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元代书法家杨桓/兖州书画家传12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2-14      分享到:


杨 桓

杨桓(1234—1299 年),字武子,兖州人。因居家在城南三里辛泉,故而号辛泉,又号辛权。杨桓自幼聪颖警惕悟,勤奋好学,少有文名,弱冠为郡诸生。他曾读《论语》中孔子批评宰予白天睡觉为“朽木不可雕也”,就下决心以后白天不睡觉,终其一生,除非因病卧床不起,他从未在白天睡眠。中统四年(1263 年),杨桓任济宁路教授,其间为曲阜县令衍圣公孔之仓书写了墓志,撰写了《单州夫子庙碑》和《重修阙里庙垣记》。后应诏入京,任太史院校书郎。至元十八年(1281 年)十一月,太史院并入到

秘书监,杨桓任从仕郎。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杨桓升任秘书监;第二年,又升任秘书监、监察御史。

杨桓学思渊博,为人宽厚。他在太史院奉旨撰写了《仪表铭》和《历日序》,以文辞典雅而受到褒奖。朝廷赐予他金银,他辞而不受。遂后,杨桓又参与了《大元一统志》的编撰。杨桓是一个颇有政治头脑的人,他在任监察御史时,负责考察百官,究纠弹行政过失。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去世时,有人得到一方玉印,不识其印文,请教与杨桓。杨桓看后说,这是一方传国玉玺,印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他还因此写

了一篇文章,仔细叙述了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并献给皇帝,认为传国玉玺在此时出现是极大的祥瑞。不久后,皇太孙即位,即元成宗。杨桓上了一道疏,奏请了二十一项内容,涉及行政、经济、吏治、教育、文化、刑法等各方面,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其中的“访问时政得

失”、“省内外冗员”、“讲究钱谷以裕国用”等内容,都卓有见识,切中时弊,确实是经过认真调查研究,深入思考得出的结论。后来这些建议大部分为朝廷采纳,由此也可见,杨桓不仅是一个博学的文臣,还是一个有强烈社会感和担当的官员。杨桓在修完《大元一统志》后,回到老家兖州休养。在此之前,他已经将家中财产全部让给了弟弟杨楷,乡里对其孝悌宽厚甚为推崇。大德三年(1299年),朝廷又诏杨桓回京,出任国子监司业,但他却未能赴任而卒。


杨桓是一个有相当成就的文字学家,所著《六书统》、《六书溯源》、《书学正韵》等文字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这些著作是在杨桓去世后,有其子杨守义献给朝廷的,朝廷对其十分重视,下令官办的刊印机构江浙行省儒学为其刊印。这在当时,是一份十分特别的恩宠。因为在元代前期,官方刊印的私人著作,只有杨桓的这几部。《六书统》二十卷,是一部有意识以六书理论为汉字分类,研究汉字的著作。收字 12906 个,重文 8120 个。该书一经问世,即受到广泛的关注,倪坚在《六书统序》中称该书是一部“得古人不传之妙”的著作。刘泰也称:“于古人寓教之妙,发其所未以新天下后世之耳目,可谓方今之盛典也。”到了清代,《四库全书》收录了《六书统》,但对其评价却不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大致因戴侗《六书故》门

目而衍之,指事、假借二例,则桓以意钩稽,自生分别……以六书论生,其书本不足取,惟是变乱古文,始于戴侗,而成于桓。”《六书溯源》十二卷,专门收录《说文》中没有的,或者附于重文的字。这些字本来没有小篆,杨桓利用他所

掌握的这些字形,为它们回溯小篆的写法。由于元代离篆书流行的年代已经很久远,文字在流传过程中,字形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讹变的现象,所以这种回溯的方式写小篆,难免有些字出现错误。《六书溯源》卷一为会意,收 11 字;卷二指事,收 14 字,合转注为一卷。第三至十二卷谐声,没有象形。故虽名为六书,实为“五”书。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按韵编

排文字,并分标为一、二、三、四,用以区分声韵的高下。所收文字,以篆、隶为主。在每个字下标注“统指、统形、统声、统意、统注”等字,表示这些字出自《六书统》。标注“原指、原形、原声、原意、原注”等字,表示这些字出自《六书溯源》。《书学正韵》的韵目,大体是因袭《集韵》,稍加改订而成。杨桓的《六书统》,通过收录大量的钟鼎文字,为后世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资料。按事物的特征进行了分类,在编排体例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符合文字发展的趋势。而且在对文字的释义方面,结合当时最先进的科技发展,对文字重新进行释义,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当然,杨桓的文字学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但作为六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环节,

