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兖州春秋 ‖ 第三节 兖州道台衙门
第三节 兖州道台衙门
有关兖州道台衙门的记载,只能上溯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版《兖州府志》中的“兖州府城图”。图中标记东兖道及其并列的布政司、公馆、察院、都水司四个行政机构。该志《建置志》滋阳县部分记:“行署,察院在城西南,布政司在察院西,东兖道在布政司西,都水司在东兖道西。太仆寺在西关公馆,文所在布政司西,泉厅在金口坝西。”(注 1)该志中未注明东兖道及其它四个行政机构的创建年代,以及东兖道的全称。《辞源》注:道,行政单位,唐分全国为十道。清代在省与府之间设道。道台,清时省以下府以上的官员,也称观察。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建置志》中为何将府以上的东兖道列入滋阳县条目中,待考。
明万历二十四年版《兖州府志》卷之十七《兵戎志》序曰:“兖土幅员千里,南通吴会,北拱神都,一郡而治兵之使四焉。沂州犄角东南弹压山海故置一兵道;临清遥制西北,控扼燕齐故置一兵道;漕在河堤之上,绾毂三省,故置一兵道;济处漕渠之中,襟带四方故置一兵道。而总院大臣以节镕制焉。”此序中说明了兖州府是战略要地、军事重镇的战略地位和朝廷设置东兖道及其下属四个兵备道的重要性。该志记:“节制衙门,总理河道兼提督军务军门,开府济宁州,先是永乐十八年遣行军司马樊敬提兵十万镇守济宁。正德以后,遣尚书都御史管官奉勑行事,统辖直隶各省专理漕河。
隆庆四年,始加提督军务职御节制南北直隶河南、山东各道,其在本府者有四:曰沂州兵备道;曰曹濮兵备道;曰临清兵备道;曰济宁兵备道。……”“隆庆四年,巡抚都御史姜廷颐奏裁本兵备道,以(山东)分巡东兖道带管。巡以地连三省,军民错杂,仍当专设一道,遂复置之。万历某年,改分巡兖州一府兵备如故。其在府境领州二县八,曰曹州,曰东平(州),曰成武,曰单,曰郓城,曰巨野,曰嘉祥,曰定陶,曰曹县,曰金乡。所一,曰东平御千户所。巡察司三,曰金线闸,曰安陵,曰安兴。”(注 2)此志中记载了山东分巡东兖道从明永乐十八(1420)到万历十七年(1589)约七十年间,统辖各州县兵备道的变迁。据济宁市政协编《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记:“明代正德六年(1511)刘六、刘七等农民起义军,当年三月二十一日,进驻曲阜故城孔庙,这吓坏了明统治者。东兖官员潘珍请求朝廷移建曲阜故城来保护孔府、孔庙,正德皇帝爽快答应了。
于是从明正德八年(1513)至嘉靖元年(1522),历时八年,修成曲阜,即现在的明故城。”(注 3)此卷所记东兖官员应为东兖道道台潘珍,他可以直接上书奏报皇帝,可见其职位之高。这也是笔者收录到的明代东兖道官员的唯一资料。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兖州,东兖道及其行政机构结束了其在明代时期的政治生命。清初,兖州府的行政建制袭明制,但清代志书中没有清初东兖道的任何记载。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中“兖州府城图”原东兖道遗址改为“兖粮厅”。该志卷之一土地部衙署部分记载了粮厅的建筑规模:“粮厅,治在城西南隅,旧在府治内,后国朝通判李改置今处,甚为轩畅。大门楼一座,仪门三间,角门二间,大堂三间,东西书吏房各五间,堂后西偏为退思堂,书厅各三间,施公讳?修建。
堂后宅门三间,宅厅五间,东西各厢房、厨房、廊房俱备。”(注 4)该志衙署又记:“东兖道旧在新创公馆西。都水司原在旧射圃西,规制略如察院(今废)。”该志所记粮厅建筑或有一部分为原东兖道建筑,也或许是在东兖道遭战火焚毁后重建的。东兖道、察院当时已为废墟。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版《兖州府志》“兖州府城图”中原东兖道位置上标注“粮厅”。该志卷之四《建置志》滋阳县部分记载与明万历版《兖州府志》记载相通,但“今俱废”。该志卷之十六《兵戎志》记:“今裁兵备道,设济宁道,专司河务。”《清史录》卷 261 记:“康熙十三年(1714)十一月,辛酉。裁山东东兖道缺,所属州县事务,统归兖州、东昌两府管理。”