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济宁文学 > >民间文学 >
济宁文学

「民间文学」大中艺文志 ‖ 王瑍先生的书法/兖州书画家传24

来源:本站    作者:大中艺文志    时间:2025-04-07      分享到:


王瑍(1665—1737 年),字瑗公,号松石,滋阳人。王瑍生于康熙四

年(1665 年),十岁即以孝道闻名乡里。年二十补诸生。即以教授生徒为业。


年五十,王瑍丧父,他在墓前筑草庐,守孝三个月,苦守丧礼,扶病上馆课徒,苴面柴毁,使人不忍直视。丧事终,他每对人言,未尝不悲涕不已。乾隆三年(1787 年)八月二十六日,王瑍卒,享年六十九岁。其丧期间,乡里祭拜者络绎不绝,而他的弟子们闻讯而来者,更是人多的几乎堵塞门户,且终日不散。学生们私谥其“端悫先生”。


王瑍为人沉默,与世无争,素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心态。牛运震在《王先生传》中称其:“先生为人沉默,故无大喜怒,于世所有无甚慕好。家本贫,食御泊如也。不以腴俭在念,持身谨约,若有尺寸。非其言,不以言;将其行,不以趋。绌然善下,不有其身,有过立自责,若无地自容者。苟不义,无大小,无敢引手试,若怯夫逢毒蝥。或有以惮事讽先生者,先生曰:‘吾极知吾弱不才,不犹愈于凌躐,逾于行畔,次者耶。’……先生既

以冲简自处,顾与人常和易。宗族兄弟,远近戚姓,接待各惟所欲,无间言。乡里以好会请,未尝却,内外䜣䜣如也。竟老如童,不知谩争为何事,每出入乡里,小儿牵衣仰提携,如依父兄。”


王瑍终其一生,以设馆课徒为业,前后从其学者多达三百余人,这些学生中,闻名乡里的有五十余人。康熙五十八年(1719 年),十四岁的牛运震为了科举计,从王瑍先生学习应制的时文。王瑍十分赏识牛运震,奖掖有加,认为“吾邑诸上辈无此人也。”

赵孟頫


牛运震从王瑍之初,书法不佳,所作支离破碎,这对一个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于是王瑍对其耐心教导,手把手的教其点划,使其终能写得一手好字。可以说牛运震日后能以善书闻名,应该与王瑍的教诲有很大的关系。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


王瑍于书法十分痴迷,尤其在章草上,下力最勤,终生不辍。王瑍家贫,家中没有好的字帖,只能向人家乞求借阅。他每次借到一本好的字帖,都抓紧时间进行临摹,惟恐人家催还时没有临摹完。在王瑍三十岁时,他偶然在樊氏家见到了元人赵孟頫的墨迹《千字文》和唐人怀素的字帖,立马苦苦向人哀求借阅,樊氏为其诚意所感动,同意借给他两个月。王瑍大喜过望,把字帖借回家后,立即闭门谢客,进行深入研读。在这两个月中,他“目化手揣,精心冥索,忽如有悟,略见古人阴阳涩疾之形迹。门窗几案,摹画殆遍。”经过这两个月的研究,王瑍的书法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对于借来的字帖,他竟然临摹了三百余遍,“顿挫结束,妍劲合宜,远近得之,皆知宝异。”他的这些摹本流传出去,时人多珍视之。即使这样,王瑍仍然不能满足,以不能洞见古人笔法原本为恨事。每每在课间之暇,苦思冥想,追寻书法之真谛。一日天降大雪,在家中闲坐赏雪的王瑍,忽然兴致勃发,技痒欲书,但苦于手头没有纸墨,就跑到院子中,以手指在雪上划写起来。王瑍兴之所致,纵横排奡千余字,字字飞动,精神饱满,真力弥漫。忘情之间,竟不知手指已经冻结,家人叫他进屋吃饭,亦充耳不闻。至此,王瑍的书法水平,又得以大进。


怀素

牛运震在《王先生传》中,对王瑍的书法,既肯定了他的水平,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他说:“先生不显,无大才德于时。然考其生平,亦可谓廉谨寡过者矣。书法劲快不为贫挫。假使先生少有资力,得从容驰骋于古法,当别有进且以大工。余独悲先生之有志无命,以饥寒之气施于笔翰,神弗善,不克有成也。然其用意亦健矣哉。今其遗笔尚在,几遍城邑,殊可喜,亦可观。”王瑍于书法的追求,虽逾老而弥坚,但由于他在其他方面建树不大,故其书法墨迹,虽为时人所宝,但却罕有流传下来,直至今日已无片纸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