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高爱国 ‖谈迁: 西狩获麟处在长沟
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谈迁所著游记《北游录》中,有“大长沟,春秋西狩获麟处”的明确记载,指出了春秋时期西狩获麟的确切地点就在“大长沟”,而大长沟即今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
谈迁(1594—1658 ),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马桥)人,明末清初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改名“迁”,纪念亡国的哀痛。他在史学界享有很高的荣誉,被称为“司马迁第二”。
天启年间,谈迁为查阅《明实录》中的重要史料,想方设法结识了南京户部尚书张慎言,两人一见如故,成为挚友。谈迁在崇祯十五年元旦的笔记中写道:“余始谒先生,命与伯坦同研,谆谆提命。夕漏下,先生入寝,余辈仍畅论。于今昔之致,未尝不娓娓言之也。”因此,张慎言请谈迁做了自己的记室,这为谈迁查阅《明实录》提供了极大方便。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张慎言任满返回北京,离开南京前,把谈迁推荐给新任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不久,北京被李自成攻陷。崇祯十七年五月,逃到南京的明朝宗室和大臣推举福王朱友崧登基称帝,建立南明朝廷,改国号弘光,高弘图入阁,张慎言为吏部尚书。一年后,南明朝廷灭亡。清顺治十年(1653)义乌朱之锡进京作弘文院编修,聘请谈迁做记室,随他从运河坐船进北京。
途经长沟时,见运河上的船只往来穿梭,岸上人来人往,两岸商铺鳞次栉比,南腔北调不绝于耳,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为能顺利渡过北边的水脊南旺分水岭,朱之锡令船工把船停在获麟古渡码头,休整一天。谈迁信步走上码头,与老人们攀谈,搜集长沟历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他后来撰写《北游录》详细记录长沟埋下了伏笔。
谈迁到达北京后,在朱之锡的帮助下,查阅大量朝廷保存的史料,走访明代故臣、太监、遗老,搜集明代遗闻,实地考察遗迹,加以补充、修订,著述鸿篇巨制《国榷》,前后用去了30年。为编撰此书,他不顾讥笑嘲讽与家境贫寒,四处访亲告友,借书抄书,常为借一本书而行百里路,风餐露宿,无悔初衷。他6次删改初稿的《国榷》,长达400万字,却被窃贼盗走。53岁的他,立即着手再次编纂,又用了4年时间,最终完成了流传至今的《国榷》,计500多万字。
谈迁一生著述颇丰,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六卷、《枣林集》十二卷、《枣林诗集》三卷、《北游录》《西游录》二卷、《海昌外志》八卷、《史论》二卷等。
在《北游录》中,谈迁明确记载了长沟的重要地理位置和有关麒麟的捕获处。“钜野县在漕渠西八十里,古大野泽也,闸旁戍楼曰通济台。十里小长沟。五里则嘉祥县大长沟。嘉祥古武城,子游弦歌处。大长沟,春秋西狩获麟处,旧有坊曰获麟渡,亦大聚落也,有石堡,顷者柝警。凡津要或戍楼,或堡分戍,桴鼓始息。”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尹伯康 ‖ 祁剧弋阳诸腔来源考——祁剧史探之二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尹伯康 ‖ 祁剧南路声腔来源考——祁剧史探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