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江夜雨 ‖ ​官庄小学往事

来源:本站    作者:江夜雨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想来应该是到了回忆的年纪,最近我常常会想起在官庄小学的往事。这次省委巡视工作的驻地位于城市中心的小小公园对过,从初春来到这里,直到入夏,看玉兰儿花开了,然后是紫叶李,再后是大团大团的绣球花儿,此谢彼放,展演着春天的快活热闹劲儿。每天早晚,一群接着一群的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跳着跃着,造就了这春天的风景。我常常立在15楼大大的落地玻璃窗前,俯视芸芸众生,看着红的绿的白的花儿和蓝白相间校服的祖国的花朵,在眼皮底下流动闪现。也想起我的小学,特别是官庄小学一年的学习生涯。如今已到望五之年,慨叹岁月不居,人生之如流水,自无常形。

我寄居姥姥村上度过了小学四年,其中苦乐自知,对家人的思念伴随着这四年,劳作在于我来讲,无非一年四季侍弄着十来头猪,负责它们的膳食供应,从来不觉得是多么辛苦的事情,反而是远离亲人的思念和寄人篱下的拘束最为难熬。在我的强烈要求和抗议下,小学四年级毕业后,自带了桌子板凳插班读至官庄小学五年级。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抗争的胜利,新桌子新板凳新老师新同学,同时也是我新生活的开始。

彼时的官庄小学,位于西官庄村后、谢园前面,从东官庄上学,就会穿过西坑崕,走西官庄东街,过大灌溉沟,就到了学校。学校设全日制小学1-5年级,十来位老师,来自于官庄大队3个行政村约200名左右的小学生。我一度沉浸在回家上学的快乐中,尽管依旧内向,但内心的快乐是溢于言表的。

但我明显地感觉到了来自极个别同学的敌意,这敌意大约来自于学习成绩。现在想来,1至4年级我就读的临河小学教学成绩明显要优于官庄小学,故在原学校中等偏上学习成绩的我到了新学校就明显地位居一流了,加之转学也遂了心愿,心情大好自然学习成绩也就水涨船高,特别是语文成绩,本来就是我的强项,记得第一次月考,就拿了全班第一的成绩。班级里第一第二名分别是一位男生和女生,我来了之后,他们大多只能争取第二名第三名的成绩了。数学成绩也莫名其妙地好了起来,隔三差五小考大考也能名列榜首。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老师们自然有些偏爱,也就招致了原来成绩较好的同学“妒忌”。

他们针对我这个“外来户”采取了两种措施,当时对八十年代末十岁左右的孩子算是莫大的“侮辱”了。一是“恶意造谣”。语文老师苏先生,因我的语文成绩尤其是作文成绩较为突出,对我青眼有加,常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在学习、生活上给予诸多照顾。苏连超老师生得慈眉善目,很是儒雅,见了学生,常笑眯眯地地站住,叮嘱上几句。因为家庭成分的影响,苏老师彼时尽管已四十多岁,但仍然未成家,身心一心铺过教学工作上,那时他还担任着官庄小学的校长。官庄小学的老师,大多来自于周边的村,相对而言,苏老师自然也算是“外来户”了,也遭到了同校老师明里暗地针对,常常见他气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无奈当起来好好先生,对学校的严格管理也就无从谈起了。学习好的成绩较好的女同学就从他身上造起了谣,先是给他起了绰号“怪老头”,又嫉妒苏老师对我的关照,造谣我是苏老师干儿子,常常组织一伙同学,大呼小叫给我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其实,在五年级的一个假期里,我借着去姑姑家的机会曾经到苏老师家里拜访,那时节,他刚刚有了自己的家庭,二婚的妻子勤劳善良,操持着家庭的里里外外,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对苏老师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每的用毛笔手写的奖状了,我曾经获得过一张,那上面的红旗是绒毛状的,红红艳艳的,配上手写的蝇头小楷,极为庄重。二是在那个懵懵懂懂的年龄,尚且很保守的年代,以这个女同学为首的我的同学们又造了另外一个谣说我与一名女同学是恋人关系,“说某某是我的媳妇儿!”那是个极为老实的女孩子,跟我一样的内向,她常常穿了暗紫色的碎花小褂,头上两条辫子安安静静的垂在后面,未语含羞。每每遇到我们偶尔一块走的时候,同学们就故意起哄嘲笑,看着一男一女面红耳赤的样子肆无忌惮地大声嘻笑。再后来,又说隔壁村另外一女生是我的媳妇,有了前次的经验,我倒无所谓,那女同学却是很配合,在同学们起哄的时候,常常粉面含羞,搞得跟真事似的。这在一定时期造成了我的心理阴影。现在想来,无非是些小孩子之间的“争斗”玩笑而已,成年之后,再忆起就觉得很是温馨了。

