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2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2-11      分享到:


沈法会

公元四世纪初,中国南北分裂,晋室南迁,中原士家大族纷纷南渡。书法在南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以“二王”为主流风格的新体。而北方,则是多个政权割据混战,直到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始得到短暂的安宁。当时北方的书法,仍然是两晋的延续。494 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南北书风才有了接轨,形成了书法史上重要的“魏碑”、“魏体”这一独特的书体。

北魏遗存的字迹多见于碑版、墓志、造像记、题名、塔铭、买地券之类的铭石,其中半数以上是隶书,但真正为后世所重的,是那结字欹侧,无隶意的楷书新体。这种字体,横向笔划左低右高,撇捺开张,点画俯仰相背,结构欹侧茂密,体态严整。这种楷书是魏碑的正体,最初在洛阳一带的上层社会流行,后来逐渐发展到山东、河北地区,如兖州地区出现的《贾使君碑》、《张猛龙碑》、《金口坝守桥石人背铭》等,都是北魏碑刻中的精品,历代书法家都对其有着极高的评价。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唐世之碑,孰能比杨宣、贾思伯、张猛龙也?其笔气深厚,意志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体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张猛龙、贾思伯、杨宣,亦号源为民,而结构精绝,变化无尽……自有正书数百年,荟萃而集其成,天然功夫,并臻绝顶,当为碑中极则。”对于《金口坝守桥石人背铭》,康有为则称:“兖州金口坝水底石人,笔势翩翩,直是宋人法度。”而且,在金口坝出土的其他残石中,风格、神采与这些名迹相近的,亦不在少数。针对上述碑刻,徐叶翎先生研究认为,当为一人所书,他又把同时期的《张玄墓志》、《李仲璇修孔子庙碑》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这些作品皆出自一人之手,且以为“这位书法家应是山东兖州人。”徐叶翎先生所研究的这位兖州书法家,我们没能在浩若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发现他的踪迹,但另一位时代相近的书法家沈法会,却是在书法史上真实存在的。

沈法会,兖州人,善隶书。北魏宣武帝为太子时,其为侍书,给事东宫。宣武帝即元恪,生于太和七年(483年),二十一岁被立为太子,二十四岁即位。沈法会能为其侍书,足见其水平和在当时书法上的名声,都应有着重大影响。沈法会的书迹在当时流传甚广,闾里皆可见,声誉也仅次于同时代的崔浩。崔、卢两氏,在入魏之前即是北方的两大书法世家。北魏初年,崔玄伯、崔浩父子居高官,预机要,天子诏令、朝廷文告往往出自崔氏父子笔下,故其书影响,自非单纯书艺所能及。沈法会在东宫任侍书,职责是辅助皇子习字作书,是品级不高的属吏。孝文帝安排工书者侍奉皇子习书,是北魏皇室随着汉文化水平程度提高,而采取的向南朝学习的一个举措,表明北朝宫内也

已经与南朝一样,重视传统文化的传习了。但是,北方的士族书家也如南方士族一样,首先重视门第家世,其次才是个人学问。所以对于沈法会这样既无士族门资,亦非儒学名流的书手,仍属于颜之推所谓:“虽然,厮猥之人,以能书拔擢者多矣,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在当时,朝廷命制的碑刻、谥册、宫殿题署之迹,都是当道的士族书家的手笔,沈法会的书迹虽然已经“见

知于闾里者甚众”,但想厕身其中,仍然是不太可能的。而且时人在明知其书之佳,评价时仍然会称之“未有如崔浩之妙”。

沈法会的书迹今已很难见到,在宋人所编的汝帖中,有沈法会的一件作品,只是与崔浩的放在了一起。《汝帖》是北宋汝州知州王采在大观三年(1109年)所编的一部法帖,他从《淳化阁帖》、《绛州帖》及“三代而下迄于五季字书百家”中,选编先秦金文八种,秦汉至隋唐五代名家书法九十四种,共一百零九帖,刻成帖版十二块,史称《汝帖》,是与《淳化阁帖》、《灵州帖》、《绛州帖》并称的宋代“四大名帖”。至于帖中所收沈法会的作品,对其真伪历来也多有争议,但在我们无缘一睹其真容的情况下,这件作品也许能给我们传递一些历史的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