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汝梅 | 兖州之恋——读公木先生诗作《驰车夜过兖州》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王汝梅 | 兖州之恋——读公木先生诗作《驰车夜过兖州》

来源:本站    作者:王汝梅    时间:2024-05-29      分享到:


兖州之恋——读公木先生诗作《驰车夜过兖州》

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王汝梅


驰车夜过兖州

公木

星光依旧鬓毛斑,南北东西四十年。

雨雨风风吹打易,长长短短剪裁难

射雕鸣镝平生愿,落雁虚弓半世缘。

俟我城隅无觅处, 明灯万点换人间。

1972年12月19日


公木(张松如),1910年农历5月15日生于直隶省(今河北)束鹿县(今辛集市),1998年10月30日在长春逝世,享年89岁。

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吉林大学副校长、吉林省作协主席等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歌词、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词《英雄赞歌》作者。公木先生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2年3月因参加抗日救亡集会被捕,由师大学生会和抗救会联合保释。是年冬曾以左联关系用学生代表名义邀请鲁迅先生来师大演讲。

1933年春,躲避特务追捕,被迫离校,到山东滋阳县(兖州)省立第四乡村师范教书,通过教联关系,来滋阳工作。该校教师中有教联盟员孙铁夫、段雪生、熊渭滨、胡一若、钟鸣宇等。与乡师学生涤薪(高铭)恋爱,1935年春同赴北平,赁居西城天仙庵,独立建立了小家庭。

1937年抗战开始,从北平到西安,把不满两周岁的女儿白桦托付给李宏瑢家寄养,便与涤薪一同赴山西参加晋绥军区工作。

1938年8月到达延安。先后在抗大政治部、军区政治部文艺室、鲁艺等单位工作。1942年5月,受到毛泽东、凯丰的邀请,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

1939年7月,遭婚变,与涤薪分手。公木先生在滋阳县省立第四乡村师范任教两年,又经历了人生的甜美情缘,与滋阳县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1972年12月9日乘火车夜间经过兖州时,夜不能寐,思绪联翩,提笔写下《驰车夜过兖州》七律一首。这首七律浓缩了四十年人生经历(1932年到滋阳工作至1972年整四十年)。仰望天空,星光闪闪,和40年前一样,公木这年62岁,头发已斑白。40年来,从北平到滋阳,从滋阳回北平,再从北平到西安、延安。从延安到东北解放区,创建东北师大。从长春调往鞍钢任教育处长。从鞍山调往沈阳,由沈阳调往北京任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1958年春夏,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代表,赴匈牙利及罗马尼访问。7月底回京,因同情丁玲(被错划为右派),给原中宣部领导提意见,而被指控“反党”,错划为“资产阶级右派分子"。

1958年冬,下放到吉林省图书馆。

1962年1月,摘去右派帽子,调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四十年南北东西,风风雨雨,长长短短,曲曲折折,艰难坎坷,革命意志逾加坚定,信念不变。“射雕鸣镝平生愿",“射雕”喻指奔赴延安参加抗日。“鸣镝”,古代的一种响箭,喻手拿武器,率众杀敌。

1938年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是一位勇敢、坚定的战士,人民的歌者。一生未曾改变志愿。“落雁虚弓半生缘",“落雁虚弓”是《战国策·楚策四》的寓言,更羸跟魏王说“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从东方飞过来一只雁,更羸以虚发而下之。因为雁悲鸣失群,有疮痛,惊心未去,闻弓弦音,引而高飞,因疮痛而落下。比喻人受过打击,遇到类似情况,会惊恐不安,所谓“惊弓之鸟难安”。公木在政治上被错划右派,又遇与涤薪的婚变,这半生的缘份似惊弓之雁。“俟我城隅无觅处”,《诗经·静女》:“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以男性口吻写幽期密约的情景。文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隐蔽起来逗人找,急得抓耳又挠腮。四十年前与涤薪相爱恋的地方已寻觅不见。

今日的兖州城区,一片万点灯光,照耀着变换了的人间。

(《驰车夜过兖州》载《公木文集》第1卷390页。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作者: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王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