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6
李 白
李白(701—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祖籍为陕西成纪(今甘肃平凉),一说生于蜀郡绵州(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卒于安徽当涂。李白的诗歌代表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多描写自然山川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想象丰富,瑰丽多姿,雄厚豪放。尤其是其古风,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标高,他与杜甫并称“李杜”,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
李白青年离家,曾流离多地,于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寓家兖州,至天宝十五年(756 年)托武鄂将两个孩子接往南方,寓家兖州二十余年。李白寓家兖州期间,结交名士,游览名胜,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他入籍兖州,置有房产,配有田地,经历了儿子降生、发妻离世、再婚等一系列的人生变故。
李白擅书法,惜书名为诗名所掩。《四库全书》本《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六称:“李白书得无法之法。”此说源自元郑杓《衍极》,“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元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五曰:“李白字太白,一字长庚,兴圣皇帝九世孙,官至翰林供奉。善楷隶行草。”由此可见,古文献中谈及李白擅书法的资料还不算太少。宋《宣和书谱》载,宋内府曾藏有李白行书《太华峰》、《乘兴帖》二种,草书《岁时文》、《咏酒诗》、《醉中帖》三种。并评其《乘兴帖》:“唐人作诗,未有如杜甫,时白亦得差肩,甫至其名章俊语,郁郁芊芊之气,见于毫端者,固已逼人,是尘可与泥笔墨溪径者争工 拙 哉? 尝 作 行书, 有‘ 乘 兴 踏月, 西 入 酒 家,
不 觉 人 物 两 忘,身在世外’一帖,
字 画 尤 飘 逸, 乃知太白不特以诗
名也。”另外,《秋涧先生文集》载,《中兴馆阁录》中载有李白《廿日醉题诗》、《送贺八归越诗》;金代王恽曾见《送贺八归越诗》墨迹,并说书后有李白自题曰:“吾头懵懵,试书此不能自辩,贺生为我之论,年少眼明。”后来此墨迹刻入《玉虹楼帖》、《泼墨斋法书》等帖中。其他还有《月下独酌四首其二残句》,刻入《甲秀堂法帖》,《爱酒帖》刻入《翰香馆法书》,《月下独酌四首其二》刻入《星凤楼帖》。其他还有一些托
名李白的刻石,如《壮观》、《禹穴》等,各地亦时有发现。李白的
作品中,现有两件墨迹存世,经海内外专家考证,认为是李白的手笔真迹。
《上阳台帖》,纸本,纵 28.5 厘米,横 38.1 厘米。全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草书五行二十四字。该帖《石渠宝笈初编》有著录,宋时曾入内府,有宋徽宗题笺和及跋语。后散落民间,有大收藏家赵孟坚(子固)、项元汴(子京)等人的鉴藏印。清初为安岐所藏,后又复入内府,有乾隆“古希天子”印记,清末又流入民间,为张伯驹购得,后捐与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文物菁华》第二辑,曾影印《上阳台帖》,有学者对其真伪提出异议,认为是宋人仿书,后经启功先生鉴定,认为该帖是唐代中期的风格,有“太白”款,并且字迹不是钩摹,宋徽宗的题签、印记也可信,断定该帖系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后有多人题跋,元人张晏跋曰:“谪仙书传世绝少,尝云:‘欧、虞、褚、陆,真书奴耳。’自以流出于胸中,非若他人积习可到。观其飘飘然有凌云态,高出尘寰,得物外之妙。尝遍观晋唐法帖,而忽展此书,不觉令人清爽。当时沉香亭待醉,高力士脱靴矣。”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纸本,纵 26.4 厘米,横 67 厘米。全文为:“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李白。”十一行,五十字。该帖流落日本,几经辗转,上世纪中期被日本古笔收藏家明日香宁范购得,藏于京都书本文库,后为佐藤家族所有。2017 年,香港李白诗词书法研究会购得该帖。早在 1986 年 4 月,时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的谢稚柳先生,赴日本考察曾见到此帖,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其寄给其妻陈佩秋的家书中提道:“惊见李白嘲王历阳帖,笔力劲健,气势遒迈,书风符合唐代法书风格,为唐人墨迹,许李白真迹谓然,尤足珍也。”1987年 11 月,明日香宁范携该帖来华,史树青先生组织专家对其进行鉴定,从
