝。但有这样一个问题,焦仲卿经常要上班工作,和妻子聚少离多。

第二,故事中有一个婆婆,她对刘兰芝横挑鼻子竖挑眼。原因是什么呢?爱情、婚姻都是延续种族、发展生命,让世界永远活泼灿烂、开花结果的。刘兰芝为什么被赶出去?不是她不勤劳,她每天都早起;不是她不漂亮,她被婆婆赶出去的那天,就破天荒地做了一个细致的妆容,无论是画眉毛,还是抹胭脂,事事精心,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描写一个女人严肃、虔诚地认真为自己化妆的过程与行为,这也是《孔雀东南飞》一个十分细致的仪式性层面。化完妆之后她婆婆、小姑子都不认识她了,认为她简直是一个绝世美人。平常人家根本不打扮,一早上起来就织布纺纱做饭,但是真正打扮起来如天仙一般。

为什么要化妆?刘兰芝之所以被赶出去了还要打扮,是对自尊的维护,是自我安慰,也是一种自信,我也要在被赶出去之前以最美好的形象呈现在你们面前。我们把两个女性化妆的场面,定格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一个是《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活活赶出去的时候,这位女士的精心装扮:不能灰头土脸被你们赶出去了,我干吗还要自己作践自己?一定要好好打扮自己,满身光鲜地出现、出门、出行。这是自尊的体现,是屈辱中的自我救赎。第二个是《牡丹亭》当中的杜丽娘在游园之前的梳妆,对自己春容的装点、打扮和自我发现。

我国叙事长诗中剧本改编较多、比较感人的,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唐代爱情的小诗很多,无所不有,特别是李商隐,他的那些爱情小诗美艳到极致,扑朔迷离到极致,这些爱情诗究竟写给谁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写的那种感觉属于全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这里我们不展开讲了。但就爱情长诗而言,确实为数不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史诗般的感觉创作的诗歌,当然还有《琵琶行》,还有吴梅村的《圆圆曲》。明清之间改朝换代跟谁有关系呢?跟陈圆圆、吴三桂有关系。吴三桂守长城,清兵从关外打过来,当时陈圆圆在北京城。有人报告说你老爸都保不住了,吴三桂说打仗时期,兵荒马乱玉石俱焚也是有的,尽管他很悲痛。但是有人告诉他陈圆圆被李自成下属的将军抢走之后,吴三桂就坚决不干了,冲天一怒为红颜,一定要带着清兵去打北京城,把李自成赶走,把李自成、大明王朝所有的希望都灭绝了,最后带着陈圆圆到南方去做王,那又是一系列的故事了。

我们刚才讲长篇诗歌当中好的爱情诗很少,因为叙事长诗本身就甚少。小说当中写爱情的有没有呢?有,像《红楼梦》便是。在《红楼梦》之前有没有认认真真写爱情的小说呢?有,不多,比方爱情的层面有多少、爱情的真挚程度有多深,还得考量。我们有好多狭邪与香艳的小说,写爱情偏少一点,写肉体与生理观感的偏多一点,这些历代都在禁毁,但是始终禁毁不了,于是人们就用《中国历代禁毁小说大全》之类的名义,编纂了一系列大部头的书。在一个看起来比较封闭的国度,我们这方面的遗产倒不少。

相对而言,唐代的传奇也即文言短篇小说,有好多关于真挚爱情的一些故事,特别动人,后来也经常被我们各种戏曲所改编,这里不多展开。建议各位以后有兴趣的话看一看文学史。教育部组织主编过两套中国文学史,第一套是由游国恩、王起(王季思先生)等五教授写的《中国文学史》,系教育部的部颁教材,我认为非常精彩。第二套文学史是北京大学袁行霈先生主编的,现在各个高校使用的文学史都是这个版本,他召集全国各大高校专家共同编写,其中戏曲部分是我们几个师兄弟写的,明代戏曲部分是我写的,包括《牡丹亭》等等,网上关于汤显祖的分析文字,也是该书中被盗版上去的文字,我可没有授权过。

第三,第一部爱情史诗与经典名剧《西厢记》

如前所述,在《西厢记》之前,中国人对爱情的吟咏,从诗歌、散文到小说,都有,但是跨度太长、过程充分的长篇巨制还不够,在《西厢记》之前都构不成爱情史诗的场面。

公元13世纪的时候,《西厢记》经过了元稹《莺莺传》、董解元诸宫调等名家的孕育和累积,终于石破天惊一般地问世了。它要么不出来,出来之后就给人以震撼。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元杂剧在体制上不是一本四折吗?我给你写五本21折,这是体制巨大的场面铺排。第二,他要写爱情的全过程。《西厢记》之所以伟大,在于张生跟崔莺莺之间,不是一个方面的偶然的好感,而是一个有一定长度和深度的整体的综合的认识、追求与相互走进,是有一个繁复的情感递进与升华过程的演绎,他把这个过程的前因后果有情有理、有趣有起承转合地说出来了。

大家知道张生是赶考的举子,可是他一看到崔莺莺,方向感就马上偏移,立马就放弃复习的大业,迅速坠入爱河了。

他有两个举动,一是看到崔莺莺就喜欢,感觉到猛然之间遇到天仙了;莺莺扭头走远之后,他还要思考这天仙临去秋波那一转的万千含义,还要看着人家在沙地上留下的脚印是大是小,是深是浅,为此琢磨了半天,兴味无穷。

一般认为中国男人从后唐起,特别喜欢女人的小脚,这是一种特殊、变态、扭曲的审美文化,就是女人的脚越小越好。当然荷兰汉学家高罗佩认为小脚可以更突出女人的体态,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高跟鞋的感觉。其实小脚的女性,行之不远,所以只能成为闺阁的主人,这就是男主外的另外一层反向的规定性。所以张生关于崔莺莺的脚印,就仔细研究了老半天。

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的主编潘建华教授,他收集过历朝历代女人的绣鞋、袜子、文胸,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成为中国女性的内衣内饰的著名收藏者,他是从学术的角度来收藏。但是中国古代的许多男人以收集多少女人的小红绣鞋为荣,甚至还有人以绣鞋当酒杯,这就是宋元明清以来的恶趣。现在中国男人未必喜欢小鞋,但是日本的男人又开始了,他们很喜欢中学女生的袜子,并且以此为荣,我多少双,你多少双,炫奇争胜,这都是恶俗的表现,也是受中国传统扭曲文化的影响。

其次,张生一看到小丫头红娘之后,就跟她讲,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年方二十七,要点在后面一句话,未曾娶亲。这句话很前卫,在座的我们都做不到,见到一个女孩子喜欢也就好了,有的放在心上,有的放在瞳孔的放大上,都很含蓄。但是张生不一般,他一定要放在焦点上,看人家脚印大小,还要放在嘴上,非常准确地把信息传递出来,“未曾娶亲”,就是让红娘把单身汉具备求亲的条件这一信息,马上传到崔莺莺的耳边。崔莺莺听完以后,当然心知肚明,这就为后来的戏,做好了铺垫。

爱情史诗中,一定要有一个非常主动的人,张生就是一个非常主动、非常直接、非常古典而现代的人。王实甫了不起,他是北京人。大家都说“十部传奇九相思”,南方人最会写爱情;实际上不然,第一部爱情史诗恰恰是北京人王实甫写的,他写了第一部爱情史诗《西厢记》,他最大的长处把张生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看上就爱上,爱上就第一时间准确无误传递出自己单身的信号。

任何爱情戏必然有一个人无怨无悔地追求,刚才我给大家谈到柏拉图的话,爱情是一种迷狂的状态,艺术家要创作大作出来,也是这样一个状态,叫“灵感冲动之迷狂”,这就是堪比恋爱的状态与感觉,或者是像牙长不出来痒痒的那种呼之欲出而出不来的状态。有一个人无怨无悔地飞蛾扑火般追求,张生就是这样一个人。

崔莺莺是什么情况呢?她的爸爸是前朝的相国。这种人家为什么到普救寺?因为他们家对普救寺有过恩惠和捐助。当把老爸的棺木扶回老家安葬时,经过普救寺,到这里做做法事,略做休息。前朝相国的遗孀和女儿就住在普救寺,就有了崔张这对人的相遇,然后张生准确无误发出信息,这是第一。

第二,张生非常聪明,你做法事我也借你们这个道场,我也为我们家的长辈做做法事,实际上这些都不重要,他之所以来此,为了第二次再来看看崔莺莺。我们说张生第一次见面很喜欢崔莺莺,因为她长得好看,那可能是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到了第二次做法事的时候,王实甫的本事高,他让所有的男人都对现实版的罗敷——崔莺莺产生了极大的审美震撼,这些和尚在敲木鱼,有的人敲来敲去,敲到前面和尚头上去了,因为大家争着看崔莺莺,所以那天很多和尚都被后面和尚打伤了,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崔莺莺的惊世之美。各位,这是爱情史诗的基本元素,一定要有一个痴狂者,要有一个天仙美人,这是吸引大家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是爱情史诗的共同之处。

