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昨日残荷 ‖ 寻古邹城——谒万章墓

来源:本站    作者:昨日残荷    时间:2025-02-17      分享到:



自从知道万章的名字,便开始留意与其相关的各种遗迹。最初是在《孟子》七篇之中,万章之名出现多达 22 次,其诸如“尧以天下与舜”“伊尹以割烹要汤”“敢问友”等之问更是多达 38 次。万章协助老师孟子完成三万六千多字的《孟子》七章,成就了一部享誉世界的儒学经典。万章亦从孟子处习得大量治国安邦、为人处世、交友、做学问的真谛,最终成为一代“先贤”。

那么,万章究竟来自何方?据悉,万章墓现存三处遗迹。一处位于滕州市,一处在淄博市,还有一处在邹城市北宿镇后万村东。

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 年)朱承命、陈紫芝纂修的《邹县志》记载:“万章墓,在城南十里,有万村。成化十八年知县张泰立碑,至今祀之”;光绪十八年(1892 年),吴若灏纂修的《邹县续志》亦有记载:“万村,在城南十里。明成化时县令张泰于村东访得万章墓。此村当即万章故居,或其子孙聚居于此,故村以万名。”据考证,万章墓享殿等最早应建于宋代,明成化年间(1465—1487 年)邹县县令张泰予以重修。墓地原有元、明、清碑刻众多,如今已不复存在。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深秋,荒草繁茂,树木凋零,秋风瑟瑟,天气阴寒。孔子 64 代孙,《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登临峄山,在返回济宁途中,望见道旁一片白杨树林,树下有一截残碑,于是下车查看,方知此乃万章墓。拜谒之后,见墓地杂草丛生,碑碣残损毁坏,倍感伤怀,于是赋《拜万章墓》诗一首,以作纪念。

三百多年后的一个深秋,我怀抱着一颗敬仰之心,拜谒了坐落于山东省邹城市北宿镇前万村东的万章墓。沿着前方神道前行,在郁郁葱葱的苍柏遮蔽之下,一座修缮一新的古代建筑映入眼帘,此即为万章墓。墓地呈长方形,总面积达 3200 平方米。其中有享殿 3 楹,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前有廊,后有门,殿内曾设有供案用以摆放万章木主牌位,后遭损坏。享殿之后即为万章墓冢,封土高 2.2 米,直径 6 米。墓地有古柏 46 株,远望蓊蓊郁郁、苍翠欲滴。

拜谒万章墓,我既有欣喜之情,更多的却是疑惑之感。欣喜的是,二千余年来,历经朝代变换,遭受兵灾人祸,在邹鲁大地上仍矗立着一座万章墓。2011 年,邹城市政府投资 60 余万元,修缮享堂,整治墓冢,新砌围墙,并派遣专人主持祭祀守护。新修的万子墓,千年桧柏森森,享堂庄严肃穆。2013 年 10 月 10 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万章墓为文物保护单位,邹城市人民政府特地立下文物保护标记碑。

疑惑的是,万章墓究竟在何处?据有关县志记载,万章墓有三处:一是在滕县之南的万村。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古迹志》载“《齐乘》云‘万章墓,在滕州南万村’。《通志》云‘在邹县西南十里。’非。”滕州万章墓,今已失其所在,尚待寻觅。二是位于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大河南村东南,封土高约 15 米,直径约 120 米。据传墓前原有墓碑 1 块,现今已不复存在。清嘉庆《长山县志》载:“战国先贤万章墓在卫固镇南六里,在万盛庄西北三里,其墓甚大,国朝初年,有山贼劫矿刨土至椁,土虽合,而成坎”。第三处,便是在邹城西南 5 公里的北宿镇后万村东。

这三处,我较为认可的是邹城市北宿镇后万村的这座墓,并非因我是邹城人,更多的是由于这处遗迹保存相对完好。然而,当地百姓却流传,万章来自山西,逝于此地便葬于此地,此地已无万姓人家居住。这三处究竟哪一处为真?抑或皆为衣冠冢?难免心生疑窦。

据《先贤万子世系谱》所记,前五十五世谱根乃是从山西移民至鲁时,始迁祖留福公从祖籍山西抄带而来。这似乎印证了当地“万章山西说”的流传。万章究竟来自何处?这似乎已成待解之谜。