东兖道驻扎沂州。从此记所知清代初期东兖道在兖州府仍存在了七十年。康熙五十八年,原东兖道所属州县事务,改归为济宁道统辖。雍正二年,又复置兖宁道于兖州府济宁州。《清史录》卷 145 记:“雍正十二年,河东总督衙门请移驻兖州府。改兖沂道为兖沂曹道,驻扎兖州。应如所请。从之。”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1)版《兖州府志》“兖州府城图”在原粮厅位置上标注“道署”。在卷之四《建置志》兖州府条目中记:“(山东)分巡兖沂曹兼黄河兵备道署,在城内西南隅。大门三间,照壁,东西辕门,门内东西鼓吹亭二座,东西旗台二座,大门东上号房三间,东辕门外官厅三间。厅后,关圣庙三间,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大堂五间,左为库,堂前东为吏户礼柬房各三间,西为兵刑工河房各三间,堂后宅门三间,二堂五间,东书房三间,西书房六间,三堂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内宅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厨房间,群房间。按旧制,(此地)原系粮捕通判署。
雍正十三年(1735),设立兖沂曹道,改建今署。”(注 5)此记排列在知府署前,足以说明兖沂曹兼管黄河兵道道行政级别高于兖州知府。道台官衔也高于知府官衔。此志记载距重新设立兖沂曹道署仅三十五年,该道署建筑群规模已相当巍峨壮观,有房门、亭、台、厅、库共约八十余间。从中可知,清雍正至光绪时代,为兖沂曹济兼管黄河兵备道的繁荣时期。从雍正十三年在兖州重设道署之后,兖州府所辖一州十县与沂州、曹州及其所辖县同属兖沂曹兼管黄河兵备道统辖,并统辖黄河、运河漕运、疏浚、防洪等河务。山东分巡兖沂曹兼管黄河兵备道,这一山东省内三大兵备道之一的军事管理机构,为兖州府城内的最高行政机构。
道署内的东西辕门、东西鼓吹亭、东西旗台、兵刑工房等名称带有明显的军事性质。每有重大活动时,旌旗飘扬,鼓号齐鸣,为道署衙门增添了神圣、威严的气势。道署官厅后仪门前设三间武圣关帝庙,说明道台及官员们有按列祭祀关帝的活动。兖沂曹兼管黄河兵备道是管理山东的三个道之一,为军事后勤机构,官职在二品、三品之间,能有权力调拨兖、沂、曹、济四个州县的粮草、船只和管理粮草、船只、车辆的军队。以上州县的粮草仓库、漕运码头见道署官员带着有道台签署的盖大印的公文,才能调拨粮草、船只、车辆。
清绪二十八年(1902)移山东分巡兖沂曹兼管水利黄河兵备道驻济宁兼办运河事宜。(注 6)
清代,有多名兖沂曹济道道台受皇帝颁圣旨提拔,如乾隆年间的道台阿尔泰、黄检先后被朝廷提拔为山东、山西按察史。每任命一届兖沂曹济道道台,都有皇帝颁圣旨公告天下。
清咸丰年间,僧格林沁亲王是首任兼山东剿捻的钦差大臣。所有僧王军营粮台事务,着兖沂曹济道代办。清同治年间,兖沂曹济道朝安,前在单县内勒索富商财物,声名恶劣,仍著勒令休致(罢官)。清代,山东分巡兖沂曹济兼管水利黄河兵备道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七朝一百六十七年,见证了清代兖州府兴盛时期至清末,结束了其政治生命。后人研究山东分巡兖沂曹济兼管水利黄河兵备道亦简称为“兖沂道”。
清乾隆二十五年,兖沂曹济道龚学海与知府王守镇为解决书院经费不足难题,捐款为东鲁书院买公田。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浙江宁波人兖沂道道台童槐为政清明,奉旨查办时称清朝十大迷案之一的“泰安徐家楼入院杀人抢劫案”,破案后将凶犯及涉案官员绳之以法,受到嘉庆皇帝嘉奖,擢升童槐任江西按察使。(注 7)清乾隆年间的兖沂曹济道员,乾隆五十二年榜眼,官至刑部主事的孙星衍,在兖州写下了金石学名著《寰宇访碑录》。在他的《五松园文稿》书中收录他购买的唐普乐寺僧九定等造像石刻,为保护兖州佛教文化做出了贡献。孙星衍还曾为著名清官、文人牛运震撰《牛运震墓表》。清道光年间的兖沂道道台李心田捐资修了东鲁书院。(注 8)前兖沂曹济道道宪李文耕与知县冯云鹓分别为重修黄狼沟上的卢家桥撰书碑文。兖州府贡院、东鲁书院等府县建筑年久失修,兖沂曹济道观察王春岩与兖州知府、滋阳县令捐款重修。