但是事情不止于此,为什么《西厢记》伟大?第一层面是外貌,刚才我讲到花朵灿烂、孔雀开屏的美好,但是叫外貌之美,佛家所谓的皮相之美。但仅仅是外貌之美的欣赏,还是由于第一层面,任何花朵开得最艳丽的时候,离它凋谢就不远了。

今天各位从外面走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时候,黄叶随风纷纷落下,它有过最美丽的时候,一定也有随风漂逝的时候,所以仅仅靠外表之美还不行,一定要有内在的深刻的美。

接下来《西厢记》的第二个层面开始展示,不仅是对外在之美的一种欣赏和把玩,更多的是内在之美的次第绽放。比方说崔莺莺弹琴、吟诗、烧香,张生也能呼应,这一呼应就了不得了,说明第一我能够知道你弹的什么曲子,第二我知道你写的诗想表达什么,第三你写的诗我知道怎么答对,你有上句我有下句,这是中国才子佳人最基本的传情达意方式。

外表之美是短暂的,一定要有较高的艺术感觉,共同的生命追求,是不是知音,可否彼此之间能得到共鸣。在第二层次上张生又近乎于打了满分,他知道人家弹什么曲子,完全能够跟吟诗答对,因此双方之间还颇有好感,互为知音。此后,崔莺莺给了一个明确的信息,“明月三五夜,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生就开始解读这是什么意思,月亮到十五的时候,花园那个地方给我留着门,我们将在这里相会。果然,他在十五之夜跑过去敲花园的角门,但是敲门无效。于是张生就来了一个果决的行动,由树爬墙之后,不顾一切地跳下去。

但是崔莺莺第一时间加以痛斥:“”张生,你是何等之人!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你来这里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赶紧走,我们家是大户人家,高干子女,容不得你这种情感上鸡鸣狗盗的不良之徒。这是张生第一次的挫折或者是误读,也有可能是崔莺莺本身的矜持和变卦。大家知道男人和女人的约会,通常情况下都是女人要迟到,这才让你有悬念,有悬念才珍贵,没有悬念不值钱。

莺莺以前可能就是想约会,后来发现不对,旁边还有一个小间谍。红娘是老夫人派过来看管的,不仅仅是饮食起居,还要报告一切她的动态。于是莺莺她立马就翻脸,让张生非常难受。但是我们看到他们的爱情发展有进步有升华,第一,外表的相悦;第二,内在的文化艺术的志趣相投,这是内心情感的交融;第三点,张生有愣头青一般的追求,哪怕失败我也跳墙,说明他有决心,有勇气。

荀派的红娘戏演的特别好,但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京剧根本不擅长演张生和崔莺莺,就演红娘小丫鬟特别擅长,她急功近利,等着看好戏,心底无私,乐于帮人。第三个层面是要有惊天大事件,孙飞虎五千人贼军把普救寺团团围住,因为崔莺莺之美名声在外,贼兵要抢回去作为压寨夫人,三日之内把人交出来,不然烧了寺。

紧急情况下,老夫人没有任何办法,跟崔莺莺商量,她们贴一个告示,但凡有退得贼兵者,愿把崔莺莺许配给他为妻。告示一贴出来,第一个揭榜的人肯定是张生,这边如获至宝,接着就修书一封给他的朋友白马将军杜确。这也显示出张生人脉多,有文士,还有武官,在关键时刻能够救命。于是普救寺之难,很快就解围了。怎么去履行前面的一个约定呢?前面讲过但凡救得此围者,情愿把崔莺莺许配给他为妻。接下来就是老夫人请客了,老夫人请的是晚宴,于是张生这一天坐立不宁,一会儿看看西,一会儿看看东,一会儿骂这个太阳为什么还不偏西,天为什么还不黑,类似这种独角戏《牡丹亭》做的很好,《西厢记》的演出,要体现这一段还不够精心,还不足以没有办法把一个男人今天晚上要见他心上人这种感觉体现出来。好不容易到了晚宴上,张生想着马上要做新郎了,所有的追求,所有的挚爱,所有的冒险都成功了,这就值得。

就在他满怀憧憬的的时候,老夫人说了一句话,崔莺莺赶快给你哥哥把酒。这句话不是把她许配给你,而是当面赖账,把预定的夫妻关系置换成兄妹关系。这一下子,让崔莺莺和张生的心都从热气腾腾的火山变成了寒森森的冰窖,人家叫你做兄妹,没人让你做夫妻,再也不谈结婚的事。

由此,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张生回去后就自哀自叹自伤,接下来便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保夕,只剩下一口气了。我一直很佩服这些以死殉情的古人,怎么时代越进步,情感的纯度就愈加稀释了呢?张生回去坐不宁、睡不安,就是这么郁郁寡欢,朝不保夕,人命危浅,西山落日,就是为了爱的失落而要等死。

等到红娘来看他的时候,已经发现张生这人不成了,眼见着就要到西天了,于是就急忙回去传递这紧急的信息。绝境之下,崔莺莺,一个淑女和大家闺秀,一个前朝相国的闺女,一个妈妈严格看管的女子,终于在最后一刻叫红娘抱着被子,走进张生的房,上了张生的床,做了张生的新嫁娘。两个人根本没有结婚,就先有了肉体的结合,就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结合,有了爱情的滋润,张生才起死回生,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和男人的雄厚,最终走向花好月圆。问题在于老夫人的反应。

知女莫如娘,老夫人一看这两天崔莺莺言语体态,跟往常不一样,这其中必定有诈,于是把红娘找过来审问,要动家法打下这小丫头的下截来,这就是京剧里面著名的“拷红”。红娘从被打到后来发展为主动的反抗,她说我看都是老夫人您不好,你自己不守诺言,说要把女儿嫁给人家,最后反悔了,都怪你自己。老夫人想想也觉得不对,就把张生叫来,很清醒很冷静很老辣地告诉他一句话,赶考去,立马就走,考中状元回来见我们,考不中状元休来见我们。

这就是一个老夫人,一个相国夫人对张生的态度,不跟你谈情感,你们确实好了,你们怎么好和我没有关系,我只告诉你一件事情,考不中休回来。张生赴考离别的时候,《西厢记》的营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画面,秋色当中一家人送张生,马又跑得快,车又慢,让当事人双方的万千烦恼充于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装得起。

崔莺莺讲的话一往情深,“但做一对并头莲,恰强似状元及第。”这跟她老妈完全不一样,只要我们能够在一起常相守,比那些分离的状元夫妻要美好得多。这一出戏的基本冲突就是这样,至于后来又有好多情节,原来崔莺莺曾被许配给了老夫人的一个侄儿郑恒,侄儿后来又被气死,那些都不是这个戏的主戏,写的不经心,演起来也不好看。但是这个戏第一是爱情的史诗,第二把爱情写到极致绝美,第三写为了爱情情愿牺牲自己生命,第四写一个大家闺秀自己会主动去找张生,跟他有肌肤之亲;第五,崔莺莺的座右铭是“但做一对并头莲,煞强似状元及第。”第六,这个戏结束的时候,王实甫写到“愿天下有情的皆成了眷属”,这句话就了不起了,我不是仅仅希望崔莺莺跟张生好,王实甫有一种人文的关照,有一种大世界的胸怀,有一种宇宙般的关爱感,希望大家都好,就是愿天下有情的人儿终成眷属。把两个人之爱变成博爱,希望大家都好,这就是杜甫的自己在雷雨交加中瑟瑟发抖,还想着应该有房子给天下的寒士住的境界之延伸。窦娥自己都死了,还对老爸说了一句话,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贪官污吏都杀害,为百姓伸冤,替万民除害。这种人文主义的关怀就体现出《西厢记》的伟大之处。《西厢记》当中又诞生了一个伟大的角色——红娘。

红娘是一个小丫鬟,我给你们两个人传简,我不识字,看不懂,但是她却是崔张之间最好的桥梁。她一次一次帮助他们,他们两个人在里面卿卿我我欢爱要好的时候,她在外面看守做哨兵,这一看就是一夜,雨露风霜苍苔脚冷都得忍着。中国人做媒,之前讲月老,自从有了13世纪王实甫的《西厢记》之后。男的做媒叫月老,女的做媒叫红娘。各位,这就是《西厢记》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有一个人到一对人奋不顾身,从皮相之爱到对文化素质、艺术感觉之爱,文学和人文之爱,最后爱中有波折,波折中有转折,转折中有激荡。尽管所有的爱情都是以死亡作为归结,他该剧则是以死亡作为保证爱情最好的一个临界点,凡此种种,在《西厢记》当中都有深刻的呈现。刚才我们讲到博爱,不是为自己一家的爱,是希望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才是《西厢记》人文主义精神和博爱主义的情操。《西厢记》这一出戏一出,赞美之词很多,但是也有好多不同的反映。

