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张金鹏 ‖ 兖州鲁义姑祠初考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张金鹏 ‖ 兖州鲁义姑祠初考

来源:本站    作者:张金鹏    时间:2024-08-27      分享到:


寻访白家店村鲁义姑祠       

在兖州城偏东北约20里有个历史久远的村庄——大安镇白家店村,泗河在白家店村东南转了个弯,由东西流向转向南流。又有津浦铁路横贯村中,把这个近2千人口的村子分成前白家店和后白家店两个部分,这两个自然村同属一个行政村,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这个古朴的村落里,现存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古迹——义姑祠。经走访曾经在祠里住过,年已七旬多的白仲法老人,了解到关于义姑祠的一些大致情况。一九五二年,那年白仲法十三岁,和他的五弟二人从南京回到老家白家店。当时家里人口多,房子又窄巴,根本住不下。村里的父老乡亲就商量着帮他想办法,说如果你们不害怕,就帮你们拾掇拾掇南庙,暂时住进去,等将来盖了房子再搬出来。村里人说的南庙,就是义姑祠。

据白仲法老人回忆,义姑祠在白家店村南坡地里,津浦铁路以南,泗河堤北面,离河堤不远。村里人穿过铁路洞子,到河套里种地,途经义姑祠。当时庙门平日里是锁着的,偶尔从门缝里往里看,会看见里面塑着色彩鲜亮的女神泥塑像,两边还有童男童女。当时为了让白仲法家入住,村里人就帮着把塑像推倒,把塑像和供案等砸碎,清理出去,弄到庙西大坑里埋了。义姑祠是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四梁八柱卯合成一体的框架结构,檩椽用大铁钉固定在梁团上,墙壁是厚近20公分的老方砖,基础立柱下还有厚实的础石,这种建筑十分坚固。据说一九五七年泗河决堤,这一带发大水,一片汪洋,附近的村子都淹了,义姑祠也未能幸免,虽然所处地势较高,还是几乎全淹没在了洪水里,只露出一点屋顶。大洪水退后,村民的房屋倒了十有八九,要么被洪水冲垮,要么被洪水浸泡坍塌,而义姑祠里虽然淤泥有齐腰深,但整体建筑基本上完好无损。

整个庙屋通高约4米半,宽不到5米,东西长9米5。庙为三间,中间是红牙黑漆转扇门,两扇门上各排列着9枚梅花大平钉。虽历经不知多少年风雨剥蚀,门上的红牙子还依稀可以分辨。两边的房间各有一个篦子形的竖格式窗户,屋顶是筒瓦覆盖,檐下有猫头滴水,猫头和滴水大多都有纹饰图案。从少数筒瓦残存的釉质看,这些筒瓦应是黄琉璃瓦,只不过经过多年风吹日晒,颜色大多退成了灰色。屋脊和檐角还雕刻有龙形脊饰,镂空的,增加了庙宇的美观。

白家店义姑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据村里老人回忆,这座庙原先并不是孤零零的三间屋,两边还有东西配房,也叫廊房,前面还有大门院墙等,是一处四合院式的建筑。这三间屋也不是主殿,早先后面还有一座规模更大的大殿,只是这些都不复存在了,前些年村民家中还存有2块础石,据说就是原大殿上的。据白仲法老人讲,当年他家搬进来住时,院里还立着8通高矮不一的石碑,后来防洪加固河堤以及建桥闸等拉去用,不知去向。

