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李昌杰 ‖ 乡愁之忆诗文(90)说说风箱
儿时的冬季特别的冷,早晨总是赖在被窝里,把被子裹得严严实实不想起床。暖和的热炕很是舒服,用花布做的棉裤被夹在贴身的被子和重被子(多盖的一层被子)的中间,这样穿衣服时棉袄棉裤不是凉的。
我总是被“嘎达……嘎达……”有节奏的风箱声吵醒,一听到这声音,我就知道娘已经起床做饭了。
我家的风箱不知用了多少年,我记事起它就很破旧,拉风箱处的把手已经被磨得油亮。每当拉风时,“嘎达嘎达”的声音很大。
有时娘做饭时,我也会帮着烧火拉风箱。我开始烧火总是不得要领,有时刚点着,一拉风箱就吹灭了。好不容易点着了,心急添柴太多,又总是冒的满屋的烟,呛得慌!后来也逐渐找到了小窍门,用棒子皮引火,等有了底火,再添硬柴。拉风箱也要不急不慢,有节奏的拉风箱杆,其发出的声音“嘎达……嘎达……”也很有节奏,沉闷而舒缓!
我喜欢干拉风箱的活,尤其是蒸干粮或者炸油渣的时候,搬个小马扎坐在灶台前,一手添柴,一手拉风箱。等馒头快要熟的时候,整个屋里都弥漫着馒头的香味。刚揭锅的馒头,挨着锅的那一侧会有焦黄的饹馇,有时往外拾馒头时,饹馇会粘在锅上,娘就用铲子铲下来,给我吃,香脆香脆的,十分美味。
那时村里时不时有走街串巷的“勒风箱”的商贩,骑着二八自行车,驮着编织袋,里面装着鸡毛。有的风箱用时间长了,没什么风,不好用,其实就是里面的风箱板上的鸡毛散落或者磨损了,不兜风。他们会把风箱打开上面的一块梯形板,把里面废旧的鸡毛拆下,勒上新的鸡毛,风箱就变得风更足了。每当这时,爹总跟人家攀谈起来,趁他拈鸡毛的空儿,爹把一碗茶端到跟前,其实他在学人家的手艺。他告诉娘每次杀鸡时,不能把择下的鸡毛扔掉,放起来,几乎用上年把二年,把木箱构件卸下来。重新粘上新鸡毛,这样拉起来灶腔里火旺。最犯愁的是雨雪天气柴禾没干的,怎么拉风箱都得憋一老会子烟再起火,有时满厨屋里烟雾蒙蒙。87年分开家后,仍用大锅做饭,爹把一只旧风箱分给了我,好在一样用。但换鸡毛的活我干不好,总是叫爹来帮忙。一般情况下,厨房里的活总是妻子干的,只是每年过年时过油,我必须帮忙。因为一个人顾得了上,顾不了下。我便坐灶前拉风箱。有时掌握不好火候,油炸的食品不是嫩就是老,为此妻子好一阵数谅。在二000年之前,都一直用风箱做饭。
后来盖了新居,灶台旧貌变新颜。曾经在南屋和西屋里当厨房,因此曾叫本家的昌留哥及老同学荣合给我盘好新的锅台,四周也都贴上了瓷砖,锅台整体干净了许多。因为新盘的锅台是无烟灶,所以风箱也自然而然的被闲置了下来,彻底退休了。再也听不到那有节奏的“嘎达嘎达”的风箱声。
而现在极少回老家做饭,加上农村改造厨卫,打倒了灶台,风箱早劈了烧锅,而改用蜂窝煤。后改煤气灶,两年前用了燃气灶,所以风箱完成了它的使命,彻底走进了乡愁记忆的长河。
但风箱作为与每一家天天做饭必备的工具,虽不再使用但作为农耕社会的遗产信物却有着满满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历史。
风箱,俗称风匣,是用来产生风力的木制鼓风装置,体现了老祖宗的聪明才智。
一、起源与演变
• 风箱起源于战国时期,最初的形式为“橐”,是一种皮制的鼓风吹火器。
• 据《老子道经》记载,“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形象地描述了橐的工作原理。
• 汉代冶铁技术大发展,与橐的动力的改进密切相关。山东滕州出土的汉代冶铁画像石中就有橐的画面。
• 唐代或宋代,双动活塞式风箱应运而生。这种风箱正逆行程都做有用功,能连续提供风流,提高了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
• 元代陈椿的《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绘有许多风箱图。
二、结构与工作原理
• 风箱由一个木箱、推拉的木制把手、活动的堵风板(风舌)、出风嘴等部件套装组合而成。
• 操作人员通过拉动把手带动活动堵风板,空气通过进气口进入风箱,再拉动把手将箱体内的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道进入锅灶,用于生火做饭。
• 活塞式风箱在推拉过程中,一端排气鼓风,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
三、应用与传承
• 在过去,农村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有风箱,它是生火做饭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 风箱在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如呼和浩特赛的风箱制作技艺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风箱等现代化工具的出现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拉风箱,但风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仍然值得被重视和保护。