如今距离万章生活的战国时代已然过去两千多年,但是,在邹鲁一带,有关万章的故事一直流传,万章误穿登云鞋便是流传颇广的一则。
万章自幼勤奋好学。当时孟子在峄山设帐授业,万章便前往峄山拜孟子为师。因家中有老父、继母,无法常住峄山求学,只得早出晚归,每日往返四十余里,不但极为劳累,而且耗费了大量时间,万章常为此烦忧。

一天夜里,万章梦见一位老者告知他:“峄山有个白龙洞,白龙洞里有个小峄山,小峄山上有个白雪,他会助你。”梦醒之后,老者的话语记得清晰分明。次日,听完孟夫子的讲授,万章便前往白龙洞。入洞未远,便见两扇大门,两位身着白盔甲、腰间佩着宝剑的武士拦住了他的去路。万章上前深深施礼,说道:“我叫万章,是孟子的徒弟,我家离此有二十余里,来回颇为不便。奉神人指点,到此来请白雪老人相助。”两位武士见万章诚实有礼,便放他入内。进门之后,只见一派奇异景象:迎面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山,白色的山石,白色的岩洞,白色的树木,白色的花朵,玉砌的道路,水银般的泉水。仔细观瞧,山峰、沟壑,除却色彩之外,与外面的峄山全然相同,这便是小峄山。此时,万章见一位老人席地坐于树下。那老人白发、白须、白眉,连睫毛亦是白色,再加上身着一袭白衣,手中握着一把白蒲扇,俨然是由白雪堆成。这位老人便是白雪。万章上前深深作揖,说道:“学生万章拜见老人……”老人微微睁开双目,轻摇蒲扇道:“你的来意我已知晓。我这里有一双鞋,叫登云鞋,穿上它,你往来便便利了。不过,你要天未明就起身,天黑了方可回家,不能让人瞧见,否则,于你不利。”言罢,从身后取出一双鞋交予万章。万章接过鞋,拜别老人,依原路走出白龙洞。出了洞,天色已黑。万章穿上登云鞋,一迈步,只听“忽”的一声,腾空而起,再迈另一只脚,便到家了。自此,万章每日前往峄山求学,早出晚归,极为便利,于是学问大进。他刻苦研读,勤于发问,他的问题常常促使孟子进一步阐述自身的见解,对孟子学术的形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时日一长,万章登云鞋的秘密终究被他的继母知晓。继母早有害死万章之心,好使自己的亲生儿子继承财产,于是想出一个歹毒主意,她暗中做了一双与登云鞋一模一样的鞋子,趁万章熟睡之际,偷偷换了一只,拿回自己屋中。

第二日一早,万章不辨真伪,穿上鞋便走,一抬腿,飞上高空,再迈另一只脚,“唰”的一下,坠落下来,摔得头破血流,气绝身亡。办理万章丧事之时,继母的儿子得知万章是因穿了假登云鞋摔死的,心想母亲屋里的必定是真的,不妨一试,他哪知,那双鞋也是一假一真。他穿上之后,一迈脚,“嗖”的一声,升于空中,“唰”又落下,摔死了。继母害死了万章,也害死了亲生儿子。

地方官胶吉听闻万家有登云鞋,以为升官发财的时机已至,便带领衙役抢走了两双登云鞋,仔细鉴别,挑出了真的,而后写表献给鲁国国君。国君听闻胶吉进献的是神仙的登云鞋,甚是高兴,亲自摆驾出城迎接,他接过登云鞋,刚要穿上,突然刮起一阵狂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风停之后,鞋,端端正正地置于国君面前,国君欣然将鞋穿上,迈了一步,仍在平地,再迈一步,依旧在平地——原来,登云鞋已被掉换,这一双乃是假的。国君盛怒,以欺君之罪,将胶吉斩首。至于真登云鞋的下落,无人知晓。但这个传说,却流传至今。

与其纠结万章来自何处,不如探究万章的思想。万章的思想精髓究竟为何?我们或许能从他与孟子的对话中,从散存于《孟子》一书中,寻得答案,觅得万章不为人知的一面。今日的我们,终于从其消逝的影子里看到那些失去的光彩。历史的前行,难免会遗漏珍贵之物,万章便是历史的拾遗者。他在趋同的时代,敢于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穷追不舍,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方才有了传世名篇《孟子》。在理解他之时,我将此视作其精神的一个诠释。然而,我亦深深知晓,自己的诸多感慨,未必不是一种空论,毕竟我尚未抵达他的内心深处。或许永远都不能。(本文获孟子研究院征文比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