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春秋故事」李绪庭 ‖ “不孝之鸟”与“掘 地 见 母”

来源:本站    作者:李绪庭    时间:2025-02-12      分享到:


东周列国,故事多多。其中“掘地见母”,堪称为后人“孝”谈。

故事发生在郑国郑庄公的一家。郑庄公的母亲姜氏,生有二子,长子名曰寤生,次子名叫段。一听这长子的名字就不正常。何以唤作“寤生”?原来姜氏夫人分娩时,不知不觉,是在梦中产下的,于是即为此子取名“寤生”——“梦中产子”。这事在宫内传扬开来,让姜氏非常难堪;再加上寤生长相又不是那么出色,于是姜氏心中对这个孩子渐渐产生了不快之意。

不久姜氏又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叫段。这老二和老大相比就不一样了。段长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涂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艺高强,所以姜氏心中十分偏爱此子,便产生了让老二接班的念头。于是姜氏向其夫郑武公吹起了枕头风,说次子之贤,宜立为嗣。可是武公坚守“长幼有序”的原则,还是立长子寤生为世子,这就是后来的郑庄公。

等到武公薨,郑庄公代父为周王朝卿士,权力越来越大。而次子段只得到了一个小小的共城,作为食邑。姜氏夫人见段无权,心中不快,就对庄公说:“你继承了父位,享地数百里,使同胞之弟容身在这么个小小的地方,难以糊口,于心何忍?”在姜氏的强求下,庄公母命难违,不得不将京城之地封给了弟弟段。

段得封京地后,入宫来到姜氏,姜氏对他说:“今日之封,是我再三恳求,你兄虽然勉从,但他心中未必和顺。你到京城后,一定要多聚兵马,偿有可乘机会,我当相约,兴兵袭郑,你可代替寤生之位,那时我死也无憾了。”得到母亲的授意,段回到京城居住,以射猎为由,整日到郊外操练兵马,准备谋反夺位。

段的不轨行为被朝中大臣们察觉,纷纷要求庄公诛杀段。其中公子吕对庄公说:“主公嗣位,并非国母之意。今姜氏与段合谋,恐日复一日,养成大势,如蔓草不可除啊!”庄公总是笑着说:“段乃姜氏之爱子,寡人之爱弟,寡人宁可失地,也不可伤兄弟之情。”其实庄公早就胸中有数,正所谓“欲教你灭亡,先让你疯狂。”心想,只管让你老二肆无忌惮,待你造逆,那时明正其罪,姜氏也没什么话可说了。

终于到了收割“蔓草”的时候了。一天早朝,庄公假传一令,称自己要去周朝面君辅政。姜氏闻之此事,心中大喜,遂写一封密信,使心腹之人送去段,约段在五月初旬发兵来袭击郑国。

庄公预先差人伏于途中,杀死送信人,将密信截获,看罢信的内容后,重新封固好,又遣自己人将信件送达给段,并索取回书。书中约定,以五月初五为期,到时由姜氏在城楼上立白旗一面,作为攻城信号。

试想,一切都在庄公的掌握之中,一场厮杀后,由姜氏策划的母子之乱,以失败而告终。段自杀身亡,庄公并在他身上搜出了那封密信。当二封密信摆在姜氏面前时,姜氏无言以对。这时庄公对母亲的所作所为生恨在心,一气之下,对天发誓:“不到黄泉,再也不与相见。”姜氏羞愧无措,离开了宫门,出居颍地去了。

可是,平息了段的叛乱后,庄公回到国都,再也看不到昔日母亲的身影,不觉良心顿时萌生。叹曰:“我不得已而杀弟,何忍又离其母?这不成了天下罪人了吗!”

……

且说颍地有一个智贤的大夫,名叫颍考叔。此人正直无私,素有孝友之誉。他见庄公将姜氏置于颍地而不顾,对人讲:“母虽不母,子不可以不子,主公此举,伤化极矣。”他决定要去劝说庄公,收回成命。

一天,颍考叔捕捉了几只鸟,假以献野味为名,来见庄公。庄公问:“这是什么鸟?”考叔对答:“此鸟名鸮,昼不见泰山,夜能察秋毫,明于细而暗于大。小时其母哺之,长成后乃啄食其母,此为不孝之鸟,故捕而食之。”庄公听后,默然无语。

到了吃饭的时间,厨师端上来一盘蒸全羊,庄公赐给考叔一个羊腿。只见考叔拣好肉取下,用纸包裹,藏在袖内。庄公觉得奇怪,问他,只管吃饱,何而再拿回家呢。考叔说:“小臣家有老母,小臣家贫,老母未尝此厚味。今君赐小臣,小臣念及老母,何能下咽?故带回家,再做成羹汤,好让老母品尝。”这时庄公说道:“卿可谓是孝子啊。”说罢又不觉凄然长叹。考叔问:“主公为何长叹?”庄公说:“卿有老母奉养,能尽人子之心,寡人贵为诸侯,反不如你啊。”考叔假作不知,又问:“姜夫人明明在堂无恙,何为无母?”这时庄公遂将姜氏与段合谋作乱,及将姜氏弃置于颍地一事,述说一遍。并说自己立下黄泉之誓,悔之无及。

考叔听后,对庄公说:“你弟段已死,姜夫人现只有你一个儿子,又不奉养,这与鸮鸟有什么两样啊?”考叔见庄公不语,接着话锋一转:“不过,臣有一计,可以化解主公黄泉之誓。”庄公忙问:“何计可解?”考叔说:“掘地见泉。造一地室,先迎姜夫人在内居住,告之主公念母之情。主公在往地室内相见,这与‘黄泉之誓’并不相违。”庄公听后大喜,遂命考叔掘地深十丈,待泉水涌出,在泉侧再架木为室,设下长梯。一切准备就绪,考叔先见姜氏,言庄公悔恨之意,如今欲迎母孝养。姜氏听后且喜且悲。不多时,庄公从梯而下,拜倒在地,口称儿子不孝,求母恕罪。姜后说:“此乃老身之罪,与汝无关。”母子抱头大哭。

庄公从地穴内迎出姜氏,亲自扶上车辇,自己执辔随行。国人见庄公迎母归来,无不以手加额,称赞庄公之孝。

此后,故事中的“不孝之鸟”,也成了一些人,不忠不孝、愧对父母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