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甲 | 读城记·济宁|坐看云起唐王湖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李兴甲 | 读城记·济宁|坐看云起唐王湖

来源:本站    作者:李兴甲    时间:2024-05-17      分享到:


得益于临湖而居的便利,我得以近距离游览唐王湖。

这是我每天都喜欢做的事。坐在阳台前,左手拿一本书,右手端一杯茶,一边看书,一边品茗。累时,便静静地凝望着窗外的唐王湖出神,天光水气,浑然一色。“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唐王湖在我的注视下,走过了春夏秋冬。我凝望它,它是否也在看着我呢?

唐王湖是有灵性的。它的灵性源于它的名字的由来。

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时,曾经到过此地,听闻有隋军残余势力占据了一座高山,意图反唐复隋,于是,御驾亲征,成功平定了这股势力,此后,这座山被称为“唐王山”。唐王湖因修建于唐王山下,加之唐王山水系注入湖中而得名。

唐王湖不大,水面东西长750米,南北阔150米,面积仅450亩。我甚至怀疑它不是湖,觉得它更像是个大了的池塘,它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湖而已,四面被陆地包围着。周围的建筑、景点都比它有名气。它的东面是风景秀丽的护驾山,北面是邹城博物馆,西面更是大名鼎鼎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府、孟庙。

它的灵性更源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圣人门前,亚圣故里,儒风雅韵,源远流长。唐王湖何其有幸,倾听着孟子的弦歌雅意入眠,感受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浸润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民本情怀,汩汩不绝,穿越千古,仍熠熠生辉。

唐王湖里有着生命,也有着颜色。那绿荷,那白鹭,那蒹葭苍苍,那黑色野鸭,那畅游的鱼儿……它们生活它们的,各有各的乐趣;我却不能下水去,据说,有个少女跳湖殉情了,多么可惜呀,一个生命就此消失了,她的父母该有多伤心,她怎么能忍心抛弃而去呢?于是,我对唐王湖又多了几分敬畏,甚至畏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唐王湖,原本是座依山傍河的小水库,自东而西,穿淌过半个城区。沿河而立的,除了星星点点的平房民居,还有造纸厂、化肥厂、印刷厂,湖面的“水上漂”饭店甚是红火,细雨濛濛中,如一座孤岛,独自飘零。一时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搅合到一块,酱油般涌入河道。“垃圾水上漂,臭气熏半城”,附近的居民捂着鼻子掩着嘴,怨声载道地硬撑着生活了二三十年。

改变发生源于科学发展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下了血本,工厂关停,饭店拆除,废水分段抽干,河道彻底清淤,垃圾分类存放,老区开始改造。河道护坡绿化景观打造同时进行。在湖中间建一石拱桥,名曰“观景桥”,立于桥上,放眼望去,波光潋滟,画航迢递,游人络绎,荷花芬芳,笙歌悠悠;岸边垂柳依依,鸟鸣啾啾;路边花池密植月季、红芍、海棠、丹桂、冬青等奇花异草,攀名逐贵,争奇斗艳。置身其中,心旷神怡,乐而忘忧,不知归途。

唐王湖并非圆圆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的一段河流汇集到唐王山下的宽阔地段而形成的所谓“湖”。从空中俯瞰,唐王湖犹如窈窕淑女,左手向东挽着孟子湖,稍倾着半身依偎着护驾山。美目顾盼的她,向西回眸,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千年孟府、孟庙,然后依依不舍的一路向西,游进了白马河。一年四季的唐王湖都是美不胜收的。春暖花开时节,唐王湖畔,垂柳依依,野鸭成双;夏季,湖里面长满了芦苇、荷花和水草,“映日荷花别样红”,相映成趣;秋季,蒹葭苍苍,层林尽染,倒映湖中,宛如一幅油画;冬季,结冰的湖面像一面大镜子,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而我最喜欢的还是秋日的唐王湖。秋日的唐王湖,没有了春日的妩媚和恼人的杨柳絮;没有了夏天的喧嚣和烈日炙烤;没有了冬日的寒冷与内敛。此时的唐王湖,天高云淡,湖面波光粼粼,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一阵秋风拂来,林木染上了丰富的色彩,阳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湖面上,形成绚丽的光影斑驳,为唐王湖增添了一丝温情。正如母亲的那双温情的手抚摸着我,可我终究还是失去了,永远地失去了——我的母亲。

还好,唐王湖还在。当我“行到水穷处”,她永远在“云起时”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