鲁义姑的传说      

关于义姑祠的来历,这一带流传着一个传说:相传有一年,齐国举兵侵犯鲁国。入侵的齐兵从北边泰安一路向南,打到了与鲁国都城曲阜仅一河之隔的白家店村,村里的百姓纷纷逃避。齐将看到在村南荒野地上,有一个年轻的村妇正带着孩子奔逃。只见这位妇人右胳膊抱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左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男孩,跑得气喘吁吁。见齐兵追近,这妇人突然把抱着的孩子放到草丛里,抱起领着的那个孩子,不顾被抛下孩子的哭喊,拼命向前跑。齐军追上那个孩子问,前面跑的那个是你娘吗?那孩子点头说是,又问抱着的孩子是谁,小孩子说不清楚。齐兵冲那妇人高喊,快停下,再不停就放箭了。那妇人无奈停下,齐军赶上来。齐将好奇地问这个村妇:“你怎么把自己的孩子扔下,抱着的孩子是谁?”村妇说:“这个孩子是我侄子。”齐将更迷惑不解了:“疼顾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性,你怎么扔下自己的亲骨肉,只顾抱着别人的孩子逃命呢?”那妇人说:“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虽然是个乡野妇道人家,却也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只是私爱,而保全哥嫂的孩子却是公义!我哥嫂都在战乱中死了,只留下这点骨血。如今大难临头,眼看你们追上来了,我宁可舍掉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丢掉侄儿。”齐兵听后纷纷感叹道:“人家这里真是礼义之邦,一个村妇都能舍儿保侄,如此仁义,我们为什么还要征伐兄弟国呢?”于是把这件事上报齐君,齐君采纳了将士们的建议,遂从鲁国撤军,两国修好。鲁君知道此事后,对这位妇人大加褒奖,赏赐束帛,称之为“鲁义姑”。

在白家店还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庙里供奉的叫义姑奶奶,在古代一次别国入侵的战乱中,为了保住侄子儿子却让敌兵给杀了,她又含辛茹苦把这个侄子拉巴成人。后来侄子成名当了大官,就把姑姑接过来认作母亲侍奉,养老送终。姑姑死后,为纪念姑姑的恩情义举,专门建了一座庙,依照姑姑的容貌塑了彩像,岁时供奉,叫义姑庙。

现存这座庙是何时所建?想来数千年战乱风雨,原建筑肯定早已不复存在,也许是当地人或官府为教育百姓,屡毁屡修,直到现今。从现存这座庙的建筑风格和用料外观看,年代不会太久远,也可能就一两百年的样子。      

但无论怎样,义姑庙的传说,经过一代代人口口相传,早已在这一带深入人心,也影响着一辈辈的人,使这里至今保有淳朴的民风,成为孝义之乡。

鲁义姑对后世的影响

鲁义姑的故事历代被人们广为传颂,遍及中国大部分区域,影响深远,也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儒教教化的样本。汉代刘向将其事迹采入《列女传》中,古本《列国志》中也有《鲁村姑秉义全社稷》的回目。到宋金时期列入“二十四孝”,元代戏曲家武汉臣更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弃子全侄鲁义姑》杂剧。再到后来列入旧时的《德育课本》(又名《八德须知全集》,民国蔡振绅辑)“女德”中的“二十四义”,影响日益深远。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从汉代始出后,历代统治者无一不是将鲁义姑作为一个道德教化的重要形象进行宣传,这可在近年相关内容的考古发现中得到充分证明,宋、辽、金、元等时代墓葬孝子壁画资料均有此题材,其标志即是被列为传统“二十四孝”人物之一。全国还有若干地方有关于鲁义姑的传说和遗迹,而且随着中原文化的传播,在西域也找到其影响。由于被人们普遍尊崇,在鲁西南民间,鲁义姑被尊称为“鲁义神姑”、“鲁姑奶奶”,是民众信仰的救苦救难、慈善爱民、法力无边的女神。另发现,关汉卿的《蝴蝶梦》曾有云:“我若学嫉妬的桑新妇,不羞见那鲁义姑。”这里的“不羞见”其实是“羞于见”的意思。元曲中的人物语言,基本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就连家里供奉的鲁义姑也羞于拜见了。鲁义姑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在我们济宁嘉祥武氏祠保存的汉画像石中,有一块就是取材于鲁义姑的典故。因为年代久远,画面有些残缺,但仍能清晰逼真地反映出当时的情景。

