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高晶继 ‖ 啦聊斋————管窥蒲松龄的精神世界 济宁作家网—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
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高晶继 ‖ 啦聊斋————管窥蒲松龄的精神世界

来源:本站    作者:高晶继    时间:2024-11-12      分享到:

 

《聊斋》博大精深,我只啦这一个角度,他精神世界的特点之一,就是由双重人格而升华到伟大。老蒲家、老高家及其故乡人都说——蒲松龄有三大特点。第一穷酸、第二歪邪、第三歪打正着。说得再简明一点,他就是由好强到超好强。人们都明白一个极简单的道理,就是,一个人的命运,来自性格,性格来自环境。


        第一 ,蒲松龄所的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很神秘:淄博南部是山区,山里隐藏着许多神话故事。我只啦其中几个。


       第一个——颜神娘娘、孝妇河。

传说,在西周时期,博山的一个穷山村里,有一个叫颜文姜的青年寡妇,她与寡妇婆婆一起过穷日子,婆婆一直虐待她。村里缺水,文姜每天都要到深山里去挑水。婆婆怕她在路上休息,就专门为她制作尖底水桶,只要一放,水桶就歪,水就撒了。一天,文姜正挑水赶路,一个赶驴驮的老头要求喝她的水,也只能扶着桶喝。喝后,就问她为什么用尖底桶,她如实回答。老头就把手中赶驴的树条交给她说,回家把树条插进水缸,只要一提树条,水缸就满,再不用挑水了。文姜回家实验,果然如此。后来被婆婆发现,婆婆就生气地拔出树枝。想不到水缸变成了大涌泉,把婆婆冲倒,就要淹死她。为了救婆婆,文姜奋然坐在缸口,涌泉立即从地下流走。婆婆活了,文姜却淹死了。之后,颜文姜化作颜神娘娘。涌泉形成的河,成为神河,叫孝妇河。


       这里就变成了个很神奇的地方。神奇地方,就出神奇人物。第二个,牛郎织女原生地,牛郎织女洞——现在已经发展成景区。


      第三个,黑铁山炉神姑,血炼妖牛——故事一直在当地盛传。



       第四个,洼子村貔虎洞这些故事,就形成了个神化世界。(不展开讲)


       政治文化环境基本稳定:明末,这里已经有一个巨大的文化圈,人才济济,誉满天下。


     清兵入侵,对这里破坏不大。主要是这里的官僚名人们,都很机灵、明白、识时务,转变快。清兵入关前,高喊杀汉人养满人,本想对全国实行大屠杀政策,被汉奸范文程、洪承畴,降政策化解了。变成了投降的不杀。北京的崇祯皇帝上吊死了,剩余的力量逃亡江南。留在北京的户部侍郎王鳌永召集孝妇河畔在京的部分官员,开会商量,是抵抗,还是投降。王鳌永的主导意见是投降。结果是王鳌永首先公开投降。他首先向满清皇帝顺治明确表态——你老放心,由我出面,到济南这种有驻军的大地方,去劝降,保管成功。你老人家一定省事、省心。可真行,以济南为代表的江北大部地区没有打仗,就呼啦一声归顺了大清。孙挺铨、仇维祯等人早已溜出京城,躲回家。我家的老祖宗高珩跑慢了一步,被抓住了,被清兵又打又踢,好歹没有死了死了的。


       这时,汉人都在努力宣传,对清兵不能玩硬的,要顺着来。不几天,大清通知:原来当官的可以官复原职,各行各业,该干啥干啥。好事啊,呼啦一下,都当了顺民。王鳌永劝降有功,被提拔为户部尚书。博山的孙挺铨,最猴精,他逃得最快,回来得最早,干得最猛,帮助康熙杀了老熬拜,建了大功。上的最快,一路攀升,直达康熙的老师的位置。被尊称帝师孙阁老。