记得五年级期间,班级里还发生过一件“集体事件”。官庄小学西门,向北是通往谢园村的小路,两边是成排的阔叶杨树,再向外,则是连片的苹果园。学校对门,是一块场地,春天秋天就长满了野草,开满了野花。同学们常常课间在那里玩耍,采些野花,捉些蟋蟀、蚂蚱,或是互相追逐,释放无穷无尽的精力。那次的集体大事件,应该是发生在秋后吧,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是那位女同学挑头,组织同学们课间大肆捕捉了一些蚂蚱,待到语文课上课时,按照约定一起放出蚂蚱,一时间,教室里爬满了绿的“飞机”,土黄的“大老飞”,还间杂着几只蟋蟀。课堂顿时乱了起了,各色蚂蚱横飞,还有一只跳到了苏老师的头上,教室里群魔乱舞,欢声笑语,差点儿把屋顶给掀起来。事后,同学们受到了学校的严厉处罚,全班罚了一下午的站,始作俑者由于大家讲义气的缘故,竟然没有被揪出来。

 官庄学校的校园是长方形的,占地三亩左右的样子,一排约十四五间的校舍,自东向西分别是一二三年级、办公室、四五年级,男女简易厕所分列在一排房子的西头和东头,其中一二三年级是较旧的砖混房子,当地叫作“葫芦头”,四五年级则是新建的带走廊的新式房子。排房的前面地势低的长方形空间则算是校园了,连操场都没有,极简易的一间学校。学校开全体学生会议时,才会聚集在院子里,体育课印象中没有上过。但我们却上过几节音乐课,至今记忆犹新。教数学和音乐的老师是谢园村的谢老师,彼时也应该在四十余岁,他是师范中专毕业,但却没有编制,从大人口中得知,大约是由于家庭成分和(他或是父辈)牵涉一桩三年灾害时期一起集体刑事案件,只能当民办教师。他带着五年级的学生上了几节音乐课,竟然会弹奏迷你钢琴,后来看了电影《凤凰琴》才知道琴的名字。他将琴摆在讲桌上,一双粗壮而灵巧的大手弹奏起《四季歌》的曲子,“一二三,一起唱”——“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我没有音乐天赋,天生五音不全,唱起任何歌曲都是荒腔走板,用我一位朋友的话来讲:“别人唱歌跑调,你唱歌跑调都谈不上,因为你从不在调上。”但唯独唱起《四季歌》却从不跑调,这也让我的朋友们百思不得其解,我想,这大概是谢老师的功劳了!时隔多年,我还常常想起谢老师立在讲台上弹奏凤凰琴的样子,大幅度的摇摆身体,一又手灵活而有力,声音沧桑深情,窗外则是白的红的一团一簇的苹果花儿!谢老师终究没有坚持下去,孩子较多,家庭负担较重,没有熬到柳暗花明那一天,早早地辞去了教职,回家务农去了!所以,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的政策红利他没有享受到,其实,他的数学课是教得比较好的,在当时的苏楼学区都算是优秀的数学教师。世间很多事情,都是造化弄人,故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也算是至理真言了!