事实上,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史书记载的效法鲁义姑的义举屡见不鲜。齐宣王时就有这么一件事,有人被殴打致死躺在街上,官吏前去查问,见有兄弟二人在场,便问怎么回事,结果两兄弟都争着说人是自己杀的,与兄弟无关。争执持续一年始终没能判决,一直上报到宣王那里。宣王见二人各不相让,也很为难,都杀了吧,必有一人冤死,都放了吧,凶手就会逍遥法外。于是只好让宰相田婴去征求他们母亲的意见,然后再作决定。田婴把兄弟二人的母亲传来,问她应该杀谁,那位母亲边哭边说:“还是杀掉小的吧!”田婴感到很蹊跷:世上的母亲都溺爱小的孩子,而这位母亲却要求杀小的,不合常理啊。就问她何故,她眼含热泪道出了情由。原来大儿子是丈夫的前妻元配所生,小儿子是自己亲生的。丈夫在病逝前,曾嘱托她要把大儿子视如己出,抚养成人。她说,我既然答应了丈夫,就要信守诺言。我不能因私爱而废公义啊。宣王听闻这位母亲的大义之举后非常感动,大加赞叹,特赦二子皆不杀,并封为“义母”。

  无独有偶,在我们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之称的曲阜也有一个千古传颂的桑墩寄子的故事,只不过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的。据《阙里文献考》记载:鲁贤祠在曲阜城南二十四里鲁贤村,因祀古时之贤人,后人建祠以祀。村中立一通石碑,上书“桑墩寄子,大义弃子”八个隶书大字。这里说的是晋代邓攸大义弃子的故事:邓攸是襄陵人,曾任河东太守。他为人忠厚老成,在家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对妻儿爱护备至,孝贤之名传于乡间。那时黄河流域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羯族人石勒兴兵侵扰河北、山东一带。邓攸的弟弟在战乱中丧生,他背着侄子,妻子抱着儿子,跟随人群逃难。走到曲阜南山区一带,后边有乱兵追来,这时妻子已快跑不动了,只好把孩子交给邓攸。邓攸也没多大力气,如果带着两个孩子有可能大家都跑不掉。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舍弃一个孩子,他想到弟弟就这一个血脉,如果扔下被杀害,怎对得起死去弟弟的在天之灵?于是当即把心一横,把儿子放下。为不让孩子乱跑,又把他拴到一个桑树墩上,抱起侄儿三人急速逃去,心想逃过这场劫难,再回头接孩子,但等他们之后再回来找孩子,哪还有影,早让乱兵残忍杀害了。邓攸为了保护侄儿,忍痛扔掉自己儿子的义举,深得当时及后世人们的同情和称颂。当地人把他当作鲁贤村中的贤人,他的事迹广为传扬,后来还被编成京剧,一直流传至今。

  有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在一座远古时代的泥石流冲击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很多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死去,当他们死去的最后一刻还保护着自己的孩子。这是一种母性的伟大表现。但是对于大义来说,中国人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面对大义,很多人抛弃了私爱。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义,这就是道义在女性身上的表现。毋庸置疑,鲁义姑已经成为中国女性在道义上的化身,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

鲁义姑故事发生地之说

鲁义姑的故事版本在各地大同小异,关于鲁义姑故事的发生地,无疑应在春秋齐国攻打鲁国军队途经之地,在鲁国的地盘上。但具体是在哪里,也是说法不一。现在比较通常的说法鲁义姑是聊城荏平县韩屯镇罗屯村人,这儿的传说和刘向《烈女传》记述所不同的是故事结尾,说是齐兵为义姑舍儿保侄的仁义之举所感化,纷纷把兵器投入空地的水井里,磕掉鞋上的土,一哄而散回齐国了。如今,罗屯村西有个土堆,据说是齐兵的鞋土堆成的。后人为纪念这位深明大义、退敌兵保家乡的村妇,就为她修了祠堂,塑了泥像,起名鲁义姑祠,祠在茌平县韩屯镇大碾李村正北的罗屯村。明崇祯年间,博平知县傅允诚有《鲁义姑祠题壁》:义姑神庙野云封,一拜荒塞礼数恭。 全侄千秋性烈性,回兵此地识遗踪。