        王渔阳家惨遭壬午血案。当初,他老王家遭到清兵骚扰,因护院家丁抵抗清兵,清兵就疯狂屠杀了他老王家49口人。王渔阳父辈们痛定思痛,商量决定,强忍血海深仇投降。投降可以保住性命、家产、官职。所以,王渔阳代表老王家,一头扑到清王朝怀里,死心塌地效忠大清。使桓台王家这个官僚大家族,在明清两代,不受割裂,能够连绵一体。成为历史上罕见现象。


        那个仇维祯既不反清,也不复明,老老实实躲在家里,顺治皇帝亲自登门邀他管复原职,他坚决不干,闭门不出,只把印信图章交出顺治。在顺治眼里,他是良民大大的。他死后,大清对他高看一眼,赐给他整套御葬。虽然经历了明清朝代大更换,但,孝妇河畔,从明朝就早已形成的文化家族星群,却仍然持续,并有所发展,一直闪光。


        从南向北说:博山孙挺铨——明末进士出身,大清官至阁老,帝王之师,他是很会当官的典型。现在还有故居,还有人为他烧香。博山赵执信——清初青年俊才,很会科考,18岁考中举人,19岁考中进士,留京做高官。现实主义诗人。但,他是不会做官的典型。淄川孙蕙——大清进士、博学鸿词,官至吏部给事中,执掌机要。淄川邹振岳——大清进士,官至天津知府。淄川蒲松龄——终生考不上进士,却成短篇小说之王。淄川高珩,-——明末进士,大清刑部左侍郎,著名诗人。淄川王鳌永,——大清户部尚书。淄川唐梦赉——大清进士淄川张篤庆——大清名士,其父为明呆宰相淄川 沈润——大清进士淄川李希梅——名士淄川毕自严——大清进士,吏部尚书淄川仇维祯,——明末四部尚书。桓台县王渔阳,——大清刑部尚书、诗坛领袖、御用文人,掌权将近半世纪。


        明清两代,孝妇河流域中进士、举人将近500百人。其中,光是王渔阳家,就有三十四个进士。

于是乎,这个文化圈虽經风雨动荡,仍然发达、持续。蒲松龄就生存这样特殊的地域文化星群里。幻妙恍惚的神话、高压扭曲的政治,造就了蒲松龄别样的精神世界。


         第二、蒲松龄精神世界的特点蒲松龄家是败落的小地主兼小商人。他父亲蒲盘,费尽心思地科考,结果,什么都没考上。升官无望,就去做小买卖,买卖越做越穷。回头又教训儿子们说,无论如何,还是要走科考之路。


      浦松龄是老三,最有希望。后人称他三老祖。他一生坎坷不顺,精神世界与众不同。


       老高家、老蒲家的后人,为蒲松龄的精神状态总结出三大特点:特点之一,又穷又酸穿衣——一群孩子穿的很差,一件衣服从老大到老小,传递着穿,穿烂为止。一家人穿衣全靠他媳妇刘氏纺线织布,维持。实在不行,刘氏就到娘家讨要一点。刘家是秀才家庭,情况稍好一点。但蒲松龄却要穿夏穿长衫、冬穿长袍。这样才能像个体面的秀才。因为穷,夏天,只有一件长衫,冬天只有一件棉袍,都是连穿多年。


       长衫、长袍是知识分子的外包装,视如生命,都很像“孔乙己”。有一年,他到道口村老丈人刘国鼎家去看望秀才丈人,看家狗见他是生人,蹿上来就咬。三老祖怕狗咬撕破长衫,就本能地赶快撩起来,宁愿交狗咬腿,也不能咬烂长衫。吃饭——常年吃高梁煎饼、杂粮窝窝。用季羡林的话说,叫“吃红的”。很少吃白面,肉极少,豆腐不能经常吃,有时吃豆腐渣。过年有时吃不上大葱猪肉水饺,只能吃胡萝卜配猪油渣的粗面水饺。


       有一次招待文友,实在没有好吃的。东拼西凑,弄到一快豆腐、一把粉条、三个鸡蛋、一把韭菜.....在三老祖指点下,刘氏做成砂锅炖豆腐粉条,韭菜炒鸡蛋,高粱面窝窝顶上抹上红辣椒酱。面对这非常寒酸的招待饭局,实在令人人心酸。但三老祖却诗情画意地说,韭菜炒豆腐是“昆仑叠翠”,这砂锅炖豆腐“是雨后柳泉”,这高粱窝窝抹辣椒,是“旭日洪山.”.....这三样,象征淄川三大景观!