比方说我们知道《红楼梦》当中贾宝玉和林黛玉,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读《西厢记》和《牡丹亭》之前两个人是玩伴,根本没有谈恋爱,结果后来发现两个人都喜欢《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时候,两个人的感觉就从一般的“少年不知爱情愁”的玩伴关系,到最后成为真正爱情的关系。所以《西厢记》是一盏明灯,是中国第一部爱情史诗,是最早的爱情启蒙书,《西厢记》给这些人,包括贾宝玉、林黛玉指明了方向。

但是《西厢记》自从诞生之后,元明清以来,一直受到封建卫道士的围攻,他们觉得王实甫、汤显祖这些人都是要进地狱的,他们鼓动青年男女未婚先爱,先享受肌肤之亲,先同居再结婚,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诲淫诲盗,该受惩罚。

清代有一个戏叫《白头新》,就是写一对人指腹为婚,两个人都各自守洁,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突然在一次偶然的攀谈中,发现你是谁谁谁,我是谁谁谁,当年我们还有婚约,于是两个人无比欢欣,觉得我们迟到的婚期终于到了,于是两个人颤颤巍巍相扶相携,洞房花烛地结婚。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但是一般来讲爱情跟青春有关,爱情的基本元素跟年岁有关,过了花季的爱情是反季节的精神之爱而已。

《西厢记》写出了青年人的纯爱、纯情,为了爱情敢于献身,写出了花当摘则摘,莫待花谢空摘枝。印度和古希腊的谈爱情,都是跟美貌有关,跟花前月下有关,好多好多美好的情境和心境呈现出来。过了这个时段,有爱的心没有爱的力也不成,过早了推迟了都不行。

因此《西厢记》是中国第一部爱情史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有那么多层次,皮相之爱、爱好和文艺、人文之爱,最后以生命来殉爱情的感觉。崔莺莺跟这个男人相会,背叛了多少家庭的祖训,但那就是一种回报,就是你救了我,但我们家忘恩的一种坚定的献身与彻底的补偿。关于《西厢记》我们就简单地说到这里。

回应一下,我是写过很多书,这些书当中,中国悲剧史当然是很早就写过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是后来写的,中国悲剧史从做博士论文时开始写。关于中国悲剧有两本书,一本是《中国悲剧文学史》,一本是《中国悲剧美学史》,此外《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是第三本书。在外国戏剧史方面,大家看到的《世界悲剧通史》也是我写的。我是一个职业的写书人,从博士毕业以后就写书、写文章、看戏写戏,但是关于《西厢记》的研究,我觉得还是导师王季思先生研究得到位。

第四,承上启下的第二部爱情史诗与经典名剧《牡丹亭》

各位,接下来我们讲《牡丹亭》。

在元代,“关马白郑”王实甫都很强,基本上都是北京人或者长期在北京生活的人士。在座的大家大家都是北京文化艺术系统的,好像中国戏剧从金元时期开始,就跟北京城这一方热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的戏曲家离不开北京。汤显祖是江西抚州临川人,可是汤显祖也要多次往北京考试述职,与京城息息相关。

《长生殿》作者洪昇是浙江余杭人,但是他也在北京国子监呆过许久,他是一个资深的老北漂。中国最好的剧作家,最好的演员好像跟北京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北京永远是中国戏剧的福地,从昆曲到京剧,包括北京的小剧场,北京的天桥艺术中心,都在厚积薄发,甚至有许多后来者居上的感觉。上海和东莞的音乐剧市场都不错,但是音乐剧的中心、舞剧的中心、歌剧的中心、小剧场的中心,还有戏剧戏曲的中心,还是在大北京最为发达兴旺。刚才的《西厢记》开场,为什么要开大一点?因为我们要讲整个关于爱情剧、爱情文化、爱情文学的基本元素,做艺术的做戏剧的不研究爱情不行,表现、表达,研究两性关系的人,这几位成果比较多。比方说中国人民大学的潘绥铭教授,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两性关系史,从社会学角度研究两性,他带着他的研究生跑到每一个城市,跟每一个妈妈桑、每一个小姐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几年人民大学财务不给他报,说你找一个妓女说话还给他钱,这不可以。潘教授说不对,我占用的是人家的时间,怎么能不给人家采访费?后来学校还是给了一笔钱让他继续其采访与科研。

他的一个著名的观察,是从事身体服务行业的人基本不在本地做;他的著名结论是每一位风尘女子都是出于诸多不得已的情形而为之;其次都有向善之心,都希望能够赚到钱之后回到老家过正经的生活,相夫教子,走向光明,转型为美好的未来。另外还有李银河女士,倡导男女之爱,男男之爱,女女之爱,还讲一对多之爱,有此讲学差点直接被人轰下来。上海大学有位刘达临教授,他专门写两性关系史,还收集文物成立了一个性博物馆,最初放在上海外滩的过江隧道,后来放在江南一个小城。还有一个河南的李小江教授,对俩性关系的分析非常深刻。以上四人,应该是中国研究两性关系特别有建树的“四大天王”。

中国戏曲中有好多书生跟妓女的爱情戏,包括北京人马致远的《青衫泪》,包括明代清代一系列戏类似《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今天我们不展开讲了。关于这些介绍,可以看成是讲《牡丹亭》之前的开篇插花吧。诸位,我们现在言归正传,继续讲中国爱情史诗当中的第二大篇章,就是明代的《牡丹亭》,汤显祖的大作。元代的好戏极多,“关马郑白”王实甫等一大堆人,繁星闪烁。到了明代,剧坛上不是群山叠嶂,而是出现了两座高山仰止的文化高峰。明代的剧作家最好的最拔尖的有两位,一个是杂剧的徐渭,他又是画家,又是诗人,又是书法家,当然还是杂剧大家。还有一位是汤显祖。汤显祖的地位是唯一的,他就是一轮明月当空照,从剧作家的层面来看,其他人跟他不构成可比性,不管是文学的可比性,舞台上的可比性,国际传承上的可比性,都没有,汤显祖在明代排名第一。

光中国人说中国人好也不成,我们现在看到不同谱系的国外戏剧教材,人家排了世界上多少好的作品,排到中国通常是只有一部:汤显祖的《牡丹亭》。近三四十年以来,在海外热演的,海外最具备知名度的一出大戏,还是《牡丹亭》。每一个国际艺术节都有《牡丹亭》的身影,现在大家都知道所谓的白牡丹,就是白先勇先生牵头的。关于苏州昆剧院青春版《牡丹亭》的传播和影响,前年文化部在评对昆曲事业有贡献的人物时,我们也给白先生投票为对昆曲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但是白牡丹不是白先勇先生一个人投资,国家文化部有投资,苏州政府也有投资,苏昆也有投资,这个要说明一下。

大家一说白牡丹,包括我们看到的各种硕博论文,可能对这个情况未必有着充分的了解,首先是苏州,首先是国家,接下来是白先生,白先生做出的卓越贡献也不可否认。为什么《牡丹亭》在国际上影响那么大?又回到我们前面的话题,就是中国人有没有爱情史诗,有没有诚挚的爱情,中国的爱情究竟会达到什么程度,外国人不了解。

在这种情况之下,美国林肯艺术中心,纽约最好的综合性的演出场馆,认识到这个戏的重要性。正好当年克林顿总统要到中国来访问,林肯艺术中心和上海昆剧团要把《牡丹亭》在林肯艺术中心驻场演出。在任的美国总统看中国的大戏,一向没有过。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访问的时候,想请他们胡佛总统来看戏,总统回信说我不在华盛顿,没有办法看你的戏,祝你们演出成功。去年特朗普到北京故宫看的不是大戏,是我们北戏小孩子们翻爬滚打的景观展示。唯一有可能来看大戏的美国总统就是克林顿。他还希望在沪观看《牡丹亭》。

因为导演希望把主演和主笛移民到美国的个人想法,上昆《牡丹亭》在沪给克林顿演出、履约在林肯艺术中心演出的事,全都黄了。最后陈士争还是把主演主笛钱熠等人移民到美国,重新排练演出了林肯版的《牡丹亭》。

这一事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大事件,陈士争也因此暴得大名,成为世界一流导演,种种精彩故事,此处按下不表。上昆的全本《牡丹亭》流产之后,还导致了另外一个成功者白先勇先生。白先生在香港讲昆曲的时候,请了苏昆的小青年俞玖林等人做示范,从此便为昆曲当义工,为青春版《牡丹亭》精心打造,所以就有苏州昆剧院的千娇百媚。青春版《牡丹亭》到美国大湾区演出,在洛杉矶高校系列演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学高度,让好多西方年轻人都喜欢中国昆曲。该剧创造了昆曲在国内外演出的最好甲基,成为目前为止难于逾越的昆曲演出与传播的文化大事件。为什么《牡丹亭》那么好看?为什么《牡丹亭》在东西方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

