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尹伯康 ‖ 祁剧弋阳诸腔来源考——祁剧史探之二
摘要:本文以确凿的史料考察祁剧高腔和昆腔的来源。说明祁剧高腔源于江西弋阳腔,继又接受安徽青阳腔的影响,昆腔源于明代的昆曲,由衡阳湘剧间接传入。
关键词:高腔、弋阳腔、青阳腔、昆曲。
祁剧拥有高腔、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诸种声腔。杂腔小调剧目不多,一般归入弹腔。因而称祁剧为高、昆、弹三种声腔混合演出的地方大戏剧种。这三种声腔都不是本地产生的,而是外省传入的。考察这三种声腔的来源,对于剧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考察祁高腔和昆腔的来源。
祁阳戏的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论者一般用两条资料来证实这个观点。一是明代魏良辅《南词引正》所载:“自徽州、江西、福建俱作弋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弋阳腔传入云贵,必经湖南。二是成书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徐渭的《南词叙录》所载:“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这里的湖南,当然包括湘南祁阳在内。
尽管上述观点为业内人士所共识,但也不排除有所异议。有同志认为高腔的特点是“一人唱众人和”,而这种演唱形成,楚南古已有之。比如宋玉《对楚王问》中提到的就有一人唱数千人和的《下里巴人》,有数百人和的《阳河薤露》,有数十人和的《阳春白雪》……佛门自制的佛曲,其中也有一个和尚领唱,其余和尚合唱,并且最后带拖腔的“高腔”……等等之类。因此,“说祁剧乃至全国的‘一人唱众人和’全部来自明代江西弋阳,不符合历史的真实”。又说“北宋时,祁阳已有自己的‘音律’,自己的‘戏’。现在祁剧中的《腊梅从良》《补缸》之类的小调剧目,既不属于高腔,也不属于昆腔、弹腔,那就是前期祁剧的遗孑。”①说这类话的同志无非是想把祁剧的起源推得更早一点,祁阳地方早在北宋就有自己的戏剧,其用心可谓良苦矣。可是这并不符合事实。
第一,《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均非戏曲,而是楚国国人歌唱的有雅俗之分的歌曲。至于佛曲之说,江西弋阳腔在形成的过程中,也曾接受和尚宣讲、道士演唱的“道士腔”的影响②,并不是凭空形成的,说祁剧高腔与佛曲的关系不如说弋阳腔与佛曲的关系。同时谁也没说全国的高腔全部来自明代江西弋阳,也只是说“云贵二省皆作之”、“两京、湖南、闽、广用之”;或者说“四川的川剧,湖南的湘剧、辰河戏、祁剧,浙江的婺剧,江西的赣剧、瑞河戏,北方的柳子戏等都有高腔”③即算是江西资料,也找不到全国高腔出自弋阳之类的话。
第二,“一人唱众人和”只是高腔的一个特点。作为高腔源头之一的弋阳腔,还有“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其节以鼓,其调喧”“错用乡语”“改调歌之”诸多特点,不能以“一唱众和”一点而论高腔之源流。
第三,《腊梅从良》《补缸》二剧并非“前期祁剧的遗孑”。《腊梅从良》又名《打面缸》,见清人《古柏堂》传奇,昆腔、高腔、汉剧、川剧、滇剧、扬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均有此剧目,并非祁剧特产。(见陶君起著《京剧剧目初探》432页)《补缸》的专用调[补缸调]并不是产自湖南,更不是产自祁阳,而出自高昌调(见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524页)。因而用[补缸调]产生的《补缸》(《王大娘补缸》)一剧也非“前期祁剧的遗孑”。
现在我们再回到祁剧高腔来源的探讨,说祁剧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仅凭《南词引正》《南词叙录》的两条资料是不够的,还需从多方面进行探索。