       淄川西南有座昆仑山,风景挺好,白石杂绿树,堪称山峦叠翠;淄川北边有座山叫洪山,本来就是那山是红色的,早上被太阳一照,就更红;蒲家莊东边有一口自流井,旱天流水不明显,雨后就滚动爆涌。砂锅炖豆腐趁热炖上着桌,咕噜咕噜地滚动,很像井泉喷水。住房——分家时,三老祖的两个嫂子都很强勢,人称夜叉。刘氏很厚道,不愿争抢。三老祖分的是打谷场上一口破房子,原来是盛农具、柴草的,四面透风、旷野草丛。6口人挤在破草屋里,没有院墙,夜里有野狼到屋外号叫,吓得不敢睡觉.直到四十九岁那年,在毕家工作挣一点钱,给自己建了一口窄小的茅草屋。本来不咋样,三老祖却赋诗庆祝,称雅称这小草屋为“绿屏斋”。出行——一般人都是步行,他却穷酸。没有马骑,就以驴代马,摆阔气。有点像阿凡提——蹦跶蹦跶,又走,又跳。驴就是驴,很不雅重,他可觉得比老百姓高一等。按照当下,蒲松龄的荣耀和社会地位,至少也要当全国文联副主席兼作协主席,出行工具,最低档车也应该是奥迪、红旗。


       当年,他骑毛驴干么去?去游山玩水,或者去挑逗县太爷、挑逗土鳖子财主。他曾经骑着毛驴在县衙门前打转悠。好久不见县长出来接见,他就在门前墙上写个“午”,意思是笑骂老牛不出头。还有一次,他到一个土财主门口打转悠,土财主不出来,他在们墙上,写了一个“阄”字。意思是笑骂他是缩头乌龟。


      有官本位意识——他从十多岁到七十多岁,一直做当官梦,却始终落空。74岁时,政府可怜他,赠送了个岁贡生学历、训导员虚职、一身官服,就高兴得睡不着。儿子请著名画家朱湘鳞给他画肖像。他特意穿上官服,端端正正地坐着,让大师画。那幅画是蒲松龄唯一的肖像画,据说画得挺像,他自己挺满意。还在上面亲笔题跋语:“貌则寝,形者修”,意思是说,自己长相不好看,身个瘦高。他说,本来不想穿官服,是家人和画师硬要让他穿的,这样才显得更风光一些,意思是说他是被逼的,自己并非虚荣之人。那都不是真话。官服代表他的身份。这真的虚荣。


      丧葬——他死后,造的坟墓很单薄,用不起青砖砌拱圈坟洞,只有三合土。棺材只是很不值钱普通杨柳木。陪葬品都是锡制品,琉璃品、铜制品,根本没有金银。多年后,淄博四中学生红卫兵,满怀希望去挖蒲松龄坟。挖开之后,红卫兵们都很失望,很卑视地说,“想不到蒲老头穷成这个熊样”!但是,十年之后,儿子蒲箬却为他在坟前立起一块高大的青石碑。因为这是名人招牌啊。可见他多要面子。


      使用艰深的文言文——老蒲家的人多数人为,《聊斋志异》用文言文来写,显得三老祖很有学问,但是文言文太难懂,多数人自己不能看,只能听有学问的人讲。对于这一点,一般人理解不透,认为三老祖他在穷酸胡转。其实啊,三老祖读了很多文言文书籍,又多次用文言文参加科举考试,已经习惯了。更重要的是,在科考的人群里,他始终不服输,他要借用这优美而艰深的文言文,来展示他的语言文字功夫。是一种潜藏的超越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穷酸。相反,以后写的更多作品,几乎都是白话文,有的简直土得掉渣。


       特点之二,又歪又邪,不认真科考如果三老祖用考秀才全省第一的优势,继续科考,前程定然辉辉煌煌。可是他却一路名落孙山。从21岁到71岁,这50年期间,大清举行殿试共21次,他基本每次都参加。只是是这期间,他父母先后去世,就耽误了两次。有人说他考了12次,有人说考了18次。最正确说法应该是16次。这是蒲老的夫人蒲刘氏说的。蒲松龄因为一直考不上,太丢人,不想说,别人不敢问,也就成了糊涂账。直到如今,人们一直在问,蒲松龄挺聪明,功底很厚实,为什么老是考不上?


