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李安仁 ‖ 意犹未尽说“贰臣”——洪承畴之“毁誉”的当今映射
上篇说到乾隆皇帝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强调忠君思想,命令国史馆把明清之际投降清朝的大臣们均编入《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并亲自加入了洪承畴的名字,以至其落入遭后世鄙视的尴尬境地。
洪承畴在皇太极、多尔衮与顺治至康熙前期红极一时。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年仅三十九岁的多尔衮出猎坠马跌伤,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死后两个月,权势熏天的多尔衮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跌落,迫于压力的孤儿寡母孝庄与顺治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宣布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其亲信纷纷获罪入狱。而多尔衮恭敬有加、言听计从的洪承畴不仅毫发未损,反而从幕后走进了清廷的权力中心,佐理机务,招抚江南,经略五省,跨度长达16年。当时的清廷对洪承畴恩情隆握,推心置腹,令他得展经纶,一施抱负。洪承畴自此以为顺应天命,因此留下来打明朝最猛的不是满清,而是汉八旗,是范文程、洪承畴这些曾经的明朝降臣的历史印记。
当南明晋王,明朝最后的中流砥柱李定国两蹶名王,斩杀尼堪、孔有德,收复广西、湖南大部分地区,更打破八旗军野战无敌的神话,清廷一度惊慌失措,打算放弃西南七省,准备跟南明讲和之时,洪承畴站了出来,坚决主战。
垂暮之年的洪承畴是“临危受命”还是“主动请缨”为满清西南五省经略这都不重要。他建幕府于长沙,修筑千里长墙以拖待变。期间百般分化,千种利诱,招降纳叛,步步为营。功夫不负有心人,洪承畴生生替满清将一度崩坏的局面翻转过来,最终统合大军剿杀南明,平定西南各省。
为清朝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洪承畴,在死后并没有以正面形象载入史册,反而成为千夫所指的“贰臣”,洪承畴千算万算也没算到。
乾隆皇帝将洪承畴列为“贰臣”甲集头名,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当然不会因为民间甚嚣其上的“孝庄秘史”而负气为之,与其统治策略的转变有关。
入关之后,清朝基本实现一统,成为天下共主。明末党争激烈,清初又大量引用明朝旧人,因此明末党争积弊在清初与满洲贵族内部矛盾纠缠在一起,并在朝政中屡有反映。清廷出于以汉治汉的目的,出于对稳定整个形势的考虑,并不加以深究,反而为凸显自己的正统地位,把儒家重视纲常伦纪发扬光大,向整个社会灌输无条件效忠君主、舍身报国的学说,而这恰恰给了以“扶正世道人心、维护伦理纲常”为己任的儒学家和道学家们开了方便之门。
朱明王朝的覆灭,明末党争难辞其咎。东林党人站在儒道伦理的道德高地勾结地方财阀架空朝廷,崇祯皇帝朱由检要钱没钱要兵没兵,落得个吊死煤山的下场,这让对崇祯皇帝忠心耿耿的洪承畴痛心疾首,他在一首绝命词中写道:
王师已丧孤臣在,国土难全血泪余。
千年若化辽东鹤,飞越燕山恋帝居。
至此,洪承畴才下决心投降清廷,誓死效忠对自己礼敬有加的爱新觉罗王朝。
乾隆皇帝钦命编撰的《贰臣传》传世的时候,洪承畴已作古达整整一百二十年。人死灯灭,洪承畴全然不知。
又过了一百二十多年,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枪炮声中灰飞烟灭,乾隆皇帝苦心孤诣编撰的《贰臣传》对爱新觉罗王朝的保护没有卵用。
先不说洪承畴的“名节”,就说他性取向吧。上篇说了,他有“男宠”之癖,这大约是板上钉钉的事。令人不解的是,素来为读书人不耻的淫邪“故事”,何以在明、清以来的小说、笔记及官方所记的正史、民间叙述的“野史”中连篇累牍地出现?!清宗室爱新觉罗·昭琏的笔记《啸亭杂录》甚至说“故明帝初闻其(洪承畴)死,设坛以祭,非无因也。”直指崇祯与洪承畴也有断背之情。其实无论是庄妃与洪承畴的暧昧还是崇祯与洪承畴的断臂,都是明清双方的互相诋毁与抹黑,民间与官方即或有些“伤风败俗”的事情发生,被一些“无良文人”刻刊传播,无限放大,这大概是古往今来人性的暗黑所决定的了。
“百度词条”所记明清时期闽粤地区“契父子”、契兄弟“习俗”亦不能完全类比同性恋。古代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十分严酷,出海的人说是“九死一生”亦不为过,除了经验与技术,人与人之间同生共死的情谊在茫茫大海上则显得更加重要。
洪承畴的人生有瑕疵,但没有必要苛求他做人必须完美。比如在求生和取义的选择上,他的行为历来为人津津乐道。
自清人刘献庭在笔记《广阳杂记》中编造了“洪母骂畴”的故事之后,戏剧界由《洪母骂畴》演化出诸如《庄妃劝降》《承畯贬兄》《素月孤舟》《六离门》等小说、戏剧、说唱等流行于世。但据史料记载,洪母没有骂过洪承畴,更没有与逆子决绝、举火自焚;弟弟洪承峻也没有写“大无良心”贬兄,更没有“素月孤舟”隐居;妻子不是叫做莲心,也没有愧于丈夫的变节,更没有剃光头住进尼姑庵,而是全家老老少少欢天喜地地投奔洪承畴,到北京享福。
乾隆皇帝搞《贰臣传》,无非利用儒道学说为爱新觉罗王朝续命;前明遗族用“名节”作武器诋毁降清的洪承畴等,也是为了失去的权利荣耀而牢骚满腹。
我的一位皈依佛门的大学同学对洪承畴降清提出了他的看法:改朝换代的事很复杂,作为一个前朝大员,大可不必为前朝愚忠而不顾及自身及家族安全。生命不可轻视,人们的自我生命选择重于一切。
“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是升斗小民的苟且想法,覆巢之下无完卵,为犬为人不在个人所想,而在于有把握情势的能力和智慧。
上篇(“‘孝庄秘史’是洪承畴的艳福还是灾难”)说到,洪承畴“坐幕府前集中士民观听讯”,公开审理长沙反清复明大案,此案涉及的士绅人数众多,“旧绅多被系,富民悉倾其家。”其中有洪承畴的前明同榜进士及同僚。这些人曾经对洪承畴之前有意的招抚不仅拒之千里还对其极尽羞辱。生死关头,洪承畴冒着包庇“反贼”的破天大罪将告密者斩首,参与抗清活动而暴露的湖南士绅全部释放。后来这些人中,许多跟随了洪承畴进入新王朝的基层管理体系,余生衣食无忧。也有的放弃了抵抗,剃度出家,闲云野鹤,四海为家。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明、清两代王朝的覆灭就是大势所趋。洪承畴在大势来临的时刻无非作了一个自己觉得正确的选择。爱新觉罗氏出于私心,“又当又立”地搞一个《贰臣传》,徒留笑柄之余,也给后世留下一个话题:面对历史大势,活在当下的人,应该怎么抉择。如今海峡对岸的台湾人,似乎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陶成桥 ‖ 话嘉祥曹衍学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商海蠡测 ‖ 论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