据江西资料:“弋阳县目连班,在长期的演出中,由于受了我国通俗文学的影响,其剧目发展选择了另一条道路,在编演结构方面深受《目连戏文》影响,从而在剧目上形成以连台本戏为其基本特点。这时,弋阳腔上演的连台本戏,包括《目连传》在内,计有《三国传》《封神传》《征东传》《水浒传》《岳飞传》《东游记》《南游记》《西游记》《北游记》和《铁树传》等十二种。”④《目连传》包括《梁武帝》在内,算两种。这十二种连台本戏,相当一部分保留在祁剧中。祁剧除了《目连传》为重点连台本戏以外,还有《岳飞》《观音》(即《南游记》)《西游记》,称四大本,宝河派没有《西游记》,却有“夫子”戏(即《三国传》),也是四大本,此外,早期还有《封神传》。据此,祁剧早期也有个演出连台本戏的阶段,足以说明祁剧高腔和弋阳腔的流源关系。此后,弋阳腔又移植了一批传奇剧目,约有《珍珠记》《卖水记》《长城记》《八义记》《三元记》《鹦鹉记》《白蛇传》等十二种⑤。祁剧高腔分正高、杂高,正高演唱连台本戏,杂高演唱传奇剧目。杂高的传奇剧目中,也有《一品忠》(《鹦鹉记》)全本和出目《卖水记》的《生祭彦贵》、出自《三元记》的《雪梅教子》、出自《珍珠记》的《隔窗会妻》。《八义记》(《八义图》)《白蛇传》祁剧后来改用南路演唱。这又进一步说明祁剧高腔和弋阳腔的承袭关系。
又据江西资料:“弋阳腔的舞台表演艺术,以擅演目连戏与历史和演义著称,更多的表现一种质朴粗犷的生活气息,特别着重于扑跌翻打的武技表演,并与大锣大鼓所造成的强烈的气氛相结合,形成一种炽热、火爆的艺术风格。……把民间武术、杂技吸收进来,安插在戏剧情节之中⑥。”祁剧艺术,也正是这种粗犷、炽热、火辣的风格。祁剧的《目连》《岳飞》也把民间武术、杂技吸收在表演之中。“弋阳腔传奇戏的表演,却是另外一种风格,其特点是古朴细腻,真切感人,塑造一般市民所熟悉的人物,注重深刻揭示其内在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⑦。祁剧的“杂高”传奇剧目也体现了这种特点。“弋阳腔继承了北曲杂剧和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并有重大突破,其标志即是角色行当的全面发展,净、丑两行不再处于从属地位,和生、旦一样开始独当一面,齐头并进。”⑧从而形成早期的“九角头”体制,即三个生角、三个旦角、三个花脸(丑角为小花脸)。湘剧有“九老图”之说,祁剧亦有“九顶网子打天下”之说,当是承袭弋阳腔角色行当“九角头”体制而来。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祁剧高腔与江西弋阳腔的渊源关系,它是弋阳腔传入祁阳地区后经过地方化而形成的一种声腔。
明嘉靖年间,青阳腔崛起。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庙记》中说:“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实际上弋阳腔并未绝,本书不作讨论)关于青阳腔的形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弋阳腔流入安徽与地方语音及民歌小曲结合而成,另一说是青阳腔曾吸收余姚腔的成分或径由余姚腔演变而成。青阳腔继承了弋阳腔“其节以鼓”、“一唱众和”的演唱特点,其最大成就是发展了弋阳腔的“滚调”,在唱法上也沿着平、低调发展,使高亢粗犷的弋阳腔趋向于柔和优美。青阳腔以其发展“滚调”和演唱风格的优势,至明万历年间盛行之极,流行地域由皖南伸展到赣、湘、闽、广、鄂、蜀、晋、鲁等地,被誉为“天下时尚”的“新调”。青阳腔向外扩展之际,祁阳戏班也在演唱弋阳腔剧目的基础上,吸收了青阳腔演唱的剧目,迄今保留了《琵琶记》《金印记》《白兔记》《投笔记》等整本戏和出自《拜月记》的《抢伞》《双拜月》,出自《荆钗记》的《成舅拜门》《玉莲投江》,出自《破窑记》的《花子骂相》《泼粥》,出自《玉簪记》的《偷诗》《来迟》《赶潘》,出自《和戎记》的《昭君出塞》,出自《妆盒记》(即《金丸记》)的《陈琳拷寇》等散折。青阳腔的“滚调”,在曲牌中穿插口语化的、通俗易懂的数板之做法,亦体现在祁剧的曲牌和剧目中,如[山坡羊]、[四朝元]、[江头金桂]等曲牌中有数板,唱时有快有慢;剧目如《打草鞋》,其中王子能控诉曹大本罪恶的长段唱腔就用了“放流”(数板,“滚调”),唱词生动形象。
