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张振建 | 做人当如苏子瞻

来源:本站    作者:张振建    时间:2024-05-28      分享到:


苏轼,字,子瞻,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化家,在诗、词、文、书、画等诸方面都有深厚造诣。

苏轼的一生,可谓得意与失意相随相乘,迭跎起伏。但不论风雨晦晴,他都可泰然处之。世人仰慕其才华,而他那旷达、释然的处世态度更是为我们世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苏轼生于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嘉祐[yòu]六年(1061年)就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还朝任殿中丞。后因父丧回乡守孝。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杭州通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年),刚刚就任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抓捕回京,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逝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任登州知州,到任不久便被召还入朝,先后升任为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由于朝中新旧两党的攻击,苏轼屡次请求外任地方官。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外任杭州知州,随后苏轼又相继出知颍州、扬州。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再次被召还入朝,相继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元祐八年(1093年),宋哲宗亲政,批准了苏轼求出知边郡重镇的请求,命苏轼任定州知州。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安焘等变法派人士上台执政,苏轼成为被打击对象,苏轼遭遇五次贬官,相继被流放至惠州、儋州居住。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病逝于常州,被葬于汝州郏城县钓台乡上瑞里嵩阳峨眉山(今河南郏县三苏坟)。南宋时期,宋孝宗时追谥苏轼文忠,特赠太师。

从上面的简历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一生在贬谪的路上多,在朝中的时日少。他属于那种知无不言的人,性格耿介,不善于斗争的人。他的处世态度就是惹不起,躲得起。朝中呆下去了,就去地方吧,走为上策。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不会左右逢源,因而受两方面打击,一贬再贬。贬之惠州,随遇而安,作诗一首: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做岭南人。

在海南岛够天涯海角了,可他却坦然曰: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这是认作他乡是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随遇,看不到他的颓废。

他还羡慕陶渊明的挂冠归隐。在黄州时,他常立江边,吊古思今,思接过往。乌台诗案后,对仕途有了深深的反思,认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如飞鸿踏雪泥。看远山这水,思故国先贤,真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醇江月。

深夜了,听着江上的涛声,心绪起伏:此身非我有,忘却营营,夜来风静穀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地方为官的日子里,他努努力与自己达成和解,秉持率性天真之情怀,读书写字种花草,观云听琴品酒茶。乡间的郁郁生机,给了他莫大的精神慰籍。

他认为:凡物皆有可观,皆有可乐。果树草木,皆可以饱,以此类推,吾安往而不乐!随物赋形,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哪怕是困苦不堪,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宿命吧。

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写到: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明月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九死南荒我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你看苏轼多么豁达,把贬官南海,看作是磨历,是奇绝的旅游。换位一下,假如诸公处此厄境,也能这样想么?

如是则好,当你回眸一生时,你是否认为时光最好,相逢是缘?也许发出同样的感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还有什么纠结?放不下的!

放下是最好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