第一,中国如果说有一个时代几乎就是女子的监狱、女子的噩梦的话,那这个时代就是明代,明代中晚期的皇上是都不大好,酒色财气无一不全,为了找更多的女性,为了身体好,就得吃药,吃药吃多了又死的更快。王公贵族都是穷奢极欲,对女子的打压也达到极致。举个例子,明代出现了闺楼,什么叫闺楼?女孩长到十三四岁就放到小楼上面去,从此吃饭什么的都通过传递的方式。女孩子不能下闺楼,在那里被圈养。刚才讲中国男人有很多恶习,喜欢小脚,喜欢收藏红绣鞋,也有好多男人喜欢原装女子,原装女子从很早就放在闺楼,几年不下来。原装的,原产的,纯情的,纯洁的,没有受过任何男人染指的女人,会让一部分男人超级兴奋。江西、安徽等好多地方都还有这样的闺楼存在,那真的就是女子的监狱。你把一个活蹦乱跳的女孩子关在阁楼,男人觉得兴奋,女人就觉得很痛苦。

第二,三从四德的实践到了极致,比如说《牡丹亭》当中的杜丽娘见过什么男人?第一是她老爸,第二是她的老师。欢郎等下层人,不在她的视线中。她在那里长了16年,家里的大花园没有去过,父母说花园里面山精鬼怪多,就把她关在家里。在家里连午觉也不能睡,他们家的理论是白天睡午觉晚上不睡,晚上不睡就想的多,是非多。

杜丽娘心灵手巧,很会绣花绣朵,长辈就开始训斥,怪她衣裙上花鸟绣双双,绣花绣鸟可以,但是得绣一只,你绣成双成对的花干什么,小姑娘容易引起更多的情思。说到底杜丽娘就是一个被圈养在深闺当中的女孩子。过去一般都认为杜丽娘的老爸杜宝一味做官,片言难入,对女儿不好。现在看起来不够公允。咱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老爸只有这么一个女儿,他又是一个太守市长,当然宝贝他女儿。但是他不喜欢他女儿很早地为情所困,为情所迷。

杜宝认为女儿小小年纪,要知书达礼,便请了一个老师来教她《诗经》,还得读一点杜诗,知书达理后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不会被人家笑话。最关心女儿的是老爸,他总是觉得不放心,总是觉得女儿应该先在家里养着。可是最大的问题是老爸的想法和女儿的想法,产生了很大的代际之间的不可理解和相互冲突。杜丽娘16岁,比较早熟。

现在的16岁女生都是才读高二,但是过去16岁嫁人的女子太多了。严父疼女儿,女儿思春情,两个人之间的代沟不可弥合。杜丽娘的春情萌动,有几次契机。一次是陈最良老先生教毛诗,说《关雎》是在咏后妃之德。杜丽娘不以为然,她认为春光宜人,鸟都成双入对,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她觉得先生按本宣科,教的不对。二是读书时春香外出,发现一个大花园,杜丽娘得知后也要去。隆重外出赏春之前,要有一个化妆的场面。

中国戏曲中化妆时间最长,最讨人喜欢的就是杜丽娘,她对着镜子说居然感到自己长得这么漂亮,这是第一层发现。第二层发现,到了外面以后春光遍地,鸟语花香,万事外物各得其所,这个时候杜丽娘心里就醉了。但是最美好的地方,但也是最让人伤心的地方,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地方,一定是最好的地方,也是谈情说爱成功率最高的地方。因此杜丽娘到了万紫千红的花园之后,马上想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么美好的春光,人家都在出双入对,只有我那么痛苦。请大家注意,恋爱中的人特别是害单相思的人跟我们正常人不一样,他是放大所有的情感,片面化所有的痛苦,那种感觉就是活不了,今天再不找着人就活不下去。先是发现自己,第二发现大自然,发现自己跟大自然之间完全不对等,是花都开了,她最经典的一句话是如花美眷,生命当中最美好的东西就像花朵一样,花朵开得美好的时候,有点像女大十八变。但是花朵开得最盛的时候,也是要面临凋谢的时候。就像男人跟女人比是没有可比性的,男人从小没有什么太好看的,到老了也没什么很难看;但是女人不一样,女人花季的时候都好看,但是慢慢她会丧失女性特征,更年期过后变成没有性别特征的感觉。我们好多著名的女导演,最后连嗓子都喊哑了,她就说她是中性人。

“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再好的如花美眷,敌不过时间的逝水,所谓时间是把杀猪刀,一刀一刀往里雕。再美的人,再好的青春都要游走,谁能够永葆青春。世界上所有的女儿,在她青春懵懂的时候都希望早一点嫁出去;但是世界上所有的老爸都不希望女儿早嫁出去,总是要为之担心。《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在根本没有可能看到青年书生的前提下,那就在梦中给创造一个书生出来。做春梦的小姑娘很多,但是像杜丽娘做出这一出美轮美奂的大戏的人很少。她在梦中见到这个手持柳枝的书生,马上两个人就卿卿我我,引为知己,是哪处曾相见,对方一声姐姐一叫,她就连魂也没有了。刚才讲到崔莺莺,崔莺莺是那么矜持,那么知书达礼,事先约好的见面,居然见面之后要批评,要狠骂;怎么这杜丽娘就不那么矜持,人家一声姐姐一叫,就乖乖跟人走,顷刻之间走到献身的地步去。这是因为莺莺是在现实当中,丽娘是在梦境当中,那个是在元代环境当中,这个是在明代的环境当中。明史当中《烈女传》最多。烈女就是一个女的跟一个男的结婚以后,甚至哪怕还没有结婚,哪怕是指腹为婚之后,男的死了以后女的始终不敢嫁,要为之守一辈子节,最后地方官员或者朝廷给她一个贞节牌。

明代的贞节牌坊最多,大概有280多个烈女,那是正史中记载的;还有各地的地方史,不知道有多少女性为一辈子没看到过、没有相守过太久的男人守一辈子贞节,因此每一个贞节牌坊下面,都是一个女子一辈子丧失的青春,都是葬送其幸福的斑斑血泪。明代简直是人类史上女子的一个大监狱。女人不是人,基本上被控制起来,深闺中的杜丽娘就是这种感觉,绣花朵不能绣成双成对,午觉不能睡,花园也不能去,一直被管得死死的。但是世界上的事情恰恰相反,你禁锢越多反抗越大,一块大石头边上,恰恰有一个乃至一片嫩芽勃发出来,就是这个道理。越没有他越想有,这就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这就是为什么杜丽娘看到一个男人就跟他结合的原因,因为这次放过了,她今后还有机会吗?她还有任何可能吗?而且男女结合这是在梦中,回来之后还要想这个梦,第二天还要寻梦,寻梦的时候物是人非,花园还在,牡丹亭还在,那个人不在。

刚才讲恋爱中的人会把事情放大,于是生无可恋,郁郁寡欢。她有深厚的情感,表达为是一个女性扭曲的、但是真实的纯情的深刻的生死与共的这种追求,我找不着我也要找,实在找不着我只能生病,在死之前还要自画小相,说自己再这样憔悴下去不行,在还没有完全憔悴下去的时候画一幅真容,然后装在盒子里,放在梅树边。在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杜丽娘把她妈妈叫过来,对妈妈说娘你走远一点;她妈妈说干什么,女儿说娘,你再走远一点。她妈妈又说干什么,女儿便开始跪下来,说女儿感谢您的大恩德,但是这一辈子不能服侍你了,希望下一辈子再做你的女儿。月落可以重生,灯灭了之后还能再红吗?“海天悠”那场戏很感人,先是下雨天,希望看到蒙蒙的月亮,唱词写得很好,意境营造得更好,有生命感乃至宇宙感在。

杜丽娘拜别老娘的养育之情之后,即刻归天了,这个悲剧场面是动人的,就是为了一个梦,为了梦中的一个人能够去死。但杜丽娘的伟大还不仅在于此,这样的伟大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有。杜丽娘为了一个心中的男人,为了一个偶像我去死,这是不容易的。但问题还在于西方悲剧是以死亡作为结束,而杜丽娘的死亡只是终点之前的一个中点,她死亡之后还要重新崛起。到阎王那里,她还不罢休,坚决要去申诉。阎王后来一查,阴魂不散,生死簿上有记录,她是与柳梦梅有姻缘之分的。在等待回阳间之前的一段时间,柳梦梅拾画之后每天叫画,杜丽娘便从画里跳出来,每天跟柳梦梅幽会。但是即便两者结合欢爱,依然一个是人一个是鬼,最终杜丽娘叮嘱他,某月某日你得把我从坟墓里挖出来,让我起死回生,还阳相见。在整个世界戏剧史上,起死回生的情节不多,死就是结束,就永远归于沉寂了。但是《牡丹亭》的起死回生太有创意了。汤显祖说世界总是为一个情字,但是情要到达到什么程度?“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他的人生哲学是,什么都没情感重要,人的一辈子什么都带不走,只有情感是他最后的慰藉,这是一。

