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故事」李如德 ‖ 大宗丞李燧

来源:本站    作者:李如德    时间:2025-02-26      分享到:


翻开金乡李氏族谱,一个位高权重,文韬武略,曾一时威震朝野上下的显赫人物出现在眼前。他就是李氏族谱中记载的六世祖,时任大宗丞、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的李燧。

李燧生于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年),字晦夫,别号梅台,山东省金乡县东门里小街子人。其父李檠曾任太仆寺少卿。受家庭影响,李燧自幼聪慧好学,品学兼优,誉满乡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考取进士,被朝廷授为行人司行人,掌管捧节捧使事宜。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补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因行事干练,政绩突出,受到上司的信任和重用,被命其督饷通州。

通州是京师的东大门,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也是朝贡粮饷的聚集地,俗称朝廷粮仓。李燧上任伊始,正遇敌寇围攻通州,威逼京师,朝野上下无不为之担忧。驻守通州的大将军仇鸾,平日耀武扬威,欺压文武,遇到敌寇侵犯时却成了缩头乌龟,不敢御敌。李燧毅然挺身而出,率领同事组织当地军民奋勇抗敌,血战三昼夜,终使敌寇败退。 李燧因御敌保通州、护粮响有功,被晋升为员外郎,赴任河南按察司佥事。

河南长期官吏暗弱,纲纪不振,贵戚横行,不法之徒鱼肉百姓。李燧上任后,体察民情,严明刚纪,秉公执法,贪官污吏为之敛迹。有伊川联名告蕃封横行乡里,侮辱地方官吏,取众图谋不轨,李燧下令依法逮捕了不法之徒,斩其首领,民心大快。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八月,李燧升迁至湖广布政司任参议。任职三年,成绩斐然,政绩卓著。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十一月,升任浙江按察司副使,兵备杭嘉。

杭嘉地处东南沿海,是国家防御外侵的前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此时由于倭寇时常窜扰,沿途百姓惨遭侵害。李燧带领人员到沿海访察,详细了解倭寇的习性和出没规律,会同地方招慕勇士,组织壮丁,练兵习武,研究布阵御敌之策。实行分片负责,明查暗访,铲除内奸。亲自带领人员清除岛屿倭冠据点,派人驻守,增置战船,建立联络方式,层层设防,不给倭冠可乘之机。由于防控安排周密细致,措施到位,倭寇闻风丧胆,沿海百姓安居乐业。杭嘉地区的百姓对李燧赞不绝口,称其建立的防范体系是“沿海长城。”梅林胡公上疏朝廷称李燧为“文武全才,江越保障”。

李燧声名大震,朝野赞扬,被提升为湖广布政司参政。李燧二进湖广,受到当地群众的夹道欢送。李燧立说立行,执政勤奋,政绩斐然。仅过半年时间,便接朝廷敕旨,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以太子太保镇远候顾环总督京营戍政,协理戍政贞阙,廷议首推李燧。皇帝制曰,李燧为大宗丞,任都察院右佥都御使协理京营戍政,控禁旅六军诸卫十二营。李燧上任后,不负朝廷厚望,大刀阔斧,巡视兵营,检阅兵马,安排训练,加强督促检查。同时惩处不法,革除积弊,严明军纪。李燧性格耿直,刚正不阿,不讲私情,以致得罪同僚,触怒了权贵,随之对其刁难,拨弄是非。曾经有人劝说李燧凡事要灵活,不必认真较真。并暗示其要疏通关系,以免招致朝议。李燧认为自己按朝廷旨意办事,秉公执法,何罪之有?他既不贿赂当政,也不疏通关系。不久朝廷下旨,以其协理戍政进行的太快,罢免其实权,改留南宫。有职无权,难以行事。李燧便上疏朝廷固请自罢。

李燧辞官回到家乡,侍奉父母,极尽孝道,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他时常笑曰:“归去来迟。”并书写:“今是足”悬挂于堂中。李燧在家乡和亲睦邻,济难解危,结交好友,说古论今。他喜欢在沙岭之阳种草养花,时而垂钓河滨,时而约好友饮酒赋诗。李燧心胸宽阔,乐善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在家乡度过了幸福的晚年。不幸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病逝。享年70岁。

李燧死后葬于金乡县城东春城堌堆南面。林门旁边石望柱上书写着:“职统六师四海千城天马将,官联八座一朝风纪大宗丞”。据传此联是“海青天”海瑞书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