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7
杜 甫
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号
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备受推崇,被视为格律诗的丰碑。他传世诗歌约一千四百余首,多有忧国忧
民的作品,表现出了可贵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品格。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被世人尊称为“诗圣”,其作品被称为“诗史”。唐开元二十年(732 年)春,杜甫贡举不第,由洛阳来兖州省亲,看望在兖州做司马的父亲杜闲,并寓居于兖州。《杜工部集》中所录第一首诗《登
兖州城楼》,即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李白移家兖州,在此与杜甫相逢,两颗巨星聚合,交相辉映,被闻一多誉之为双曜。他们诗酒唱和,携手共游,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惬意的时光。
杜甫出身世家,从他的先祖杜恕、杜预,到他的祖父杜审言均以文章显于当时。他七岁能诗,却屡屡不得志。天宝六载(747 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权相李林甫导演了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所有士子落选,杜甫也在所难免。天宝七载(750 年)冬,杜甫向玄宗献《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贤院。天宝十四载(755 年),杜甫被授予河西尉的小官,他不愿意往任,后改授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其时其年已四十四岁。随后爆发的安史之乱,使杜甫被迫置身于颠泊流离之中。至德二年(757 年)五月,杜甫投奔肃宗,被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皇帝,被贬华州司工参军。广德二年(764 年)春,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即辞职,故后人又称其为“杜工部”。
杜甫幼年受过严格的书法训练,康有为《广艺舟楫》称:“杜工部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则古人童年先作大字可见矣。”明丰坊《书诀》称:“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后。’论书势云:‘如屋漏痕,如壁坼,如印印泥,如拆钗股。’自钟王以来,知此秘者……唐则欧阳信本、虞伯施、褚登善……杜子美、颜清臣、柳诚悬……数公而已。”可见杜甫的书法用笔是有很深的渊源的,他对自己的书法也十分自信。《杜诗详注》卷十二引《杜臆》称:“公素善书法,故自比王右军。”杜甫的书
法作品传世极少,即使在文献中也仅见近人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引明胡俨自言“尝于内阁,见子美亲书《赠卫八处士》,字甚怪伟。”《中国书法大辞典》中载,杜甫有《两川夔峡诸诗石刻》、《古柏行》传世。清代末期,在四川巴中县南龛古窑造像老君洞中,发现一通唐乾元二年(759 年)的摩崖刻石,内容是杜甫为其好友严武作的《严公九日南山诗》。刻石高 121 厘米,宽 70 厘米,10 行,行 18 字,计 157 字。落款为“乾元二年杜甫书”。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少陵塬的杜甫祠堂,藏有该石的墨拓本,称之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杜甫的书法,乃海内孤品。这件作品在清末发现时,曾在金石界、收藏界及古董界引起轰动。1934 年公开展出时,又招来各种议论。1961 年,启功先生看到这件拓本时,认为有可能是宋人伪托的杜甫作品,对其真伪有翔实考证。元代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称“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刘有定注曰:“子美……善楷、隶、行书。”又,五代牛峤《登陈拾遗书台览杜工部留题慨然成咏》:“北厢引危槛,工部曾刻石。”皆言杜甫之善书。此刻笔划瘦劲,略有嶙峋之态,且楷行相间,与文献中所载杜
甫的书法,颇有相通之处。
杜甫虽然没有可靠的书法作品传世,但其书法的创作应该还是非常成熟且有深度的。他传世诗歌一千四百余首,其中涉及到书画的,就有近百首。在他的诗歌中,他对书画的论述评价,都十分到位,在书画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拓展。今人安旗称:“除文学外,杜甫对其他艺术也很留心。例如书法,‘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他不单本人从小就开始学习书法,后来在他的《观
薛少保书画壁》、《观张旭草书图》、《李潮八分小篆歌》诸诗中,我们还可以窥见他对书法的兴趣和修养。”就书法而言,直接论述书法的有《李潮八分小篆歌》、《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观薛少保书画壁》、《宗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等,都包含了杜甫
的书法美学思想。特别是在他论书诗的抗鼎之作《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提出了“书贵瘦硬始通神”的书法审美观。杜甫的这一观点,与其所处时代的书法潮流并不相符。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十四称:“唐初字书晋宗之风,故以劲健相尚,至褚、薛,则尤瘦硬矣。开元、天宝以后,变为肥厚,至苏灵芝辈,几于重法。”显而易见,当时的时尚尚肥厚,这恐怕与唐玄宗的喜好有着很大的关系。米芾在《海岳名言》中称:“开元以来,缘明皇字体肥俗,始有徐浩以合时君所好,经生字亦自此肥,开元已前古气无复有矣。”因而杜甫在诗中又称:“惜哉李蔡不复得,吾甥李潮下笔亲。尚书韩择木,骑曹蔡有邻,开元以来数八分,潮也奄有二子成三人。况潮小篆画秦相,快剑长戟森相向。八分一字值百金,蛟龙盘拏肉屈强。”诗中先叙书之源流,再拉当朝书家作陪衬,褒扬李潮法古人而不流俗的书风,从而达到在深层面上突出他偏爱骨力美,主张“瘦硬通神”的审美主张。他的这个观点引发了书法史上千年的“肥”、“瘦”之争,一直到今天。杜甫诗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有
张旭、李邕、贺知章、虞世南、褚遂良、郑虔、薛稷、张彪、李潮、顾戒奢、韩择木、蔡有邻等人,特别对年长于自己的张旭推崇有加,诗中多次尊其为“草圣”。对自己有“诗书画”三绝之称的酒友郑虔更是表现得情谊真挚,仅写给他的诗就有四、五首。可见,杜甫论书,在当时不仅是有资格的,而且是有着十分庞大的人脉圈子的。书画相通,是中国艺术中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杜甫知书又懂画,对当时的绘画亦有不俗的点评。他与王维有过交往,与王宰、韦堰、曹霸等大画家诗酒唱和。他的诗中,题画诗的数量远超于论书诗之上,其中著名的《丹青引赠曹霸将军》、《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戏题画山水图歌》等,涉及到的绘画题材有山水、松、鹰、马等。他将画家笔下的鹰、马等都看成有精神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都寄托到画中。杜甫十分爱画,他的草堂落成后,请韦堰在墙壁上画了两匹马,一匹吃草,一匹嘶鸣。他偶尔得到一批好绢,就又请韦堰为其画双松图。他喜欢王宰的山水画,就请王宰为他画,可王宰画画十分缓慢,“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山”。在他不断的促迫下,方才画成。杜甫十分谙熟画家的掌故和艺术特点,他懂得绘画的残缺美,写出“剩水沧江破,残山碣不开”的诗句,表达了他对“残山剩水”的审美观。对于杜甫在书画方面的审美,也有人提出过疑问。米芾就认定他
“不能书”,在《海岳名言》中称:“老杜作《薛稷丰盛普寺诗》云:‘郁
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今有石本,得视之,乃勾勒倒收笔锋,笔笔如蒸饼。普字如人握两拳,伸臂而立,丑怪难状。由是论之,古无真大字明矣。”“薛稷书慧普寺,老杜以为‘蛟龙岌相缠’。今见其本,乃如奈重儿握蒸饼势。信老杜不能书也。”而倪云林则称:“少陵歌诗雄百代,知画晓书真漫与。”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6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江夜雨 ‖ 金乡人物志——李燧:职统六师 官联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