墨迹、笔法、纸张等方面论证了该帖为唐人书迹。1989 年春,启功先生赴日,对该帖进行了鉴定,启功先生仔细研究后,作了如下评语:“这件作品书法风格独特,形神两全,各个方面都体现唐代特点,时代特征明显,必是唐人妙墨,是否为李白亲笔所书,不能否认,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单就从书法艺术看,不失为一件极精彩的唐人墨迹。”2017年,陈佩秋先生再次鉴定该帖,认为该帖从其笔法流露出唐初欧、褚及隋唐写经的用笔取势,认为该帖符合盛唐时代的笔性特征,为唐人墨迹无疑,当是李白真迹。2022 年 1 月,傅申先生发文认为,此帖纸色醇古,纸张与唐人材质相同。通过墨色对比,确定为硬心笔的书写痕迹,以及书风用笔习惯等,此帖为唐人墨迹无疑,定为李白真迹。当然,其间也有不少学者提出疑问疑异,但认为《嘲王历阳不肯饮酒帖》为李白真迹的,占了上风,故人们也多以之为李白的手笔。古人论李白的书法,多称其“飘逸”,指的是李白书法的洒脱自然,不受拘束,不同于寻常。《李太白集注》称李白“丱岁知通书。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束喜与酒徒纵饮,世有六逸八仙之目。贺知章一见号谪仙人,荐之明皇。”字如其人,李白这种性格中的洒脱飘逸,如实地反映了在他的书法中,造就了他的书风飘逸而又不失雄健。
由于李白好酒,名气又大,但传世书迹却十分罕见,于是也就有人打起了他“醉草”的主意。北宋处州人葛蕴,字叔忱,嘉祐八年(1063 年)进士,长于诗文,擅书法,尤善以淡墨陈纸戏托古人书迹,世人莫能辨。宋晃说《嵩山文集》卷十八《跋李太白草书》称:“葛叔忱豪放不群,客为叔忱叹:‘李太白无字画传于后。’叔忱一日偶在僧舍,纵笔作字一轴,题之曰‘李太白书’,戏一世之士。且与其僧约,异日无语人,每欲其人曾信于人也。”《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六亦称:“世存李太白草书数轴,乃葛叔忱伪书。”可见早在宋代,即有人伪托太白之书了。故“今世所传《法书要录》、《法书苑》、《墨薮》等书,著古今能书人尽矣,皆无太白书之品第也。”
关于李白书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唐孟綮《本事诗》中的记载:“玄宗命
白为宫中行乐诗,二人张朱丝阑于前,白取笔抒思,十篇立就。笔迹遒利,凤峙龙拏。” 明解缙《春雨杂述》中称,李白书法传自张旭,而李白也的确与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张旭、颜真卿、怀素、李阳冰等为至交,故其等书法师张旭,也是有很大可能。李白的诗作中,涉及到书法的并不多,他在《王右军》中,称赞王羲之“笔精妙如神”。在《草书歌行》中,更是盛赞怀素的草书,刻画怀素酒后运笔挥洒,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是堪与王逸少、张伯英、张旭并肩的草书大家。
李白除了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外,在绘画上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虽然不擅画,但却精于鉴赏,在他的诗文中,仅题画诗就有八首,画赞十四篇。李白的八首题画诗中,有七首是题的山水画,可见他对山水画还是情有独钟的。这与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他在《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莹禅师房观山海图》、《求崔山人百丈崔瀑布图 》、《观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图》中,都充分展现了他在观画时的审美情趣,从中发现了绘画中美的意涵,并发挥对美的联想,在品评中得到审美的愉悦,发现美的价值。他还能在鉴赏中进行美的再创造,将自己对绘画的体验,转换成美轮美奂的诗作和文章。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4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