道光二十年,兖沂曹济道道宪王懿德捐修府城墙,改建垛口四千二百八十九。清同治年间,兖沂曹济道观察黄之山与兖州知府、滋阳县令捐款重修东鲁书院等建筑。清光绪年间,兖州府城墙、府署建筑年久失修“治事之廨不蔽风雨,阅武之场,鞠为茂草”。光绪六年知府伊勒通阿捐廉俸修葺,使府署建筑“演武厅焕然一新”。又三年,兖沂曹济道观察黄之山与县令曹庆恩又捐款修府城墙。清代,数位兖沂曹济道观察等官员捐资修缮城市建筑的善行义举或记载于志书中,或刻在碑文中留存下来,是研究兖沂曹济道官员们的宝贵资料。2015 年在原石佛寺遗址豆腐店村发现一《重修石佛寺灵石亭圣水井记》石碑,经该村村委会同意后获拓片一张。碑文记载清嘉庆十四年(1809)滋阳大旱,赵知县求雨则灵验,遂捐款修石佛寺灵石亭圣水井,请道台王如金撰碑文并书。该碑文落款:“钦命山东分巡兖沂曹济兼管水利黄河兵备道王如金撰并书”,为当年兖州道台衙门的全称。笔者 2015 年把该碑文拓片提供给原博物馆副馆长樊英民先生,登载于《兖州历代碑刻录考》一书中。(注 9)清同治年间,观察长赓将收藏在汤氏的一通《北齐邑义主造塔记》碑,移至兖沂道署西院花厅。(注 10)从此可知道署内曾有养花房、花厅,据说原道署后面有花园、假山。兖沂道道台在兖州府维修桥梁方面也曾做过贡献。清光绪七年,兖州府城内府河上的大武桥年久失修。兖沂曹济道潘道台、道衙门诸公带头与兖州府三十多位官员、400 多位商家和善士捐款修桥。(注 11)三十多位兖州府官员中,潘道台排在首位,可知其官衔在兖州府众多官员中数最高。清“光绪七年秋,泗水桥冲决中一洞,中丞任公道镕、观察黄公大鹤率属捐修”(注 12)。
清光绪十六年,为振兴兖州学风,兖沂道道台中衡捐款在少陵台前的府河上修一拱形石桥“登瀛桥”(注 13),为千年名胜又添佳景。清光绪年间,先后有两位道台为兖沂道署左右各添置一文化古迹。明末甲申年,崑山人曹廷桢旅宿东兖道都阃府,闻煤山之变不忍事二主,遂投井自尽,后人为其立“曹公墓”。光绪乙酉长白人白善联任观察感其忠义,为道署西侧的曹公墓撰文立碑表厥(注 14清光绪庚午,为纪念平定捻军战死在曹州的僧格林沁,兖沂曹济道道台中衡率属在道署以东创修“忠亲王祠”。祠为坐南朝北,正房五间,祠堂门上石匾“忠亲王祠”为道台中衡书(注 15)。清光绪十二年,山东分巡兖沂曹济兵备道使者(道台)广西桂林人秦钟简于兖郡道署为续修《滋阳县志》作序(注 16)。清朝末期,朝廷钦命兖沂道道台全权处理涉外国传教士事务。1898 年,兖沂道道台会见天主教主教福若瑟及德国驻外外交官。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犯北京,两宫西逃至第一站河北省怀来县,时任知县吴永护驾有功。光绪三十四年(1908),朝廷提拔吴永为兖沂曹济兵备道,兼管黄、运两河事务,诰授资政大夫,赏二品顶戴(注 17)。
清光绪二十八年兖沂道迁济宁后,道署闲置。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建“兖州府中学堂”,地址在原兖沂道署,监督杨宗岱。民国元年(1912),兖州府中学堂迁至崇正书院,该学堂为兖州历史上首座中学。民国四年(1915),山东省第二甲种农业学校成立,校址在原兖沂道署。民国十九年(1930)冬,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成立,校址在原兖道署。学校先后拆除原道署大门、辕门、大堂等建筑,另建一现代式学校大门。大门两侧的门房可能为原道署门房。当年,校园内仍保留有道署的清代厅房。民国二十三年(1934),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改为“山东省立滋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校址同上。以上这四座学校当年为鲁西南最高学府,为国家培育图 10-20 原道台衙门大门 兖州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 了大量人才,尤《孔夫子的故乡》 原道台衙门大门 兖州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其是从省立四乡师走出了许多为民族解放和共和国创立做出重要贡献的仁人志士。