四、文化意义
• 风箱不仅是一个实用的工具,更是乡村文化和亲情记忆的载体。
• 拉着风箱听着进风口木板发出的“吧嗒吧嗒”的声音和灶里柴禾燃烧被风吹出的“呼呼”声构成了一曲风箱奏鸣曲,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 风箱还承载着许多温馨的家庭记忆和亲情纽带,如母亲在灶头炒菜,孩子坐在灶前拉风箱帮厨的场景等。
风箱的历史上,几个重要事件和关键人物共同编织了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重要事件
战国时期的起源:风箱的前身“橐”产生于战国时代,是一种皮制的鼓风吹火器。
唐宋时期的双动活塞式风箱:据李约瑟博士考证,成书于1280年的《演禽斗数三世相书》中,有拉杆活塞式风箱的最早的图画。这种双动活塞式风箱正逆行程都做有用功,能连续提供风流,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相传该书为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袁天罡所撰,宋代初次刊行。此外,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也记载了活塞式风箱。
元明清时期的广泛应用:元代陈椿的《熬波图》中绘有铸铁用回拉杆双阀门风箱,说明风箱在元代已得到广泛应用。明清时期,风箱在民间更加普及,成为厨房等场所的重要工具。
近现代的逐渐消失: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电风扇、天然气等现代化工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拉风箱,风箱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人物
袁天罡:作为唐初的玄学家、天文学家,他据传撰写了《演禽斗数三世相书》,并在书中刊载了世界上最早的双动式活塞风箱图,为风箱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间工匠: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民间工匠通过不断实践和创新,完善了风箱的制作工艺和使用性能,使其成为古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1.风箱的基本功能与实用性
• 助燃工具:风箱通过手动或机械方式产生风力,用于吹火助燃,提高燃烧效率,是古代炊事和冶炼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 生活必需品:在中国古代,几乎家家户户的厨房都有风箱,它成为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2.风箱在中国古代家庭与社会的地位
• 家庭地位的象征:在北方的一些农村,风箱的大小往往寓意着这家人的生活水平,民间认为家里有个大风箱,是家庭地位的象征。
• 社会生产的关键:风箱不仅用于家庭炊事,还广泛应用于冶炼、铸造等工业生产中,对古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风箱作为文化符号与象征意义
• 智慧与勤劳的象征:风箱的发明和使用,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精神,它作为文化符号,承载着对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精神的赞美。
• 家庭与亲情的纽带:风箱常常与家庭生活和亲情记忆紧密相连,如母亲在灶头炒菜,孩子坐在灶前拉风箱帮厨的场景,成为许多人心中温馨的家庭记忆。
4.风箱在历史变迁中的文化记忆
• 历史发展的见证:风箱从战国时期的橐龠演变到唐宋时期的活塞式风箱,再到近现代的逐渐消失,见证了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迁。
• 文化记忆的载体:风箱作为逐渐消失的老物件,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在现代社会,人们仍然怀念风箱带来的那种质朴、亲切的生活气息。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姜传岗 ‖ 回忆录:生产队劳动的快乐日子里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李昌杰 ‖ 乡愁之忆诗文(93)老人言的智慧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