        据蒲家后人分析,有两大原因:首先,他不会写正二八經的应试八股文。他一写就歪,歪到邪路上去。当年他考山东秀才第一,是因为山东主考官施润章亲自命题并阅卷。他出题、阅卷都很随便,是他把蒲松龄领歪了。


         当时,出的题是《早起》,选自《孟子》。考生应该论说《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本义,应该论证为人应该走正道,不能投机取巧。可是蒲松龄却写成了小说。这根本不合乎八股文的文体要求。但是,施闰章,却独特给他很高评价。说蒲松龄的文风是“观书如月,运笔如风”。  


       是施闰章的文风误导了他蒲松龄。于是,连考连败,一败涂地。施闰章为什么会犯这种低级、误导性错误?因为他是博学鸿词出身,应考的时候,考试不很严格,很宽松。也就兹生了他的随意性。施闰章的不规范,这不但害了蒲松龄;蒲也一讹传讹,又害了蒲松龄教的许多学生。三老祖教书四十多年,基本上不务正业。他不认真钻研考试的命题原则和思路;不研究应试技巧,不总结别人成功经验、自己失败的教训,只会埋怨社会黑暗,科考死板、考场舞弊.....


       实际上,从他经历的第一任考官施闰章到第21任考官黄淑琳,都很严明,没有出现过舞弊问题。相反的是蒲松龄,不对路、不刻苦。毕际有家有个很优雅的花园,又有万卷书的藏书楼。三老祖在那里休息、游乐、吟诵诗词,写狐鬼故事。毕际有对他管理也很松懈,太客气,经常叫他干文秘工作,迎来送往干招待,带他出外游玩,有点荒废学业。而且,毕际有见他痴迷写《聊斋》不光不制止,反倒喜欢又支持。这就导致了三老祖的科考失败,更导致了了他众多子孙的科考失败。蒲松龄认识不到自己考不上及其子弟失败的原因,却斥骂科举。他是骂科考最凶狠的人。


       当年,孙蕙很同情三老祖,写信给主考人,请求为蒲松龄科考走后门。这很危险,会构成“科场大案”,结果很可能是推荐者、受荐者,连同全体考官或处死、或被流放。幸亏孙蕙的推荐没起作用。要不就会惹下塌天大祸。蒲家人说,三老祖写小说揭露考场黑暗,实际上就是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


      迷恋狐狸精


      蒲松龄三十岁的时候,曾在扬州地区宝应县、高邮县,给知县的孙蕙,做秘书。孙蕙是淄川大奎山人,进士出身,又考进博学鸿词。家庭很富有,生活很腐败,妻妾成群。其中有个小妾叫顾青霞。


