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艺文志」王大中 ‖ 南䆓州
南兖州,是东晋政权为安置北方南迁移民而设立的侨置州郡。晋元帝永嘉之乱后,北方兖州、青州及徐州北部(淮水以北)移民大规模南迁。东晋政权为安置士族大户及流民群体,在京口设立侨州,并沿用“兖州”旧称。侨置政策既维系了南迁士族政治地位,亦为安置南下士族 。
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年),郄鉴任兖州刺史,寄治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孝武帝太元年间(376-396年),南兖州定治广陵。南兖州辖区以江淮地区为核心,鼎盛时期领十四郡,涵盖今江苏中部、安徽东北部。
南朝时期,西兖州治滑台,东兖州治瑕丘,南兖州治广陵,形成“三兖州”格局。形成了侨置州郡,与实土州郡并存的特点。
南兖州治所迁涉颇繁,420-431年,治京口;431-451年,治广陵;451-453年,治盱眙;453-479年,治广陵。其辖区也变动不己,永初元年(420年),省南青、并州并入南兖州。元嘉八年(431年)六月己卯,始割江淮间为境,治广陵。(江北为南兖州,江南为南徐州)元嘉八年(431年)八月丁未,割豫州秦郡属南兖州。元嘉二十八(451年)年,南兖州徙治盱眙。元嘉三十年(453年)正月,省南兖州并入南徐州;六月,复立,还治广陵。大明五年(461年),以东平郡并入广陵郡。又侨立新平、北淮阳、北济阴、北下邳、东莞五郡。泰始七年(471年)四月甲辰,于南兖州置新平郡。泰始七年(471年)十二月丁酉,分豫州、南兖州立南豫州。元徽元年(473年)十月癸酉,割南兖州之钟离、豫州之马头,又分秦郡、梁郡、历阳置新昌郡,立徐州。
历任南兖州刺史有:
檀道济(422-426年)
刘义欣(426-430年)
刘遵考(431年)
刘义宣(431-432年)
刘义恭(432-440年)
刘义庆(440-444年)
刘义宗(444年)
刘诞(444年)
刘义季(444-445年)
刘义宾(446-447年)
徐湛之(447-449年)
刘浚(449-451年)(南徐、南兖二州刺史)
刘骏(451年)
刘义恭(451-452年)
沈庆之(453-455年)
刘延孙(455年)
檀和之(455-456年)
刘子尚(456年)
刘休仁(456-457年)
刘诞(457-459年)
沈庆之(459-460年)
刘子勋(460-463年)
刘子仁(464-465年)
刘祗(466年)
刘休范(466年)(南徐、南兖二州刺史)张永(466年)
刘景素(466年)
沈攸之(467-468年)
刘韫(468年)
萧道成(468-471年)
沈怀明(471-473年)
张永(474年)
萧道成(474-477年)
李安民(477-478年)
黄回(478年)
萧映(478-479年)
侨置州郡的设置,使侨民以宗族为单位形成屯聚组织,开发江南荒地。屯封制度的推行,使大姓豪族掌控大量依附民与土地,推动土地开发并衍生出新型土地制度,形成百姓依附大姓或屯封的现象。这种土地制度加速了南方地主经济的发展,促使基层聚落“邨”的广泛出现。侨置政策客观上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南兖州地区成为保留中原礼俗的重要区域。但屯封制度也导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为南朝士族门阀政治奠定经济基础 。
- 上一篇:上一篇:「文学纪事」马继东 ‖ 红梅颂——山东省济宁“同丰”食品与民同乐
- 下一篇:下一篇:没了