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故事」白中乾‖ 赵王河畔打虎李

来源:本站    作者:白中乾    时间:2025-02-17      分享到:


自古民间英雄多,降龙伏虎载史册!

在古老的赵王河畔,就流传着一个打虎李的地名传说故事。

北李村,坐落在任城区喻屯镇的东北部,237国道东侧,老赵王河西岸。该村村名历史沿革中,有“李氏兄弟勇猛曾与虎斗,故村名曾称打虎李”。那么,李氏兄弟究竟是如何“曾与虎斗”的呢?

散文作家李耀奎在《祭祖之思》一文中有载:“相传这打虎李村庄,草创于明末清初,当年老祖自山西洪洞县初来此地,于蛮荒莽野乱荐中遇虎与之拼杀获生,一心贪恋这地方卧虎之灵气,便才破荒为田、结草搭庵为舍、伐木编栅为门户而立村。自此,打虎李的子孙在这里世世繁行,代代续继,悠悠数百载,人丁兴旺,地肥粮丰......”。短短数语,对李氏先祖打虎建村概述的无比精妙,但究竟如何“打虎建村”却无详细叙述。

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济宁市任城区地名志》,得到该村的地名历史沿革——

明代永乐年间(1402 --1424),李姓从山西省洪洞县先迁居大流店居住,后又迁此定居。该村名因李氏兄弟勇猛,曾与虎斗,故村名曾称打虎李,建国后为区别重名村庄以方位改称北李庄。

这里关于“打虎建村”的记载,也是仅有两句笼统不详。

1990年地名补查时,作为任城区地名办工作人员,笔者走访了喻屯镇北李村几位健在的高龄老人,经过与他们详细座谈,并拜读翻阅《李氏族谱》 , “打虎建村”的大体经过,才初见端倪。

武松打虎美名传,先祖伏虎新村建!当年走访时北李村一老者自豪地说。

原来,明朝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加之水、旱、疠、疫等自然灾害,济宁以南一带村庄稀疏,十分荒凉。永乐年间的大规模迁民,才使这一带的荒芜景象逐渐得到改善。后有李氏兄弟二人,从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迁到南阳湖西侧的大流店村(今属任城区唐口街道办事处)定居。这兄弟二人非常勇猛,经常到村东南五里多路的老赵王河边去割草砍柴。

这天,兄弟二人背着刚割到的两捆草,正往回走,忽然,弟弟惊叫起来:哥,快看!

原来,前边荒草丛里面,趴着几只猫一样瑟瑟发抖的东西。兄弟俩大吃一惊!这不是父亲常讲起的吃人的老虎吗?无山无林这荒草地里怎么会有老虎?弟弟害怕了,哥哥,咱赶快走吧,于是弟兄俩拔腿就跑。

跑出去没几步,哥哥突然停下了,他说:我们今天跑了,以后不来割草了?即使不来,老虎大了,也会进村伤人的。

那可咋办?弟弟胆怯的问。

咋办?咱俩打死它们,免得虎崽子以后伤人!于是兄弟俩返回来,脚跺镰刀劈,把虎崽子全弄死了,兄弟俩高兴极了。

过了一会弟弟又害怕起来,哥哥,咱赶快走吧,大老虎出来,还不得把咱俩都吃喽?

是啊,哥哥心里一沉,有虎崽子就有大老虎,我的天,赶快跑!但这时已经晚了,兄弟俩跑出去没多远,就听身后一阵风响,一只眼珠子暴涨着的大老虎,从草窝里蹿出来,咆哮着扑向他俩。这时,弟弟吓呆了,哥哥大叫一声,老二,抓紧镰刀,快蹲下!兄弟俩就地一蹲,避开了凶猛的老虎。老虎扑空了,这凶狠的东西一转身,又向他们猛扑过来。弟弟吓得蹲在地上起不来了,哥哥这时猛的一跃,手持锋利的镰刀,向老虎的前腿砍去,刹那间他身子往下一蹲,只听得咔嚓一声,老虎的一只前腿被砍断了!老虎由于用力过猛,重重的摔在地上,但哥哥手中的镰刀也被老虎的腿带飞了!怎么办?眼看着老虎又摇摇晃晃的起来了,这时,弟弟站了起来,他大声喊道:给你镰刀!哥哥接过镰刀向老虎奔去,此时老虎已经快站起来了,但镰刀也飞快的扎入它的肚皮之中,只见哥哥咬紧牙关,用力一勾,老虎的肚子便被豁开了,这兽虫长啸一声,瘫倒在草丛中。老虎终于被打死了!!但这兄弟俩也一屁股跌坐在草地上,失魂落魄、后怕不已,刚才好险啊!

兄弟俩回到村里,把打虎的事给邻居们一讲,大家都不相信,这里无山无林,哪里来的老虎?于是兄弟二人领着人们来到赵王河边打虎的地方,邻居们一看大小死虎,都惊诧不已,纷纷树指称赞兄弟俩的机智勇猛。

村里有老者说,能藏龙卧虎必是风水宝地无疑,于是村里许多李姓人家陆续迁到兄弟俩打虎的地方,老赵王河西岸建立新村。为纪念他兄弟二人英勇打虎,村名便叫做打虎李,建国后以方位改称北李庄。原大流店村西北部李氏兄弟曾居住的地方,被称作“李家胡同”,大流店村南的一座桥,也被叫作“卧虎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