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李安仁 ‖ 湖湘子弟满天山辩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李安仁 ‖ 湖湘子弟满天山辩

来源:本站    作者:李安仁    时间:2024-08-15      分享到:


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光绪年间杨昌浚的绝句《左公柳》,反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意,质朴平易没有华丽的辞藻,一句“湖湘子弟满天山”,彰显出一种不同凡响势不可挡的气势,表达了对左宗棠率领湘军收复新疆的景仰之情。

1860年(咸丰十年)以来,沙皇俄国肆无忌惮侵略新疆,割占了中国西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领土之后,出兵强占中国伊犁地区,俄军甚至伪装成商队偷袭乌鲁木齐。而一直觊觎喀喇昆仑山以北的中国南疆地区的英帝国在征服印度后,多次派人进入南疆活动。

1874年2月2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国茀赛斯使团同阿古柏签订正式条约,英国在阿古柏统治区通商、驻使并取得诸多特权。

1875年(光绪元年),左宗棠力排众议,领兵十万,“抬棺西征”督办新疆军务。

1876年(光绪二年)4月,清军在肃州(今酒泉)誓师,湘军将领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率军进疆,不久收复古牧地、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1877年(光绪三年)4月,清军兵分三路进军南疆,半月之内连下达坂、托克逊、吐鲁番三城,南疆门户洞开。

1878年1月2日(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清军收复和田,取得收复新疆之战的最终胜利。

说起杨昌浚,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杨乃武与小白菜”,许多人一定会津津乐道,他就是那个因错判“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被革职回籍的浙江巡抚。熟谙晚清历史的都知道,“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乃慈禧利用江浙民怨打击湘军势力的借刀杀人之策。

奈何杨昌浚原属左宗棠同乡、旧部,革职回籍后第二年,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力荐杨帮办甘肃、新疆善后事宜,赏四品顶戴,东山再起,历任甘肃布政使、陕甘总督等职。

1950年的秋天,在南疆地区进行农村维吾尔族社会调查民俗学家和同事在疏勒县一个茶馆歇脚时,邻桌几个维吾尔族青年正在讲《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民俗学家在和他们聊天时得知,这几个维吾尔族青年是1877年留在疏勒八屯的湘军与当地维吾尔族妇女的后裔,为此他们还热情地邀请去他们家中做客。

这些人家房屋陈设是标准的维吾尔族式,但桌子上赫然摆放的神主牌位确实证明了他们是湘军后裔,此情此景令人唏嘘。

当年左宗棠大帅的飞将军刘锦棠1877年率湘军收复南疆后,当时北疆的伊犁还在俄国人手中,战事未平,但是连年打仗军费开支巨大,刘锦棠安排湘军在疏勒一部分守边,一部分就地屯田。

于是这些带着南方先进耕作技术的湘军们经过几年辛勤开垦、寒耕暑耘,开发出两万余亩良田边屯边守。

在这期间,很多湘军与当地妇女组成家庭,湘军的后代们已完全溶入进了当地民族,丝毫看不出一点汉人的影子,如若不是这些神主牌位,谁能相信这些湘军汉子们最终留在了他们浴血保卫的这片热土……

上个世纪中叶,湖南湘潭人彭德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湖南浏阳人王震(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新疆与湖南宁乡人陶峙岳(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相逢一笑泯恩仇”。

陶峙岳和省主席鲍尔汉,接受中国共产党提出的8项和平条件,率部于1949年 9月25日和26日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分别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

1952年党中央军委命令驻新疆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的一部分将士,就地转业为农业建设部队和工程建设部队,以担负起边疆经济建设的任务。

1954年,党中央又决定将这支退出现役的转业部队集中编成一个兵团,并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光荣称号。

和平生活来临,内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已到成家婚配的临界点。

带着60万名士兵撤往海峡对岸的蒋介石仍存有反攻大陆的雄心壮志,可如何解决这些士兵们的婚姻是他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

最终,蒋介石和国民党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他们下令:“所有士兵不得结婚!”