碑横莫辩前贤篆,台古空余隔代钟。 独有明社如一日,长因伏腊走村农。

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杨祖宪修,乌竹芳纂)载有鲁义姑祠介绍。       

据传,阴历二月初六是鲁义姑的生日。每到农历二月初五至初七,在茌平韩屯镇,四里八村的乡亲们,甚至不少德州、聊城的人们都来到位于该镇罗屯村的鲁义姑祠,举办香火大会,鸣炮叩头,请香还愿,以志纪念,好不热闹。义姑祠方圆十里之内,年年风调雨顺,没有风雹等自然灾害。后来该祠堂在文革中被毁,但是周围的人并没有因此停止对鲁义姑的纪念活动,每年阴历的二月初五到初七仍然有大批的人到此遗址祭拜。1996年,当地信仰鲁义姑祠的人又自发集资重新修建了该祠堂。如今韩屯镇藉此又提出打造“德义文化之乡”的品牌,2012年成立了茌平鲁义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了鲁义姑商标。2013年3月17日,山东省茌平县首届孝义文化研讨会举行。今年2月13日,重达1吨、体高3.5米的鲁义姑铜像,在茌平县韩屯镇鲁义姑祠正殿安放完毕。

另一说鲁义姑的故乡世传为宁阳磁窑镇南义村(今南驿)。宋代曾于此创建鲁义姑庙,明天顺年间重修,宁阳学者许彬为撰碑记。南驿村为春秋时期鲁国义女鲁义姑故里,故取名“南义”。唐代在此设驿站,得名“南驿”。 南驿古为交通要道。村内古道为西周时期周道,春秋时期称为鲁道。周道上,王师卫队的战车、贵族巡视的轺车、运送东方各国辎重的车辆往来于此。战国时,孟子往来于齐鲁之间,走的就是鲁道。秦汉时,鲁道为驰道,汉武帝9次封泰山,曾两次过南驿驰道。唐代为驿道,北接泰安,南接曲阜。清康熙、乾隆南巡,都曾在驿站休息。境内有鲁姑山、鲁姑祠、鲁姑泉等鲁义姑遗迹。清光绪《宁阳县志》载“义姑姊,鲁人,史佚其姓字。齐伐鲁,姑姊避兵,弃子抱侄,齐将高其义,为之退师。详刘向《列女传》见艺文。至今,犹称其故里曰南义村,立祠祀之”。村东有鲁姑山,原名邢家山,一名三台山。鲁义姑姊弃子抱侄即此地,故又名鲁姑山。宋代于山的西南面建有鲁姑祠,后损毁。明清年间,曾两次在鲁姑山修复扩增鲁姑祠。鲁姑泉位于县境西北部,即现北泉河,因鲁义姑姊而得名。

还有其他一些地方建有鲁义姑庙,或流传鲁义姑传说,但与春秋齐鲁边境之地相去甚远,不可能为鲁义姑故事的真正发生地。就前面所说两地而言,虽然茌平罗屯村声势较大,但相比较而言,似乎宁阳南驿村更为可信。因为荏平在聊城以北,此地春秋时当属齐国的地盘。据史料记载,茌平古为夷地。夏、商属兖州,西周属齐国,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置茌平县。现茌平韩庄镇、肖庄乡一带为春秋齐国之博陵邑。茌平东南的阳谷、东阿,春秋时也是齐国的谷邑、柯邑,是管仲的封地,齐鲁两国国君经常在此会盟,当时齐强鲁弱,会盟多在齐国的地盘上。查阅春秋地图及作为齐鲁分界线的齐长城走向,齐鲁两国西部分界应在郓城、金乡、汶上、东平、肥城一线,而北部是泰山、莱芜山脉。可见,茌平当属齐地,在这根本的一点上就站不住脚。况且,这儿离鲁国都城曲阜太远,其礼义风化能及如此边远之地的乡野村妇,似乎也太牵强。

