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陶成桥 ‖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大家----曾衍东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陶成桥 ‖ 一个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大家----曾衍东

来源:本站    作者:陶成桥    时间:2024-08-23      分享到:

曾衍东,(1751~1830),山东省嘉祥县西关人。字青瞻,号七如,又号铁鞋道人,七如道人、七道士,曾子六十七代孙。清乾隆壬子年举人,其一生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他性落拓不羁,博学多才,琴棋书画,诗文论古无所不精,画尤善人物,市井风情、生活百态皆入其构中,举重若轻,在技巧上以笔墨狂放的写意风格取胜。在人物画上,可谓中国近世漫画的先驱,在花鸟蔬果上,他的大笔写意,更是开近代金石派的先声。另著有文言笔记小说集《小豆棚》及诗集《哑然诗句》《古榕杂缀》《七道士诗抄》,杂记《日长随笔》《七如题画小品》《武城古器图说》等。曾衍东可以说是一个杰出的画苑旷世奇才,与蒲松龄、纪晓岚齐名的著名笔记小说家、杂剧家。后人评价曾衍东有四奇:人奇、字奇、画奇、印奇,甚于扬州八怪。

据嘉祥《曾氏祖谱》记载,其祖上在明代嘉靖十八年(1539年)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并从此世袭爵位。高祖叫曾宏毅,字泰东,袭世职。明崇祯年间,曾在德州协助总兵杨御蕃抗击叛将孔有德,勇略过人。清顺治初,抵御“寇乱”,保全了嘉祥县城。后患病,三十二岁病亡。他的曾祖名曾闻进,工书,以恩贡入成均。康熙间玄烨东巡孔林,以四氏(孔、颜、曾、孟)子孙赞礼,曾闻进参加了这一礼典,被选为湖北云梦知县。任内振兴地方文教,颇具政绩。至于他的祖父,事迹不详。曾衍东的父亲曾尚渭,字映华,初为生员,后得恩贡生衔。游宦江南,官居广东博罗县令。曾衍东出生在嘉祥西关,作为家中长子,深受其父钟爱,自幼即随父从宦四方,十多岁便考上秀才。可他并不醉心于八股文,而是包罗万象、杂学旁收,有广泛的爱好。受父亲影响,他很早就喜爱绘画,以艺术家的感触与大自然交流并显露才情。青年时,曾衍东走南闯北,在山东、广东、湖北等地做了二十多年官衙幕僚,耳濡目染官场和民间的百态人生。可谓行千里路,破万卷书的典范,自称“泛江航海,登五岳而上四山,足迹遍天下一十五省”。而当时中国只有十八省,足见其见识之广。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就学于当时著名学者,袁春坊执教的庾岭道南书院。但后来多次科考应试不中,四处游历。一生仕途坎坷,大半生的时光白白地浪费在科举仕进这条路上。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游广州,后来,他又跟随父母远到关外,住上四年。不幸,父母相继客死穷荒,自己也得了伤病,“孑然万里,无一亲故。”不久,扶榇归葬。

回家后他的家小住在嘉祥县城西关老家,因人口多,住在嘉祥西关老宅狭小,故购小豆棚新居于嘉祥城中北街山后。场上设豆棚一架,满开豆花。陈几案,笔砚瓶麈。室中悬“雨丝草堂”“桂馥书屋”匾额,两旁挂“白昼饶人听说鬼,青天扯淡坐浓阴”对联。六间瓦房、十间草房内,妻贤妾淑,儿大女娇,八口清贫,一家欢聚。闲暇时作《小豆棚》数卷,携到豆棚之下,校阅修改。

在这期间还发生过一件事,那是嘉庆十二年一天大雨,嘉境内鲁宅山中忽陷一古墓,县令封培得玉片数种,铜册两版。因知道玉片珍贵宝物,对不知道价值的铜册随便放在官库。多年以后,一库吏感觉铜册可能不是凡物,便拓其文求曾衍东辨识,这曾衍东接过官库管理员送上的册文拓片一看,便大喜过望,啧啧称奇,失声大呼“此乃无价之宝,为铜卷丹书,是周宣王赐给鲁武公的册命,据此可推知此古墓为鲁武公墓。嘉祥春秋属鲁国武城邑,经曾衍东第一次发现确认,后历经数代专家史书、 实地、实物考证后,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条。可以说学富五车的嘉祥西关人曾衍东, 作为第一发现人无出其右、功不可没。

乾隆四十九年(1784)甲辰,他为一个姓孔的道士所骗,做过炼汞求金的蠢事。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42岁终于得第中举。次年会试落选,未得一官半职。46岁为乡邑推举贤良方正,辞未就。

在这期间,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 建成的宗圣大学书院。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1796年)又重修, 并在书院两侧各树一牌坊,并拟请名流高士题书,以提高大学书院档次,最后大家公推曾衍东向神交甚厚、惺惺相惜的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帖学大家, 被世人称为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誉的刘罗锅刘墉求字,曾衍东果然不负众望,刘墉欣然应允、挥毫泼墨为大学书院仪门东侧牌坊坊额书写了“道宗尼山”,西侧牌坊坊额书写了“圣传 思孟”,并题名“后学刘石庵书”。石庵就是刘墉的号。这段佳话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 据立于嘉庆元年十月曾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曾毓墫为重修大学书院而著的《重修 大学书院记》记载:

“书院之由来,县志家乘载之详,其创建重作俱刻碣,无庸复赘。自乾隆王辰修葺一次,后楼两庑稍更旧制,规模虽不能大备,而体制颇宏敞,程工亦完固,庶几免茂草城阙之感。癸丑秋,乃不戒于回禄。墫时罹诬,为通邑革生杨翘所讼,咸以为火于其党。嘻! 鸟焚其巢与邑人三百户无眚,不俱论也。按书院之名,原为作养士类而设,宗 圣书院则以时朔瞻拜起。后屡次重修,皆自为之,与邑人无涉。是修也,乃集林庙公项及远近族人乐输(输,捐款),邑侯诸公亦各助金列名焉。今年冬告成,家孝廉衍东自都旋,乞诸城协揆刘石庵先生手书匾额。时嘉庆元年丙辰冬十月上澣记。”(清王定安 《宗圣志·院第》

嘉庆六年,曾衍东又以举人身份入仕,先后在成宁、江夏、当阳、巴东等地做过几任知县。他在任内,体恤百姓,爱民如子,廉洁奉公,平反冤狱,因此也常常得罪上司。在巴东县令任上,曾衍东不听上司韩葑的事先招呼,拼着“此官可去案不移”,坚持平反一桩冤案。上司设下圈套,让其亲自押解犯人赴省城。途中,犯人以四百金行贿,他押人犯到省城后,当堂呈交了贿金,以为这是光明磊落的处事方式,上司却诬告他“先吞后吐”,比照诈财罪名革职流放温州。

曾衍东携家小流放温州后,卖书蹲画,奇奇怪怪,是当时温洲妇妇孺皆知的一个人物,至今民间还流传看他身穿七品官服提着菜篮子到府前菜场买豆腐的故事。《光绪永嘉县志》(温州古称永嘉)卷三十七《琐记》,录有永喜彭左海为他写的一篇小传:“曾七如,名衍东,字青瞻,号七道士,山东嘉祥人。乾隆壬子举人,为楚北江夏令。诗误戌温,居郡西曾氏依绿园之旁,名其地日"小西湖"。性落拓不羁,工诗及书面,笔墨狂放,大致以奇怪取胜。镌图章"摩古出奇"。自榜其门日:"挂冠自昔曾骑虎,闭户于今好画龙。"慕郑板桥为人,常谓曰"难得糊涂"。遇赦后贫老不能归,卒于温。著有《小豆棚集》《哑然集》。尝作《元宵灯鼓图》,题日:"惊人岁月干挝鼓,老我乾坤百盏灯。"

小传很简略,且有疏误。这大概是作者对曾氏生平还不甚了了的缘故。但即使如此,也总算在乡邑方志中留下他的一鳞半爪。由于曾衍东居温州时间较长,平日以卖字阉画为生,至今存世的作品还不少,其遗著之可见者,也还有《小豆棚》《题画小品》《日长随笔》《古棺杂缀》《哑然诗句》等多种。这些,都是研究曾衍东其人、其事、其文的第一手资料。

嘉庆二十五年(1820),道光帝即位,大赦天下,遇赦70岁的曾衍东打算携家返还嘉祥故里西关,却因行李乏困未能成行。晚景凄凉,道光十年(1830)之后,客死温州,享年80岁。

曾衍东的文言小说集《小豆棚》十六卷,是继蒲松龄《聊斋志异》之后又一部著名“志怪”笔记小说。它取法《聊斋》,在思想和艺术上虽不逮前茅,却远过于约同时问世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它却数十年来鲜为人知,除《西谛书目》和《中国丛书综录》著录外,各种文学辞典或论著几乎都没有提到它。所以1981年,有的报纸和刊物介绍这部书时,称之为"新发现"。其实此书在解放前即有"申报馆仿聚珍版式重印"本。小豆棚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要求,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与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并称为清三大“志怪”、“传奇”之作。

比起小说著作,曾衍东的绘画艺术影响更为深远,曾衍东个性孤冷、倔强,艺术创作勇于推陈出新,独标风范。将传统的诗、书、画、印重新整合,以简洁的写意画风,直白明了的诗文,遒劲俊逸的书体相结合,达至浑然天成之境界。其创作中观察角度独特,描写世态,刻画众生,力辟蹊径,特别是人物形象刻画,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在近代画坛特别在人物画领域受七道士影响的画家有很多,如任熊、丰子恺、齐白石、吴昌硕、王震。其“减笔”画法堪称开创中国近世漫画之先河。被誉为"被遗忘的漫画先驱"

现代海上画家程十发曾为其大抱不平,在曾衍东的一本人物册中题写:“七道士乃青藤(徐渭)后身,诗文词曲皆胜场,且从书画中与世俗相左而现风骚之气。余曰:近人不重曾衍东是一大遗憾也。”表达了对曾氏绘艺推崇备至的心情。

由于地域局限性和当年信息的封闭性,曾衍东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与他惊人的艺术成就并不相符,属于一个被遗忘了的一代艺术大家,近年来曾衍东的历史地位逐步被人们认识,他的书画印和旧砚,流落域外,卖出40万天价。曾衍东当年客居的温州市先后于2011年、2021年分别为其举办了纪念曾衍东诞辰260周年、270周年特展,曾衍东现已成为温州历史文化中的一张靓丽名片。

随着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发展,曾衍东的历史地位逐步被家乡人所认识和重视,其文化价值也逐渐被发掘。一个被差点被历史遗忘的艺术大家曾衍东不愧是山东嘉祥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