然而,他们也意识到,如果士兵长时间受到压抑,就会有可能采取极端的行动。在处理士兵们的情绪问题时,蒋介石采取的方法是在军队内部设立妓院,将其美化为“军中乐园”。

这种机构的性质类似于“慰安所”,专门为那些未婚或无法结婚的士兵提供释放生理欲望的场所。在军营里设立这样的场所令人难以置信,更不可思议的是,它竟然是以半官方的形式运作。

有了所谓的“军中乐园”,士兵们变得更加守规矩,不再制造麻烦。同时,他们的俸禄也能通过“乐园”回流,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而在内地,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20万驻疆官兵集体就地转业。为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部队明确规定:“汉族军人不允许与少数民族妇女结婚。要让这20万驻疆官兵不回故乡,安心在新疆垦荒,更是个大问题。

当时,在驻疆部队里流传一段顺口溜,“抗日战争打硬仗,南下北返饿肚肠,烂(南)泥湾里去开荒,胜利以后去新疆,成了光棍,丢了爹娘。”

为妥善解决这个问题,王震司令员给部队下达新的命令:“家里有老婆的、订了婚的,可以送来部队;家里既没有结婚又没有订婚的,父母亲戚能给你定一个的也可以送来;路费等一切由公家负担。”

以上条件都不符合的,就征召女兵解决这一问题。

为此,王震即时给湖南负责同志黄克诚、王首道写信,请他们帮忙。王震在信中说:“在湖南招收大量女兵,十七八岁的未婚女青年,有一定文化的学生,不论家庭出身,一律欢迎,动员他们来新疆纺纱织布,生儿育女……”

王首道与黄克诚都为王震的良苦用心而感动,当即决定大力支持新疆,动员湖南女青年积极参军支援新疆。不久,长沙的大街小巷贴出了新疆军区招聘团的广告,专门招聘女兵到新疆上俄文学校,开拖拉机,进工厂。招聘团还大量印发了《新疆鸟瞰》,把新疆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神往。

这一切,对刚刚沐浴着新中国灿烂阳光的少女来说,该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啊!湘女参军的热情非常高,新疆军区招聘团一年内共接收湘女3862人。

1951年冬,3862名湘妹子告别养育了她们的湘江,登上了西行的列车,1952年,又有4000多湘女进疆。至此,“八千湘女进新疆”,上演了一幕“湘女出塞”的活剧。本人采访当年的“湘女”时,记录了一件真事。

来自洞庭湖畔的姑娘路经陕甘一路风尘,进疆伊始终于见到了坎儿井里流淌的天山雪水,喜不自禁地下水畅饮、洗濯,不想冒犯了视雪水如圣洁的当地习俗,经我军高层与当地宗教人士斡旋,才没有酿成冲突。

后来,那些贪恋坎儿井的雪水的女兵有人受了凉,听说入水过久,轻则会让女人停经,重则还会要命。还是当地的阿訇送来解药,才救了她们。

湘女来疆后,少数分配在乌鲁木齐俄文学校、七一纺织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军区医院、财校、卫校、商店等军区直属单位,多数分配到南北疆各部队,后来和部队营团级干部组成家庭。1965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毛泽东在接见我军高级将领时,亲切地对时任农垦部部长的王震说:“你不但是屯兵边陲的大将军,也是一位最伟大的红娘。”

新疆军区招聘团团长熊晃也因此被新疆部队官兵尊称为“岳父泰山大舅哥”。本人曾经根据这个题材创作了大型歌剧《天山湘女》,建国五十周年期间,得到长沙市文化宣传部门领导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错过了排演时机,十分遗憾。

据当地主管部门统计,数十年来迁移新疆人口最多的地区是,甘肃、四川、河南。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介绍了新疆无可比拟的美丽景观的同时,告诉了大家一个事实,迁移新疆的人都不失败。来新疆,只要有力气,能吃苦,肯定可以活下去,如果再有点文化,有点特长,有点能力,可以活得很好!当年,新疆西北“孤悬”,地处偏远,主政新疆的党政领导以其特有的政治魄力和施政才能,集中精力戌边屯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屯垦戈壁,挥汗荒原,创造出在戈壁滩上种粮植棉、建造城市的奇迹。

今天,自然资源丰富,地文景观奇特,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的新疆,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奠定了中华复兴的强大基础。

新疆,“亚克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