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边中原 ‖ 乡村世俗图之吹牛
考据吹牛,还是应该溯源神话故事《牛郎织女》,若不是老牛告诉牛郎,他死后要把他的皮剥下来,留着有用,必要时可以吹起来当船用。后来果真派上了用场,帮了牛郎家大忙。
也许是智慧的先人受到启发,做成了牛皮船,至今还在江河上漂流。于是乎,吹牛,吹牛,竟把牛真的吹光了,遍观乡村几乎见不到一头牛——吹绝了。
吹牛不独乡村盛行,其实流行于市井,滥觞于现代,特别是58年大跃进时期,吹破了天,笑话百出。
那时候,卫星上天,工农业生产要大跃进。粮食亩产放卫星——有报一万斤的,受到上级表扬;有人再试着报2万,3万,戴大红花开表彰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于是乎跃进到亩产十几万,怎么验收汇报呢?有那么多先进单位学先进赶先进呢!连夜堆吧——生产队干部催促着社员把其它地块的地瓜或高粱之类搬到一小块地里,开始是摆,后来还是摆不下,就堆,堆成小山。领导作报告,敲锣打鼓向中央报喜。不久,国家有困难,要支援国家建设,县里压任务给公社,公社压任务给各大队,大队压任务给生产队。可悲的是,牛皮可以尽情地吹,卫星可以可劲儿放,而到了交公粮表忠心的时候,绝不容你马虎,要见真心,真货!一下子都傻了眼。到哪儿去能这么多粮食去!?粮库、社员家里掏干挖净也凑不够啊!勒紧裤腰带吧。灾荒年就跟着腚追命来了,饿死了无数人,成了乡下人几十年的痛,“提起五八年,两眼泪涟涟。椿树窝了纂(蜷芽儿)饿得小孩翻了眼儿……”
要说吹牛的国际水平,还得是《明希豪森奇遇记》(又叫《吹牛大王历险记》)那牛皮不是一般人吃得起的,惊险离奇不说,奇思妙想叠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吹不了。像骑着炮弹去侦察,完成任务后再借着敌人的炮弹飞回来;像打猎发现了梅花鹿,没有子弹就把刚吃完的桃核发射出去,几年以后发现了那头鹿头上竟长出来一棵桃树,上面挂满了红通通的桃子,猎人一枪击中了鹿,摘了桃子大快朵颐。林林总总,不可穷尽,让人忍俊不禁。
我们乡下也从不乏吹牛天才,我一个已故的侄子要算一个。七十年代他去新疆闯荡,做盲流,后来家里催着娶媳妇,回家的火车上闲得无聊,那时从新疆到山东坐火车要七天,甚至十天半个月也不准头,车慢,没有准点。有人闲扯淡,都是陌生人,吹牛皮不上税,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着劲的吹。大家也是图个笑话,解除路途没趣儿。说起酒量,一个山西人说是他的酒量大,一顿酒喝了三十斤。另一个河南人不甘示弱,说他们的大队书记一口气喝了一酒缸。我侄子听不下去了,他好酒贪杯,号称公斤不倒,就一本正经地给人家讲故事,问道:“听说过我们济宁的发电厂没有?”众人摇头。他继续说,“知道济宁发电厂有两个晾水池吗?其实,各地的发电厂都有晾水池,就是那种几十米上百米高的,花瓶型的。”两手比划着,说:“俺那个邻居肚子特别大,嘴也特别大,那天渴极了,趴在晾水池上就喝,一气喝干两池子。”逗的众人哈哈大笑,笑破了肚皮,可那个人还一脸懵逼。
要说吹牛吹出花儿来,吹出艺术来,把老婆孩子吹跑了的,村里的吴老三真得算一个。他过去光棍儿一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他有三个特长:—是吹牛皮不打草稿,这个一点也不假;二是嘴皮子溜,油嘴滑舌,出口成章;三是花拳绣腿耍得溜。要说第四特长,那就是偷鸡摸狗,下野外偷庄稼,不藏不瞒,不过他偷庄稼活心眼儿,横着偷,不偷一家,对人伤害不大,所以没有多大民愤,算是义偷。后来做了个小买卖,赶集上会,专卖各种手套袜子针鼻线脑之类的,他有一个残疾老婆,脑子挺好使,父亲是个老板,因此嫁给吴老三以后就劝说他改邪归正,做点生意,开始确实挺火的,他能说会道,随便编,随意连,人家听着有趣,也就凑热闹顺便买点儿东西,价格也不贵,经济实惠。时间久了,手头“阔绰”了,小牛就吹起来,人也飘起来。
“我走过南,下过北,坐过轮船挨过摔(sui);长江黄河边上尿过尿(shui),还和XX英亲过嘴……”比划着,挥舞着手中的小物件“南来的北往的,有钱的帮个钱场,没钱的帮个人场,你别钱场人场都不帮,还在旁边砍凉腔……瞧一瞧看一看,凡是开过火车加过油的,开着飞机撞过大楼的,看过,走过,不要错过喽……说一千到一万,还不如给大家做实验。真金不怕火来炼,好货色不怕当场做实验。
焊飞机焊大炮,焊住火车不掉道。能焊铜能焊钢,能焊儿童玩具枪。能焊大能焊小,能焊项链和手表。能焊高能焊低,能焊轮船和飞机。焊好飞机焊导弹,最后焊到国务院。”
其实,还忘了他的绝活——墙上画兔子交配,一笔下来,惟妙惟肖,叹为观止。这个不是他吹的。我们俩小学同桌,他学习不好,做作业总抄我的,所以巴结我,就给我画画,画孙悟空,画兔子,画驴子。画动物总是没正形,女生特别讨厌他,也怕他,就怕他胡画自己,扭曲了人物,特别怕那个。画的画给我,我换别人写过的废纸,订起来做本子,写反面。那时候练就了一身本领,几十年的打磨,信手拈来,烧火棍、粉笔头、砖头瓦块都是画笔,一挥而就,形神兼备,就是从来没正经。
牛皮无论吹破天,还是漂洋过海来看你,有时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芝麻盐”,偶尔调剂一下味道,滋润生活,就有了色彩,至于外交场合偶尔也会吓破敌胆,换来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边中原 ‖ 《乡村世俗图》之相亲(下)
- 下一篇:下一篇:「非遗传承」陶成桥 ‖ 嘉祥茗远大缸咸菜:传承与创新的味觉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