第二情感要能够为之死,要能够为之生,死生不能够穿越往复,那就还不是真情。他这个写法从国际上看也是唯一的,外国人一直喜欢,觉得中国的爱情有这种超越生死的情感表达,很高明。

话说国际戏剧家协会首次在中国在南京举办戏剧节的时候,这边在演莎士比亚,那边在演汤显祖,演完之后,主持人说汤显祖比莎士比亚高明,莎士比亚只写到死为止,汤显祖这边还有起死回生。我们觉得这样讲不好,你要尊重人家莎士比亚,民族各异特性不同,汤显祖还是不如莎士比亚在国际影响大,莎士比亚的每一部戏都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汤显祖的戏则远远没有做到。

2016年纪念汤显祖400周年的时候,光明日报发了一整版消息,关于如何纪念世界文化名人莎士比亚、汤显祖,我也是最早的推动者之一。后来他们说谢教授讲的话不对,你怎么说这个纪念活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后来我们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国分部就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部长就是说要纪念这个活动。《牡丹亭》的伟大之处,在于把中国人的爱情格局又扩大了,生跟死不是问题,情感的重要性,情感的意蕴性,情感的珍贵性是唯一的,这一点令我们感动。

大家知道王实甫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汤显祖是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是第一位的。因此戏演到哪里,全世界各民族的人都很感动。不管有多少陈士争的正反面作用,不管大陆版还是林肯版,经典版还是青春版,总的来讲它们共同把《牡丹亭》从中国古代名剧层面,推向了全世界影响最大的辉煌篇章的地位。加拿大UBC,就是温哥华一个著名的大学,有一个教授的中文名字翻译叫史恺悌,这位女士后来靠一本《牡丹亭演出史》评到教授职称,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汤显祖《牡丹亭》的重要性。

上两个月,中国文艺评论协会召开会议,我说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一品牌,超越屈原、李白和杜甫。一提到中国文化,外国人就会说汤显祖《牡丹亭》很伟大。

但我又说除了汤显祖的品牌之外,我们还应该打造更多文化艺术的品牌,这是我们的责任。关汉卿以前也被打造过,1958年,我们国家、苏联、南斯拉夫等社会主义阵营的认定了几个人,苏联是契诃夫等人,我们这边是屈原、李白、关汉卿等人,郭沫若、田汉先生还在会上讲话。但是那个品牌的影响力有限,它不是整个国际上对汤显祖《牡丹亭》全球认可的行为,这是其一。其二,2016年的时候在抚州,中国文联给了我一笔经费,我们中国戏曲评论基地专门到抚州、到汤显祖的家乡开了一个《牡丹亭》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也同步做了一台演出,没要当地一分钱,把演过杜丽娘的演员请到娘家,请回汤显祖的故乡,昆曲、京剧、赣剧川剧、越剧和不同剧种演过杜丽娘的演员,回娘家演出,共襄盛举。请不同剧种杜丽娘回娘家的活动,在当地反响很大。现在想想在推动汤显祖当代化和国际化的过程当中,我作为文学史的撰写者,作为会议和演出的推波助澜者,心中充满了自豪感。《牡丹亭》就是这么一个很特殊的戏。《西厢记》特别现实,《牡丹亭》特别浪漫。

《西厢记》中规中矩,我们看崔莺莺跟张生不得不结合,否则张生就要死。《牡丹亭》特别奇幻,就是生死之爱。当然要说明一点,当杜丽娘回阳之后,柳梦梅想跟她结合,她坚决不同意,她说那是自己是鬼的时候可以苟且,但变回人身后,必须要结婚之后才能欢爱,她也要回归到明代的现实。《牡丹亭》写的最不高明的地方就是它的结尾,杜宝身为老平章,在金銮殿上根本不认这个,他超现实,超冷静,当柳梦梅在三诉说他考上状元,他如何掘墓开棺救出你女儿……杜宝简直要气死了,他坚决不认这个混账女婿和还阳之后的杜丽娘,三观完全不符,他们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她老爸从地方官员做到现在的平章,皇上第一我第二,你现在给我讲掘墓开棺的鬼故事,我绝对不同意。后来杜丽娘跟皇上讲完以后,皇上相信了,承认了,主婚了,柳梦梅和杜丽娘就花好月圆,皆大欢喜了。

当时中西方的很多古典主义戏剧都是这样,以皇上君主承认了的方式解决矛盾,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并不好看,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当然任何剧种是有局限性的,《牡丹亭》只有昆曲演才趋向于唯美,京剧不能演,那些男女欢爱的戏京剧没法演,昆曲适合汤显祖那些极为文雅的唱词。即便是昆曲在演《西厢记》的时候,用的是王实甫的原词,当时我在长安大戏院看这个戏的时候感到很尴尬,因为《西厢记》当中有很多两性关系的描写太露骨,不像汤显祖写什么都很文雅,很朦胧也很崇高。关于《牡丹亭》就暂时讲到这里,第一,《牡丹亭》是目前中国戏曲在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一出戏。第二,汤显祖和《牡丹亭》成为中国文化走向海外的第一品牌。这次给各位提一个思考题,我们在《牡丹亭》之后要拿出什么新的品牌推向国外呢?推向世界的诗文词曲,目前都不如《牡丹亭》在国外那么火,传播意义那么重大,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

第五,第三部爱情史诗与经典名剧《长生殿》

现在来说中国第三部爱情史诗《长生殿》。作者洪昇,出生于南宋以来的大家族。但他从小就命运多舛,他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清兵打到浙江,他们家在余杭,于是逃到荒山野岭,母亲在恐慌中生下了洪升。

作为传承江南文脉的家族,老爸对洪昇寄予了极大希望,为此采取了几个举措,第一个举措是向大学士黄机的孙女求亲,朝中有人,让洪升的前程得到婚姻的保证。婚姻在政治家是政治的联盟,在资本家是资本的联盟,这是社会结构、社会秩序所定好的。第二是将洪升送到北京的国子监深造。国子监作为官办的大学堂,好多同学都都考上功名了,但是就是洪昇永不进步。

后来他老爸就追踪调查,发现洪昇太喜欢昆曲,一天到晚看戏,就是不好好读书。多少次规劝打骂都无效,他老爸失望之下就来了一个绝招,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停止经济上的供应。因此当他们家很有钱的时候,洪昇没有钱。可是当老爸犯事了,要被抓起来从军了,洪昇却一路陪伴,求人帮他老爸开脱了罪名。

尽管他老爸跟他恢复父子关系如初,可是他家毕竟被抄了,钱也没有了。所以洪昇一辈子只有一个穷字。但是洪升穷也穷得有豪气,他有一次到苏州看戏,看到一个叫雪儿的小姑娘演得很好,洪昇很是喜欢。正好有位朋友就喜欢洪昇这个豪气,送给他一千两白银。洪昇眼睛都不眨,转手就将千两白银甩给戏班班主,毅然把雪儿带到身边。尽管长此以往他养不起雪儿,但是这也是他一段率性而为、凄美而豪放的美好回忆。

但率性而为也得干点事,他便开始为昆曲写剧本。先写《四婵娟》也即四大美人的故事,但是知名度不高。后来在非常郁闷的情况下开始写《长生殿》,不写则已,一写便一鸣惊人。自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长恨歌传》以来,白朴的杂剧《梧桐雨》都写得很好,可是到洪昇这里把“李杨题材”做了一个终结版,到现在为止任何人要写“李杨题材”,都写不过他。中国好多大家都是这样,顺势而为,取得了集大成的成果。莎士比亚也是一样,《王子复仇记》多少人写过?最后他修修补补,踵事增华,弄出来一部作为代表作的终结版。

田汉先生根据昆曲《雷峰塔》改的京剧《白蛇传》,就是这样的终结版。河南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剧作家,要再起炉灶,给河南省京剧团写一部不一样的《白蛇传》,之后叫我们过去开研讨会。我的意见是,您拿您全部剧作句子比不上田汉《白蛇传》里的一句词,他每一句都是诗,您比不过。

后来河南省京剧团很感激我们仗义执言,认为创新版《白蛇传》,不排也罢。《长生殿》到了洪昇这里,他作了一个总结版,一时间所有的人包括皇上都要看这个剧本,所有的人都要看他的戏。所以人生的幸与不幸,倒霉与蜇伏永远是在纠缠和反纠缠,洪昇家里从豪富到败落,他在很痛苦的情况下写了一部《长生殿》,大家都以为他是大剧作家,他自己也非常得意。