1937 年冬,日军占领济南后,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大部分师生随校长南下抗日,学校解散。1938年初,日军占领兖州城,日军广江、八木炮兵连队七百多人入驻原兖沂道署内。1944 年四月,“滋阳县立初级中学”迁入原兖沂道署内。1948 年 1 月,滋阳县立初级中学迁入英国耶稣教堂内,改为滋阳一中,该中学即现在的兖州一中前身。昔日的兖州府最高级别的道台衙门消失后,四十多年间先后在这里开办过五座最高学府。1948 年 7 月兖州解放,10 月在原兖沂道署成立兖州酿酒厂,时为山东省八大酒厂之一。按该街地名排列为乌龙街 1 号。据 2008 年采访住在原道署西府胡同的何保坤老人说,当年道署衙门前各有一个大水坑,门前的南北路上有三孔石拱桥,当年建道署衙门时造风水,挖出来的土垫在大门以北逐步垫高,寓意官员们在此能步步高升、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坑内遍植莲藕,既美化了大门前的环境,又能使道署起到易守难攻的防御作用。原道署大门前各有一蹲相向蹲距的大石狮子,石狮子比知府衙门的石狮子大得多。
2008 年 4 月 7 日,杜心广录像采访曾在四乡师上过学的原新兖镇范家堂村文化老人徐景和时,他说:四乡师在道台衙门成立时才拆除东西拱券型辕门,建现代式学校大门,进去大门后二门券门上有“自强不息”四个大字。院道署大堂、二堂、三堂门前各有一对石狮子,四乡师经常在三堂后面的三间二层楼上举办书画展览。当年,原道署衙门内的古建筑还不少。那些青砖黛瓦的古建筑两脊上有螭吻砖雕,戗脊上有五脊六兽,里生外熟墙体上砌有白条石板,方砖铺地,八砖登顶,重梁起架,廊柱林立的建筑上砖雕、石雕、木雕随处可见。四十多年间,各所学校按照教学需要不断拆除古建筑建教学楼、教师和师生宿舍等学校建筑。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原兖州酿酒厂院内东北角还有过一个蜿蜒曲折的小楼,应为原道署衙门内的一座防御性楼房建筑。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原道署衙门内的古建筑全被酒厂拆除。图 10-21 兖州区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2018 年底,兖州酒厂的建筑又在旧城改造中拆除。清代山东分巡兖沂曹济兼管水利黄河兵备道在兖州消失近 120 年了,但是东兖道、兖沂道在明清两朝在兖州府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和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对兖州的贡献值得研究。
注释 :
1、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版《兖州府志》卷之二第 4 页
2、明万历二十四年(1956)版《兖州府志》卷之十七《兵戎志》第 1 页
3、济宁市政协编《历代皇帝与济宁》下卷第 689 页
4、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卷之一第 34 页
5、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版《兖州府志》卷之四第 3 页
6、《山东省志》大事记 2 第 8 页
7、查询于百度网站
8、樊英民著《兖州史话》第 227 页
9、樊英民著《兖州碑刻录考》第 271 页
10、清光绪十二年版《滋阳县志》卷六第 2 页
11、《兖州碑刻录考》第 311 页
12、清光绪版《滋阳县志》卷三第 7 页
13、清光绪三十二年版《滋阳县乡土志》卷四第 80 页
14、《滋阳县乡土志》卷四第 84 页
15、《滋阳县乡土志》卷四第 83 页
16、清《滋阳县志》序第 6 页
17、《庚子西狩丛谈》之吴永年谱
(资料由兖州民间文史研究会杜心广会长提供)
- 上一篇:上一篇:「人物」孙海云 ‖ 万军丛中笔为戈——记我的爷爷孙景鲁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鲍家林的鲍氏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