       这个顾青霞,出生于扬州官僚世家。在清兵屠城扬州时,家庭被毁灭,顾青霞死里逃生,流落到歌舞教坊学艺。长到十五六岁时,已经书琴棋画、诗词歌赋皆通,经常到高邮等地去演出。由于她才貌出众,后被孙蕙包养赎身,成了小妾。蒲松龄给孙蕙当秘书时,约三十岁,顾青霞约二十岁,孙蕙四十多岁,都属于青春年少。于是,自然就形成明明暗暗的三角爱情。孙、顾是合法的公开的夫妻,蒲只能是暗暗地爱顾青霞。蒲一直借用秘书跑腿办事的身份,频频接触顾青霞。这一个时段,蒲松龄与孙蕙、顾青霞的关系,就像肥皂的化学键,一头连着水,一头连住油,蒲松龄在中间为两头忙。蒲松龄时常听顾青霞吟诗,知道她爱诗,就投其所好,替孙蕙给顾青霞写诗。顾青霞要给孙蕙写诗,蒲松龄特爱主动代笔。这样做,自然就增加了了与顾的见面机会。期间,蒲又发现顾很喜欢唐诗中的绝句。就加班加点,专门为顾青霞编选了《唐诗绝句一百首》,并工工整整抄写好,还多多为她指点导读。为了讨好顾青霞,蒲松龄围绕顾青霞写了几十首诗词,极力赞扬她年轻美丽、多才多艺。可真是被狐狸精迷得神魂颠倒。后来,孙蕙调到北京,升任户部掌印给事中,掌管大印,很吃香。期间,蒲松龄与孙蕙的联系逐渐减少,至于绝交。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蒲松龄曾经用诗歌、文字、言谈暗示孙蕙,叫他把顾青霞让给自己,但,孙蕙装聋做哑,就是不让。这大概是因为爱情有独占性,更重要的是,这个孙蕙贪得无厌,富汉不知穷汉讥,坚决不让。蒲松龄傻傻的认为,这个老孙真是小气,你有那么多妻妾,让给我个怕啥,我不全要,只要个年龄最小的。真是为富不仁啊!于是就心生忌恨。


        孙蕙进京之后,就把一群妻妾带到淄川大奎山老家。在大奎山脚下,风景好的地方,盖了一套别墅,让他们都住进去,并专为顾青霞盖了精美的房子,命名为“万丈芙蓉斋”。但都不允许她们跟着进京,更不教随便出门。孙蕙进京之后,忙于升官发财,很少回来,顾青霞很孤独。蒲松龄也早已回到淄川。他一直关注着顾青霞的生存状况。多年以后,孙蕙死了,不到60岁。妻妾们都树倒猢狲散。蒲松龄千方百计地接近顾青霞。有两次重要接触。

第一次接触,是蒲松龄邀约顾青霞,到淄川城南普照寺去看戏。为了不被人注意,蒲松龄打扮成农民,顾青霞打扮成农妇,两人并肩看戏。台上演“姊妹易嫁”。这是蒲松龄编写的,他当然不稀罕看。他俩不是为了真看戏,只是为了交流情感。他俩都把目光集中到戏台门柱的对联上。对联写的内容都很陈旧。蒲松龄说,咱俩给戏台编副新对联吧。顾青霞说,好唻,您先编上联,我编下联。为了避开别人,蒲松龄手牵顾青霞的手,离开人群,响亮地说——杉杆几十条,麻绳几十根,搭成小戏楼,能展现大都名邑,州府县郡;顾青霞稍微一停,编出下联——演员几十个,戏装几大箱,反映大社会,可演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俩互相赞扬,都拍手叫好。


      第二次接触,孤独的顾青霞有点小病,蒲松龄因懂点医药,就趁机约她登大奎山的山林,采集中草药治病。蒲松龄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知识和心愿。他说,咱们用草药名对副对联吧,我出上联,你对下联。顾青霞说好好。蒲松龄信口就来上联——红花、百合、续断;意思是说,您虽是寡居,但您是一朵鲜艳的红花,应该得到百合之好,续断再婚。顾青霞 敏感地听懂,略加思考就对答,下联——苦 身(参)、当归、蒲公。意思很明白,顾青霞现在孤身一人很苦,应当回到蒲松龄身边。看看近处没有人,顾青霞猛然扑在蒲松龄坏里。但是,蒲松龄静心一想,也就明白,自己家的吃、穿、住、行条件都很差,绝对养活不了这天仙似的女人;再说,他的夫人刘氏,即使再温柔厚道也不会容忍顾青霞这个狐狸精!唉呀,算了吧,这是命啊。他只能忍痛摇摇头离开。