春秋齐国攻打鲁国的战争,多是从北面肥城泰安莱芜越境,直逼鲁国都成曲阜,如著名的长勺之战就在曲阜北郊九仙山附近,柳下惠之弟展喜智退齐师也是在齐鲁北部边境。说宁阳磁窑南驿为鲁义姑故事发生地可信度比较大,首先是其位置在曲阜北,在泰安与曲阜中间,村中有古周道为当时齐至鲁交通要道,正符合前汉刘向所著《列女传》之《节义》所记载:“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齐攻鲁至郊……”这一状况。周时,距国都百里为郊,距离国都五十里的地方叫近郊,百里的地方叫远郊,而南驿正在距鲁国国都曲阜不足百里的位置。另外,南驿境内和附近还有鲁姑山、鲁姑祠、鲁姑泉等鲁义姑遗迹。

那么,白家店村有没有可能是真正的鲁义姑故事发生地呢?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载,村中有“鲁义姑祠,奉祀战国鲁义姑”。当时齐国伐鲁,经此,齐将高奚遇一妇人,携两小儿逃难,弃子而留侄。奚问何故,妇人说:“子私恩也,侄公义也。”愿舍私恩而存公义,奚叹为义姑,遂止兵。后鲁君为建义姑祠。门前原有古槐一株,相传为唐植。清邑人贡生周元英编《滋阳县乡土志稿?卷四》记载:“鲁义姑祠,在白家店,今半倾圮。”这里提到鲁义姑是战国时期人,齐将姓名为高奚。高奚为春秋齐桓公时的齐国大将,非战国时期,可见记述有误。白家店离曲阜太近,如果齐军攻到这里,应是比较大规模的战争,史书应有记载,如著名的长勺之战,也不太可能因一村妇的义举而终止。从鲁义姑故事讲述的情形看,应是边境的一次小规模的袭扰。如果发生在齐桓公时,当时齐鲁北部边界应在汶水或以南一带,正在宁阳南驿以北不远。白家店建义姑祠,或为鲁义姑故事流传所致,后人感鲁义姑之举,建祠以教化乡里。

但无论怎样,鲁义姑那种舍私情存公义的行为,确属难能可贵,值得后人称颂。是一份珍贵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应纳入中国优良道德文化传承之列。白家店的鲁义姑祠,历经沧桑,现存建筑,仅是建筑群残余的孤殿,而且经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墙体已多处断裂,面貌破败,似有倾塌的危险。近年合村并点建农村新社区,白家店村已整体搬迁,鲁义姑祠遗于荒野之中,等待它未卜的命运。但愿它能被当作一处文物古迹,加以修缮,作为实物见证,继续和鲁义姑的故事传说一起存续下去。

特别说明:

2022年义姑祠前墙坍塌时,有一块镶嵌在南墙内部的碑刻,被原来的房主人迁移到家中保存好。我会李树玉会员说了很多的好话,才允许他把碑文抄录下来。附上。

巜义姑赞》:"卓哉义姑,维德之隔。自昔齐鲁,并域而居。鲁弱齐強,何仇之成?不以玉帛,而以兵戎。卓哉义姑,携侄舍男。齐得以退,鲁因以安。千体同窥,宾胜须眉。巾帼英雄,名至实归。芳流千古,万姓仰颂。我等楷模,永法效之。乾隆二十年(1755)丁亥二月二十六日吉旦。曲阜县四氏学生员颜懋忠拜撰,滋阳县儒学生员孙继忠沐手书丹"。以下内容是义姑祠庙主,会首和捐款修祠人姓名四十余人,以白姓居多。(该碑长0、64米,宽0、42米,厚0、12米)杜心广2024年8月23日转载。(杜心广文)

2018年版董涛著《兖州文物通览》将鲁义姑祠列入古建筑。没有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古建筑,文旅局有明文规定,必须有文旅局出修复方案,图纸。由曲阜市古建筑维修工程公司负责施工。否则就是违法建筑。对修复主持人行政处罚并罚款。(杜心广)

(选自2018年04月06日 14:52《兖州春秋》杜心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