湖南的戏曲研究工作者常常引用《祁阳县志》中的一首诗来说明祁剧的历史。诗为:“曼声度曲宴中庭,那得烟花乐部听(原注:时乐多不备),但扮齐人与妻妾,一双不借笑优伶。”此诗出自清同治九年修纂的《祁阳县志》“艺文”中邓奇逢追叙祁藩王轶事所写的《祁阳杂咏》。诗中的“一双不借笑优伶”,一般认为系指高腔剧目《张旦借靴》,刘回春先生不同意这种说法。到底哪种说法为是,本书不作议论。“但扮齐人与妻妾”一句,刘回春和欧阳友徽都说系指《东廓记》,友徽同志还说已故老艺人李巧燕说祁剧还演过此剧,剧中还有一段哑剧表演⑨。这一说法材料很具体,应该是可信的。问题是现在祁剧并没有这个传统剧目,是否后来失传了或改了剧名,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要说的是:从祁藩王雇请戏班演唱的时间来看,它可以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封祁阳王到崇祯十六年(1643)祁阳王被逐这八十余年的任何一个时间内,因而并不能说明祁剧的悠久历史。
演唱目连戏的弋阳腔和青阳腔传入祁阳的路线,是从赣南赣州地区进入湖南的。这是一条湘赣两省进行艺术交流的历史通道。
明代隆庆末年,梁辰鱼等改革的昆山腔开始兴盛,与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为明代四大声腔。万历末,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昆腔一跃而居诸腔之首,并进入北京取代了弋阳腔,成为全国性的剧种。从明天启初到清康熙末的百余年间,是昆剧蓬勃兴盛的时期。昆腔也传入了湖南,传入了祁阳戏班。祁剧现仍保留有昆腔十几个折子戏。至于昆腔如何传入祁阳班,从什么路线传来的问题,从剧目情况和地理环境来看,应该与衡阳戏班有关。《衡阳湘剧志》说:衡阳湘剧昆腔的传入,源自桂端王府的昆腔班。桂端王朱常瀛于天启七年(1579)就藩衡州,王府“笙歌之盛,不减京畿”,到崇祯十六年(1644),张献忠部迫近衡阳,“桂藩即集女乐并宫女二千余人,聚而燔之”,说明衡阳王府戏班确曾盛演昆腔。今衡阳湘剧保留昆腔剧目之数量,居湖南各大戏剧种之首位。而祁剧保留的昆腔剧目,也大多为衡阳湘剧常演剧目,如《醉打山门》《劝农赏花》《天官赐福》和出自《百花亭》的《斩巴喇》。有些在其他声腔的剧目中穿插一折昆腔戏,祁剧与衡阳湘剧也一样。如高腔戏《金印记》中穿插一折昆腔戏《六国封相》,高腔戏《玉簪记》中穿插一折昆腔戏《琴桃》,北路戏《满床笏》中穿插一折昆腔戏《卸甲封王》,祁剧唱弹腔、衡阳湘剧唱高腔的《铁冠图》中穿插一折昆腔戏《别母乱箭》。还有《渔家乐》中的《藏舟》《剌梁》等散折,衡阳湘剧唱昆腔,祁剧用高昆合演。这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说明了祁剧与衡阳湘剧的密切关系。祁剧仅有的十几出昆腔戏,绝大多数都与衡阳湘剧有关。加之,祁阳与衡阳地域毗邻,祁阳班与衡阳湘班有过密切的交流关系,衡阳班艺人来祁阳地区搭过得胜班,可以认定,祁剧昆腔及其剧目系从衡阳班传入。近日听省京剧团黄丽丽同志说:她在贵州省京剧团教学时,听到该团演员说,湖南的湘昆是贵州传来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情况,需作进一步研究。
祁剧昆腔亦有正昆、杂昆之分,上述的昆腔剧目系指“杂昆”剧目,而连台大戏如《岳飞》《西游记》《混元盒》等高昆间唱剧目中的昆腔则谓之“正昆”。湘剧和辰河戏有“低牌子”声腔,戏曲音乐家周俊克认为湘剧的“低牌子”与南北曲时代的北曲有承袭关系,祁剧“正昆”是否如此,有待戏曲音乐家进一步研究。
注:
①⑨见欧阳友徽著《祁阳祁剧》16页和23-24页。
②④⑤见《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综述”13页。
③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542页。
⑥⑦⑧见《中国戏曲志·江西卷》“综述”14、15页。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贺文键 ‖ 玄学不玄——易学与术数的本质与特征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谈迁 ‖ 西狩获麟处在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