记忆中,五年级上半学期,学校里调来了一位漂亮的年轻女教师,穿着红色的蝙蝠衫,黑裤子配着尼龙袜高跟鞋,留着一头大波浪,很像是那个年代常见的挂历上的香港女明星。之所以对她记忆深刻,一是乡村孩子见识不多,偶见穿着打扮时髦的年轻女性,自是惊为天人;二是在这位年轻女教师的课堂上发生过一起比较轰动的事件。当时,女教师教授三年级课程,西官庄单姓学生上学晚或是留级的缘故,年龄甚至比五年级学生都要大,调皮捣蛋很有一套。他搞了莫事呢,在女教师的课堂上,他用圆珠笔在自己的小鸡上画了个搞怪的人头,被女教师当场抓包,女教师当时未婚,自是又羞又气,将其扯到教师办公室,另一位年长的男性老师代为教育,用教鞭结结实实地打了单姓学生一顿!目前,这位单性男同学情绪比较稳定,打工打得比较好,插科打诨仍是他的特长,只是一张曾经灵动的脸上早已刀削斧刻般地斑驳沧桑。

那时候小升初比例较低,初中便是高学历了。农村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没有什么要求,上到哪里算哪里。就像我的父亲常说的那样:你上学,上到哪里家里供到哪里。不上学了,就回家干活。很多小学同学小学毕业就辍学了,因为考取不了初中,只得选择务农或是其他营生。五年级作为毕业班,为了提高升学率,下半学期还是要上晚自习的。大约是七点到九点的样子吧,下午放学后回家吃晚饭,待天色黑下来,便去一里外的学校去上学。记得我第一次上晚自习,心里还是比较雀跃的,带了蜡烛,戴上帽子,用红领巾蒙了面,拎了根棍子,学了电影上夜行人的样子,踮着脚尖一阵风地跑到学校。那时候几乎都点村上代销点卖的牛油蜡烛照明,烟气较大,教室里烟雾腾腾,至于学习估计也是有点儿心不在焉,图个稀奇!那时候电视还不普及,一伙同学能晚上凑在一起玩玩,自是比早早上床睡觉要好玩得多。谢园的留级生孙同学,年龄比我大上几岁,点着带灯罩的洋油灯,别具一格,很是扎眼。他不像我们这些小不点那么幼稚,相对来说,有点像成年人了,学习起来也是一套一套的,经历的多么!但成绩却不怎么好!对他记忆深刻的原因,大抵是因为对他带灯罩的洋油灯的艳羡!我甚至到莱河桥头的供销社问过灯的价格,大约要十元钱,在当时算是一笔比较大的款子了,至燃料洋油,那时候还是供给制,需要洋油票,一家一年也就个三五斤,我一直好奇他怎么能点得起洋油灯!

那时候的同学们喜欢互相起绰号,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绰号。谢园的同学“花米团”来自于他姓名的谐音,西官庄的同学绰号“骚羯虎”缘自于他经常喜欢钻女同学堆;还有叫“光光蜓”的,大概是因为该同学长得比较瘦小,有点像蜻蜓;叫“花狗”的同学我一直没琢磨出来为啥子叫个“花狗”,现在定居加拿大了,不知道他还记得自己的绰号不?

一年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过去了,小升初是一道人生的分水岭,官庄小学的同学们就各奔东西了,很多人再也没有见过。两年前一份斑驳的毕业照片,引起很多久远的记忆。如今官庄小学已经停办,再后来合村并居进行了拆除,对于它的回忆也就彻底失去了依托。

深夜写下此文,聊作我小学生活的纪念!想念你们,那些天真无邪的同学们,那些简单单纯鲜活的旧时光!你们在他乡(家乡)还好吗?是否在每个梦醒时分,会回到那些久远的时光里,在阳光下奔跑、追逐、玩闹,是否会忆起那悦耳的凤凰琴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