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鲍家林的鲍氏家族
鲍氏在明代是当兖州的名门望族,其先为世袭武职鲁王府护卫指挥佥事,后多转武为文,出了三个进士、四个举人。当时即有“兖之世家,鲍氏最著”之称。鲍氏先祖鲍成,寿州下蔡(今安徽凤阳)人,元末为安丰万户,朱元璋战和州,其率部归顺,被拔为先锋。其后屡立战功,受到多次嘉奖,授吉安卫指挥佥事、明威将军,后升迁为沈阳卫指挥佥事,在潮州抗倭时阵亡。其长子鲍葵袭父职,调任兖州鲁王府护卫。次子鲍藻,随兄居兖,皆早卒。藻子鲍珣,字廷玺,因其伯父鲍葵无嗣,袭鲁王府护卫指挥佥事。鲍珣恪尽职守,政绩突出,“辅佐藩府小心慎密。怀抚士校甚有恩,兖郡中军民无大小咸畏之若神明。”鲁王举荐他为指挥同知、怀远将军。鲍珣虽然是世袭武职出身,但极为重视文教。他不仅督促子弟读书,还为驻兖州的军籍子弟争取读书的机会。鲍珣还热心社会事务,参与维修曲阜孔庙大成殿和周公庙,校勘重印孔林原藏《圣贤像》《素王纪事》《东游记》等儒家经典。作为鲁王府的护卫,鲍珣捕贼缉盗,明辩冤屈,抚恤下属,捐粟赈灾,至得民望。
鲍珣育四子,皆为一时俊彦。长子鲍克恭,天顺三年(1459 年)举人,曾任山西霍州知府。但因为他是鲍珣的长子,鲍珣死后照例应该由他袭父职。所以后来又袭了指挥之职,成了武官。鲍克恭中举后曾做到了知府,明代知府是正四品文官,而卫所指挥为正五品,品阶降了两级,何况又是从文官转武官,这在明代官场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其中的关节,还有待深入研究。鲍克信墓志记有“长兄克恭袭调永平卫防。”是他袭了兖州鲁府护卫后,又调往永平。鲍珣墓志说他“举将才,兵部会议在第一等。”可知鲍克恭作为武官的能力和水平是很被上级重视的。鲍克恭没有子嗣,死后由鲍克宽的儿子袭了指挥之职。
次子鲍克宽,成化二年(1466 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调大同通判,又调浙江湖州府和扬州府同知。《明史·李秉传》称:“帝以秉循私变法,负任使,落秉太子少保致仕。所连鲍克宽、李充…调外任。”是说李秉做了吏部尚书后,锐意兴革,对 8000多名监生进行严格考核,黜退不合格者数百人,于是弄得怨谤纷起,许多人弹劾李秉。李秉提前退休,与他有关连者多人调离京城,鲍克宽曾在吏部任职,支持并参与了李秉对吏部的改革。
三子鲍克信,字以成,号东皋,自幼聪敏,异于常人。在他六、七岁时,鲁惠王庆寿,其随父亲前往祝贺。鲁惠王见其敏异,就问他在读什么书,他回答说正在读《易经》。鲁惠王又问他六十四卦中哪一封卦最吉,他答曰谦卦最吉。鲁惠王闻之十分高兴,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十多年后,鲁惠王为郡主议婚,又想起了鲍克信。鲍克信“长身、美须髯,赋性明敏,动以圣贤为法,历身藻行,高亢不阿,博极群书,尤长于《易》。补兖学宫弟子员。”鲁惠王对其十分中意,负责为郡主选婿的官员也选中了鲍克信。入鲁王府为仪宾,由士民变成皇亲国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做梦都想不到的荣耀。但鲍克信却认为:“娶妻本为养祀也,使不得为荐蘋蘩,奉菽水,其如养祀何!”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鲍克信径自跑到京城求学去了。鲍克信生性泊淡,有几次可以补廪生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四十二岁时他有了以贡生的身份做官的机会,却以母亲年老需要侍奉,让给了别人。到了四十八岁,他被授以山西繁峙县儒学训导。因繁峙距兖州有