结果后来出问题了,当时的佟皇后薨,按照礼制不能演戏。时间一长了大家就寂寞了,寂寞难耐,没有昆曲怎么生活,于是就跑一个深宅大院,到一个的会所去偷着上演《长生殿》。

一众官员包括作者洪升在内,看完以后大家很开心,是一个美好的享受,越是禁戏越看得激动,好比越是禁书看得越带劲。可是问题在于,中国人也好,西方人也好,人数一多总会走漏风声,出一个叛徒。叛徒告发之后,包括台湾总督在内所有的官员都被革职了,洪昇再也不能科考了。这就是那句著名的诗“可怜一出《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的由来。

不可能再考科举了,再大的背景也没有意义了,因为皇家怪罪下来了。于是洪升怀着悲哀和痛苦离开京城,在北京混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好结果。该戏经过皇上恩准解禁以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看戏,喝酒观花,歌哭呜呜,何等开心。但船行返杭州途中,在乌镇一带的水面上,半夜起来观月,波浪一起,小船一摇,他就拥抱水中的明月去了。等到船上的人觉得这人怎么还不回来,再把他从水下打捞起来的时候,他已经一命归天了。

所以有人说洪昇是完整地看完自己的戏之后,最为幸福地离开了人间。

洪昇的《长生殿》塑造出了世界戏剧史上最聪明最智慧最美丽的一个皇妃。

这部剧有几个特点,第一于史有据,第二于诗有咏,第三于剧有唱。

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是北京人,大个儿,考到上海去就以沪为家。当年的李媛媛,上戏一毕业,就跟焦晃在上海长江剧场演出《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戏是演得很好。李媛媛还是一个很伟大的母亲,怀孕生产的时候,医生告诉她母子只能保一个,你要做选择,只能选一边,保得住母亲就保不住孩子。李媛媛说反正不管大名小名,我已经都有,但孩子还没有见天日,要保孩子。结果孩子保住了,李媛媛死了,李媛媛不死还是一个绝对的大青衣。

但是莎剧的安克之恋,那个戏的情,远远没有《长生殿》深。我觉得世界戏剧史上写帝王后妃情感写得最好的就是《长生殿》。

《长生殿》当中的李杨之爱为什么伟大,他们的爱情有哪些基础?

第一,杨贵妃天生漂亮,一出来就鹤立鸡群,六宫粉黛无颜色,她一出来就是不一样,尤其是她把所有生活中的情态做到了极致。大家都知道女人什么时候最美,中国人总结月下美人较美,灯下美人很美,雾中美人尤美,浴后美人更美。《长生殿》当中的杨贵妃出场就常常是浴后,沐浴之后见大家,光彩夺目,惊为天人。中国戏剧史上梳妆戏最好的是《牡丹亭》,洗澡戏最好的就是《长生殿》。《长生殿》不仅有杨贵妃洗澡,还有与皇上鸳鸯浴的景观。京剧处理的太简练,昆剧演的美轮美奂。他们鸳鸯浴的时候,还有一些太监宫女在看,越看越欣赏,越看越敬仰。哪怕是洗澡,杨贵妃也把生活中的美表现到了极致。

第二,在座的男生可能和我一样,有水果吃也好,没有水果也不会去买,没有闲空来吃水果。但女人和水果有缘,她们说吃这个对身体有好处,还可以减肥。杨贵妃就一定要吃水果,还一定要吃北方吃不到的水果,尤其是海南、四川等地送来的荔枝这样的水果。另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大凡恋爱的女人,一定要或多或少撒娇发嗲,要“作”。但是撒娇发嗲到什么程度呢?杨贵妃就拿捏得很好。她说我要吃水果,吃水果能使容颜更美丽,而且要长安没有的水果,要海南的荔枝。全国只有一个人能动用送军情系统来送水果,这人就是皇帝。一路上换马、换人、赶多少路、踩死多少人都没关系,只要保证送到长安时水果是新鲜的就可以。这就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跟唐明皇发嗲,只有唐明皇才能满足她的心愿,她将发嗲撒娇之美做到了极致。这个很高明。

第三,杨贵妃深深地知道,皮相之美以外还要有内涵之美,内涵之美就是要有共同的艺术美感。她成功地将唐明皇塑造成了追求新意的资深文艺青年。创造新鲜感很重要,不新鲜就是老公握着老婆的手,好像左手握右手,没有感觉。杨贵妃是最能创作创新、装神弄鬼的,她跟陛下说,我做了一个梦,嫦娥把我引到天上去了,在天上我学到了一舞一曲,舞蹈和曲子我都记得。唐明皇说真的吗,杨贵妃就开始度曲、记谱,然后唐明皇还要看一看这个谱子哪里写的不对,哪里需要再纠正一下。两人记完谱以后演唱,结果演得意犹未尽,唐明皇说说这个舞蹈你能跳吗,杨贵妃说我还记得,然后就与皇上一起记谱,皇上还为之击鼓伴奏,看她从天上学来的翠盘舞。当今上海的黄豆豆怎么出名的?黄豆豆就是在鼓上跳舞出名的,这也借鉴了《长生殿》中的翠盘舞。那么胖的杨贵妃,还要在小小翠盘上跳出万种风情,这就让唐明皇惊艳。两个人在一起,一天到晚说你美我美没有新鲜感,一定还得有一点文艺和清新,一定要有歌舞才能,一定要有艺术感觉,一定要有共同爱好。

第四,撒娇发嗲之后,女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醋,不吃醋是不可能的,这是男女生活中的常态。杨贵妃在剧中为了巩固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哥哥杨国忠,变成了丞相。同时把自己的三个姐妹都接到宫中,形成一道温柔的防线,其核心是杨贵妃,三个姐妹围成内圈,被封成了韩国夫人、秦国夫人、虢国夫人,让唐明皇突破这个温柔乡的防线不容易。

但是有一个事件发生了,话说三月三,春天了,阳光明媚,春暖花开,宫廷有游春的习俗,于是唐明皇带着这些后宫的妃子去春游。春游的过程当中,唐明皇高兴地钻到虢国夫人的厢车里面,待了半天不出来。然后杨贵妃脸上就挂不住,突然就生气了,我们大家都在外面陪你皇上玩,你什么时候跟我姐姐好不可以,非要这个时候要好,这就是扫我面子,我就要生气了,立马便翻脸,你们春游吧,我回去了。

唐明皇高兴了半天,最后终于帘子一挑,从虢国夫人的厢车里面出来了。看见杨贵妃不见了,问她到哪里了,说是回宫去了,皇上他就生气了。你跟我抖什么狠?我带你出来玩你还吃醋抖狠?再说了,肥水不落外人田,我去的不是其他女人家,是到你姐妹那里,你跟我发什么脾气?君王一发怒了,就把杨贵妃给驱逐出去,也不再宠幸杨贵妃了。

但杨贵妃前面的自然之美、撒娇发嗲之美和文艺工作之美做得很好,唐明皇看其他女子包括她的姐妹在内都没有太大的兴趣,想来想去还是只有杨贵妃好。《长生殿》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把帝妃之爱置换成对偶之情,把一个最没有资格谈情说爱的皇帝变成了对偶之爱的男方。皇上没有资格谈情说爱,是因为他可以选择的女人太多了。

但一旦真的陷入爱河,作为对偶挚爱的一方,见不到杨贵妃,皇帝就难受。善于察言观色的高力士看皇上情绪不高了,就说去看看杨贵妃吧,得到了皇上的默许。高力士见到贵妃之后,启发她,问她可有什么信物可以送给皇上。杨贵妃说贱妾浑身上下哪一件不是皇上所赐?唯一自带的是瀑布般的一头秀发,于是就把头发剪下来,叫高力士带回去。皇上一看,这是我熟悉的秀发,颜色是我熟悉的颜色,气味还是我熟悉的气味,于是万般柔情涌向心头,赶紧让把杨贵妃给召回来了。

杨贵妃让皇帝从爱多人,到爱她一人爱到极点。比方生活中的喝酒,杨贵妃喝酒喝的跟人家不一样,圣上喝的时候她不喝,圣上逼着她的时候她跟你喝,喝完以后装醉。装醉以后,唐明皇说她要再不喝,就让所有宫女跪下来,看她喝不喝?宫女们一跪,她也只好喝。女人喝醉酒之后,慢慢地一唱一舞,呈现出另外一种醉态,令唐明皇特别欣赏。有花间美人,灯下美人,月下美人,还有醉后美人,美人在醉与不醉之间,酩酊醉态步履不稳之间,让唐明皇得到莫大的享受。所以杨贵妃她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成艺术感,让唐明皇心无旁骛、眼无旁观,美色微醺,爱不释手。