       历经磨难的顾青霞,精通事理,也不再说什么,就挥泪离去。顾青霞31岁那年,在“万仞芙蓉斋”里,孤苦去世。蒲松龄悲痛万分。 孙蕙死时,蒲松龄没有撰写诗文表示悼念,可见已经恩断义绝;顾青霞去世后,蒲松龄却写了悼亡诗,表达自己的深切悼念。这表明在蒲松龄的心目中,顾青霞无疑地占有了极大的分量。七绝《伤顾青霞》云:“ 吟声仿佛耳中存,无复笙歌望墓门。燕子楼中遗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燕子楼是徐州的古迹,现在云龙湖上。这是唐朝歌妓美女关盼盼住的地方,死在这楼上。以为和大诗人白居易有关,也就有名。《牡丹亭》江西南安太守杜宝之女杜丽娘,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因爱情而亡,葬在牡丹亭下、梅花树旁。经过生死不渝的抗争,杜、柳二人复苏,终成眷属。牡丹亭现在还有。在江西省赣州大余县城牡丹亭公园里。蒲松龄在诗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现在顾氏死了,她生前居住的万仞芙蓉斋,人去楼空,只有残余的化妆品。蒲松龄在诗中以杜丽娘之魂比作顾青霞之魂,委婉地表明自己将效仿柳梦梅去悼念顾青霞。由此也隐含了,他寄希望于来世与顾青霞续结情缘的理想。后来,有专家说顾青霞是蒲松龄的红颜知己,也有专家说顾青霞是蒲松龄的梦中情人,也真是实至名归。这里真实的表达了蒲松龄的婚恋的两重性。他的妻子刘氏死了,他也深深表达悲痛,连续写了许多首悼亡诗,其中最有分量的的一句就是——“尔坟即我坟”。但那只是传通道德婚姻的结局,关系再差的夫妻,死后也必须葬在一起。这绝对不是蒲松龄的最高爱情追求。他的真正爱情峰巅的女神,是顾青霞,还有一个陈淑卿。


      有人说,陈淑清是画家王敏人的爱妻。有一天,王敏人给爱妻陈淑卿画了肖像,请蒲松龄为肖像题辞,从此,蒲松龄就暗恋陈淑卿;有人说,陈淑卿是三老祖在战乱中,结识的情人,她曾跟着蒲松龄在蒲家和刘氏一起生存过,并结婚生子;有人说,陈淑卿是三老祖在老桑树下碰到的桑树仙女。这三人都是蒲松龄的梦中情人,而且都构成了精神郁结。这种沉重的郁结,就形成了他塑造许多狐仙的精神冲动。三人之中,蒲松龄对顾青霞的感情最深。三老祖欣赏她较高的文学修养、娇媚可爱的言行,惋惜她郁郁寡欢的后半生,为她的红颜薄命鸣不平。这种感情,只是精神层面的。从这个层面来说,顾青霞是蒲松龄的“梦中情人”或“红颜知己”,非常恰当。后来,三老祖,就以顾青霞为模特原型,塑造了近百个可亲可爱的狐仙女。其中,《聊斋.宦娘》是最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一。女鬼宦娘热爱琴艺高手温如春,但人鬼不能结婚。宦娘写了一首诗词《惜余春》,表达了求之不得、恨郁成痴的情愫。宦娘凄然曰:“君如有缘,再世可相聚耳!”宦娘说,如果还有来生,自己将和温氏再次相聚,结成夫妻。这种应该是蒲松龄臆想中的顾青霞。也就是说,蒲松龄想像顾青霞会向自己作出“再世相聚”的承诺。


       再如,《聊斋.娇娜》中写了孔生和娇娜,两人相爱深深,却始终也没有真正的结婚。只在一种爱情和友情中挣扎。都期盼下一辈子结婚。还有《连锁》《连城》《绿衣女》《葛巾》《红玉》等等,都是以顾青霞为模特塑造的,一看就是顾青霞。三老祖说,我不只羡慕才子们,得到一位美貌妻子,而是羡慕他们能得到一位有知识、懂艺术的知心异性朋友,时常与她在一起倾心交谈。有人评价,蒲松龄把男女情感写得如此清泠、干净、超越,也就写了人类复杂的精神之爱。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因为现实中的蒲松龄的夫人刘氏,只是一个贤妻良母,并不是知识女性,也就不是蒲松龄最理想的女性。蒲松龄对顾青霞由暗恋到追逐、牵手、拥抱,又呕心沥血地塑造那么多狐仙,这是他灵魂的真实写照。这些,都被蒲松龄自己的梦魇独白所证实。