两千多里地,鲍克信给朝廷上书,申请允回家侍养老母。鲍克信奉亲至孝,与兄弟敦睦,乐善好施,哀孤悼寡,矜人不能。他在曲阜城东一个叫东皋的地方,筑庐隐居,与朋友们诗酒相和,过了一段十分惬意的生活。鲍克信明医理,善鼓琴,能作诗,尤其在书画方面,更是清高绝俗,不趋时流。他的诗词极佳,但却随作随弃,好在他的妻子有心,为其保存了数百首,后来才得以编成《东皋遗稿》。
四子鲍克敏,字行之,自幼谨礼尚义,如同成年人。成化七年(1472 年),鲍克敏中举人,次年进京参加会试,只中了乙榜。弘治三年(1490 年),鲍克敏参加吏部谒
选,被授予河南武陟县知县。鲍克敏在任上重视耕作,兴修水利,体恤乡民,甚得民望。弘治五年(1492 年),明孝宗下诏,向官员“求直言”,鲍克敏提出七条建议出,皆切中时弊。弘治七年(1494 年),鲍克敏任满赴京述职,顺路回到兖州家中省亲。第二年春,他母亲病逝,服满后,被任命为浙江山阴(今绍兴)知县。弘治十二年三月卒于任上,享年五十三岁。
五子鲍克惠,字以泽,一生未仕,墓志题作承事郎,是因他在灾荒之年出粟赈灾,而朝廷恩授七品散官。鲍克惠轻财好施,经常为人施药、施棺木等。他生性不喜欢和官
场接近,而是追求古代陶渊明、李太白那样的生活方式,流连诗酒,老守田园。其孝养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在平淡安适中生活到 60 岁。
鲍克敏之子鲍继文,字伯正,别号质轩。其自幼聪慧,不苟言笑,举止如成年人。他二十岁中秀才,弘治十一年(1498 年)三十二岁中举,第二年进士及第。这一年鲍克
敏卒于任上,敏继文循礼守制三年后,被授予户部广东司主事。鲍继文在任上参与了对养马场草料的清理,一年为朝廷追回白银万两,遭到了太监们的忌恨,被勒令引病退休。他在曲阜东山瑶溪隐居了一段时间,刘谨伏诛,他被起用为大同知府。在大同鲍继文率下属遮道谏阻皇帝巡猎,得罪了江彬,借故把他召往皇帝行营,扣押达三个月之久,经大臣们疏救,才得放还。后来鲍继文又任过河南右参政,千方百计筹粮放赈,救活数万人,当地人感戴,有奉其像祀于家者。此外,他平冤狱,断疑案,也有出色的成绩。他是个极有政治才干的人,从政数十年政绩累累,数十次受旌表,但因不能阿谀当权的宵小,一再受排挤,最后自己上表以病乞休。
鲍继文长子鲍东周,字仲用,号道庵。其继承父、祖传统,研习《尚书》,聪敏好学。他博览群书,“天文地理、稗官小说,与夫阴阳之术,仙佛之书,靡不涉猎。”其能诗:“所作诗文平实冲澹,不事雕琢,有《尼云樵唱》《蝉蛙闲吟》《道卧闲适》数卷,藏于家。”因科第不举,鲍东周啸嗷田园,流连诗酒,在泗河边建草堂,亲自栽树种菜,养花摘果,以此为乐。鲍东周虽出身官宦家庭,却没有纨袴子弟习气。其常为赈困恤穷,舍棺助葬之类善事。
鲍克宽的孙子鲍东莱,任城卫指挥,善骑射,膂力过人,而忠义勇武出于天性。先征白莲教妖贼,旬月荡平,由是声名甚盛。据鲍克信墓志称:“兄嫂既逝,乏嗣,传职于二兄之子。”可知鲍克恭无嗣,是鲍克宽的儿子继承了鲍氏世袭职位。万历二十四鲍东莱为任城卫指挥,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奉命到江南抗倭,两年多后战死在四桥。朝廷赠都指挥佥事,加二级。其后世袭指挥使,立庙于战所。
鲍氏族人,能得时望的还有鲍东夏,号洙涯,官鲁府奉祠正,一个负责鲁王府宗庙祠堂祭祀的职务。其性格是严正刚毅,长子光宇早卒,次子光宙也是鲁府奉祠正。
鲍东旭,邑庠弟子生员。精书法,擅篆、楷。鲍东津,兖郡庠弟子生员,擅书法。
鲍邦瑞,兖郡庠生,擅书法。
- 上一篇:上一篇:「连载」兖州春秋 ‖ 第三节 兖州道台衙门
- 下一篇:下一篇:「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兖州历代诗选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