杨桓的研究还是有着许多借鉴价值。他的六书研究,影响了一大批的后世学者,《四库提要》中提到的魏极等人,其实反映了后代学者受他启发,对古文字的源流关系的一种梳理。对于今天的文字学研究,我们不应苛求。杨桓的著作有多么精深和完美。他的不足,是时代发展和个人学术素养局限造成的,没有他们的探索努力,甚至失败,恐怕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学术发展和繁荣。

作为元代精通古文字,且又善篆体书法的杨桓,存世书法作品颇多,传世的除《郭氏南茔碑》、《阙

里庙祭器碑额》、《重修正觉寺碑

额》、《大德三年阙里庙之学记碑》等几个碑外,还有小篆《李翰林酒楼记》、大篆《无逸篇》、楷书《尊经阁记》、《毕显神道碑》、《大德三年王先生墓碑》数种。

《李翰林酒楼记》,书于至元三十年(1293 年),内容是唐代侍御史沈光于唐咸通二年(861 年),为任城太白酒楼所撰《李翰酒楼记》。该碑久佚,仅有拓本传世。赵晋斋《金石目录》最早载录该碑。清人杨叔玄在《续三十五举》中称:“杨桓著有《六书通》,所书《太白酒楼记》甚有名,往岁顺德何上舍清尝欲举以为赠,后不数相见,今已归道山,无从觅矣。”可见此碑在清代虽著名,但拓本却是十分罕见。民国年间,湖南人杨昭俊于 1926 年和 1928 年,在北京书肆分两次淘得拓本,使之得以璧全。《李翰林酒楼记》书法师承唐人

李阳冰,用笔多圆弧,上下匀停,几经弯曲仍不失弹性。这种篆书,虽上承李斯的秦篆,但经过李阳冰等人的改造,已无甚古意可言。传到杨桓,虽然严守篆法,力避讹谬,但终是无力回天,难改篆书艺术江河日下的局面。但是,《李翰林酒楼记》能上承秦篆余韵,取法李阳冰的唐篆,并使之与后世自称“斯冰之后直至小生”的李东阳,及清初的钱沾等联接起来,这不能不说杨桓对篆书艺术发展贡献。

《无逸篇》,故宫博物院收藏。这是一件篆、隶、楷三种字体的合卷,杨桓作篆,萧㪺作隶,赵孟頫作楷。杨桓的这篇大篆《无逸篇》,是现存元代最早的篆书墨迹,是杨桓六十六岁去世那年的作品。对于杨桓来说,由于他在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深度,古文字的发展历史,他了然于胸。因而这件作品写的挺劲古朴而不失灵动,简远散谈而不失法度,对后世篆书的复兴,有着不小的影响。

《尊经阁记》,是 2011 年在济宁尊经阁旧址新发现的杨桓的楷书作品,书于大德三年(1299 年)四月,也是他去世的那一年。《尊经阁记》的碑额,用笔稳健,刚柔相济。与他之前的篆书作品相比,更显得丰硕厚重,雍容华美。碑文虽为楷书,但在体势中却囊括了篆、隶、楷的笔划和意趣。弱化了楷书的提按变化,线条平实,结体方正平和,杂揉篆、隶,刚劲中寓婀娜,遵劲中藏婉媚。笔势古雅,凝重高洁,体现了杨桓不同凡响的书法功底。碑文中不时出现的通假、异体字,既可见书写者深厚的学养功夫,又表现出了作者欲将篆、隶、楷诸体融为一体的书法理想。当然,元代文人自我作古,嗜好深奥生涩的行径,在此也可见一斑。对于杨桓的书法,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深究六书之义,直用

篆法。”而从其传世的作品看,又是以篆书为主,即使楷书为主体的《尊经阁记》,也不时可见篆、隶书的参糅。这种风气,应该说在复古盛行的元代,还是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这种风气,对元代的书法创作起到了促进作用。若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在异族统治下的文人,面对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排斥,所做的这些努力,极有可能是想借助古文字这一载体,来延续汉文化的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