       刘氏生前曾经多次听到蒲松龄说的梦话。说得都是他的梦中情人顾青霞。有一次,沉睡中,老蒲紧紧抓着刘氏的手,痴心地说,青霞啊,可可(小名)啊,我早就喜欢你,又千方百计地和你凑近乎,可是我没有钱,没有勢,不能替你赎身。孙蕙赎了你,我只能干着急......。又有一次,说得更真切,蒲松龄死死抱着刘氏哭着说,孙蕙死后,我早就该娶你,不该叫你守活寡。现在,你死了,都怨我。因为我又穷,有不能挣钱,又没本事。晚了,晚了。可可啊,只能盼望来世了。将来,我就变成柳梦梅,你就变成杜丽娘,咱们结婚,永生永世在一起。这些梦话太丑、太丢人,刘氏一直憋在心里,不敢说,是为了给三老祖留着面子。后来实在憋不住了,就透给娘家人。多年之后,又悄悄传到蒲家。这梦话,外人都不知道,更不见经传。所以,多数人听了都不信。伟大的作家能说这话!能办这事!


      特点之三,歪打正着蒲家莊的人都知道,三老祖从小就喜欢看有关狐仙鬼魅的书、画。例如《山海经》《太平广记》《搜神记》等等。他最迷《山海经》,其中的奇珍异兽、神秘地域、奇幻现象,都为他写故事提供了借鉴和素材。他一有时间就着迷地又看、又着迷地写。在去宝应县上任的路上,嘴里就嘟囔狐仙故事,还扬言要写狐仙故事。在宝应当文秘期间,工作再忙,也挤时间考察研究,积累材料,因为扬州地带老坟古庙特多,神鬼故事也多。以后,在王家、沈家、李家、毕家当家教期间,一直不间断地写。花费了他的主要精力。也就影响了他的教学工作。大约在他四十多岁时,初稿写成了。先请文化名流高珩看,高珩很认真地为他写了序言。之后,又想请诗坛领袖王渔阳写序,却又不敢,因为他们社会地位差距太大,实在不敢,但也坚定不移。三老祖认为,只有他王渔阳既识货,又有能力传播。于是,又硬着头皮请王渔阳审阅。王渔阳接到稿子,连夜读完,第二天立马送还。

生怕落下抄袭的嫌疑。王渔阳看后,如获至宝,托人交涉,要以用两千两银子,或者三千两银子,或者五百两金子,把书稿买断版权。但,蒲松龄,毫不犹豫,断然不卖。这三千两银子是什么概念,蒲松龄干家教,一年的工资也只有二十多两银子,要干一百年,才能挣到这些银子。一般人认为这是天价啊,三老祖不卖,可真傻!


       王渔阳当时也很纠结,要给他写序,实在放不下架子,因为从表面山看,写鬼写妖的作品,向来不能登大雅之堂;更怕弄不好招惹麻烦。因为那时的文字狱,已经有很残酷的先例。“明史案”杀了戴明世及其有关的70多人,抓了 2000多人,形势非常严酷。可是,他王渔阳凭借智慧和人脉,做了大胆更巧妙地运作。他虽然没有写序言,却在《聊斋》书的最后,写了四句调侃式的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架瓜棚雨如丝。料定厌作常人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蒲松龄立马回敬了王渔阳一首诗——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