《长生殿》为什么写得好?因为反转多,一波刚平,一波另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话说高力士在福建甄选宫女的时候征选到梅妃江采苹。梅妃以前跟唐明皇好的不得了,但是自从杨妃来了以后再也不理她了。男人的问题在于喜新厌旧,皇上每天跟杨贵妃在一起很开心,忽然想到梅妃久未宠幸,忽然心中又有一点遗憾,就拿了一批珍珠叫人家送给她。梅妃有诗才,会写诗,“长门自是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一写诗,皇上心就动了,再说每天跟杨贵妃在一起,也该换换新鲜的,要再去找自己的旧好。于是皇上跟杨贵妃讲,寡人身体不爽,今天晚上要借住翠华西阁一个偏殿,今天晚上有可能回来,有可能不回来。京剧的《贵妃醉酒》,演杨贵妃不清楚今天皇上回还是不回,非常痛苦,在情景上与《长生殿》相通。

到了晚上,深更半夜,唐明皇还不回来,这个时候杨贵妃派永新、念奴两个宫女打听唐明皇的行踪。打听完之后,两人说皇上第一确实是住在翠华西阁,第二梅妃确实回来了,复辟了。杨贵妃受不了,说走,咱们现在打过去,赶走她。两宫女见得多,说圣上正是开心的时候,现在去不合适。杨贵妃一想人家正开心呢,我这么过去肯定不行,得忍着,于是一宿难眠。

今天晚上我且放过你,第二天早晨一定要去。第二天天刚刚亮的时候,她赶过去敲门,闯进去时,在高力士的大声提醒下,人家梅妃老早从侧门逃走了。唐明皇说寡人刚刚睡醒,什么事啊?杨贵妃就跑进去一边敷衍,一边天上地上到处找,先后找到了女人头发上用的簪子,女人脚下穿的红绣鞋,叫凤舄。皇上还在吹牛,说寡人身子不爽,没有女人陪夜,杨贵妃就当场揭穿他:圣上你没有女人陪夜,但这些女人之物是哪里来的?男人的特点之一就是捉奸捉双,捉不到就是虚妄,所以皇上马上反问高力士,这些女人之物是哪里来的,高力士说我也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当时高力士想把这些东西收起来,杨贵妃拿脚去踩,这一踩,高力士很可怜地望了皇上一下,皇上也很威严地说,让高力士赶快把把这两个赃物转移好。

但是杨贵妃手段很高,她说圣上请你上朝去。皇上说我身体不舒服不想上朝,杨贵妃说必须得上朝,文武百官从五更就在这里开始等候,你不上朝是不理政事;再说了,你要不上朝人家把君王不早朝的恶名都栽到我杨贵妃的身上,平白无故地耽了虚名。实际上她是给唐明皇一点苦头瞧瞧,你以后再去偷欢你得付出代价,再不睡觉,早上也还得上朝。

皇上早朝去后,高力士跟她说了一句话,说这满朝文武朝谁没有一个三妻四妾,为什么你怎么就饶不过皇上这一遭?杨贵妃的心理行动线索是:江采萍呀江采苹,非是我容不得你,只怕我容得了你,你就容不得我了。这是宫廷的丛林法则,我们所有的宫斗戏都是从这一点生发开来,就是只能有一个女主,你上去了我就下来了,只能有一个胜者,而且大家必须要有人去求胜并且获胜。

杨贵妃聪明,善于以柔克刚。比如说唐明皇上朝回来,一看杨贵妃还在,就说妃子我们去游玩去吧,一说游玩杨贵妃就哭,皇上一看就生气了,你老是哭,是不是不跟我过了,要不你把我的信物都还回来?杨贵妃哭得更厉害,但是该还还是得还,你说还我就还给你。皇上说真的给我了,杨贵妃就哭得更厉害了。皇上说我逗你玩呢,再把信物还给你。然后还给她再提我们去游玩,她就继续哭;皇上一发威,她就乖乖跟着皇上走。杨贵妃最大的本事就是哭泣,女人最大的武器就是哭泣,她充分运用女人跟男人打仗的武器。男人根本不怕女人骂,男人更不怕女人打,但是男人怕看到女人哭泣,很受用女人的撒娇发嗲。杨贵妃后来征服了唐明皇,后面的吃醋处理得好,有理有利有节。有节是半夜三更你开心我不打扰你,有理是你给我按时上朝,有利是我不会起到反效果。外貌之美从沐浴开始,撒娇发嗲之美从荔枝开始,歌舞之美通过审美开始,前吃醋的撒泼,后吃醋的收敛,那是女人林法则当中一定要确保的重要部分。

有了这些还不够,还要赌咒发誓,赌咒发誓的根本点,在于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装神弄鬼,要让天地自然做个见证。三星在上,我唐明皇、杨贵妃在下,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妇,重点在如违此盟,天地鉴之。所有的恋人都喜欢赌注发誓,尽管我们都知道赌注发誓都是鬼话,但是女孩子都喜欢听这种鬼话,什么一生只爱你一人,下一辈子还要娶你等等甜言蜜语。杨贵妃她通过赌注发誓的方式,把一个花心大萝卜一般的皇上,从爱多人变到只爱她一人。还有,她要让唐明皇有一种审美上至高无上的感觉。

她在秋夜唱李白的《清平乐三首》,把唐明皇感动得很受用很开心。李白的诗最好,杨贵妃的歌唱得最好,二美并,又好似大唐所有的艺术审美和文化高度,都天下唯一地集中在我这里。万事万物的规律,就是到达极点的时候反转,臻于高峰的时候急转而下地走下坡路。李杨之爱就自身而言合二为一,没有任何误会了,开心美好到了极致的时候,渔阳鼙鼓动地来,外部的环境又变得如此险恶,关乎于社稷安危和国家局势的稳定了。文艺作品中写一个女人对男人的控制,对男人的垂爱,对男人的教育和引领,没有一个戏像《长生殿》写得那么高明,那么多元,那么整体,那么有层次,那么的长久。有一句话说女人是男人最好的教师,他指的不是父母亲,他指的是夫妻情人之间的女性的引领。人算不如天算,杨贵妃通过外貌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吃醋之美、发誓之美臻于极致之后,安史之乱的大祸害陡然间便降临大唐。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喜欢拿人的好处。边关有个安禄山,本来是打了败仗的人,下到死囚牢里,马上要斩首了。结果他买通了狱卒和杨府的管家,叫管家送金银珠宝给杨国忠,而且还从监狱里出来拜谒杨府,对杨国忠说我忠心耿耿,又会几种少数民族语言,能不能刀下留人。杨国忠一想,反正好处也拿了,他说那我相机跟皇上讲一下,按照程序授意军方打一个报告,免得皇上起疑心。皇上与杨贵妃正在花前月下,压根就没把安禄山的命运看成是多大的事,而且他又可以做翻译官,那就免了死罪。一个死囚犯变成一个平民,一个平民在杨国忠的纵容与栽培下变成了武官。

安禄山特别聪明,特别会说话,他肚子大,有一次唐明皇问他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他说没有其他东西,是对陛下的一片赤胆忠心。死囚犯得到皇上的欢心,逐步成长为了最高级别的武将。他一成长,对杨国忠的态度就改变了,一开始学狗爬叫丞相,叫杨老先,后来便不讲礼貌地叫老杨、国忠,两个人就开始死磕斗起来、战斗了。前面提到过唐明皇带宫中女眷春游,安禄山就在一旁窥探帝妃的无边春色,这令杨丞相很是恼怒,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在后来一直吵到皇宫去。然后皇上觉得这只是文武不和的老话题,那就让安禄山到边关去。安禄山在边关犹如蛟龙如海一般大展身手,就厉兵秣马,以清君侧为理由,最后打到长安,势不可当。唐明皇正在与杨贵妃缠绵于最高的文艺范式《清平乐》当中,哪里想到如此的事变?大敌当前,无可抵御,那就只能抛弃长安,往成都方向而逃。

唐明皇当时还说了一句话:妃子刚刚睡着,等她睡醒我们再走。月黑风高夜,秋雨连绵天,皇上、大臣、将军、兵士们都在黑夜当中深一脚浅一脚地逃跑。此时此刻,人人都恨杨国忠,设若他当时不贪心,不把这个死囚犯留下来,不养虎遗患,哪有这种祸事的发生?于是大家恨到极致,齐心合力地把杨国忠杀了。

