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江夜雨 ‖ 金乡记忆│李白与金乡的美丽邂逅
在金乡的文化史上,唐代大诗人李白犹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一些美丽的传说和脍炙人口的诗篇,见证了他与金乡之间千年的情缘。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携家带口来到济宁,且在济宁居住长达二十三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金乡这片土地便在李白的生命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据史料记载,李白曾多次游历金乡。他的足迹踏遍了金乡的山川、庙宇,他的情感也因这片土地而变得丰富多彩。开元二十九年夏天,李白同乡好友金乡县令范金卿之邀调离金乡县,去浙江任职,李白为其送行,写下《送友人》的经典之作:“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中,青山横亘,白水环绕,一幅清幽而壮美的画面徐徐展开。李白在此地与友人分别,友人即将踏上万里征程,如同那漂泊的孤蓬。“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他用浮云和落日来比喻游子的漂泊和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情景交融,令人动容。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李白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那是一种真挚而深沉的情感,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而《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更是展现了李白与金乡的紧密联系:“客从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李白在这里送别友人韦八,韦八从长安来又将归长安。诗中“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一句,堪称神来之笔。李白的狂放不羁在这一句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将自己的心境比作被狂风吹向咸阳之树,形象而生动地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在这离别的时刻,千般滋味涌上心头,却难以用言语来诉说,不知何时才能再次与友人相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友人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连山的烟雾之中,余味悠长,让人沉浸在离别的惆怅之中。
除了送别之诗,李白还为县令范金卿留下了诸多诗作。《赠范金乡》其一:“范宰不买名,弦歌对前楹。为邦默自化,日觉冰壶清。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浮人少荡析,爱客多逢迎。游子睹嘉政,因之听颂声。”李白赞扬范金乡为官不图虚名,以弦歌之教治理一方,使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淳朴温和。在李白的笔下,范金乡的治理之功得到了高度赞扬,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形象。其二则进一步刻画了范金乡的品德与风范,通过对范金乡的赞美,展现了金乡这片土地的淳朴民风和良好治理。
李白对金乡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所创作的诗篇中,更体现在他对金乡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他的诗歌如同一缕清风,吹进了金乡人民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对文化的追求和热爱。在他的影响下,金乡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文化、重视文学创作的良好风气,文学艺术得以蓬勃发展。
在金乡还有关于李白惩恶扬善的美丽传说。李白村位于金乡县霄云寺西2公里处。相传,李白在唐开元年间,在任城(今济宁市)居住。一个秋夜里,李白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感觉自己被一团彩云托到高空,悠然向南飘去。李白卧坐云头,俯身观看,但见大地山水相映,繁花似锦,绿草铺地,百姓安居乐业,村落里炊烟袅袅,一派祥和景象。此情此景,李白诗兴大发,雅词妙句涌上心头,欣喜不已的李白欲将心中所想形成诗篇,可就是找不到毛笔,心急之际,猛然坐起,方知是南柯一梦。梦醒的李白夜不能寐,只恨不能下得云头,到此佳境一游,与民同乐。遗憾之余李白决定南游,去寻找梦中的世外桃源。
第二天一早,李白跨上白马,日夜兼程,快马加鞭,从任城一下正南,来到了金乡县城南50里的地方,只见当地黄沙漫漫,树枯草干,人马稀落,街面上几间破旧门面显得孤零零的。这时,从小巷子里走出一群年轻人,这群年轻人簇拥着一个身穿红袍,头戴绸帽,帽上还扎一朵红花的公子哥儿,但见此人油头粉面,走路横冲直撞,围着他的那群少年,个个点头哈腰,陪着笑脸。他们径直走到一处破门院外,七手八脚踹开院门,横冲直撞地来到屋内,强行将一女子抱出院子,放在马上,准备带走。此时,两位古稀老人从院内跌跌撞撞跑出来,一起跪在马下,哭着央求公子哥儿开恩放过他们的女儿。这帮人哪里听得进去,一脚把老人踢倒在地。公子哥儿刚要骑上马带走女子,李白恰好赶到,厉声喝道:“住手!光天化日之下,朗朗乾坤,你们竟敢强抢民女,胆大包天!快放了这女子!”公子哥儿斜眼观看,见一白面书生挡住了自己的去路,火冒三丈,猖狂地说:“书生不识好歹,赶紧让路,不然要你好看。”李白冷笑一声:“大胆狂徒,赶紧住手,不然小心狗命不保!”公子哥儿见李白不让道,朝一帮少年使了一个眼色,少年得令,疯狗似的扑向李白。正当恶少们接近李白之时,从李白随身携带的书箱中飞出一杆毛笔,大笔如椽,对着这群恶少狂扫,只见扫得天昏地暗,瓦石飞舞,一群恶少也被扫得连翻带滚,人仰马翻。公子哥见势不妙,同打手们惶惶如漏网之鱼,急急如落魄之狗,夺路而逃。
老夫妇被眼前的情景吓呆了,直到恶少们落荒而逃,才缓过神来,双双跪倒在李白面前,千恩万谢。邻居们见状,纷纷跑上前来,向李白哭诉恶少们的不法行径。原来这是当地一伙无恶不作的流氓混混儿,欺男霸女,丧尽天良。李白听罢,气愤填膺,对百姓说:“我将毛笔挂在这老汉门前,此乃神笔,专锄恶霸,以后只要是恶少们胆敢来作恶,毛笔会自动前来保护,将作恶者赶出去,这样他们就不敢作恶了。”后来,这里的村民再也不用受恶人的欺辱,从此安居乐业。百姓为了感谢李白,集资建了一处庙宇,取名李白庙,村名也改成了李白村。
李白与金乡的历史,还体现在李白对金乡文化传播的影响上。李白在金乡期间,结识了许多当地的文人雅士。他们常常聚在一起,饮酒赋诗,谈论天下大事。李白的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卓越的才华,对这些文人雅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带动下,金乡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许多人开始热衷于文学创作。一些文人还模仿李白的风格,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进一步丰富了金乡的文化内涵。
李白留下的壮观碑也成为了金乡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据说,这块碑的来历颇具传奇色彩。当时,李白在金乡游览观光,被这里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的淳朴民风所打动,便挥毫写下“壮观”二字。这两个大字不仅体现了李白的豪迈气魄和对金乡的赞美之情,也展现了他的书法艺术。后来,这四个大字被刻在石碑上,成为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方碑刻的“壮观”二字风格与唐人笔意略有不同,颇像是明清之际流行的馆阁体。有观点认为,这可能是明清之际的好事者的托名之作。即便如此,“壮观”碑的书法仍独具魅力,它写得法度森严、结体稳健,笔画刚劲有力,无一笔显得虚弱;字体端庄大气,在方阵之中透露出豪迈气势,从布局到笔法皆展现出非凡的功力,令人赞叹。
从唐代的金风玉露,到今日的金乡大地,时光流转,却带不走李白与金乡之间那根深厚的文化纽带。诗韵在千年的岁月里流淌,情感在金乡的山川中沉淀。
- 上一篇:上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书画家传8
- 下一篇:下一篇:「春秋故事」李绪庭 ‖ “不孝之鸟”与“掘 地 见 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