        这两首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极为协调。若把两首诗联系起来推敲,这就是解读《聊斋》钥匙。由王渔阳引领、蒲松龄积极配合,是蒙混过关的的高招。要不就过不了审查关。王渔阳首先假装“不拿豆包当干粮”,一脚把《聊斋》踹到脚底下。说作者是在胡言乱语,是愚昧的老百姓趁着连阴雨天,躲在棚子底下,说些家常里短,啦些狐仙鬼怪。他不是正常人,也更讲不出有用的话,只是喜欢听荒坟野鬼说唱故事,没有什了不起,听完算完。千万别当回事!这就给《聊斋》涂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色,下边可以糊弄诸多文人,上边可以糊弄老康熙。其实,老奸巨猾的康熙,并不糊涂,他随便翻翻《聊斋》就能看出,高珩《序言》中的“江河日下,人鬼颇同”;“罗刹海什国”里的黑白颠倒、丑美不分、人妖难辨的怪异国情; 《公孙九娘》中,明显同情于七的抗清的意识......面对这些,只要是较真起来,就可以轻易地把三老祖抓起来,再狠一点,就能把他弄到菜市口“嚓嚓”了。但是,老康熙比以前更狡猾了。因为“明史案”,杀了那么多知识分子,实在后怕,生怕刺激了汉族知识分子,影响政权稳定,今后必须宽松一点。


         再说,由王渔阳出面遮挡,对康熙来说,也是个下台阶的好机会。王渔阳是文坛领袖,是他康熙的左膀右臂,能支撑文化天下。用汉文化统治汉人,不能没有他。必须给王渔阳这个面子。于是,就达成了君臣

心照不宣的协定。康熙王朝,睁一眼,闭一眼,为《聊斋》开了绿灯。于是,从那时到今天,《聊斋》越来越红,出现了五次《聊斋》热潮。


      当时,聚集在王渔阳大旗下的大群汉族文人,都在猴精猴精地旁观。现在形势明朗了,这群文人,为了讨好王渔阳,自己好站住脚,就积极探寻、传抄、刻印、宣讲《聊斋》。于是,《聊斋》就初步自上而下地形成了气候。随后,在王渔阳的影响下,《聊斋》即“风行天下,万口传诵”,不受限制。后来,又被康雍乾三朝官方认可。这就形成形成第一次《聊斋》热潮。



       乾隆年间,赵起杲的青柯亭刻版《聊斋志异》成为正统,一路顺风。在其后的近200年间,刊印版本极多,人称“流播海内,几乎家有其书”,而且在国外也有很大影响,先后出现了英、德、法等几十几种外文译本。《聊斋》已被写进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大百科全书,从而成为享有很高声誉的世界名著。这就形成第二次《聊斋》热潮。


      晚清到民国年间,因为新文化运动影响,受了点冷落。解放前后,得到毛主席的的充分肯定,他强调要进教材。特别是1962年,全党整风,毛主席一直高度赞扬肯定《聊斋》,还专门安排何其芳等人,根据聊斋,编写了《不怕鬼的故事》,用来教育干部。郭沫若又为蒲松龄写了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聊斋》就日益红火起来,出现第三次热潮。


       文革中受冲击,文革后,恢复传统文化,认为《聊斋》太美丽、太奇特、太珍贵了,应该进课堂、进出版社、进影视院...... 聊斋文化就迎来大爆炸。《聊斋》出版物已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部。出现第四个热潮。


       疫情后期,刀郎的一首《罗刹海市》又掀起第五次聊斋热。收听和研究《聊斋》的人高达数以百亿记。蒲松龄的11代继承人蒲章俊大声肯定地说——刀郎的歌声让很多不知道《聊斋志异》的人,了解了这部小说,感谢刀郎对《聊斋志异》的传承。在淄博老家,吃着烤串,听着刀郎的“山歌寥哉”是最时髦的享受。


       当下,三老祖的后人以及乡党们都说,三老祖真是歪打正着啊,孝妇河两岸,考上进士的很多,当高官的很多,那些当官的都享受过荣华富贵,也都写了许多书。但是要论名气大、结果好,还是三老祖。三老祖留给后人的遗产一直不掉价,并且越来越值钱!实在是三老祖得名,我们得利啊。


       莫言等人凑合了两句话说:一部聊斋垂千古,十万进士化尘埃。科举制度早就消亡了。一千多年来,从生死中拼出来的,那百万举人、十万进士,早已都变成了历史烟云。唯有《聊斋》故事,至今还在鲜活着,蒲松龄的精神也就永远活着。由此可以看出,蒲松龄的精神境界,由双重模糊,升华到了单一的清晰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