请各位注意万事外物的连带效应,在这里就是杀了杨国忠以后,一定要杀杨贵妃,不然大家以后都要掉脑袋的危险。关键时刻的唐明皇,为了江山社稷的平安,为了自己的安全,特别明显地掉链子了。唐明皇杨贵妃平时恩恩爱爱,要生生世世永成双,可到了国家社稷兴亡危难的时候,关系到自身性命的时候,这个男人却选择了沉默和规避,一扭头走开了。至于唐明皇后来想,要是我当时态度坚定一点,或许杨贵妃不会死,但是这些话都是混账话。这边的皇上一走开,那边兵士将军们不罢休了,从将军到高力士,都说杨贵妃你一定要自裁,于是杨妃就在一棵梨花树下,上吊自缢。

杨贵妃到底聪明,她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哪也自觉地表示决心,望圣上赐死,这是一。第二,死之前把高力士叫过来,说皇上春秋已高,年岁大了,他身边只有两个人体己人,我现在不在了,你要多多关心圣上的身体。接下来的嘱托是,你一定要把皇上给我的爱情信物金钗钿盒跟我埋在一起,不管上天入地,生生世世也作为一个见证。这就是为情而亡的最高典范。杨妃死后化为鬼魂,从此她就开始不停地忏悔,这个人物到了后半部就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白了。有一场戏,写唐明皇的队伍从一边来,杨贵妃从另一边来,两个人迎面相撞,但人和鬼不能相见,唐明皇看不见她,她能看见唐明皇。

人和鬼是没法有交集的,只能擦肩而过,那真是海天一般深厚的痛苦,生离死别般的难受。我觉得其他剧种也可以演,但演到这个层面的时候,两个人可以交叉而过,但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能语,这是多大的遗憾和永恒的痛苦啊。这个永恒的遗憾最终通过道士解决了。

《长生殿》最大的好处,是戏从家门大意开始就有一个焦点,第一句话就是:问今古情场,有几人真心到底?他要拷问人间的爱情,古往今来的情大多是真的,但是真心到底是困难的,如果真能够真心到底,不管是千里万里南北阻隔,不管是生生死死人鬼相隔,都能有相聚的时候,都是盖世的价值。他都要歌颂这一种美好而深厚、深厚而永久的情感,这就是洪昇的聚焦点。昨天看到一个社会报告,说中国的离婚率又创新高,以每年几百万近千万的速度增长。社会的发展越快,情感的浓度越低。洪昇当年就认为人心不古,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心到底?如果没有人真心到底,我就写一个戏给你们看,什么叫李杨的真心到底。尽管唐明皇当时为了江山社稷,只能迫于无奈舍弃贵妃,躲到一边去,但是唐明皇最后还是想念贵妃、忏悔自己。情急之下,唐明皇叫工匠用檀香木雕了一尊杨贵妃的像,将其供起来哭,人生所有的感慨和遗憾都集中在此,退休老皇上带着宫女们都下跪,礼拜,而且连檀香木雕成的娘娘像,也热泪珊珊,珠泪滚滚。这就是《迎像哭像》的基本戏情。《长生殿》前半部是热闹的戏,后半部是思念的戏,一直到两个人到天宫才合而为一,在平静和满足中归于永恒。

回到我前面说的于史有据,李杨之爱是真人真事,其他戏大都是假人假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传说,牛郎织女也是神话,只有这个剧于史有据的。我认为这是中国戏剧史上君王后妃感情写的最真挚的一出戏,洪升的那些唱词每一句都是诗,有的是根据唐诗宋词改编的,根据元曲改编的,但是熔铸起来,自成一家。

或许因为有家庭之变,因为有跟雪儿之间的情感纠缠,因为功名一直考不上,因为人生的委屈那么多,他才有灵感写出这么好的作品来。任何写爱情的书,第一句话都是如此,不管是成功的爱情还是失败的爱情,人生倘若没有爱情之光的照耀,没有这种电光石火般的闪烁,都会变得毫无趣味,情感将变得毫无依托,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回忆起来连痛点都没有,也就找不到遗憾的支点。只有经历了爱情,有的是苦恋,有的是思念,有的是爱情的痛苦,有的是爱情的甜蜜,人生才完整。没有爱情,没有电光石火般的闪烁人生,可能是平淡无奇的人生,这种平淡和平庸会滋生出巨大的痛苦。

自古以来的皇上不缺女人的资源,所以不可能去真诚地谈恋爱,但是《长生殿》却偏偏跟让李杨谈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从生活琐事上升到艺术品格,再到生命境界和情感哲学的深刻恋爱,这就难得可贵。这出息还给我们看到,人生是会反转的,命运是会改变的,小情感是敌不过大潮流的。所以您到后来不是在看戏,不是看两个人物,看这位皇上威风八面,这位贵妃聪明漂亮,而是在看哲学,在看人生,悟透生死,反观沧桑。年岁越大的人,看《长生殿》和《牡丹亭》越有感觉,那就是一种经天纬地的大境界。

《西厢记》最大的问题是在昆曲舞台上表现的不好,我们田汉老先生也改编过《西厢记》,但是其唱词再改也不如王实甫的原词好,没有可比性。但是田汉老的《白蛇传》能够在昆曲和京剧改编本中另起炉灶,说明他是圣手和大家。《牡丹亭》和《长生殿》,只有昆曲演的最好,京剧一直以来都没有把戏编好。

两部巨著都是教科书级别的戏,而《长生殿》可谓是爱情史诗当中的最后一部,他写到哲学层面,让你不仅仅看男女之情、青春肉体之爱,更看到的是人生、社会和历史,他看到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起承转合,就是大车轮跟小情感之间的此消彼长,根本不因你的意志而转移,不以你的爱情趋向而改变,这就是这个戏的深刻性。但是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要追求真正的情感。我们每个人能不能真心到底,能不能珍惜自己的情感,真正过一段坦荡的有生命质感的人生,这是这出戏给我们的深刻启迪。《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各有门道,样样都精彩,处处皆史诗,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就是中国文化在爱情史诗上三部无可挑剔的戏,难以媲美的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戏剧的经典,是高原上的高峰,高峰上的巅峰,人们只有仰望,不可超越。今天我们在学习这三部爱情经典史诗,也得想想如何能够打造更多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民族的精品,打造更多能够跟欧美音乐剧相媲美的精品。

比如评剧《母亲》已演了二百多场,我的《红珠记》才演了一百五十多场。我给大家说一个数据,一个中等品质的欧美音乐剧通常是七千多场,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还要奋斗,不仅仅是我们艺术家要奋斗,艺术的投资者、管理者和观众们,大家都要跟着奋斗。梅兰芳之所以那么火,他身边没有几个银行家鼎力支持他,没有一批文人帮助他,他能成为梅兰芳吗?不管是艺术也好,文学也好,文化也好,怎么打造真正属于中国人的精品,属于中国人的尊严,属于之后每朝每代都能讲到的《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并为之努力践行的大事业。我们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不仅要想到今天的演出,更要想到十年后有没有人会演,百年之后有没有人演,《西厢记》做到了有人演,《牡丹亭》做到有人演,《长生殿》做到了有人演,而且还一直有人看,有庞大的观众群在接受精神启迪和艺术审美的朝圣。要是我们能够创造出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作品,让子孙后代一想起来就觉得这个作品不错,这就是我们应该奋斗的方向。

今天简单给大家阐述了中国的三出爱情史诗,供大家品味、思考和指正。

主持人:谢谢谢教授,我也得谢谢大家。我一直是希望有个机会能聆听谢教授的课,但是没有这个机会,今天是沾了大家的光。刚好所里派我来伺候茶水,我就借机来偷师学艺。但是伺候茶水也没伺候好,我看谢教授自己带了咖啡,看到咖啡我想到一句: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也是我们今天听谢教授课的感受。谢教授所讲的一点一滴都来自于他自己的阅历,来自于他自己的思考,讲的都是他经过心血沉淀,与性灵合而为一融会贯通的学问,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特别是他把人生引入戏剧,把戏剧引入人生,既增加了我们对于戏剧的理解,同时也启示我们去思考人生,可能这样会增加我们人生的厚度。我得检讨,因为我对谢教授还是理解不够,所以介绍确实不够,他自己的介绍列出了一个很清楚的学问传承谱系,在这个谱系里我们既看到了他自己的位置,我们同时也可能看到各个研究者大家彼此之间的渊源,我想补充一点的是,吴梅先生不单单在我们近代以来的戏曲研究中是一位继往开来的宗师,而且吴先生他对于戏曲的传续也有莫大的功劳,他影响了北昆,对于南昆的影响则更大。我们看到戏曲演艺工作者和戏曲理论工作者有时候也能从这个谱系里找到渊源,就像《封神演义》里说的,红花绿叶白莲藕三教本是一家。我想我们这个活动的用意正是我们找到这个渊源,找到这个“一家”,把各自分散的东西能够更好地融汇起来,整合起来,更好地还原和传续我们的戏曲。

(二〇一九年五月二日星期四,谢柏樑在中国戏曲学院,根据记录稿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