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3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2-11      分享到:


韩 毅

北齐的书法文字一直无闻于世,历代论书者少有涉及。直到清乾嘉时期,金石学大兴,在金石学家、书法家的搜罗和重视下,方日渐彰显于世。现在看来,北齐所遗存的刻经、碑刻、墓志、造像记,皆可称冠于一时。而北齐的佛教刻经,更是蔚为大观。尤其是兖州周边地区的擘窠大字刻经,更是独步古今。这类写经大字,字体以隶为主,波磔隐于笔势之中,笔划饱满浑圆,含蓄凝练。其结体宽绰,或密或疏,因字自宜,极显张力。那些笔画缺口自然露出,于凝重的体态中,显出生动纵逸的情调,雍容大度的风范。而受其影响,北齐的小字刻经楷书,笔画丰腴,结体横宽,略显欹姿。在兖州泗水桥东侧发现的《沙丘城造像记残石》,即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件造像记刻石,与汶上水牛山的《文殊般若经碑》,有同工异曲之妙。该碑包世臣誉之“深穆简静,自在满足。”杨守敬评之“平情而论,原非隶法,出以丰腴,具有灵和之致,不堕寒俭之习耳。”另外,在兖州金口坝附近出土的佛教残石中,亦不乏与之风格契合的遗存。

北齐文风盛于北周,以至颜之推等著名文士甘冒风险投奔北齐,当时北方的文学名士,多在北齐。北齐的书法家,大多是生于北魏而得名于东魏者。鲁郡人韩毅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北史·齐本纪》载:“始范阳卢景裕以明经称,鲁郡韩毅以工书显,威以谋逆见擒,并蒙置之第馆,教授诸子。”而且到了北齐后,韩毅的名声与地位得以进一步巩固,与当时的名流姚元标、袁买奴、李超、张景仁齐名。高欢执政东魏时,令皇室子弟学习书法,敕博陵贾德胄教授乐陵王高百年习书,济北张景仁教授太原王高绍德习书,韩毅教授彭城王高浟学习书法。彭城景思王高浟是神武帝高欢的第五子,《北齐书·彭城景思王(高)浟传》中载:“(东魏元象二年)博士韩毅教浟书,见浟笔迹未工,戏浟曰:‘五郎书画如此,忽为常侍开国,今日后宜更用心。’浟正色答曰:‘昔甘罗幼为秦相,未闻能书。凡人唯论才具何如,岂必动夸笔迹。博士当今能者,何为不作三公?’时年盖八岁矣。毅甚惭。”由此可见,高浟虽然被动的要求学习书法,但这种学习在他眼里却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在他心中,经略国家才是头等大事,而书法诗文之类的雕虫小技,在他的人生中实在算不得什么。虽然此时他只是八岁的幼童,但在北朝动荡纷争的大背景下,生于皇室的他还是很清楚事情的孰轻孰重。而这件事,对韩毅应该是个不小的打击,特别是他自以为可以传世的书法,在一个八岁孩子眼里,竟然是这么不堪一提。当然,北齐整体社会对书法还是颇为重视的。

韩毅虽然在以后没有因为书法再取得什么大的业绩,但与他齐的张景仁,却因书法获致高位。《北齐书·张景仁传》称:“张景仁者,济北人也。幼孤家贫,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选补内书生。与魏郡姚示标、颖川韩毅、同郡袁买奴、荧阳李超等齐名,世家(高澄,521—549 年在位)并此为宾客。天保八年(557年),敕受太原王绍读书,除开府参军。后主(高纬,565 年即位)在东宫,世祖(高湛)选善书人性行淳谨者,令侍书,景仁遂被引擢。小心恭慎,后主爱之,呼为博士。后主登祚,……进位仪同三司,寻加开府,侍出……除中书监。以疾卒,赠侍中、齐济等五州刺史、司空公。子瑜,薄传父业,更无余技。”张景仁以“性本卑谦,及用胡人巷伯之势,坐致通显,志操颇改,渐成骄傲。良马轻裘,徒从拥冗,高门广宇,当衢向街。诸子不思其本,自许贵游。”其自矜“苍颉以来,八体取进,一人而已。”只是我们遍检书法史时,如不是特殊原因,恐怕很少有人记起还有这么一个“八体取进,一人而已”的人。与张景仁经历相似,以书法为进身之阶的还有赵彦深等人。韩毅在东魏、北齐著名一时,但很可惜,却没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其名在千年后的书法史中,也很少被人提及。只有一些对书法史进行深入仔细研究的专业人士,才会在必要的时候,把他重新从故纸堆中寻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